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内心丰盈才幸福

更新时间: 2025-07-07 14:10:38

阅读人数: 966

本文主题: 丰盈内心的书

文 | 春暖花开 · 摄影 | 崔

花影与暖阳重叠的时节,不用等待,便会遇见美好。如窗外的那一树花开,如墙角的那一抹绿意,不经意间便愉悦了心情。

我喜欢安静且热闹的俗世的光阴,可以听一朵花悄悄开放的声音,也愿意看着她铺天盖地盛开;可以快乐地行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也可以在一茶一书中静坐,于盐米油盐,酸甜苦辣中努力地做好自己。这样的时光是踏实的、柔软的。

我想让我的灵魂里住着春天的新绿,夏天的清凉,秋天的明月,冬天的雪花。我不喜欢追赶季节,却欣然于每一次花开花落。在清晨聆听鸟儿在林间啼鸣,于夜晚感受清风拂面的柔情。

不去问春归何处,也不去想秋花落谁家。与岁月温柔相待,每一天都在重复着平淡与简单,每一天都这么的好。

生活,总是难离喧嚣和纷扰,偶尔在安静中见素见美,于平淡中妥贴一份诗意,时光知味,才会愈久弥香。总有些文字,轻易便能贯穿心灵。

读叶芝的诗,她劝我们从容相爱,如叶生树梢。她劝我们从容生活,如草生堤堰,浮躁的灵魂瞬间便会得到安然:原来人可以像植物一样简单生长。

红尘百味,最美是淡然。它最接近自然,明净质朴却不失丰盈,低调含蓄却有底蕴。有“守得云开见月明”的通透,也有“去意无留,看天边云卷云舒”的恬静。生活繁杂,人生纷扰。看淡了,草木也含香;看轻了,每天都是艳阳天。

养一怀恬淡,安心地感受生活的滋味,静中养生,淡中释怀。 在光阴中浑然天成,在等待花开中修行。 与世界温柔相待,与自己和平相处。 不过份亲近,也不远离,恰到好处地保持着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岁月的感恩。 好的人生,该是有山有水,有自我。

恬静之美,是一种不经雕琢、不加刻意的恬淡境界,仿若春风拂面,又如空谷幽兰。如诗灵动,如云飘逸,供养着内心的山水。

心怀静气,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尽享闲庭信步的时光,那份难得的平静心,让生活越发得美好了。闲来静听鸟语花香,漫赏云卷云舒,心绪淡淡,在安静中灵魂得以舒展。

生命是一场跋涉,这一路上也许会有人同行,更多的时候是要一个人行走。学会享受孤独寂寞的人生才不会单薄,因为他们从不缺少对生活的热爱和一颗安静淡然心。

做一个内心丰盈的人,心中藏着日月山水,低调且淡定。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不受外界的纷扰。每走一步,都有自己的节奏和步调。

遇到事情,冷静并且善于思考;遇到纷争,不愿做过多的解释,淡然一笑,以宽容的姿态面对所有,这种内心的安稳,足可以抵挡尘世的浮躁和喧嚣。

一个人的内心丰盈,源于一份懂得。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背负太多身外物便会负累。推开人情世故,欣喜于一份日常,妥帖一份恬淡,笑对一朵花,静对一轮月,让美好在心中升腾。

这份优雅,来源于一本书,半盏茶香,是一种气质,一种修养,一分自足,是一种积极平和的心态。宁静才能致远,恬淡方能生香。

人生最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活着,就是一场修行,这一路上行色匆匆,别忘了带着灵魂一路前行。在喧嚣中找回自我,在明媚中妥帖自己。

生命的美好,在于经历风风雨雨,仍然能有一颗安然的心,如路边的小花,即便没有人欣赏自己,依然开成自己喜欢的样子。这何尝不是对生命的慈悲和感恩?

人生这场花事,从花开到花落,我们一路追赶,一路欣赏。浅了岁月,却丰盈了心境。李丹崖说,少年花事多,中年花事浅,老年花事淡淡然。人到中年,学会坦然接受生活赠与我们的一切,不再刻意去迎合别人,人情冷暖也少了客套,以平常心看待所有,由此释放更大的心灵空间,获得更多的自在。

常常把自己安放在寂静处,坐拥一米阳光的温暖,浅拾岁月里的美丽,婉约成风景,明媚而安恬。

做一个内心丰盈的人,爱着身边的每一个人,珍惜每一份遇见,善待生命中的每一天,以简单清宁的心喂养灵魂。

这世上最美的,莫过于拥有一颗安然的心。

阿郎(大诵:alang2263),一个生于泰山脚下的吟诵者。从事电视播音二十余年,喜欢将文字转化为声音,与您一起徜徉在有声的多彩世界里。

内心丰盈才幸福

生活越是素简,内心越是丰盈

有些坚持断舍离的人,房间越来越宽敞整洁,心情轻松,迎来了理想状态;

而有些人会在持续的断舍离后,发现的焦虑并没有消失,在没有东西可舍的时候变得更烦躁不安……

所谓“断舍离”,不仅是行为本身,更是一种思维工具,而一个工具最后带来什么效果,和每个人在使用的方式有重要关系,所以在有些时候,断舍离会让人“误入歧途”。

当我们倡导断舍离的时候,总是会说,不要被物品奴役了自我。

我们的确将自己的很多情绪和不安全感都投射到了物品上,我们用各种东西去分散注意力,也通过与物品建立联系而熟悉自我和身份。

但如果你真的丢弃了全部,住在“一无所有”的空房子里,你真的就能找到自我吗?

有的人选择了“什么都没有”,拒绝生活中的一切来保护自我是很轻易的,但要明白,这仍然不能算一种选择。

这种极端断舍离和囤积症本质上没有区别,一个是以为把身边的东西清零剩下的就是自我,一个是把身边的东西全部留下就以为保全了自我。

其实,他们还是纠结在物品的去留上迷失了自我。

正如首赞同学提到的“可控”感,没错,断舍离之后生活的有序似乎让我们感到安全可控。

仔细想想,我们为什么要追求这种控制感?因为我们感到焦虑。

断舍离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实践方法——“每天扔8件东西”。

起初或许能轻易做到,也因而获得了一点表面的安全感。到后期,我们找不到东西可扔了,却仍感到焦虑。

结果我们要么为了断舍离而断舍离,形成一种强迫行为;要么对断舍离也失去了控制,陷入了更深的焦虑。

我们大多经历过被父母用物品“威胁”的童年。比如,我有一件心爱的玩具,当爸妈觉得我不乖的时候,他们就会夺走我的玩具。

我们常常在这种情况下感到惊慌失措,容易形成了这样的意识:拥有一件东西,并不一定意味着快乐,因为拥有就意味着可能失去,而失去令人痛苦。

所以当我们长大一味地追求断舍离,很可能是因为在我们内心深处,总是害怕自己拥有的东西会在某一天失去,让我们感受到失去的痛苦。

与其被最后无法拥有它,不如我自己先扔了;如果我什么都没有,我就不用面对失去了。

这种想法也可以解释提到的那种“逃离感”:断舍离后的可用空间变多了,可我还是感觉自己无处可去。

因为断舍离其实加深了我们对自我需求的剥夺,我们选择不去看向自己的内心,只是丢弃,就更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1. 摆脱混乱,追求自由和平静

断舍离追求的是构建自己内心的秩序。

你会看到一个房间杂乱无章的人在生活中也常常晕头转向,烦躁和无意义的忙碌可见ta的精神状态也是脱序的。

我们希望目之所及的空间是整洁干净的,以此达到内心的秩序感,这种感觉让我们觉得自由和安宁。

2. 物理分隔,发现真实的自我

过多的无用物品会占据物理上的空间,其实也在侵蚀我们的自我空间。

想想你家中摆放着多少“积灰”的杂物:一把琴弦生锈的吉他提醒你是个音乐爱好者,一本从未拆封的哲学书籍让你觉得自己是个文艺青年。

事实上,你对音乐和哲学都没有很大的热情,否则你不会忽略你每天都能看到的物品。

我们需要发现真实的自我,我是谁,我到底喜欢什么?

这是一个漫长且艰难的过程,断舍离提倡的物理分隔,舍弃无用的物品,首先是在帮助我们先发现自己用不到什么,不喜欢什么,进而发现真实的自我。

1. 追求真挚的人际关系,爱人而不是爱事物

我们和事物建立联系,实际映射的是我们与人建立的关系。

有人为了逃离孤独而仓促恋爱,有人会同时维持多份情感关系,这些行为背后隐藏着将情感物化的思维。

严肃地对待情感,亲密关系不是脱离孤独的避难所,是愿意投身到两人世界的庄重选择。

同时,也要勇敢拒绝有害的关系。要相信自己能够把握自己的人生,勇敢离开伤害自己的人。

糟糕的关系会让你的生活不断复杂化,让你的情绪复杂化,让你深陷其中。

从糟糕的关系中脱身后,可以搬到一个新地方居住,将与之相关的物品扔掉或打包,以新的面貌开始新的生活。

2. 明确个人边界,保留自己真正需要的社交

让生活变得复杂的原因之一,有可能是我们过于“和善”,总是允许别人侵入到自己的个人边界中,将自己的生活与他人的生活不必要地纠缠在一起。

当别人越过我们的个人边界,诚恳地表达出来,让别人知道你的真实感受和想法,这会让生活变得简单很多。

视觉线索的增多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当我们专注于重要的事情,我们就更不容易被多余的东西干扰。

比如说,我们可以开始学习一种新技能或新语言,学习能够培养我们的专注力,也会让我们获得自豪感和成就感。

很快,我们就会意识到真正重要的事情和不重要的事情。

根据一项研究,创造艺术可以降低皮质醇水平,皮质醇是一种激素,可导致压力,焦虑和许多其他精神疾病。

物质上的断舍离已经给我们创造了许多开放空间,在这些开放空间里,我们可以做一些与艺术、创造力相关的放松活动。

比如画画、黏土,也可以什么都不做,自己选择舒服的方式放松身心,正念呼吸、冥想、闭目养神,给自己的精神更多的空间。

山下英子:“断舍离”是我的生活哲学

如今是个浮躁快速、物质过剩的时代,世界的飞速发展让我们享受丰富物质的同时,也物化了我们,迷惑了我们。

深陷泥沼的我们或许有所感知,却因惰性而懒于改正。

因此,透彻这一点的山下,聪明地以“日常的新整理法”为切入点,而非用深奥晦涩的哲学语言,或用各种条框理论来强行灌输“断舍离”的概念。

所以《断舍离》里接地气地分析、分享了整理的方式,从物品到精神的过渡,让我们感同身受地逐步接纳,潜移默化地融入生活和形成认知。

如此,“断舍离”才能有效地发挥它的作用,才能持续推广17年之久。

苏轼说“人间有味是清欢”,这一点与山下英子的主张有异曲同工之妙。

所以当我们把“断舍离”修炼为内驱力时,告别多余的物欲,排毒式地“新陈代谢”后,那就是我们享受“清欢”的时刻。

我是阮唐小乔,公众号:阮唐小乔时光手记

内心丰盈者,独行也如众

经历了短暂的精神内耗后又开始重新好好生活

以前被丢下的健身/阅读/学习也被重新捡起来这一小段日子里最常告诉自己的话就是

“请不要害怕生活,请大胆的厚脸皮生活。”

以前总是因为脸皮薄和胆小害怕去拒绝

甚至在咖啡厅拿出手机记录生活也觉得别扭但是经过一小段时间的自我思考以后决定以后都要“厚脸皮“生活认真感受并且记录生活

而不是被焦虑就此淹没,失去生活本心厚脸皮的生活态度反而让我更能专注自身减少不必要的精神消耗在乱七八糟的情绪上我自己才是我人生的重心

只有内心丰盈者,才能救自己于困境

标签: 李丹崖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