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磨发智论
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
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
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
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
六内处、六外处、六识身、六触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六爱身,依何定灭?
答五内处:色、声、触外处:依四,或未至。
意内处、法外处、意识身,及彼相应触、受、想、思爱身:依七,或未至。
香、味外处:鼻、舌识身,及彼相应触、受、想、思爱身:依未至。
眼、耳、身识身,及彼相应触、受、想、思爱身:依初,或未至。
七识住、八世法、九有情居、十业道,依何定灭?
答:初识住、八世法,初有情居、十业道:依未至。
第二识住、有情居:依初,或未至。
第三识住、有情居:依二,或未至。
第四识住、有情居:依三,或未至。
第五识住、第六有情居:依五,或未至。
第六识住、第七有情居,依六或未至。
第七识住,第八、第九有情居,依七或未至。
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八解脱、八胜处、十徧处,依何定灭?

佛教中的“五盖”
瑜伽十一卷三页云:复次于诸静虑等至障中,略有五盖。将证彼时,能为障碍。何等为五?一、贪欲盖,二、嗔恚盖,三、惛沉睡眠盖,四、掉举恶作盖,五、疑盖。
贪欲者:谓于妙五欲,随逐净相,欲见,欲闻,乃至欲触。或随忆念先所领受,寻伺追恋。
嗔恚者:谓或因同梵行等,举其所犯,或因忆念昔所曾经不饶益事,嗔恚之相,心生恚怒。或欲当作不饶益事;于当所为嗔恚之相,多随寻伺,心生恚怒。
惛沈者:谓或因毁坏净尸罗等随一善行,不守根门,食不知量,不勤精进减省睡眠,不正知住,而有所作,于所修断,不勤加行,随顺生起一切烦恼,身心惛昧无堪任性。睡眠者:谓心极昧略。又顺生烦恼,坏断加行,是惛沈性。心极昧略,是睡眠性。是故此二,合说一盖。又惛昧无堪任性,名惛沈。惛昧心极略性,名睡眠。由此惛沉生诸烦恼随烦恼时,无余近缘如睡眠者。诸余烦恼及随烦恼,或应可生,或应不生。若生惛昧;睡眠必定皆起。
掉举者:谓因亲属寻思,国土寻思,不死寻思,或随忆念昔所经历戏笑欢娱所行之事,心生喧动腾跃之性。恶作者:谓因寻思亲属等故;心生追悔:谓我何缘离别亲属。何缘不往如是国土。何缘弃舍如是国土,来到于此,食如是食,饮如是饮,唯得如是衣服卧具病缘医药资身众具。我本何缘少小出家;何不且待至年衰老。或因追念昔所曾经戏笑等事,便生悔恨。谓我何缘于应受用戏乐严具朋游等时,违背宗亲朋友等意,令其悲恋,涕泪盈目,而强出家。由如是等种种因缘,生忧恋心,恶作追悔。由前掉举,与此恶作,处所等故;合说一盖。又于应作不应作事,随其所应,或已曾作,或未曾作,心生追悔。云何我昔应作,不作;非作,反作。除先追悔所生恶作,此恶作缠,犹未能舍;次后复生相续不断忧恋之心,恶作追悔。此又一种恶作差别,次前所生非处恶作,及后恶作,虽与掉举,处所不等;然如彼相,腾跃喧动,今此亦是忧恋之相。是故与彼,杂说一盖。
疑者:谓于师、于法、于学、于诲、及于证中,生惑生疑。由心如是怀疑惑故;不能趣入勇猛方便正断寂静。又于去来今及苦等谛,生惑生疑。心怀二分,迷之不了,犹豫猜度。
五妙欲境的文言文翻译、解释、意思及用法
五妙欲境的文言文翻译、解释、意思及用法-文言文字典网 文言文字典收录了几乎所有古文(文言文、八股文、诗歌、词典)中存在的古文汉字的拼音、笔画、笔顺、词性及详细解释,共计115132字词,是学习古代汉语和阅读古籍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7/4 1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