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天下修道,终南为冠!周至丹阳观比老子悟道的楼观台还早一千多年

更新时间: 2025-07-11 13:32:50

阅读人数: 565

本文主题: 以修道悟道为主的小说

终南山神仙不可胜数,老子、尹喜、姜子牙、八仙、还有著名的全真七子等神仙皆周游常驻于此。周至,南依秦岭,北濒渭水。境内有多处与道教相关的自然及人文景观,道教文化积淀深厚。在道教数千年的传承中有很多颇有修为,并为百姓广为传颂。

丹阳观位于周至西南竹峪镇丹阳村,距周至县城20多公里,从S107环山线到丹阳观仅3公里。据记载,很久以前,这里庙宇错落,翠屏叠嶂,曲径通幽,且东接经台,西临太白,南临云烟万状的秦岭,北眺横若素练的渭水,中有清澈见底的溪流,是山水俱佳的道教仙境福地。

金大定22年(公元1182年),全真教马丹阳扩建庙宇复名丹阳观。其历史悠久,道文化源远流长,与老子当年登高观星而悟道的楼观台相比,也早有一千多年了。使之有了“先有丹阳观,后有周至县”的说法。 自丹阳观建观以来,丹阳观一直是道家圣地和避暑胜地。至清朝康熙年间时,丹阳观规模达到了顶点,占地方圆五百亩,道士千余人。康熙玄晔亲自题写丹阳观三字,至今悬于丹阳观玉皇阁。

历史上,丹阳观屡经兴废,多次易名。元碑记载,丹阳观始建年代,远不可考。“丹阳观先师传”序载,商纣时期,西伯侯姬昌于姬谷屯兵时,入两河谷堪察地形,曾在这里朝圣,因神庙建在土石洞内,故名洞清庵。据记载,隋末江苏丹阳人许浑,曾在丹阳观的南溪一带建造别墅,与其兄隐居,后来他出资扩建洞清庵,将该庵命名为“丹阳观”,一直沿续到五代末。宋代以来,观中道人又将丹阳观改名为“洞清庵”。

元代初年,咸阳道人王重阳大弟子马钰(号丹阳子)入住洞清庵,在这里建了一座(为当时中国道教庙宇之最)“斗姥元辰楼”,使衰败的洞清庵渐渐振兴起来。后来,遇仙派内部一些门人主张“三教合一”、“释心见性”,将佛教道观修塔等东西引用进来,先后在此修了五层六楼的朱雀塔和玄武塔,随后盖起了朱雀庙、玄武庙和青龙、白虎塔庙。同时期,观中乾道和坤道门人,在对面栖云庵大院正中央建了一座六层 “紫云塔”。至此,丹阳观东、西、南、北、中五塔鼎立、盛况空前的局面形成,声威大振,成为关中一大景色。

元代初年,咸阳道人王重阳大弟子马钰(号丹阳子)入住洞清庵,在这里建了一座(为当时中国道教庙宇之最)“斗姥元辰楼”,使衰败的洞清庵渐渐振兴起来。后来,遇仙派内部一些门人主张“三教合一”、“释心见性”,将佛教道观修塔等东西引用进来,先后在此修了五层六楼的朱雀塔和玄武塔,随后盖起了朱雀庙、玄武庙和青龙、白虎塔庙。同时期,观中乾道和坤道门人,在对面栖云庵大院正中央建了一座六层 “紫云塔”。至此,丹阳观东、西、南、北、中五塔鼎立、盛况空前的局面形成,声威大振,成为关中一大景色。

1183年,马丹阳去世后,道界为纪念马丹阳又将洞清庵改名为丹阳观,并在前院山门里为他修建了一座“丹阳宫”,随后扩修了玉凤山、翠屏山、葫芦山、栖云庵、八仙洞等景点,使丹阳观达到空前繁荣的时期。清朝时,因太后游历拾麦至此,康熙帝又勒旨重建丹阳观,并亲题了匾牌,御棍四根。清末民初,丹阳观屡遭兵焚,到解放前只留下后院、玉皇阁、三清殿、南北殿,其它30余座庙宇已荡然无存,现只留下一座玉皇阁。

为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全真道遇仙派的创立者

马钰擅针灸疗法,初名从义,字宣甫,更名钰,字宫宝,号丹阳子,宋陕西扶风人。后迁往山东登州宁海县(今山东省牟平)。 马钰在金贞元年间(公元1153-1156年)登进士第后,分配在一个县里管摄六曹(即兵、刑、工、吏、户、礼)。大定(公元1161-1189年)年间遇重阳子王嘉授以道术,遂与妻孙不二同时出家,同拜王重阳为师,改名钰,号丹阳,后在菜阳游仙宫羽化。后开全真遇仙派。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赠封为丹阳抱一无为其人,世称丹阳真人。著有《神光璨》、《洞玄金玉集》等。

金大定元年(1161),咸阳大魏村人王喆(王重阳)在终南县(当时将周至县黑河以东,涝河以西设立终南县)刘蒋村悟道经年,以道教为基础,将儒、道、释三教合一,创立了“全真道”,东出函谷关在山东宁海传道。收了北方七子,马丹阳系王重阳的大弟子。大定十年(1170)正月四日,祖师王重阳在河南开封仙逝。四位高徒马(丹阳)、谭(长真)、邱(长春)、刘(长生)扶柩西归,安葬于甘河边刘蒋村(祖庵)。大定十四年(1174),马丹阳即来到洞清庵,在此他精研教义,阐布教风,使全真道在关中以至西北发扬光大。

期间,他妙手疗疾,百姓受恩;神针刺槐,枯木再春;开囚龙虎,泪泉演乐;风餐露宿川、甘、宁、青、新,化缘修建“斗姥元辰楼”、“栖云庵”,开设“全真道坤道院”;著《金玉集》、《神针赋》、《渐悟集》、《精微集》。为后世中华医学和中国道教留下了宝贵的财富。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正月初四,马丹阳在神仙洞仙逝,终年61岁。消息传到燕京,时任蒙古太祖皇帝成吉思汗国师的邱长春带领尹志平等亲临洞清庵,安葬了师兄。为纪念大师兄的伟功道绩,长春真人将洞清庵又复名为“丹阳观”。回京后派王为一持“尚书令”,保护扩建丹阳观。在前中后院分别建了丹阳宫(实为七真殿)、北戏楼、玉皇阁、三清殿。又在观前观后各处山头阳坡大修宫观庙殿,使丹阳观达到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殿宇最多,兴旺鼎盛的局面。丹阳观成为闻名全国的著名道教活动场所。据传,丹阳夫人孙不二羽化成仙后,亦葬于此。这里留下了丹阳真人及其夫人及八仙来会等许多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世代相沿,广为流传。

围绕丹阳观依然流传着许许多多的典故、传说和神话故事,在丹阳观旁边山坡上有两个洞穴,传说是当年全真祖师王重阳和马丹阳师徒二人修炼的地方。

在丹阳观对面的翠峰山麓,有一洞府,名为栖云庵。栖云庵远在商朝时就建有神洞,据传周文王建八卦台时就在此朝圣,西汉时为文帝的避暑行宫,元代全真教的坤道院就设在此庵,康熙皇帝的母亲来此拾麦散心时就居此庵中。旁边则是遇仙宫,唐代改为紫云楼,楼前建塔高七层,塔前又有一三门二层的栖云楼,“栖门夜月”,即为这里景观之一,栖云楼前一丈处有一跨河石拱桥,名遇仙桥,将其与丹阳观相通。(中国农林科技网)

天下修道,终南为冠!周至丹阳观比老子悟道的楼观台还早一千多年

悟道:人为什么要修行?

真正要救你的人只有一个人,就是你自己。读经会也好,这些宫观也好,这些仙人祖师也好,这些我们看到的法相法器也好,是在你有了正学之后帮你过河的工具……

人不修道,太可惜了。就像虚皇天尊在《四十九章经》所说的,如果此生一个人不修道,就好像登了一次宝山空手而归,岂不太可惜。我们来这么一遭,咱就别白来,想办法给这个油灯里面添点油,从阴阳造化里夺这么一口气,把这个道纳到自己生命中,这才是本事。

有一个不好的一种想法,就是反正我也不吃亏啊。阴阳五行,天地之中运行,我拿一点是一点,要有这种心态。有一些东西看不破,没关系,读着经,慢慢地开悟,一边做着,一边去体悟,有一天终究会开悟的。但是那个根不能离,这个根就是你对自己灵魂的把握。

一个人如果对自己都不在乎了,对自己这个灵魂都淡漠了,什么经都是伪经,什么经都是假经,什么教都是邪教。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灵魂时时刻刻都不忘,时时刻刻都惦念着,自己的这个良心时时刻刻都不能被改变,时时刻刻都在守护这份老天爷给的清净,你就是不读经,你读人生,你时时刻刻在反思、在体悟,一样能成道。

真正要救你的人只有一个人,就是你自己,至于读经会也好,这些宫观也好,这些仙人,这些祖师也好,这些我们看到的法相、法器也好,是在你有了正学之后帮你过河的工具,他可以给你一个灯塔,可以给你一个船,可以你给一个指南针,可以帮你打个灯笼,没有一个东西能帮你走路。发现这颗心靠自己,脚底下的每一步靠自己。所以要想修道,就从爱自己开始。

其次,以爱自己的心爱世界,这就够了。你就不用去操心别的事情,不用操心我是成仙还是成圣,我这个方法对不对,我这个方法好不好,我今天要干什么,明天要干什么,不用操心,把这颗心守护好。不要在这个外相上去执着,正而八经的讲经未必是讲经,未必能帮你,未必能解决问题,闲聊未必不能解决问题。一个有名望的人,开悟的人能解决问题,一个市井百姓,一个闲谈,一个偶然之间一个叫卖声未必不能解决问题。关键在于你是否用心。

四、生命中处处是能帮你提升的人

我们的心来回在动荡,当你的心忙忙碌碌在外面的时候,真言是进不去的,如果你能时时刻刻操着自己的心,那处处都是经。处处都帮你提升,帮你开悟。

道教继承了我国古代神仙思想;长生不死,修真成仙,成为道教的主要思想和修炼目的,因此 道教十分重视医药和养生之术。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人在医药学方面的成就,并从服食、辟谷、导引、行气、房中五个方面论述了道教的养生健身之术,辨析了其中的科学因素与虚妄夸诞之说。 道教在医药和养生方面有不少科学的有价值的东西以及宝贵的经验和知识,应珍视这份文化遗产,加以发掘和整理,剔除其虚妄迷信因素,发扬其科学内容。

生死问题是人生哲学上的重大问题。生必有死,虽是辨证发展的必然规律,但人的欲望总是希望延年益寿,尤其是剥削阶级的最高统治者,总是希望长期保持富贵荣华、骄奢淫逸的生活,贪婪地追求长生不死。春秋时代,齐景公就说过:“古而不死,其乐若何?”(《左传》昭公二十年)战国时,出现了一批方士,为了迎合王公贵族求长生的心理,于是编造出海上有长生不死之药的谎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齐国的方士徐福等上书说,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许多仙人都住在那里,如能到达,可以求得神仙和不死之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徐福领着数千童男童女入海求仙。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又派方士韩终等“求仙人不死之药”。(《史记?秦始皇本纪》)经过几年,花了不少的人力和物力,结果一无所获。汉武帝时,方士李少君对武帝说用丹砂可以炼出黄金,以黄金为饮器则益寿,可以见到蓬莱岛上的神仙,于是武帝派遣方士入海求安期生等仙人。齐国的方士公孙卿又对汉武帝讲黄帝乘龙上天的事,武帝听了深为羡慕说:“吾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屣耳。”(《史记?封禅书》)秦皇汉武所迫切追求的就是成仙不死。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继承了古代的神仙思想。

《抱朴子》曰:“生可惜也,死可畏也。”(《地真》)故长生不死,成为神仙是道教的主要思想,也是道教的修炼目的。为了修仙长生,首先得却病延年,而医药的作用也在治病防病,延长人的寿命,因此医药成为仙道修炼的必要手段。《抱朴子?杂应篇》说:“故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焉”。所谓“近祸”就是指人们患的各种疾病而言。早期道教如汉末的太平道、五斗米道都是将传教与治病结合起来。由于汉末曾有几次传染病、瘟疫流行,道教徒利用廉价的中草药、“符水”给人治病,使一些人获得再生,因之“百姓信向”,教徒遍布天下。所以葛洪把“延年益寿”,,消灾治病”说成道教的业务。全真道的创始人王喆说:“药者乃山川之秀气,草木之精华。……肯精学者,活人之性命;若盲医者损人之形体,学道之人,不可不通,若不通者无以助道。不可执着,则有损于阴功;外贪财货,内费修真。”(《重阳立教十五论?论合药》)这说明 学道之人必须通医术,医药有助于宗教的宣传推广,但不能执着,以医为业,甚至借医药来贪取财货。这种不道德的行为,当然有损阴功,不可能修真成仙了。

道教所以重视医药的原因有二:其一,要想修炼成仙,必须服食炼丹,而医药则是服食炼丹的重要手段。其二,医药可以济世活人,利用医药来治病救人,接近群众,是扩大宗教宣传影响的最好方法之一。

为了修真成仙,道教有种种修炼的方术,如服食炼丹、导引行气、辟谷、存神以及房中之术等等,所以葛洪说:“知玄素之术者,则曰唯房中可以度世;明吐纳之道者,则曰唯行气可以延年;知屈申之诀者,则曰导引可以难老;知草木之方者,则曰唯药饵可以无穷。”(《抱朴子?微旨》)道教的这些修炼方术,虽以修真成仙为目的,具有虚妄迷信色彩,但其中包含着古代医药和养生的科学内容。

天下修道,终南为冠!周至丹阳观比老子悟道的楼观台还早一千多年

终南山神仙不可胜数,老子、尹喜、姜子牙、八仙、还有著名的全真七子等神仙皆周游常驻于此。周至,南依秦岭,北濒渭水。境内有多处与道教相关的自然及人文景观,道教文化积淀深厚。在道教数千年的传承中有很多颇有修为,并为百姓广为传颂。

丹阳观位于周至西南竹峪镇丹阳村,距周至县城20多公里,从S107环山线到丹阳观仅3公里。据记载,很久以前,这里庙宇错落,翠屏叠嶂,曲径通幽,且东接经台,西临太白,南临云烟万状的秦岭,北眺横若素练的渭水,中有清澈见底的溪流,是山水俱佳的道教仙境福地。

金大定22年(公元1182年),全真教马丹阳扩建庙宇复名丹阳观。其历史悠久,道文化源远流长,与老子当年登高观星而悟道的楼观台相比,也早有一千多年了。使之有了“先有丹阳观,后有周至县”的说法。 自丹阳观建观以来,丹阳观一直是道家圣地和避暑胜地。至清朝康熙年间时,丹阳观规模达到了顶点,占地方圆五百亩,道士千余人。康熙玄晔亲自题写丹阳观三字,至今悬于丹阳观玉皇阁。

历史上,丹阳观屡经兴废,多次易名。元碑记载,丹阳观始建年代,远不可考。“丹阳观先师传”序载,商纣时期,西伯侯姬昌于姬谷屯兵时,入两河谷堪察地形,曾在这里朝圣,因神庙建在土石洞内,故名洞清庵。据记载,隋末江苏丹阳人许浑,曾在丹阳观的南溪一带建造别墅,与其兄隐居,后来他出资扩建洞清庵,将该庵命名为“丹阳观”,一直沿续到五代末。宋代以来,观中道人又将丹阳观改名为“洞清庵”。

元代初年,咸阳道人王重阳大弟子马钰(号丹阳子)入住洞清庵,在这里建了一座(为当时中国道教庙宇之最)“斗姥元辰楼”,使衰败的洞清庵渐渐振兴起来。后来,遇仙派内部一些门人主张“三教合一”、“释心见性”,将佛教道观修塔等东西引用进来,先后在此修了五层六楼的朱雀塔和玄武塔,随后盖起了朱雀庙、玄武庙和青龙、白虎塔庙。同时期,观中乾道和坤道门人,在对面栖云庵大院正中央建了一座六层 “紫云塔”。至此,丹阳观东、西、南、北、中五塔鼎立、盛况空前的局面形成,声威大振,成为关中一大景色。

元代初年,咸阳道人王重阳大弟子马钰(号丹阳子)入住洞清庵,在这里建了一座(为当时中国道教庙宇之最)“斗姥元辰楼”,使衰败的洞清庵渐渐振兴起来。后来,遇仙派内部一些门人主张“三教合一”、“释心见性”,将佛教道观修塔等东西引用进来,先后在此修了五层六楼的朱雀塔和玄武塔,随后盖起了朱雀庙、玄武庙和青龙、白虎塔庙。同时期,观中乾道和坤道门人,在对面栖云庵大院正中央建了一座六层 “紫云塔”。至此,丹阳观东、西、南、北、中五塔鼎立、盛况空前的局面形成,声威大振,成为关中一大景色。

1183年,马丹阳去世后,道界为纪念马丹阳又将洞清庵改名为丹阳观,并在前院山门里为他修建了一座“丹阳宫”,随后扩修了玉凤山、翠屏山、葫芦山、栖云庵、八仙洞等景点,使丹阳观达到空前繁荣的时期。清朝时,因太后游历拾麦至此,康熙帝又勒旨重建丹阳观,并亲题了匾牌,御棍四根。清末民初,丹阳观屡遭兵焚,到解放前只留下后院、玉皇阁、三清殿、南北殿,其它30余座庙宇已荡然无存,现只留下一座玉皇阁。

为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全真道遇仙派的创立者

马钰擅针灸疗法,初名从义,字宣甫,更名钰,字宫宝,号丹阳子,宋陕西扶风人。后迁往山东登州宁海县(今山东省牟平)。 马钰在金贞元年间(公元1153-1156年)登进士第后,分配在一个县里管摄六曹(即兵、刑、工、吏、户、礼)。大定(公元1161-1189年)年间遇重阳子王嘉授以道术,遂与妻孙不二同时出家,同拜王重阳为师,改名钰,号丹阳,后在菜阳游仙宫羽化。后开全真遇仙派。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赠封为丹阳抱一无为其人,世称丹阳真人。著有《神光璨》、《洞玄金玉集》等。

金大定元年(1161),咸阳大魏村人王喆(王重阳)在终南县(当时将周至县黑河以东,涝河以西设立终南县)刘蒋村悟道经年,以道教为基础,将儒、道、释三教合一,创立了“全真道”,东出函谷关在山东宁海传道。收了北方七子,马丹阳系王重阳的大弟子。大定十年(1170)正月四日,祖师王重阳在河南开封仙逝。四位高徒马(丹阳)、谭(长真)、邱(长春)、刘(长生)扶柩西归,安葬于甘河边刘蒋村(祖庵)。大定十四年(1174),马丹阳即来到洞清庵,在此他精研教义,阐布教风,使全真道在关中以至西北发扬光大。

期间,他妙手疗疾,百姓受恩;神针刺槐,枯木再春;开囚龙虎,泪泉演乐;风餐露宿川、甘、宁、青、新,化缘修建“斗姥元辰楼”、“栖云庵”,开设“全真道坤道院”;著《金玉集》、《神针赋》、《渐悟集》、《精微集》。为后世中华医学和中国道教留下了宝贵的财富。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正月初四,马丹阳在神仙洞仙逝,终年61岁。消息传到燕京,时任蒙古太祖皇帝成吉思汗国师的邱长春带领尹志平等亲临洞清庵,安葬了师兄。为纪念大师兄的伟功道绩,长春真人将洞清庵又复名为“丹阳观”。回京后派王为一持“尚书令”,保护扩建丹阳观。在前中后院分别建了丹阳宫(实为七真殿)、北戏楼、玉皇阁、三清殿。又在观前观后各处山头阳坡大修宫观庙殿,使丹阳观达到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殿宇最多,兴旺鼎盛的局面。丹阳观成为闻名全国的著名道教活动场所。据传,丹阳夫人孙不二羽化成仙后,亦葬于此。这里留下了丹阳真人及其夫人及八仙来会等许多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世代相沿,广为流传。

围绕丹阳观依然流传着许许多多的典故、传说和神话故事,在丹阳观旁边山坡上有两个洞穴,传说是当年全真祖师王重阳和马丹阳师徒二人修炼的地方。

在丹阳观对面的翠峰山麓,有一洞府,名为栖云庵。栖云庵远在商朝时就建有神洞,据传周文王建八卦台时就在此朝圣,西汉时为文帝的避暑行宫,元代全真教的坤道院就设在此庵,康熙皇帝的母亲来此拾麦散心时就居此庵中。旁边则是遇仙宫,唐代改为紫云楼,楼前建塔高七层,塔前又有一三门二层的栖云楼,“栖门夜月”,即为这里景观之一,栖云楼前一丈处有一跨河石拱桥,名遇仙桥,将其与丹阳观相通。(中国农林科技网)

标签: 神仙 古代 清朝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