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2025-08-09 19:44:54
中国科幻并未离开传统文化的根系,却也在科技的雨露中生出新的面貌。这种古今交织的奇妙质感,使之在仰望星空时始终保持着大地的厚重,在构绘未来时始终回响着历史的涛声
科幻大会上,北京首钢园中一条金色机甲风格的“长城龙”十分引人注目。这条融合了传统图腾和未来科技的艺术作品,与科幻作家王晋康在大会上的发言形成精妙呼应:“中国科幻的本土特色并非自我设限的壁垒,而是与世界对话的桥梁。”一龙一言,共同勾勒出中国科幻在当今世界文学中的独特面貌:当五千年文明与未来想象交织时,必然会在世界
在中国,科幻文学的创作起步相对较晚,但近10年异军突起,备受瞩目。这固然与科技进步催生的时代语境息息相关,但还有另一个重要因素,即们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表现出充分的文化主体性和坚定的文化自信,最终形成了独属于中国科幻的深沉与浪漫。
在这份独特的叙事中,我们能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不断显影,古老智慧也逐渐映入未来,这是对中国传统哲学创造性地阐释、嵌入和外化。循着这条独特路径,中国科幻文学的创作突破了西方科幻中社会极端形态的构建和人类最终命运的想象等常见框架——一些作家总是流露出一种不假思索的决绝,他们不加分辨地丢掉一切文明与过往,随后一头扎进吞噬万物的时间黑洞之中。许多中国科幻作家选择了另一种姿态:站在未来回头看,努力把中国传统哲学的根也带到未来。在《生死平衡》中,中国传统的“平衡”思想显化为医术,成为拯救人类的终极答案;在《三体》中,当人类已无希望,主人公依旧执着于将整个人类文明镌刻于石墙之上,颇有钱穆在抗日战争期间撰写《国史大纲》的气概。通过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创造性转译,中国智慧和民族心理被升华为宇宙尺度的文明自觉,成为破解未来困境的思想密钥,为科幻叙事增添了区别于西方的文化维度。
...科幻小说或科幻电影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超现实的设定,甚至违背当前的科学认知。
那么,这样的科幻作品还算是合格的科幻作品吗?
要讨论这个问题,我们大概首先得搞清楚科幻作品的价值意义是什么,以及科技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无论是科幻小说,还是科幻电影,显然都属于艺术作品。艺术的表达往往是复杂的,并且采用各种手段来支撑其表达的主题。
就科幻而言,它的独特价值就在于能够探讨与科学相关的问题,比如人类与科技的关系;科技的发展可能带给人类怎样的未来;在科技的反衬之下人类如何看待自己;甚至包括在科技背景下突显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在科技背景下映射出的极端的人与人的关系。在这些主题中,科技可以是故事发生的舞台,可以是推进故事的关键道具,也可以是故事的主角本身。
我们能要求话剧舞台上的每件道具都是真的吗?我们能要求凡高或毕加索的每幅画作都必须是世界的真实写照吗?我们能要求《三国演义》中的关二爷把温酒斩华雄的功劳还给历史上的孙坚吗?为什么我们可以对所有其他艺术形式都很包容,却唯独对科幻不能包容呢?或许,这恰恰是因为我们还不够了解科学,不理解科学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联系与界限。
在数学中,有一个分支称为群论。在群论中,你可以重新定义一种运算为“加法”,相应地再去定义“减法”“乘法”“除法”。无论这些运算看起来多么莫名其妙,它们还是可以形成一个完备自洽的“运算体系”。更容易理解一些的例子是非欧几何。在欧氏几何中,两条平行线没有交点,这是不变的公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