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2025-08-27 05:30:27
前面我讲了两个误区:第一个,儒释道并列;第二个道家出世,儒家入世。
儒是人与人,道是人与自然,佛是人与自己。
儒家非常注重名实,主张知行合一,王阳明提炼出践行儒家的心法,就是知行合一和致良知。
王阳明提炼非常准确,你看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仁义是一个心理内在标准,礼智是做事外在标准,信是内外就是内外均有,要没有水分。
所以,仁义礼智信本身就是知行合一。
第一,儒家用来社交,也就是人与人的关系
这个毫无疑问,不同的关系要达到什么状态才是合理的,这个叫作伦理。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个伦理最关键的是什么?其实就是名实,要名副其实、有名有实,也就是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只不过在儒家这里需要以“名”作为中介。
第二,儒家用来治国,也就是国与人的关系
儒家也是治国的主流思想,那个时候可没有马列主义,其实主要用的就是儒家。
1、孟子的仁政思想,要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2、内外一体,儒家认为修身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所以你看汉代有察举制选拔人才,主要考察孝、廉的品行,主要靠县官推荐。
3、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强调中央的权威,追求一种大一统秩序,但同时又主张和而不同,承认各地的特殊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