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没有太多逻辑,但充满了黑色幽默,感受炮灰的痛苦
读《五号屠场》,开始觉得不像是战争书籍,更像科幻小说。比利从时间链上脱开,去睡觉时是个老态龙钟的鳏夫,醒来时却在他的婚礼日。他常常穿越在现在,过去,将来之间,他无法知道接下来登场的是他生命过程中的哪一部分。神秘感瞬间爆棚,给人出其不意的感觉。不过读起来,感觉有点接不上,片段跳的很快,让人有点眼花缭乱。
比利,一个长相滑稽的孩子,高挑羸弱,就这样的一个孩子,应征入伍,后来成了战俘。1945年战争结束,继续学习验光配镜。结婚生子,发了财。可就是这样的“幸福”生活,比利不“消停”,要阐明时间的真相,向人们大谈他从时间链上脱开的事,被飞碟绑架的事。 作者就是用这样高超的手法带大家穿越到战争时期,这里的战争场景和一般的不一样。处处透露着滑稽,黑色幽默,甚至让人觉得荒诞。 故事中没有大英雄,比利既没有打击敌人的实力,也没有帮助朋友的能量。就这样的一个“无用”之人在大轰炸下幸存下来了。让人觉得更荒诞的是德比,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人,却因在轰炸后拿了一把茶壶,违反了禁令而被枪决。不免让人唏嘘。 特拉法玛多星球的人评价说,地球仔都是做解释的高手。这句话,是多么具有讽刺意味。 战争中看到死去那么多人,比利没有说一句害怕,恐惧,没有为别的任何事哭泣过。然而当他看到牲口马嘴被马嚼子勒破,马蹄裂开,眼里冒出了泪水。荒唐事,黑色幽默,书中比比皆是,让人啼笑皆非。
比利战后生活条件的富足,但是内心仍无法抹去那场德累斯顿大轰炸带来的阴影;无法忘记巨人的脚步和热的烫手的石头;无法解脱,只好寻找心灵的栖息地特拉法玛多星球。想要和平的秘诀,带回地球。作者自嘲,阻止战争多么愚蠢,无能为力,试图学会“忘却痛苦的时光,把注意力集中在美好的日子。”但是生活中有一点儿的苗头,都能带他与时间链断开,回到战俘营中。有些神经错乱,一会是战俘在热水淋浴,也许是温暖,也许是童年有温暖的母亲,穿梭到了童年时刻。刚和妻子睡下,他又回到1944年战争时期。醒着是鳏夫,昏然睡去,又回到1968年。躺在暖和的电热毯上,一会他又回到了外星球上。他会从床上坐起,不知在哪里,什么时间。是不是觉得很荒诞,他自称是时间的旅行者。这一切的迷幻旅行,都只是比利的想象,精神分裂。 书中印象最深刻的要数,反复重复这样一句话“事情就是这样”。看似简单的一句话,恰恰是这句话说明了,书中很多内容是事实,是真相。也看出作者的无奈,麻木,并且折射着比利在战争中受到的影响,精神创伤的严重,我们无法想象的地步。《圣经》里罗德的妻子在面对大毁灭时,不忍回头变成了一根盐柱。而作者冯内古特,也正是德累斯顿的轰炸见证者,他也是常回头那场轰炸,他也是一根盐柱,无法前行,无法享受幸福生活,内心无法得到生活的安宁。
作者库尔特·冯内古特被誉为美国黑色幽默文学的代表人物。他曾是一名美国陆军侦察兵,成了战俘。这本书中的比利可以说是作者的投影,轰炸让幸免于难的他耿耿于怀。用了25年时间才推出了这部经典著作《五号屠场》。 事情就是这样。

事情就是这样没有什么为什么
急性子的友友看完这一句就可以走了: 这本书与时间翘曲、超感官意识和其他非常规事件有关。 · 不着急的友友我们来细细地聊一下这本书, 毕竟作者是冯内古特,这本书刚出版时,引发巨大争议,多次遭禁,作者打乱了叙事的正常时序,穿插了他的亲身经历,他曾经见证了欧洲历史上最大的一场屠杀,做为唯一的一个幸存者,他用笑着哭的方式直面人类的愚蠢与苦难,“那场轰炸耗资巨大,策划精心,但毫无意义,最终整个星球上仅一人从中获益,那就是我。我写了这本书,从每个死人身上赚了两三美元,我做的算什么生意,然而,事情就是这样。” · 在德累斯顿轰炸的废墟上,时间像碎掉的玻璃,主人公比利能够在时间中穿梭,可以在任意时间或空间链上脱开,没有人会想到他脑子不正常,对世界毫无反应,对一切失去感知,但仍然是个大活人。 · 小说混合了科幻、战争回忆录、自传、哲学寓言等多种文体,甚至插入漫画式插图,冯内古特用他独特的黑色幽默,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理解时间、记忆与救赎的窗口。 · 喜欢冯内古特的这些句子: 我们喜欢我们的书,是因为我们能够从中同时看见许多美妙深处的瞬间。
忘却痛苦的时光, 把注意力集中在美好的日子。 我们假装自己有目的和计划,其实不过尘埃。
死亡就这么回事
我就想找一本科幻小说读一读,因为好久没有读科幻类的小说了,天天看苦难和现实给我看吐了,皓首穷经半天看到了这一本,一方面觉得体量不是很大,另一方面看到评分还挺高,最主要的是时空穿越、时间不是延续而是平行等等关键词直接触发了我的兴趣机制,便读。
尝试做出如下概括:首先作者以自身经历和写作缘由在本书的第一章虚构了一个“我”,即作者本人,由虚构的“我”连接现实作者经历交代“我”将要写一本反战题材的小说,讲述了“我”为什么写,怎么样写,情节安排是什么样,并在后面的全部章节中以毕利这个角色为虚构作者的原型,讲述了一个经历了战中轰炸并幸存下来的人以时空穿越的形式,反复串联经历轰炸前和轰炸后的种种人生故事。
1.这本书的电子版很难找,其实我想看的是2022河南文艺出版社再版的那一版,但是死活找不到电子版,最终退而求其次,看完了当前的这一版。这一版的电子书有问题,错别字很多,看得怒火攻心,再加上翻译和文字的混乱,差点没有看下去。
2.这本书绝大部分的篇幅是在上课时看的,越看越困,越看越看不懂,前面看的较细,理解得多点,后面看得马虎。
3.不能说体会不到一点作者写这本书的意图,其实也能从小说中的议论看得出一些作者的观点,但对于没有经历过战争残酷的人来说,这种体会是虚的。我也只能尽力写清楚自己的观感。
能看得出作者全程是在对战争进行一种幽默的讽刺。每当写到某某死去时,无论是战争还是意外,总是会加上一句“就这么回事”,好像在战争中被杀害的人与正常生老病死的人一样,是被人们漠视地接受的一种结局,原来他死了,就这么回事呀,仿佛只是一种信息的交流,像是在问别人吃了没,得到肯定的回复后不再关心。
然而,在真正的战争中,数以千万计的人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去,远离战场的人们看着电视上、报纸上的数字,心中想的也是“嗯,就这么回事”。更有甚者,处于战争中的国家美化战争的伟大,他们动用一切媒体和宣传手段,煽动战争中的英雄主义行为,歌颂之、嘉奖之、鼓励之、敬仰之,让不明就理的人失去对战争理性的判断,幻想着自己登上战场成为国家英雄,万世受人敬仰,让战争成为渴望,让血腥的杀戮成为毫不在乎的后果。
小说甚至更加讽刺地用了一个科幻的理由来解释为什么我们不需要为生命的逝去而难过。因为出生和死亡本来就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个点一个点的,在这个时间点上你死了,但在其他的时间点上你还活着,那么又何必在意你的死亡呢?时间不再像箭矢一样射出去后就不能返还,而是如一条线一般串联起过去和未来,过去永远存在着,它和现在、未来处在同一平面之上,片刻即是永恒。
作者曾经亲身经历过Dresden大轰炸,这是一场无差别的轰炸,作为幸存者,他在很多年后写下了这本书,但是战争仍然在很多年后继续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