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号屠场》:战争比黑洞更能扭曲一切
有段时间常常做情节相同的梦,比如某天睁开眼睛,我已经带着记忆回到了16岁,拥有大好青春,对未来的熟知,还有已经被备战高考打磨过一轮的大脑。
事实上,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假想,就连网上的营销号也总要煽动你做这样的梦——如果你能回到十年前,你要做什么?买房还是买彩票,好好读书还是去寻找那个后来与你相爱的人?
《五号屠场》或许就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主角比利·皮尔格林从时间链上脱开了,他肆意而频繁地在诸多时间点之间跳跃,永远无法确信接下来登场的是他生命过程中的哪一部分,上一秒是个老态龙钟的鳏夫,下一秒便又能回到新婚夜。
他的第一次时空旅行发生于1944年,而23年后,他在女儿婚礼的夜晚被特拉法玛多人的飞碟绑架至另一个星球。这桩荒诞的绑架案与时空跳跃并不构成因果关系,但是比利坚信特拉法玛多人的观念使他深入了解并且明白了事件的真谛——时间并非线性流逝,它是永恒的,而人类则是巨大的千足虫,一端是婴儿的脚,另一端是老人的脚。
时空跳跃与外星文明的设定让许多人将这本小说定义为一本科幻小说,在我看类,它确实具有科幻的骨架,但内核则更深刻也更凝聚。
说到这个,则必须要回答两个问题。
库尔特·冯内古特于1922年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出生,祖先是19世纪中叶来自德国的移民。一战过后美国反德情绪高涨在年幼时就伴随着冯内古特的自我认同,而二战中德美再一次成为交战国,所受歧视甚至胜过了一战期间。
战争初期,冯内古特坚决反战,然而偷袭珍珠港事件改变了他的立场,使得他应征入伍,成为了一名美国陆军侦察兵。后被德军俘虏,关押在德国城市德累斯顿。
23岁的他被囚禁在德累斯顿战俘营,亲眼目睹英美空军在德军战败已成定局的情况下,对不设防的历史文化名城德累斯顿实施了狂轰滥炸,整个城市被摧毁殆尽,十多万居民丧身其中。
被关押在一家屠宰场的地窖中,成为仅有幸存七名美军战俘之一,这也是《五号屠场》一书的创作来源。
由于该轰炸行动造成大量平民伤亡,被看作是二战历史上最受争议的事件之一。时至今日,关于德累斯顿轰炸的性质问题仍有许多争论。
至此或许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冯内古特作为亲历者和叙述者,便是比利这位角色的创作原型。事实上,他用了25年,销毁过5000页稿件,最后才写出这么一个故事,以叙写德累斯顿,还有虽然幸存却没有一天不在痛苦的人们——《五号屠场》刚出版就被禁止,甚至被禁了18次,而在1984年,他因抑郁症自杀未遂。
也难怪他会在书的开头写下这么一句话:
“故事中的一切,或多或少都发生过。至少,关于战争的部分是相当真实的。”
也正因如此,这本书在我心中从一本科幻小说,变成了一本反战小说,甚至在阅读完全书后我会想问:特拉法玛多是真的存在吗?时间跳跃是真的存在吗?
书中出现了诸多重复的细节,考虑到篇幅所限及阅读体验,在此不一一列出,但我个人认为这一切都只是受困于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比利的幻想。
每一次时间链脱离都是PTSD导致的闪回,他并不是在时间点上反复跳跃来去自如,而是被困在战争与战俘营的记忆里了。一切细微的相似之处都会把这位退役的老兵带回战场,尽管他一开始的身份只是随军牧师的助理,甚至没有做好准备要去承受这些。
时空跳跃具有散乱、无逻辑、无前因后果的特征,这在表达了比利不稳定的精神状态的同时,多少也体现了冯内古特对战争的看法——屠杀是没有理性可言的,所以也无法用逻辑清晰的结构去陈述它。
对特拉法玛多的幻想则不过是为自己编织一个完满安全的世界,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人相信他生病的原因是那场战争,人们宁可追溯到他小时候学游泳的经历,也不愿承认战争能在多大程度上扭曲一个人的心灵。
特拉法玛多人将一切东西照单全收,整体时间以及时间中的时间就像是一大块琥珀,不会变化也无法解释。就在比利被飞碟绑架的当晚,他曾和特拉法玛多人有过这么一段对话:
而书中还有一段对于比利的眼镜店的描述:
前者是特拉法玛多人的价值观,后者是比利对自己的生命的评价,实际上两者表达的态度是一致的。这位被战争摧毁了心灵的老兵已经不再追问为什么,有什么是可以改变的,而关于这一点,经历过二战、在精神病院写下自己的生平与家族故事的《铁皮鼓》作者格拉斯曾在访谈中说过,动词时态在生活中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因为我们想到将来的时候,关于过去和现在的知识都在影响着所谓的将来。
它们全都死亡了,如同琥珀里的瓢虫。
在这本书中有一句话被重复了一百多遍——
“So it goes.”(”事情就是这样。“)
它无疑展示了比利在经历这一切后采取的宿命论的态度,事情就是这样啦。就像特拉法玛多人建议他的那样,对此我们无能为力,那么干脆将它忽略吧,把时间用在快乐的时光里不好吗?
事情就是这样吗?我们还可以怎么样?
前两天跟朋友去看了《流浪地球2》,很赞同周喆直说的,人类总是把最精密的仪器用在自相残杀上。实际上就连特拉法玛多星球上都会有战争,冯内古特借由比利之口问一个问题,人类怎么样才可以停止这一切?
在这个角度上,格拉斯又一次与冯内古特凝视着相同的方向,“人们郁郁不乐,不是因为所有事情都很糟糕,而是因为我们作为人类有能力去改变事情,却没有那么做。”
追问也好,反思也罢,到头来还是让我们回到最朴素的理解。
事情就是这样,这本书是一本虚构小说,但它讲的故事本质上是真实的而非虚构的,
如果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给我留言。
公主号:饼崽PowerBank

五号屠场囚犯
· · · · · ·
原文摘录 · · · · · ·
罗德的妻子被劝告不得回头看这些人的家乡。但是她却回头看啦。我感到她这点很可爱,因为这是非常合乎人情的。 她为此被化为一根盐柱子。就这么回事。 人们不许回头向后看,我以后一定不再向后看了。 现在我已经写完了我们这本关于战争的书,下次可要写一本有趣味的书啦。 (
2011-10-01 22:04:58
毕利问:“为什么偏偏选中了我?” “皮尔格里姆先生,这是个十足地球人的问题。为什么是你?任何事情都可以问个为什么。因为此刻就是此刻。你见过虫子掉进琥珀吗?” “见过。” “嗯,皮尔格里姆先生,此刻我们也陷入了琥珀里,说不上为什么。” (
2011-10-01 22:28:01
· · · · · ·
(共16册), 这套丛书还有 《巴比特》《托蒂亚平地》《黑与白》《小丑汉斯》《罗森太太的讼案》 等 。
喜欢读"五号屠场 囚犯"的人也喜欢 · · · · · ·
· · · · · ·
我不喜欢怀旧,因为怀旧像流感,总会引发流泪、心酸、惭愧抑或痛苦、傻笑等并发症,但是要说起我跟外国文学的情缘,还真得闪回到从前。 从父亲兴冲冲的买了个电视机开始,我就开始了跟这个14寸黑盒子的热恋,时时惦记,天天思念,每天放学第一件事情都是飞奔回家跟它约会,它是... (
毕利问:“为什么偏偏选中了我?” “皮尔格里姆先生,这是个十足地球人的问题。为什么是你?任何事情都可以问个为什么。因为此刻就是此刻。你见过虫子掉进琥珀吗?” “见过。” “嗯,皮尔格里姆先生,此刻我们也陷入了琥珀里,说不上为什么。” 冯大叔用淡然和冷漠把绝... (
· · · · · ·
2008-03-28 13:44:34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库尔特•冯内古特最为著名的小说《五号屠场》,把我带向一个瑰丽同时又无限悲伤的世界。我想这是读过这本书的人的一个感受,在幽默的语言和文字之后,其实隐藏着一些人类共同的悲哀。
科幻色彩是这部小说的外壳,也可以说是药引子。当然这种科幻模式,在写作的当时,应当是比较先进而且时髦的。不过科幻元素在带给人们魔幻般的感受时,也在阐述着作者希望表达的东西。
这部小说的一个最为明显的主题,其实是反战。反战题材的小说和影视剧很多,这些艺术作品,就是在告诉读者或者观众,贸然发动战争,受苦受难的只会是平民百姓。冯内古特自然深刻知道这一点,也知道战争的丑恶和卑污。我们人类通过战争自相残杀,并且使得世界一直处于分崩离析和勾心斗角的状态之中,这无疑是整个人类的悲剧。今天还有很多人叫嚣着发动战争,这实际是一种愚蠢且幼稚的想法。战争从来没有赢家,它只是少数人为了满足一己私利从而发动起来的,战争中无论哪一方,都会受到战争最大的戕害。
写作小说,其实不是单纯为了消磨时光,也不是为了打发无聊。然而小说绝对不可以丢开这一层,因为一旦小说丢开了有趣这一元素,它就将面目全非。如果一部小说没有可读性,全然只是为了表达某种诉求,这无疑会招致最致命的失败。没有人愿意静心下来听别人居高临下的教训自己,因为谁比谁更高明还不一定呢!冯内古特知道这一点,所以他在写作中用特有的幽默语调吸引读者,同时使用科幻这一噱头来促使读者阅读。而把他要表达的东西掺杂其中,当读者恍然大悟之后,作者的思想已然深刻的镌刻在读者的脑海中了。
冯内古特的幽默是带有一种讽刺意味的,我们读到这种对于现实的讽刺时,就会不禁一哂。这种幽默还建立在对人物全知全能的描述上,没有什么比塑造一个可笑的呆子更令人欢乐得了。人们是自认为聪明的,因此在读到或者看到那些愚蠢的事情和人物的行为时,自然触动了读者的神经,让读者的自尊得到很好的满足。至少发出这样的感慨,原来有人比我还傻!
不过想要写作这样一个故事并不容易,这其中的科幻逻辑显得尤为重要。任意的时间穿梭看似给了作者自由的空间,其实是把作者的手脚绑缚起来了。倘若有哪一个逻辑无法准确的衔接起来,那么读者就会对此大加指斥。作者是想要使得自己塑造的人物看起来好笑,却不想自己才是那个被嘲笑的人。而一旦写作上产生了失误,读者就会显示他的力量,他们最害怕的是自己真的被愚弄了。
所以冯内古特的每一步都是事先预设好的,倘若不那么做,故事不会读起来那么全知全能。还有就是,倘若不那么做,故事铁定失败。这是一个事先想好的小说。 得雷斯顿大轰炸,给了德国纳粹致命一击,而代价却是十三万多无辜平民的生命。这就是战争,怎么样,还要期待战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