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2025-09-11 14:19:43
一生中只有一次知遇之恩,而它带给“我”的感情和勇气,却足以影响到三军士气。
旷野日光下,散开的将士,拿着兵器,奔赴指定位置,默默潜伏。夜晚星空下,将士们合起来行动,就像一把利剑,直插敌阵。
“我”拉起弓弦,就像是怀抱着一轮圆月;骑着骏马,首当其冲突袭胡人营地。
“我”不求在战场上活着回来,只愿以死报答君王的知遇之恩。
这是唐代诗人骆宾王的一首从军诗。
《唐诗分类绳尺》云:此篇词语不下杨炯, 而意气胜之。杨炯诗云:“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以极简笔法勾勒出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功夫了得。而骆宾王这篇全以意气贯之,以生命写之,大丈夫读来,亦为之动容。
“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首联是说,一生中只有一次知遇之恩,而它带给“我”的感情和勇气,却足以影响到三军士气。这是写“从军之理由”。
之所以从军,是因为知遇之恩。并且因为这份知遇之恩,定当竭尽所能去带领军队打胜仗。用自己的热情与勇气,点燃三军的士气,报答明主的知遇之恩。
骆宾王从扬州大都督徐敬业反叛武则天,徐敬业委之以重任,担任记室一职。骆宾王一出手就是大手笔,也是整个反叛的亮点与高潮,写出《讨武曌檄》的著名檄文。这篇檄文足以提振三军的士气,可惜徐敬业根本不会用兵。可以看出,骆宾王是用生命来写诗,其诗中所写,亦是人生所为。为了报答徐敬业的知遇之恩,最终战死沙场,实现了“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的诺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