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现在摆在伊朗面前的,只有持久战一条路可走,下一轮较量迟早会来
中东的局势犹如一锅永远煮不开又始终无法彻底冷却的汤,表面上看似风平浪静,实际上水面下却暗藏着熊熊烈火。近来的冲突中,美国突然对伊朗的军事目标展开空袭,此后不久便迅速宣布停火,并发出呼吁,希望伊朗能重新回到谈判桌前。
这种操作在表面上看似“先打一巴掌再给个甜枣”,但对伊朗而言,这种态度反而是一种羞辱——你已经遭受了一轮打击,接着却还得乖乖地坐下来进行谈判,这实质上更像是一种单方面的命令而非双方的对话。伊朗显然意识到,过去那种“时间换空间”的策略如今已行不通。面前摆的只有一条持久战的道路。与以色列相比,伊朗不仅国土纵深广阔,且资源相对丰富,适合于长期消耗战。因此,伊朗外长急忙前往莫斯科寻求支持,显然是希望能够呼唤到一些盟友的力量。然而,俄罗斯自身的情况也并不乐观,经济受到了西方的严密封锁,国内问题频出。即便俄罗斯愿意伸出援手,能力上也是相当有限,且背后还有更加强大的力量在推动局势的发展。
美国虽然口口声声强调要追求和平,实际上却是在玩弄“赢家通吃”的游戏——出手打击,然后迅速撤离,将胜利的果实据为己有,把责任完全推给对手。这种特朗普式的外交风格愈发凸显,不管是什么事务,都必须优先考虑美国的利益,哪怕是不惜破坏国际规则也在所不惜。尽管这种手段在短期内可能会见效,但从长远来看,只会让全球的国际秩序更加混乱,信任的基石也继续涣散。
以色列方面显得十分焦急,毕竟这个国家的面积小,基础设施高度集中,一旦遭到持续的打击,那么很快就会陷入瘫痪。海法的炼油厂遭到轰炸后,国内60%的柴油供应瞬间被切断,电力系统、海水淡化厂以及军工厂也都暴露在导弹威胁之下。防空导弹的库存早已见底,而生产速度根本无法跟上消耗的步伐。在这样的情况下,以色列只能咬紧牙关,待喘息片刻后再谋反击。
这场看似热闹的冲突,最终演变成了一场“三方共赢”的棋局:美国宣布自己胜利了,伊朗则在外部保持了面子,而以色列得到了喘息的机会。然而,真正受到损失的,莫过于那些寄希望于原油价格飙升的人,因为尽管中东局势脆弱不堪,但目前尚未达到破裂的边缘。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伊朗与以色列之间很可能会进入一种“边打边谈”的状态,类似于俄乌冲突的格局,谁也无法彻底击败对方。
归根结底,中东的逻辑其实相当简单:持久战与和平的平衡才是根本所在。经过长时间的摩擦,才能更清楚地看清各方的真实意图,同时也更容易找到真正的突破口。目前的停火不过是中场休息,下一轮的较量迟早会来临,关键在于谁能撑得更久,谁能在这混乱的局势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原创特朗普发通牒,美巨型钻地弹锁定福尔多核设施,让伊朗一周内投降
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近期重新任命了伊朗武装部队的总司令和总参谋长,进一步表明伊朗为与以色列展开全面持久战做好了准备。甚至在最坏的情况下,哈梅内伊也公开了领导人遇刺后的应急预案,表现出决心将生死置之度外。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美国并没有按照预期回应。特朗普给出了一个“最后通牒”,要求伊朗在一周内“无条件投降”,显示出美国的目标是迅速解决战斗,避免伊朗反击的余地。
一、最后通牒战略:特朗普的“不战而胜”之道
白宫的战略显然非常明确:避免陷入伊朗设定的长期战争,而是通过实施“如果不谈判就毁灭”的极限压力,迫使德黑兰在核问题上完全妥协。特朗普在6月18日的公开发言中进一步揭示了他的战争逻辑。当记者询问是否已向伊朗发出最后通牒时,特朗普直接回答:“可以这么说。或者你可以叫它‘终极最后通牒’。”他故意营造了一种战略模糊的气氛,配合心理压力一同施加。一方面,他宣称伊朗“希望谈判”,但又强调“为时已晚”,暗示外交机会窗口即将关闭;另一方面,他还鼓励以色列继续推进行动,为军事升级留下空间,并公开质疑伊朗的战斗力,称其“几乎没有防御能力”,试图削弱伊朗的士气。
尽管特朗普的支持者担心美国可能被拖入长期战争,他依然明确划定了红线:“我们不想打持久战,我只关心一件事:伊朗不能拥有核武器。”这一言论直接否定了伊朗革命卫队所声称的“为长期战争做好准备”的战略构想。
二、伊朗的持久战幻想与残酷现实
尽管伊朗高层不断释放出要与以色列进行持久战的信号,甚至伊朗革命卫队公开威胁以色列人“要么在地狱般的掩体中缓慢死亡,要么逃离以色列”,但战场的现实却狠狠戳破了德黑兰的强硬姿态。
首先,以色列的首次空袭便有效打击了伊朗军方的高层领导,包括伊朗武装部队总参谋长巴盖里和革命卫队总司令萨拉米等关键人物,接连的六天空袭摧毁了上百个目标。伊朗则连续六晚发射导弹进行报复,暴露了其反击手段的单一性。其次,以色列军队在6月19日精准打击了阿拉克重水反应堆及其他核设施,证明了以色列能够对伊朗深处目标进行常规打击,掌握了对伊朗纵深目标进行精确打击的能力。更为严峻的是,德黑兰的居民在持续的空袭警报中陷入心理崩溃,18日三架神秘飞机飞往阿曼马斯喀特——这个美伊秘密谈判的中立地,暗示伊朗决策层正在寻求一条逃生通道。
三、核设施死局:福尔多地堡与“炸弹之祖”的较量
伊朗目前在与以色列的战斗中处于明显劣势,而特朗普手中握有一张最致命的王牌——对伊朗福尔多核设施的毁灭性打击计划。据三位知情人士透露,福尔多已成为美军的首要打击目标。
福尔多位于山体深处,距地面约90米,其铀浓缩工厂的浓缩铀丰度远高于其他公开的核设施,如纳坦兹。以色列国防部长卡茨明确表示,福尔多核设施将是“必须解决的问题”。然而,虽然以色列现有的武器库难以摧毁这样深藏的目标,但美军的GBU-57巨型钻地弹(MOP)则成了唯一的选择。这种重达13.6吨的“炸弹之祖”能够穿透60米厚的混凝土层,是摧毁福尔多核设施的终极工具。特朗普已经批准了这一攻击计划,但故意推迟最终指令,显然是为了让伊朗处于一种心理战的困境中,希望伊朗主动低头,无条件投降。
四、美军介入倒计时:部署调整勾画出攻击路线图
为了进一步施压伊朗,美军在中东的部署正在加紧推进,且已达实战标准。西班牙国防大臣18日确认,美军轰炸机群已入驻安达卢西亚的莫隆和罗塔基地,B-52或B-2轰炸机已进入攻击位置。此外,美国的“福特”号航母打击群也已部署至东地中海,与“尼米兹”号和“卡尔·文森”号航母组成三航母战斗群,形成强大的海上作战力量。与此同时,驻中东的美军正加速将舰艇转移至巴林港,并调整卡塔尔乌代德空军基地的部署,显然是为了防范可能的伊朗报复性打击。
原创越杀越强硬!伊朗用中式智慧,正拖美以进泥潭,论持久战诚不欺我
这一次,伊朗是真的急眼了。为了报复以色列,它一口气发射了至少40枚弹道导弹,甚至连最后的“压箱底”大杀器也毫不犹豫地拿了出来。但令人惊讶的是,网上很多人似乎并不觉得这次事件有什么特别之处,似乎觉得伊朗如果没直接把华盛顿炸了,就等于什么都没做。这种心态挺有趣的,总是非黑即白,要么一举速胜,要么一败涂地,根本没有考虑到持久战的复杂性和战略意义。
先让我们看一下中东的现状,几乎是一边倒的局面。在此前的以色列和伊朗冲突中,伊朗处于劣势,主要因为以色列控制了制空权,伊朗只能依赖地面发射的地对地导弹来进行反击。尽管如此,伊朗也没有完全放弃反击的机会。
不过,好不容易等到以色列的防空能力有所下降,伊朗的导弹命中率有所提高,这时,美军迅速介入,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美国并没有像以往那样仅仅口头警告,而是直接派出了B2轰炸机,一旦到位,便对伊朗的核设施进行了猛烈轰炸。伊朗本来只是处于劣势,现在则彻底被打压,几乎没有还手之力。
为什么局势会变得如此恶化?其中的原因很简单:伊朗对以色列发起的攻击或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对方,但要攻击美国本土,伊朗根本无法触及。那么怎么办呢?伊朗只好在与以色列的冲突中死磕,甚至不惜动用最强的“杀手锏”——开伯尔导弹。
这种导弹是2023年5月才曝光的全新型号,尽管以色列对它了解不多,只知道它的射程足足有2000公里,能够覆盖以色列全境,甚至中东大部分的美军基地。而且,它的弹头相当巨大,长约4米,重1.5吨。
不仅如此,这款导弹的机动性也非常强,它使用的是可以储存的液体燃料,12分钟内就能完成发射准备,这在中大型导弹中已算得上相当迅速。末端速度能够达到14马赫,且能够在飞行中改变轨道,简单来说,就是它飞得很快,且可以灵活地变换方向。
为何说这是伊朗的“终极武器”?如果对比来看,你就能明白。伊朗经历了长期的国际封锁,把资源和技术都投入到有限的导弹研发上。像流星-3、征服者-110、霍拉姆沙赫尔海巴尔、谢坎等导弹的射程一般在1500公里左右,弹头大多为几百公斤。而开伯尔导弹却在射程和弹头重量上都达到了质的飞跃。
有一个有趣的细节,伊朗的导弹历来注重的是射程和速度,而对精度并没有过多要求。这意味着他们的导弹常常打偏,误炸目标周围的基础设施。然而,这对于伊朗来说并不算坏事,因为他们的主要敌人是美国,而实际可打击的目标却是以色列。以色列国土面积狭小,人口密集,只要导弹的威力足够大,打到哪里都能造成巨大的影响,精度反倒不是那么重要。
从一些监控录像截图可以看到,伊朗的导弹成功突破了以色列的拦截网,而且携带的弹药明显增加。更重要的是,22号现场的救援照片显示,爆炸的冲击力大大增加,甚至可以与加沙地区的爆炸场面相媲美。
所以,目前的局面就是:伊朗的核设施无法抵挡攻击,以色列的重点城市也无法避免威胁,双方正进行着互相的打击。
那么什么才是持久战呢?首先,持久战的前提是双方的实力不对等。两强对抗,容易陷入僵持,但这并非持久战的核心逻辑。持久战的关键在于:处于弱势的一方通过国土深度、民众凝聚力、国际局势变化、第三方支持等手段,将强大的敌人拖入泥潭。
伊朗目前的状况是,打以色列时稍显力不从心,但要攻击美国本土则根本无法实现。然而,只要美国无法一举摧毁伊朗,伊朗就能与其消耗战下去。你炸我的核设施,暗杀我的核科学家,这只能暂时阻止我发展核武器,但我的常规武器、我的导弹还在,我只要还有反击的能力,不被彻底击垮,我就能从“谁的拳头更硬”转变为“谁能坚持得更久”。
其次,持久战中,强国的耐受性通常比弱国低。伊朗与以色列的冲突就正是这种情况,伊朗领导层遭受了一波又一波的打击,但新的领导人更加坚决、不怕死。伊朗从上到下清楚自己处于弱势,因此他们只剩下一个办法——硬扛。但与美国不同的是,以色列对战争的耐受性相对较低。以色列一旦遇到持久战,往往容易感到压力,甚至考虑撤兵。看看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美国每次都是在开局强势,但最终都匆忙撤退。历史上有很多帝国王朝,虽未在任何一场战役中失败,但最终却因为耐不住持久战的消耗而败下阵来。
最后,持久战的关键是提高对抗的成本。在21世纪,灭国战和占领战已经不再是主流,胜负往往并不是那么直接。即便你的实力强大,能够打赢一场战斗,但要维持长时间的优势却十分艰难。这并不是某些爽文中的快速结局,而是一场漫长的折磨。中国历史中,我们对这种持久战的理解最为深刻,从百团大战、敌后游击战到解放区的建设,都是经典的持久战策略。伊朗现在或许应该认真研究中国的历史。
总的来说,中东的局势并不是单纯依靠谁炸得更狠谁就能赢,而是看双方在长期消耗中谁能坚持到最后。伊朗此刻拿出最强的导弹,不是为了迅速摧毁敌人,而是为了将以色列和美国拖入一场他们能够承受的持久战。而这场持久战的最终结局,将取决于各方谁先无法承受持续的消耗。
相关资讯
拖进持久战!真正的报复才刚开始,伊朗凭啥能赢以色列?
换句话说,尽管以色列的空袭和斩首等战术打击手段极具威胁,其核心目的是掩盖其战略上的短板。一旦战事持续,资本和人才流失将是不可避免的。尽管伊朗的军工技术并不属于世界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