更新时间: 2025-11-14 09:29:45
在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语文老师给同学们推荐了几本莫言的书籍,有《红高粱家族》《檀香刑》等,但却没有《蛙》和《丰乳肥臀》,当时就有同学站起来补充上这两本书,却遭到了教师的训斥。
《蛙》和《丰乳肥臀》可以说是代表了莫言语言水平的最高境界,但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就连语文教师也避重就轻的忽略这两本著作。
原因很简单,在这个谈性色变的社会里,很少有人会公开谈论性,哪怕是与性爱沾边的文学著作!也大概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朋友在购买了《丰乳肥臀》一书之后,一直都把这本书藏在被窝里阅读,原因是他的爸妈坚决不相信这是莫言的作品,认为是他人伪作。
他的父母质问她说,莫言这种诺贝尔级别的大家,怎么会起《丰乳肥臀》这样下三滥的书名?由此将这本书列为禁书。呃,这大概是莫言被黑的最惨的一次……
如果只看书名,很多人都会以为《丰乳肥臀》讲述的不过是一个下三滥的情色故事,有着陈腔滥调的语言与毫无逻辑的故事,但其实,这个看似“情色”的书名背后,莫言热情讴歌了生命最原初的创造者——一个八个孩子的母亲的伟大、朴素与无私。
也就是说,《丰乳肥臀》这本书,和丰乳以及肥臀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
那么,莫言这种诺贝尔级别的大家为什么会给这本书起名为《丰乳肥臀》呢?
...在这个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移动端阅读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重要方式。随着各类网络小说层出不穷,番茄小说作为其中的佼佼者,以其丰富的题材、灵活的叙述风格迅速赢得了大量读者。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番茄小说竟然走进了校园教材,这不仅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与关注,也使得文学教育的方式与内容产生了新的变革。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这一事件及其背后的意义。
番茄小说是网络文学平台中一个突出代表,创立于某年正值网络文学蓬勃发展的时期,致力于为年轻读者提供高质量的小说内容。这个平台不仅涵盖了言情、玄幻、历史等多种类型,还通过优秀的内容运营吸引了众多优秀的作家集聚于此。在自身不断成长的同时,番茄小说也致力于推动网络文学的正面发展,鼓励新人创作,这一系列努力无疑为它的最终成功奠定了基础。
最近,番茄小说被纳入部分高校的文学课程,这一举措引发了热烈的反响。许多人对此表示支持,认为这种跨界融合不仅能让学生更易接受文学的魅力,也是对现代文学形式的尊重与承认。同时,也有较为保守的声音对此提出质疑,认为网络小说的文学价值相对传统文学较低,不应作为重要的教学材料。然而,事物的发展从来都不是黑与白分明的,正如番茄小说本身所展现的那样,文学形式的多样性与文化接受度正在逐步深化。
...4月18日,迎接第30个“世界读书日”,杭州滨江区的陈家村创意园化身为一处奇幻的“异世界图书馆”,为期三天的“野生”阅读嘉年华正式启幕。这里,读者不仅能沉浸于《红楼梦》《茶馆》《上元欢》《西游记》等12个经典书籍的场景中,还能偶遇那些有趣的文学角色,犹如走进了书中的梦境。
本次活动独特之处在于,村中设置的1000句流浪诗歌像星星般散落在各个角落,等待访客来探索,使每一位参与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充满惊喜的寻宝游戏。通过情境体验、角色扮演、对白互动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让每位读者在自然环境中领略阅读的乐趣,仿佛与书中人物进行了一场真实的对话。
此外,活动还特别邀请了“大树艺术家”,为村中的大树披上了创意的新装,使得周边的自然景观与文学的魅力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奇妙的氛围。精心设计的装置和互动环节,将经典文学的魅力转化为可感可触的现实体验,让人们在阅读中获得灵感与愉悦。杭州的这一创新形式不仅吸引了众多书迷前来体验,也成就了一场独特的文化盛宴。即刻行动,走进陈家村,让阅读成为一场冒险之旅吧!
她擅长写月亮,却总不圆满;她的文字精美华丽,但又不给你虚无的空洞感,就像雕刻着精细花纹的古瓷器,好像每一个字都裹着浓郁的漆釉。她就是民国才女——张爱玲!2024年4月12日晚19:30,在上海美琪大戏院,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传统的阅读方式正在发生剧变。随着数字化浪潮的涌来,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自己在图书馆内的迷失与重寻。然而,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一股独特的文学风潮正在悄然兴起——图书馆三十秒文学。这种新兴的文学形式不仅激起了读者的好奇心,也引发了关于文学本质与阅读习惯的大讨论。本文将带您深入探索这场文学风暴,以及它如何重新定义我们的阅读体验。
三十秒文学,顾名思义,指的是能够在三十秒内阅读完的短篇文学作品。这种形式不仅适合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新的阅读契机。想象一下,当你在图书馆翻阅各种书籍的时候,一篇可以在短时间内读完的故事,就像是一道美味的小点心,让你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安宁。
这种文学形式的兴起,与人们逐渐短缺的阅读时间密不可分。在大多数情况下,读者面临着选择太多书籍却无暇细读的困境。于是,三十秒文学的出现,正是为了解决这种尴尬,帮助人们快速获取文学的精华。
三十秒文学的概念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实际上,这一现象反映了我们社会文化变化的一个侧面。早在信息时代初期,人们就开始意识到注意力的分散和时间的碎片化。社交媒体的崛起、信息的过载都让我们的大脑变得越来越习惯于快速获取与处理信息。这种心理需求,催生了许多短小精悍的文学作品。
...:秦立彦,美国圣地亚哥加州大学文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副教授。研究领域包括中美文学关系、中英文学关系、英美现代诗歌、中国电影,出版诗集《地铁里的博尔赫斯》《可以幸福的时刻》,译有《华兹华斯叙事诗选》。
“你真正爱的东西,可能就是在你十几岁的时候,上大学之前找到的,那是一种宿命一样的东西。”从学子到师者,寻寻觅觅,她不断尝试并最终走向心中的热爱。现在,在中文系“西方文学史”课堂上,终于将自己宿命的热爱握在手中的秦立彦,脸上洋溢着幸福和满足。她亲切和蔼,娓娓叙述着异彩纷呈的文学世界,眼里有光。
也许是从小受文学方面的陶冶的缘故,她早早和文学结缘。她爱读书,也喜欢写诗、写故事,那是一种自主自发、无人逼迫的爱好。而事实上,从小就想着“要当作家”、“要当萧红”的她,也曾走过许多“弯路”,兜兜转转,才走上自己心中向往的文学之路。
18岁那年,秦立彦以高考总分全省第一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抱着一个特别模糊的、想整顿乾坤的想法,进入政治学系学习。“我明知自己是个文学青年,却没想到读中文。所以我后来的许多选择都是要把青春时候犯的错给纠正过来。”她笑言。
进入大学,整个世界全面打开,加上并不熟悉的专业,秦立彦迷茫了。政治学于她而言本就是十分模糊的东西,考上北大之后该怎么做也是她之前从未想过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