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西方的人本主义

更新时间: 2025-11-12 18:45:26

站內所有关于西方的人本主义的知识专题整理,在这里可以了解到跟西方的人本主义有关的所有知识

现代西方两大哲学思潮: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

在现代西方哲学发展过程中,有两种社会影响较大的思潮: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不管如何发展变化,这两种思潮,还是超越不了哲学基本问题,也就没有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

所谓科学主义,是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中叶以来逐步兴盛起来的一种哲学思潮或哲学运动。

随着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日益迅速发展,哲学作为一门“悬置”学科逐渐被孤立。于是便产生这样一种认识,哲学研究的世界观问题和普遍规律问题,这些都是无法“证实”或“证伪”的“假问题”。他们试图以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改造哲学,以“拒斥形而上学”的名义否定哲学的世界观性质,想把哲学变成科学的“副产品”。其中20世纪流行的分析哲学占有突出地位。

分析哲学认为:只有科学才能提供关于世界是实证知识,哲学不过是对世界的“猜测”,哲学的作用是研究人们怎样以语言表述世界。说白了, ,科学研究的成果通过哲学这一语言科学来描述和解释,哲学变成一种“文字游戏”。这就是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

这一思潮也有好处,因为强调语言的作用,所以让人们增强了对语言的哲学反思,以及对哲学概念清晰的要求。

马克思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正像哲学家们把思维变成一种独立的力量那样,他们也一定要把语言变成某种独立的特殊的王国。这就是哲学语言的秘密。

...

深度解析:现代西方哲学所有流派汇总

在现代西方哲学的浩瀚海洋中,各种流派各具特色,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思想画卷。本文将为您梳理现代西方哲学流派的全景,从科学主义的实证追求到人本主义对个体存在的深刻反思,带您走进哲学的世界。

现代西方哲学流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此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兴起掀开了新时代的帷幕。自此以后,西方哲学思潮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各种流派争相碰撞,形成了今日我们所熟知的两大主流: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前者受限于实证主义与逻辑实证主义的影响,后者则以存在主义为主线,深入探讨个体的存在意义。

科学主义,亦称唯科学主义,强调以自然科学为核心构建哲学体系,认为科学能够解决一切问题。这一思潮的代表之一是孔德的实证主义,其理念认为真理应当通过实证与经验获得,绝不涉及形而上学的思辨。这样的思想为19世纪的社会科学奠定了基础,并引导了之后的逻辑实证主义和批判理性主义的发展。每一代科学主义哲学家,如马赫主义、波普尔等,都在前人的基础上,试图以更为严谨的逻辑与实证方法来分析和理解世界。

反观人本主义,这一思潮则强调人的存在及其内心的丰富性,始于19世纪的意志主义,到20世纪又发展出多种分支,如存在主义和现象学。因为此,哲学家的目光不再仅仅停留在外部世界的规律之上,人们开始讨论内心的真实体验与存在的困惑。尼采的“超人”概念、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以及萨特的“恶心”体验,都是这一思潮的重要表现,激发了人们对自由与责任深层次的思考。

...

中国文化的精神

9月18日,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东方哲学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宗教研究眼名誉院长、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楼宇烈先生作客北大光华EMBA通识课,为光华数百位EMBA学员带来了一场关于“中国文化精神”的学术盛宴。

传统文化近些年来屡受追捧,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国家领导人也对振兴传统文化表现出了高度的重视。在短短的两个小时中,楼先生从中西比较、以古鉴今等角度,在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与继承发扬等方面,提出了独到而精辟的看法,使在场学员受益匪浅。

课程开始,楼先生便指出,不同于西方中世纪时基督宗教一统天下、排斥异端,中国文化最大特点便是包容与多元。其核心文化不是一枝独秀,而是由儒、释、道三家共同构成。长期以来,各种文化都能在中国社会发展、互补,相辅相成,形成独具魅力的“和”文化。

在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楼先生认为每种文化有其精华,也必将有其糟粕。对待传统要学会“以史为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在糟粕中总结教训。在此,楼教授指出,西周王朝正是通过反省夏、商两朝的兴亡得失,确立了“人本主义”这一中国文化的基础。

在课程的核心部分,楼教授对“人本主义”精神进行了详细解说。“人本主义就是重视人,强调人的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首先,中国文化否定神的权威,认为“天地自生”,而非神创,强调“天意即民意”。与西方宗教中尊崇神意不同,中国宗教崇拜“天地君亲师”,强调以人为中心。第二,中国的人本主义反对人被物欲役使,强调人的德行第一。“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人要做物的主人,不能做物的奴隶。

...
相关标签:
西方神幻小说 西方神秘主义 西方神秘人物 西方神秘复苏类小说 西方神秘学 隐秘知识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