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特种部队格斗术基本技术训练|世界特种部队高级格斗术与功力训练|武术世家-众多习武书籍pdf电子书免费下载在线观看
世界特种部队高级格斗术与功力训练 十一、特种部队格斗术基本技术训练|世界特种部队高级格斗术与功力训练 本章重点讲解格斗术中的基本功练习也就是基本格斗站姿、基本步法及基本闪避技巧的训练。它们是所有实战格斗技术得以有效发挥的基本保证。第一节基本格斗站姿练习基本格斗站姿就是格斗准备的姿势也可称为戒备势或格斗势它是所有技术得以有效发挥的基石。换言之所有的攻防技术均由它而发。1 左前式格斗站姿即左手居前的格斗站姿此时两腿略屈重心置于两腿中间侧身对着对手以减少被敌方打击的面积两手向上收起用来保护自己头、面部要害处下巴内收用来避免被敌方击中(图1-1)。(图1-2)为左前式格斗站姿的侧面示范。同时还需屈肘来护肋以及略收腹来随时准备发起攻击。2 右前式格斗站姿也就是右手居前的格斗站姿此时仍两腿略屈并同样是侧身对着对手以减少被打击的面积两手向上收准备发起攻击(图1-3)。3 低姿格斗站法也就是降低身体重心去对敌的格斗站姿此时两腿屈曲的角度较大两手仍向上收起用来严密保护自己头、面部要害处眼睛向前盯紧对方(图2-此种站姿用来攻击对方的下盘或用来对付低姿冲来的对手。(图2-2)为低姿格斗站法的侧面示范。引用《世界特种部队高级格斗术与功力训练》 浏览700次

2023年军考教材 | 军事科目解读及备考建议!
原创2023年军考教材 | 军事科目解读及备考建议!2023-02-05 14:55 发布于:江苏省2023年1月,由军队军考教材编写组编写的,解放军和武警部队院校招生文化科目统考参考教材的《军政知识综合(下册)•军事》分册出版发布。 这是本年度报考生长军官(警官)高等教育院校的士兵,在复习军事知识时可供使用的最基本的教材。 对于考生来说,在复习迎考过程中,了解这本教材的特点,有效使用这本教材,是极为重要的。 一、编写依据和调整变化 在这本教材的前言中强调:“本书以《2023年军队招收士兵学员文化科目考试大纲为依据》,并针对广大考生特点编写而成”。由于2023年考试大纲与以往有所不同,军队现实情况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因而这本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相比,也有了很多变化。 从总体上看,这本教材严格按照新大纲规定的各知识点设置和调整内容。与上一年度的教材相比,有的地方将纲目进行了调整。 如第二单元“军事历史”第九章“冷战后局部战争”中增加“俄乌冲突”。有的地方对具体内容进行了调整。 如第四单元“军队管理”的第十九章“军队管理的基本职能”中,将军队管理的基本职能由原先的“决策、组织、领导、控制”改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并详细进行叙述。 有的地方根据一年来军队情况的变化进行了调整。如第四单元“军队管理”的第二十章将以前教材中的“士官”改为“军士”,增加“文职人员的管理方法”等内容。此外,还有一些相关的变化。 因此,考生一定要按照新大纲和新教材的内容进行复习。往年的教材和模拟题等材料可以作为参考,仍然能够发挥作用,但与新大纲和新教材不一致之处,应与新大纲和新教材保持一致。 这本教材在许多章节后附有“例题分析”,在最后附有“重点真题及解析”,这为考生复习做题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但与以往有的版本的教材一样,这本教材 “例题分析”中的题型与考试大纲规定的不完全一致。 如“例题分析”中的“选择题”主要是单项选择题,而根据以往考情,在考试的真题中有可能出现多项选择题。“例题分析”中有论述题,而考试大纲中却没有列入。对此,考生也应当注意。 二、教材特点 与其他各种材料相比,这本教材的特点是非常突出的。主要有几下几个方面: 一是内容丰富,体量较大。 这本教材的内容涵盖大纲规定的军事思想、军事历史、军事地理、军队管理、军事法律、军兵种及外(台)军知识、军事高技术知识、非战争军事行动知识、外军动态、其他军事常识等各个方面,内容非常多,文字数量大,基本与以往的教材相当。 二是理解难度不大,但需要记忆的内容多。 与其他科目相比,这本教材的内容虽然有专业性,但通俗易懂。对于考生来说,只要认真阅读,应当不存在读不懂的问题。相对而言,需要考生背诵和记忆的内容更多。但是,也有一些地方需要考生深入进行理解和运用。例如,“习主席强军思想”和“军队管理”等部分,考生应当结合新时代我军部队实际,深刻认识其思想观点,灵活运用基本原理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很好地回答材料分析题的各项要求。 三是权威性强,参考价值大。 这本教材是军队考试机关集中专家撰写和发布的,是考生复习最权威的材料之一。正如其编写组所说:“科学编排知识框架,合理设置练习讲解,确保了复习内容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因而,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三、使用建议 这本教材的电子版可在强军网“军队院校招生信息平台”(http://www.zsxxw.mtn)免费下载使用。对于考生来说,拿到这本教材非常必要。但在掌握教材以后,还需要根据自身情况,科学制定学习规划,合理安排,有效使用,才能为复习迎考提供最大帮助。 第一,建议考生先通读教材,在头脑中形成军事知识的框架体系。 考生可结合大纲,对教材进行一遍或数遍的浏览,对各单元和章节的主题进行掌握。这就好比建筑一座大楼,要先打好地基、搭建框架。对教材中的例题、特别是重点真题及解析也要进行研究,了解军考中军事知识部分的考试题型和给分方式,做到心中有数。 第二,分波次、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学习教材内容。 建筑一座大楼,打好地基、搭建起框架以后,就要往每一层、每一个房间添加砖石。复习迎考也是一样,对教材有总体印象后,要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进行学习。要想考试获得高分,必须扎扎实实的学习教材内容。学习没有捷径,不下苦功夫复习是不行的。但这并不等于说,考生就必须一味死读书。考生在部队复习时间有限,下大力气学习教材的同时,也要考虑如何提高效率。 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复习时间,制定一个阅读计划。通常来看,一遍就掌握所有内容是不可能的,因而要分成几个波次来学习,一遍一遍地加深印象。在全面学习的基础上,要区分重点。 一般来说,我军军人特别是生长军官应知应会的那些知识,是考试和复习的重点。如军事思想部分,《孙子兵法》、军事思想、习主席强军思想是重点。由于教材文字量大,考生不可能也不需要将整本书都背下来,而是应当在重点掌握的基础上,逐步向其他方面扩展复习。 在复习时,也可以边看边思考,哪些地方可能出选择题,哪些地方可能出简答题,哪些地方可能出材料分析题,以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第三,在复习到一定程度后,适当做模拟题,提高考试能力。 考生必须参加考试,通过做题拿到足够的分数,才能上岸。因而,光学习教材内容是不够的。在对教材内容学习到一定程度后,要适当多做模拟题。 通过做题,可以发现自己哪些地方学习的不够,再回过头学习教材,然后再做题,反复几次,可以巩固掌握的知识,并且增长解题技巧,提高在考场上解答题目的能力。学习教材和做题很好地配合,能够最大化地提高考生的复习效果,帮助考生在考试中从容应对,取得理想成绩。 必须说明的是,这本教材很重要,但它只是基本教材,在复习中光靠这本教材也不一定够。例如,教材第十单元“其他军事常识”部分,根据大纲明确的考试范围和要求,列出了《军事地形学》《军事基本技能》等书,这还需要考生自己去收集和学习。 有的单位出版配套教材,对基本教材进行梳理,可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对军事知识进行学习理解。有的单位出版“口袋书”等形式的教材,方便考生记忆和携带,也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这本教材中提供的模拟题和真题可以作为很好的参考,但毕竟数量不多。有的单位收集、整理、出版包含大量模拟题的材料。 很多军考老师对教材有着深入研究,对考试重点、命题趋势等有明确把握,能够给考生很好的建议,帮助考生节省学习时间、增强学习效果。 因而,考生在学习这本教材的基础上,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适当收集其他教材或材料,或者向老师请教,与这本教材的学习相互配合。这样,能够最大化地提高学习效率,从而顺利复习、成功通过考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阅读 ()
《随军西行见闻录》——这本书最早向世界介绍了长征-中央纪委网站
这本书最早向世界介绍了长征——关于陈云同志《随军西行见闻录》陈云(廉臣)的《随军西行见闻录》《红军长征时代的真实史料 从东南到西北》,明月出版社出版,1册61页,32开《长征两面写》,大文出版社出版《红军长征随军见闻录》上海群众图书公司出版近日,上海《劳动报》报道:8集微纪录片《上海记忆:他们在这里改变中国》在沪首映,纪录片公布了大量珍贵史料,其中包括历史上第一篇向世界报道红军长征的亲历记《随军西行见闻录》。这本红色出版物的发现始末、文物价值、多种版本流传和珍藏情况以及手抄本被发现的新闻报道,再次唤起人们对长征的记忆。近日,上海《劳动报》报道:8集微纪录片《上海记忆:他们在这里改变中国》在沪首映,纪录片公布了大量珍贵史料,其中包括历史上第一篇向世界报道红军长征的亲历记《随军西行见闻录》。第一版在苏联出版1934年10月,陈云随红五军团一起长征。1935年6月上旬,中央红军即将与红四方面军会师时,中共中央秘密派陈云去上海恢复白区组织以及中共与共产国际的关系。7月下旬,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指示陈云及在上海的一些重要领导人前往苏联。在莫斯科,陈云向共产国际详细汇报了中国共产、中央红军主力战略大转移和遵义会议的情况。1935年秋,陈云在莫斯科完成了《随军西行见闻录》,并于1936年3月在中国共产主办的巴黎《全民月刊》上连载,署名“廉臣”。同年7月,在莫斯科出版单行本。《随军西行见闻录》在莫斯科出版单行本后,很快传到国内,先后以不同的版本出版印行,现发现的有:明月出版社1938年1月出版的《从东南到西北》、上海生活书店1938年3月出版的《随军西征记》、大文出版社1939年1月出版的《长征两面写》、上海群众图书公司1949年6月出版的《红军长征随军见闻录》。《随军西行见闻录》连载版和单行本,现收藏于上海市档案馆。《随军西行见闻录》的作者“廉臣”是谁? 起初并不为人所知。直到1985年,为纪念遵义会议召开50周年,《红旗》杂志重新全文刊登了《随军西行见闻录》,才明确指出“廉臣”就是陈云。最早介绍红军长征在国内外出版的描写长征的图书中,人们往往把美国记者斯诺所写的《西行漫记》当做向世人介绍红军长征的第一本著作。也有人说红军主要领导人王稼祥,于1936年初在苏联治伤期间,最早向共产国际报告遵义会议的情况。但有关长征图书文化的研究学者认为:从出版时间上看,《随军西行见闻录》是内最早向外界介绍长征的一本书。1936年6月间,斯诺到陕北采访,收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他写作的《西行漫记》英文版首次在英国出版,时间是1937年10月;而王稼祥在苏治伤时间也是在1937年。陈云的《随军西行见闻录》写于1935年8月,1936年3月开始连载发表,7月结集出版发行,比斯诺的《西行漫记》早面世1年多;比瑞士传教士勃沙特的被看作是第一部向西方世界介绍红军长征的著作《神灵之手》,还要早近半年。由此可以说,陈云堪称向世界宣传红色长征的第一人。《随军西行见闻录》为后人研究红军长征保存了极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采取第三者视角陈云同志是长征的参与者、亲历者和见证者。对于长征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和众多参与者,应该怎样真实具体生动地表现?这部书的写作,是进行了精巧构思的。初版《随军西行见闻录》为何署名“廉臣”?陈云曾这样解释:“这篇纪实文章,为了现在便于在国统区流传,笔者只好在文中装作一个原在国民军队中,后来又因被俘在红军中工作的医生,我在论述红军之长征时,采用的是第三者的语气。”陈云巧妙地运用了假托的艺术笔法,以当时闽西一位个体医生傅连璋在长征中的经历为原型,假借一个被红军俘虏的国民军医“廉臣”之口,详细生动地述说了红军长征。采用这样一个叙述角度,一是故事的叙述者可以站在一个观察全局的位置,聚焦所观察描写对象的各个侧面,尤其是从上层看到红军长征全局的一些情况;二是可以从中立的立场反映红军长征历史活动。这种叙述方式,叙述者和他的故事、事件与时间,是统一融合的。这样的叙述观察角度,对红军将士的生活、军事策略、战斗精神的认识和表现,会更加客观真实。借用苏州评弹手法《随军西行见闻录》详细记载了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由江西出发,历时8个月、途经6个省、行程12000里的传奇经历,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轶闻史实。重点描述了红军艰苦卓绝斗争的英勇事迹,宣传了遵义会议精神,宣传了中国共产和红军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及爱护人民、关心少数民族的生动事例,宣传了中国共产倡议合作抗日的政治主张。陈云从小受到苏州评弹说书艺术的熏陶,在写作此书的过程中,他将这种表现手法融入对长征中惊心动魄的故事、红军将士的革命英雄主义情怀的描绘之中。书中这样描写红军领袖的形象:“赤军中最高人物如朱、毛、林、彭及共中央局等赤区要人,我初以为凶暴异常,岂知一见之后,大出意外。似乎一介书生,常衣灰布学生装,暇时手执唐诗,极善词令。我为之诊病时,招待极谦。朱德则一望而知为武人,年将五十,身衣灰布军装,虽患疟疾,但仍力疾办公,状甚忙碌。我入室为之诊病时,仍在执笔批阅军报。见我到,方搁笔。人亦和气,且言谈间毫无傲慢。这两个赤军领袖人物,实与我未见时之想象,完全不同。”虽是简洁的白描,但非常细腻,既有对、朱德形象的真切感知,也渗透聚焦者的思想和情感。书中描写领导人与红军战士平等相处、同甘共苦,与老百姓的鱼水深情的故事细节,也颇为感人。《随军西行见闻录》不仅具有史料价值,在报告文学写作方面的风格和艺术特色,也是独树一帜的。(杜浩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相关资讯
穿越历史硝烟 回眸国殇之痛——十部抗战纪实作品推荐-新华网
穿越历史硝烟 回眸国殇之痛——十部抗战纪实作品推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唐代诗人杜甫的这首《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