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2025-09-12 20:20:39
20世纪初的岭门老街巷。清风 摄
岭门,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山岭的门户。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湾岭镇岭门村,当地人现今仍习惯称之为“岭门老市”。走在寂静的村巷里,村道两旁的房屋布局和留存下来的铺舍,以及村民口中的“十字街”景况,还是让人感觉到它与周边的村子大不一样。
从明末到民国期间的几百年间,岭门不仅是海南黎族与汉族进行通商贸易的重要墟市,也是黎族与汉族等不同文化交融的地方,更为重要的是,它是进入五指山地区的要隘,为兵家必争之地,被称为海南“中部要塞”。道光《琼州府志》载:“岭门汛,在岭门市南二十五里。自郡城东南九十里至山门铺,又八十里至山马市,又七十里即岭门汛,为入黎要隘。自汛南经熟黎境五六十里至生黎界,有小径可穿黎山而行。”
岭门之名始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但从史志记载来看,岭门在宋代以前是光螺峒的一个山寨,扼守进入黎区要隘。
洪武元年(1368年)三月,明军挥师南征海南岛,六月,元朝的海北海南道和海南分府元帅及副帅悉归降于明。朱明王朝在本岛建立1府(琼州府)、3州(儋州、崖州、万州)、10县(琼山、澄迈、临高、定安、文昌、昌化、感恩、乐会、会同、陵水)的同时,也在黎族地区建立基层政权机构——“黎都”“黎图”。明代光螺都属于定安县南乡,分管光螺岭下、光螺岭上60多个村庄。这些村庄名字,如枫木、木息(木色)、禄马(罗马)、坡寨、斜寨(城寨)、今泡(金包)等,过了几百年,这些村名的海南闽语读音迄今基本不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