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2025-08-23 00:32:42
李海鹏,前《南方周末》高级记者,现《人物》杂志主编。有人说他是中国最优秀的特稿记者。“最优秀”,李海鹏的文字,严谨,理性,克制,却充满了激情。他颠覆了中国传媒界传统意义上的新闻。李海鹏是中国式特稿的开创者之一。下文选取他最广为人知的一篇作品——发布于《南方周末》的《举重冠军之死》,借以谈谈我心目中的好新闻。一.于细微处见真知纸媒售卖的不是一个又一个词,而是这些词的连缀。“真实”从来不是一个独立事件或者一个单独的人,而是这个事件和这个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 —— 引自李海鹏《在南方周末写特稿》文章的笔触直击人心。和作者用词的精准、以及对细节精确传神的勾勒分不开。比如大大小小多多少少的钱数——“在他死去的当天,家里只有300元钱”,和“那台辽宁省体院付账的价值6800元的⼩型呼吸机”、“一元钱三个的馒头”,去找人借钱看病,“本来有550元儿子买鞋拿走了200元”、“从⾃⼰的450元钱⾥拿出400元借给了他,两张百元钞票,其余的是零钱”,和“在他死去的第7天,⽗母两⼈挨店逐铺地还了800多块钱”……种种数字细节并不是无意义的冗杂,而是重要且必要的信息传达,勾勒出新闻中的人和其周围的人的处境。严肃新闻的魅力在于不强行贩卖观点,避免情绪左右判断,严密取材、小心求证,最终是摧毁一个系统,而不是打垮一个敌人。窥一斑而知全豹,于细微处见真知。二.电影镜头式书写特稿是这样一种认识的产物:要理解人与事,至关重要的是语境,尤其是那些含混的语境。语境有两重意思,就文本而言,指作品的文句段落的互文,就题材来说,指它所在的文化和生活环境。特稿也注重角度,区别在于,在特稿当中,故事本身的价值无可匹敌。一切真实,一切意义,都在故事之中。故事可以是开放性的,故事从不说谎。 ——引自李海鹏《在南方周末写特稿》《举重冠军之死》作为一篇新闻特稿,富有结构美和韵律美,极富画面感。达到了文学性和新闻性的统一。开篇由一个梦起头,母亲梦到儿子喊着要吃饭,母亲心慌,梦中惊醒,与老伴一同一言不发,然后接到儿子的电话。接下来顺势写儿子这边的情景——才力在睡梦中只呼不吸——透过才力妻子的眼睛,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被病痛和贫穷折磨的冠军。电影镜头式的书写,一个个流畅的画面、真实的人物,就这样在我们眼前交替、展开。三.时间 时间 还是时间追寻文字的美,呈现复杂的真 ——引自《南方周末特稿手册》时间,不论是具体的——“这天是5月31日,早上4点”,“差5分钟九点”“六点钟刚过”“夜里十点”……还是概括的——“在⽣前最后四年,他的⼯作是辽宁省体院的门卫,在他死去的当天,家⾥只有300元钱”,“第⼆天是⼥⼉的节⽇,⼀周后是结婚5周年纪念⽇,但是⽣命的时间表已经排定。赶在午夜之前,冠军与五⽉⼀起离去了”,各种时间所指和能指的出现和安排,对于气氛的渲染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尤其是“在住院记录上,他当时的⾎氧分压值已经只有20,⾎细胞却⾼达17000,已经显⽰出呼吸衰竭的征兆。稍早前拍的X光⽚被送了过来,呼吸内科专家康健看了看,肺部已经有了明显可见的浸润阴影”——“已经”,这个悲伤的字眼多次重复使用,令我们体会出最沉重的无力感,在循环往复中的互文呼应和词语语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份宿命般的无奈忧郁,一种无助孤独的气质和氛围。四.我们的苦难毫无尊严文章讲故事的节奏风格是客观沉稳冷静的。但这不意味着作者的无情。恰恰相反,作者是怀着满腔的热情,带着对人物的共情在写作。“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由作者的书写,可以看到他对自己报道的每一个个体都抱有最大程度的尊重和最深刻的悲悯。新闻没有倾向,那么这篇新闻有没有立场呢?我们看作者开篇即聚焦于人物的死亡,写他“毫无尊严的死了”,只此一句,足矣说明作者的态度——没有妥协。作者写人物,不是去散播缺乏考量的廉价的抒情,而是去揭示事物的根本,他讲故事,不卖弄,不利用别人的伤疤,制造自己的关注度,而是迫使人们正视这些未被正视、未被重视,却不得不说的故事。我想这是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良心和大爱。正是有这样好的新闻工作者,写出了这样好的作品,我们开始期盼苦难会停止,人与人的侮辱会减少,我们开始期盼一个更美好的明天,至少是有尊严的死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