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后的生活:修道的人,常常希望自己能开悟
修道的人,常常希望自己能开悟。开悟,是什么样的境界? 其实我们平常人也常常开悟,比方说:“啊!我明白了!”“我懂了!”“噢!原来如此!"这也是一种悟道。不过这个悟道,是从分别心上了解的,而不是真的悟道。悟道是一种真正的、很自然的了解。那么,悟道后的境界是什么样子呢?
第一,精神重于物质--我们没有悟道之前,在物质上有种种贪求、种种的计较;等到悟道以后,在物质上不会贪心执著,在精神上会不断地升华,不断地扩展。
第二,智慧重于感情--没有悟道之前,可以说生活里面都是以感情为主:我爱的人、我爱的东西、我各种的所爱……等。到觉悟以后,就不会以感情蒙蔽自己,而用智慧来观照,用智慧去体会。
第三,大众重于个人-没有悟道的时候,都以为:我最重要,别人怎么样都没有我重要。利益是我的,好处是我的;别人有没有,别人的死活我都不管。等到悟道了以后,就会觉得生命原来是一体的,大众甚至比自己还重要。
第四,布施重于接受-悟道之前,什么东西都贪求,什么东西都要有,至于别人有没有,则不关我的事。悟道以后,不再想自己要拥有,自己要贪取,自己要执著,他反而想到:分一点欢喜给你,分一点所得给你,让你也能获得利益,所以悟道以后是布施重于接受。
悟道之前,以自我为中心,生活是黑暗的、愚痴的、苦恼的;悟道以后呢,都是为别人的、利他的、普遍的、普济的,人生就比较快乐。

老子的天机:体道在清、悟道在真、修道在明、得道在绝
但是,“道”在真修实证!归真返朴者昏闷我独,到头来还是清者自清明者自明。
老子指出: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那些含德深厚(有道)的人,好比刚出生的婴儿。毒虫不蛰他,猛兽不伤他,恶鸟不抓他,筋骨柔弱而小拳头握得很牢固。不知道男女交合是咋回事,而小生殖器常常勃起,这是精力充沛的表现。整天号啼而喉咙却不沙哑,这是淳和之极的表现。
赤子之身是自然天成,厚德载道的新生婴儿自具天地之性。
老子指出: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要想获得强大,就要从柔弱开始,甘作天下的沟溪。甘作天下的沟溪,永恒的德就不会离失,回复到初生的婴儿的状态。要想获得光明,就要从黑暗处出发,甘作天下的模式。甘作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就不会丢失,回复到事物开始之前。明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甘愿作天下的川谷。甘作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才可以充足,回复的纯朴,纯朴分散就成为器具,圣人们利用它的作用。所以,最大的器具是完整不做割舍。
归于婴儿就是归于道,大器免成就要返朴归真。
老子指出: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精神与形体和谐统一,能不分离吗?聚集精气达到柔和,能像婴儿吗?洗除杂念到清明如镜,能不留瑕疵吗?囟门感官开启,能守静笃吗?洞灵通明,能致虚极吗?
学婴儿就是学习道的柔存弱长,阴阳和合的新生婴儿就是道的明灵。
老子指出: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抛弃后天习气才能免除忧患。应承与阿斥,相差有多大?善良与丑恶,相差有多大?人们所怕的,就不能不怕。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还没有个尽头!众人都兴高采烈,好像参加盛大的宴席,好像春天去登台眺望美景。唯独我自己淡然的无动于衷,好象还不会发笑的新生婴儿。我疲倦闲散,仿佛找不到归宿!众人都有余,只有我好像什么都不足,我真是一个愚人啊,混混沌沌啊!人们都是那么清醒,我却迷迷糊糊,人们是那么精明,我却老老实实。辽阔深远啊,像大海,无休不息啊,像大风。众人都有能耐,唯独我笨拙无能。我和人们都不一样,是因为我已经得到了可贵的“道”。
得道必脱俗,脱俗如未孩之婴,割弃后天习气方能证得混然天成的性灵。
总之,体道在赤子,悟道在免成,修道在如婴,得道在绝俗。道不远人人自远,天机错过难有成。
悟道:人为什么要修行?
真正要救你的人只有一个人,就是你自己。读经会也好,这些宫观也好,这些仙人祖师也好,这些我们看到的法相法器也好,是在你有了正学之后帮你过河的工具……
人不修道,太可惜了。就像虚皇天尊在《四十九章经》所说的,如果此生一个人不修道,就好像登了一次宝山空手而归,岂不太可惜。我们来这么一遭,咱就别白来,想办法给这个油灯里面添点油,从阴阳造化里夺这么一口气,把这个道纳到自己生命中,这才是本事。
有一个不好的一种想法,就是反正我也不吃亏啊。阴阳五行,天地之中运行,我拿一点是一点,要有这种心态。有一些东西看不破,没关系,读着经,慢慢地开悟,一边做着,一边去体悟,有一天终究会开悟的。但是那个根不能离,这个根就是你对自己灵魂的把握。
一个人如果对自己都不在乎了,对自己这个灵魂都淡漠了,什么经都是伪经,什么经都是假经,什么教都是邪教。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灵魂时时刻刻都不忘,时时刻刻都惦念着,自己的这个良心时时刻刻都不能被改变,时时刻刻都在守护这份老天爷给的清净,你就是不读经,你读人生,你时时刻刻在反思、在体悟,一样能成道。
真正要救你的人只有一个人,就是你自己,至于读经会也好,这些宫观也好,这些仙人,这些祖师也好,这些我们看到的法相、法器也好,是在你有了正学之后帮你过河的工具,他可以给你一个灯塔,可以给你一个船,可以你给一个指南针,可以帮你打个灯笼,没有一个东西能帮你走路。发现这颗心靠自己,脚底下的每一步靠自己。所以要想修道,就从爱自己开始。
其次,以爱自己的心爱世界,这就够了。你就不用去操心别的事情,不用操心我是成仙还是成圣,我这个方法对不对,我这个方法好不好,我今天要干什么,明天要干什么,不用操心,把这颗心守护好。不要在这个外相上去执着,正而八经的讲经未必是讲经,未必能帮你,未必能解决问题,闲聊未必不能解决问题。一个有名望的人,开悟的人能解决问题,一个市井百姓,一个闲谈,一个偶然之间一个叫卖声未必不能解决问题。关键在于你是否用心。
四、生命中处处是能帮你提升的人
我们的心来回在动荡,当你的心忙忙碌碌在外面的时候,真言是进不去的,如果你能时时刻刻操着自己的心,那处处都是经。处处都帮你提升,帮你开悟。
道教继承了我国古代神仙思想;长生不死,修真成仙,成为道教的主要思想和修炼目的,因此道教十分重视医药和养生之术。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人在医药学方面的成就,并从服食、辟谷、导引、行气、房中五个方面论述了道教的养生健身之术,辨析了其中的科学因素与虚妄夸诞之说。道教在医药和养生方面有不少科学的有价值的东西以及宝贵的经验和知识,应珍视这份文化遗产,加以发掘和整理,剔除其虚妄迷信因素,发扬其科学内容。
生死问题是人生哲学上的重大问题。生必有死,虽是辨证发展的必然规律,但人的欲望总是希望延年益寿,尤其是剥削阶级的最高统治者,总是希望长期保持富贵荣华、骄奢淫逸的生活,贪婪地追求长生不死。春秋时代,齐景公就说过:“古而不死,其乐若何?”(《左传》昭公二十年)战国时,出现了一批方士,为了迎合王公贵族求长生的心理,于是编造出海上有长生不死之药的谎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齐国的方士徐福等上书说,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许多仙人都住在那里,如能到达,可以求得神仙和不死之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徐福领着数千童男童女入海求仙。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又派方士韩终等“求仙人不死之药”。(《史记?秦始皇本纪》)经过几年,花了不少的人力和物力,结果一无所获。汉武帝时,方士李少君对武帝说用丹砂可以炼出黄金,以黄金为饮器则益寿,可以见到蓬莱岛上的神仙,于是武帝派遣方士入海求安期生等仙人。齐国的方士公孙卿又对汉武帝讲黄帝乘龙上天的事,武帝听了深为羡慕说:“吾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屣耳。”(《史记?封禅书》)秦皇汉武所迫切追求的就是成仙不死。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继承了古代的神仙思想。
《抱朴子》曰:“生可惜也,死可畏也。”(《地真》)故长生不死,成为神仙是道教的主要思想,也是道教的修炼目的。为了修仙长生,首先得却病延年,而医药的作用也在治病防病,延长人的寿命,因此医药成为仙道修炼的必要手段。《抱朴子?杂应篇》说:“故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焉”。所谓“近祸”就是指人们患的各种疾病而言。早期道教如汉末的太平道、五斗米道都是将传教与治病结合起来。由于汉末曾有几次传染病、瘟疫流行,道教徒利用廉价的中草药、“符水”给人治病,使一些人获得再生,因之“百姓信向”,教徒遍布天下。所以葛洪把“延年益寿”,,消灾治病”说成道教的业务。全真道的创始人王喆说:“药者乃山川之秀气,草木之精华。……肯精学者,活人之性命;若盲医者损人之形体,学道之人,不可不通,若不通者无以助道。不可执着,则有损于阴功;外贪财货,内费修真。”(《重阳立教十五论?论合药》)这说明学道之人必须通医术,医药有助于宗教的宣传推广,但不能执着,以医为业,甚至借医药来贪取财货。这种不道德的行为,当然有损阴功,不可能修真成仙了。
道教所以重视医药的原因有二:其一,要想修炼成仙,必须服食炼丹,而医药则是服食炼丹的重要手段。其二,医药可以济世活人,利用医药来治病救人,接近群众,是扩大宗教宣传影响的最好方法之一。
为了修真成仙,道教有种种修炼的方术,如服食炼丹、导引行气、辟谷、存神以及房中之术等等,所以葛洪说:“知玄素之术者,则曰唯房中可以度世;明吐纳之道者,则曰唯行气可以延年;知屈申之诀者,则曰导引可以难老;知草木之方者,则曰唯药饵可以无穷。”(《抱朴子?微旨》)道教的这些修炼方术,虽以修真成仙为目的,具有虚妄迷信色彩,但其中包含着古代医药和养生的科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