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打开万方数据APP,点击右上角"扫一扫",扫描二维码即可将您登录的个人账号与机构账号绑定,绑定后您可在APP上享有机构权限,如需更换机构账号,可到个人中心解绑。
©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
客服电话:40001158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余华新散文集《山谷微风》:接受生活给予的一切,人生就是无穷无尽的宽广
近日,作家余华最新散文集《山谷微风》首发活动在三亚举办。余华与主持人陈鲁豫、抖音读书博主都靓一同在山谷的徐徐微风中进行了一场轻松惬意的对谈,畅谈人生半途的经历与感悟。
《山谷微风》收录了余华2024年全新创作的12篇散文,以及17篇历年精选文章,时间跨度长达40年,呈现了作家半生的经历与感悟。
今年二月,余华来到三亚的山谷,正赶上这里最好的季节的尾声。他用心感受这里的一切,注意到在公寓阳台上的风和酒店餐厅里的风不同,因为有墙壁的遮挡,餐厅里的风显得捉摸不定,神秘莫测。这风使他想起了小时候的穿堂风,他也由此开启了对儿时的回忆,陆续写下了12篇与童年相关的文章。他提到,以前写散文都是应别人要求去写,这一次是他的主动创作。他如此形容自己的书写:“我写这本书就是有一种再活一次的感觉。”
鲁豫分享了她阅读这本书的感受,“我很多的童年记忆都被余华老师在文字中精准地呈现出来了,所以特别个体的感受很多时候恰恰能获得更多共情。”对她来说,这是一本非常温暖的书。都靓则形容这本书像一个沉浸式剧场,让我们看到少年余华的一个个鲜活有趣的故事,看到余华是怎样成为如今的作家余华的。
成长于靠海的小镇,大海在余华的童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中,余华讲到了自己在大海中游泳差点被海流卷走、最终又被送回岸边的惊险故事。他感慨道,当时大海的宽广让幼小的他懵懵懂懂地想到了人生,“人生就是无穷无尽的宽广,我们永远也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现在他依然觉得如此,但感受上有微妙的不同。“小时候的人生感受是向前看的,现在的人生感受是往后看了,回忆占多了。因为小时候你是一个空白,你是在用经历来填补自己的人生。现在是你遇到一个经历的时候,都去寻找过去的经历来对照了。”
“紧张还是放松,都是生活给予的,什么时候给予什么,是生活的意愿,我们没的选择,只有接受。”这句话出自《山谷微风》里的一篇文章《库斯图里卡的鞋带》,讲述了余华儿时因紧张而口吃的故事。余华谈到,我们应该接受生活给予我们的一切,因为大多数时候我们没有太多选择的空间。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用积极的态度去接受。“因为生活给予我们的时候往往是模糊不清的,接过来以后我们才能够看清楚,所以你用什么样的手的姿态去接,所得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这是我的感受。”“生活在选择我们的时候,我们也在选择生活。”
余华在文章中还提到电影导演库斯图里卡的鞋带总是松开的,这表示他的状态很放松。鲁豫则不同,她的鞋带长年系紧,因为她在工作中总是保持紧张状态。余华评论道,不管是库斯图里卡还是鲁豫,他们都不可能永远放松或永远紧张。只有感受到紧张,才有可能放松,反之也一样。紧张和放松看似对立,却都是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正是这种对立的存在为我们的生活赋予了价值,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丰富。
“我做了三十三年儿子以后,开始做上父亲了。”在新作里余华也分享了成为父亲的经历,他讲到自己曾试图用巴赫的音乐对儿子进行早教启蒙,努力了一年,最终被流行儿歌《小燕子》瞬间击败。余华认为,经典的必流行,但流行的不一定会成为经典。他举了卡夫卡的例子。今年是卡夫卡逝世100周年,他看到中国网友写了很多纪念卡夫卡的文章。5月份去意大利时,他又在报纸上看到了卡夫卡的头像。他感到了卡夫卡在全世界的流行,尽管这位作家生前并没有获得他应有的声誉,但在去世后成为了经典。最后他补充道,小时候热衷于听《小燕子》的儿子,如今已经听起勋伯格来了。
回顾过往,余华谈到自己年轻时也有不少迷茫和遗憾,因此他鼓励现在的年轻人不要害怕这些,它们是生活的必经之路。人生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迷茫和遗憾,余华说,在年轻时不要被这些情绪绊住,应该积极地去探索生活。毕竟,人生像大海一样宽广,充满无限可能性。
原标题:《余华新散文集《山谷微风》:接受生活给予的一切,人生就是无穷无尽的宽广》
余华最全短篇小说集《我没有自己的名字》出版
核心提示:《我没有自己的名字》是余华从1986年至今创作的短篇小说集珍藏版,是余华迄今为止较完整的短篇小说全编。
余华自十年磨一剑创作《第七天》后,鲜少有作品问世。2017年1月图书订货会,由余华亲自编选的短篇小说集(珍藏版)《我没有自己的名字》由上海九久读书人、人民文学出版社策划出版。创作时间跨度30年,精选21个短篇,堪称余华迄今为止最全的短篇小说珍藏版。余华说:“这些短篇记录下来的是我另一条人生之路。”
本书是余华从1986年至今创作的短篇小说集珍藏版,是余华迄今为止较完整的短篇小 说全编。
据上海九久读书人总经理黄育海介绍,余华的短篇小说同他的长篇一样,少而经典,因而更显珍贵。这些短篇艺术成就很高,不输于《活着》《第七天》。
黄育海说,余华自谦称自己不够勤奋,整理编选这本书时,才发现写作30年,短篇仅创作了20多篇。他1983年开始写作,1986年写出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惊艳文坛,当时年仅26岁的余华一举成名。1987年,余华又写出短篇小说《西北风呼啸的中午》,继而在1989年又创作出短篇《鲜血梅花》,同年又写出《往事与刑罚》,这些叙述风格极具先锋气质的短篇小说,给当时的文坛带来一股新鲜空气,也奠定了余华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和基调,为其开辟了独特的创作之路。1992年,余华在收获杂志发表了中篇小说《活着》,而两年后,他创作出短篇《我没有自己的名字》,这篇小说与《活着》的悲悯一脉相承。
小说集中的同名短篇《我没有自己的名字》,通过傻子来发的故事,建构了一个关于人性的寓言。来发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留下他一个人为别人挑煤赚钱过活。在小镇上,他处于所有人的嘲弄视线中。全镇人欺侮他,拿他取乐。看似对他十分关照的陈先生,最后也欺骗他交出了自己的狗。
正如余华所说:“名字,像是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具备存在感的标签。我们总是希望着自己的姓名被人所记忆,追求功与名的道路不变地在脚下延伸。即使对于一个不太正常的‘白痴’来说,带有嘲讽意味的呼唤并不会影响应答,对于自己的名字是倍加珍惜和希望被记忆的。然而,在现实生活的阴险、狡诈以及贪婪面前,‘白痴’从不愿到最后甘愿放弃了自己的名姓——这大概就是对现实的对抗吧。”
余华说,“我发现自己的写作已经建立了现实经历之外的一条人生道路,它和我现实的人生之路同时出发,并肩而行,有时交叉到了一起,有时又天各一方。这些短篇小说所记录下来的,就是我的另一条人生之路。”
这本余华亲自编选,记录其另一条人生之路的新书,余华亲自选定书名为《我没有自己的名字》。据九久读书人总经理黄育海透露,该书的装帧设计由曾设计了杨绛作品系列、龙应台《目送》、齐邦媛《巨流河》等名家作品封面的资深美编蔡立国担纲。印刷上采用了三边辘银边的工艺,这也是九久读书人首次在新书上尝试此种工艺。该书于2017年1月在全国陆续上市。
黄育海认为,读者通过阅读这本《我没有自己的名字》,可以感受到余华对命运的叩问、对人性的探究,对生命的无限怜悯和对现实的深沉思考。书中有些短篇,有手术刀一样冰冷的质感,锐利,一针见血,一剑封喉。在一种黑色幽默里,有洞穿世事的苍凉透出纸背,扑面而来。
相关资讯
孤独是人生的必修课
重庆长安网是由重庆市委政法委、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主办、重庆法治报社承办的政法综治门户网站,将成为全市政法综治系统的重要网络宣传阵地,最大限度地增强政法综治宣传“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