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武侠小说三大俗

更新时间: 2025-08-28 15:17:18

站內所有关于武侠小说三大俗的知识专题整理,在这里可以了解到跟武侠小说三大俗有关的所有知识

金庸小说里的儒侠、道侠与佛侠

近年来,金老的武侠小说频繁被翻拍成影视剧。通过这点足可以看出大家对其的喜爱,其次从侧面来讲武侠文化确实影响了现在很多的人。它已不再是只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新兴的文化。若要问武侠为何有如此大的吸引力,武侠迷们会告诉你,因为它的扣人心弦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精彩激烈的打斗场面,还有它所塑造的人格形象——这就是“侠”。而在金老的武侠世界中“侠”更多的是人格的表现,他可以是放浪不羁令狐聪,也可以是溜须拍马的韦小宝。在我们领略了精彩的“侠文化”的同时又丰富了其人物的形象与人物的个性。但除此之外总的来说金老小说里的侠不外乎三种。儒侠,道侠与佛侠。

自古至今,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文化的支柱和核心,它的影响遍及文化领域和世道人心的方方面面,那么它对武侠小说的影响也就可想而知了。早期的武侠小说中的侠有着鲜明的儒家人格:一是有着强烈的积极的入世精神,关心现实世界;二是“以天下为已任”,三是“自我”的牺牲。在金庸的《书剑恩仇录》《碧血剑》《射雕英雄传》几部小说的主人公身上,这种儒家之侠的形象发挥得淋漓尽致。陈家洛本是一个儒生,后来成为侠士,正是对国之家村的责任感及对前朝的忠诚使他成了侠士的领导人——反满抗清组织红花会的总舵主。然而他的“儒侠”风范最为突出的地方在于他的“牺牲一已之私,以成千秋大业”的思想。他牺牲了自己的爱情,将情人喀丝丽献给乾隆,却因此葬送了喀丝丽的生命,也并未达成他的目的。这是一个讽刺。这正是金庸的高明之处——它没有因为理想人格典范而无视、牺牲人物的现实个性。

...

凡事须用学问提着,方不至流于市俗

射雕三部曲,我对其他两部书情节熟悉到如数家珍的地步,而对这第一部的《射雕》反而印象淡薄,总感觉情节有些凌乱,不好梳理。后两部书,我不知翻过几遍,但这《射雕》确实是看了一遍就放下了,总之是缺少一点吸引力。

随着新版电视剧的热播,我又拿出来重新阅读了一番。

书的前半部分大多是讲郭靖黄蓉这队少年眷侣的奇异冒险,作者以二人的视角展开叙述,当真情节紧锣密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让人有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之感。可能是作为金庸早期的作品,总有要把许多东西全部塞进去的的冲动,哪怕这些东西可能并不能和书有机融合在一起。于是前半部分可以看到许多宋词小曲,有密室疗伤一节七天七幕戏剧的写法。一口气看将下来当真当时是有些许快感,然而却是狗熊掰玉米,掰一颗丢一颗,到头来前面看的竟然还是情节模糊,记不得多少,更谈不上细细回味一番。大概是情节虽热闹,到底还是需要停顿一番,譬如山水画之留白、交响乐之间歇,因有此中断,读者有暇去细细品味,也趁得主题更加突出。若只一味马不停蹄得冒险,虽情节再猎奇,总会失于轻浮的热闹。

故事进展到后半部分,才愈发好了。让我记得最印象深刻的情节是桃花岛招亲的三道试题比拼,郭靖本没有胜算,却硬是赢下三场,当真酣畅淋漓。而最有趣的情节莫过于郭靖带黄蓉大理疗伤,连闯渔樵耕读四关。

...
相关标签:
武侠小说作家 武侠小说人物排行榜 武侠小说作家一览表及原名 武侠小说作家司马翎 武侠小说作家夕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