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2025-08-21 21:54:47
我们一直都不以传统的武侠小说来衡量《鹿鼎记》,因为它是“反武侠”的,金庸先生的确就是本着这个意图去写的,要反叛自己亲手塑造起来的武侠典范。但一方面要“反武侠”(塑造一个基本上不懂武功的无赖少年),另一方面又不能完全脱离武侠的外壳(这个少年还是要在江湖上行走,做出一番大动作来),怎么办呢?就只能将强大的主角光环加在这个少年身上,所以造成了小说读起来有颇多的不合理之处:其他人物与韦小宝相比仿佛“降智一等”一般,面对高手(或城府深的大人物),他或骗或吓或哄,总能死里逃生,但有些脱险的方法却太过牵强。一些故事情节也写得简直像“儿童小说”,比如韦小宝帮助罗刹国苏菲亚公主造反这一段等等。所以,如果说这是金书中最真实的一本,那么这个“真实”只能用在韦小宝这个人物的塑造上,而其他人物为了衬托他的“真实”却显得颇为不真实。
这是一部历史小说吗?显然不是,只能说它披着历史小说的外衣,却具有写意的性质(不如说类似于历史讽刺小说)。是的,《鹿鼎记》这本小说颇为“写意”,因为金庸更多地是在历史的大框架中,无拘无束地将想象力进行挥洒泼墨。以韦小宝为针线,穿插于康熙早年的各种历史大事件中,他插科打诨、狐假虎威、偷奸耍滑,却又无往不胜——作家极力要解构这些历史事件的严肃性,突出其中的喜剧性,颇具有现代主义的“荒诞”气质。(一些批评家将《鹿鼎记》视为金书中最好的小说,恐怕就有这个原因)。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书中那些不合理的地方却似乎又可以合理地去看待了。
...大仲马说过,历史是什么,不过是我用来挂小说的钉子。金庸先生深得其意,一部鹿鼎记,使读者经历了康熙早年的跌宕起伏,智擒鳌拜,五台山寻父,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与俄罗斯签订尼布楚条约。当然,书中许多情节有些牵强,巧合之事也颇多,但考虑到这是一本通俗小说,倒也不必苛求。
小说最吸引我的与其说是跌宕的情节,不如说反武侠的武侠人物韦小宝。他能做皇帝的宠儿,也能成为天地会青木堂的香主,甚至在神龙教也有一席,白龙使。他所依赖的可不是武功的水平,而是二个字“滑头”。世上有二个最肮脏的地方,一个是妓院,一个是皇宫。二个地方都充斥着人性中的欲望。在机缘巧合下,从小在妓院里学会的察言观色,见风使舵,二面三刀的韦小宝,在皇宫里也混的风生水起,不得不令人敬佩,这是不真实的真实。最后,韦小宝与江湖大侠的一丝联系,也许就是内心尚存的义气。
这部书名为武侠,实为现实小说。并且,随着阅历渐长,越来越觉一个人在职场上走的多远,并不是业务上的精通(武侠世界里的武力),而是机遇和选择以及个体的灵活度。
一直最喜欢《鹿鼎记》。这是唯一一本花现金购买的金庸作品。其余的金庸先生的作品要么是借的,要么是租的。 这是金庸先生的武侠收山之作。在经过漫长的过程之后,金庸先生把他对“侠义”、“江-湖”、“庙-堂”的理解,写在了《鹿鼎记》里。 有人说金庸先生最终还是妥协了,有人说,金庸先生有招化无招了……反正,一个不会武功、心里无侠、不懂爱的小混混是主人公。他出身-妓-院,所以视-女人为-物品;他出身扬州,但他心里承认的兄弟确实清-朝-皇-帝;他不懂武功,师傅确实第一高手;他以-太-监起家,却逍遥官场…… 然而,作为一个浅薄而没有内涵的人,看小说从来不考虑那么多。就是看能不能让大-脑-产生-愉悦感。这本小说就是让人看了开心啊。 不提背景中蕴含的内容,单纯从故事性上来说,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爽-文啊。现在流行的那些网络爽文,比这小说足足晚了五十年啊。但是从故事性、文学性、完整性上来说,这部小说仍然可以完胜。而且作为比较晚的作品,金庸先生的笔力已经非常纯熟,从人物设定、背景设置、情节推动各方面来说,都让读者阅读起来如丝般顺滑,非常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