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虚无神戒

更新时间: 2025-10-12 21:07:21

站內所有关于虚无神戒的知识专题整理,在这里可以了解到跟虚无神戒有关的所有知识

众生平等,万物一体,玄之又玄,谓之空灵

众生平等,万物一体,玄之又玄,谓之空灵

唐高宗曾与上清派天师潘师正进行了一场深奥的对话。高宗问:“道家修行证果,究竟在何处?”潘师正答道:“道,乃圆通之妙称;圣,乃玄觉之至名。一切有形之物,皆蕴含道性。然而,得道有深浅之分,通觉有高低之别。仅通晓表象而未达真谛,不能称之为得道。仅觉察近处而不觉远处,亦不足以称为圣人。”潘师正所言“一切有形,皆含道性”,是回答高宗问题的基础,意味着所有有形的万物,都承载着“道”的本质,遵循着“道”的法则。因此,它们都有可能得道。然而,得道的程度有差异,悟道的深度也有所不同。未能领悟普遍而真实的“道”,则不能成为圣人。能够自我领悟道,并引导他人悟道得道者,称之为“圆通”。

万物皆有道性的观念,在《庄子》中早有阐述。《知北游》记载了庄周与东郭子的一段对话,东郭子问:“何谓道?”庄子答:“无处不在。”道存在于蝼蚁、梯稗、瓦譬、屎溺之中。这表明,道无处不在,无论是低等动物、植物,还是砖石、排泄物等,都蕴含着道。在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这种万物皆有道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西升经》中就有“道非独在我,万物皆有之”的经文。万物皆有道性的思想具有深远的意义,它强调了在三清众神面前,一切有形之物一律平等。无论贫富、贵贱、智愚的差别,所有人都可以信仰道教,都可以学习并领悟道。此外,它也意味着,在道教内部,只有得道深浅和悟性高低的差异,而不应存在世俗社会中地位高低、享受悬殊、权势大小的区分。

...
相关标签:
虚神界一共几个境界 虚神界两个老头啥身份 虚神界域主是什么境界 虚神界最高什么境界 虽非绝色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