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进持久战!真正的报复才刚开始,伊朗凭啥能赢以色列?
近日,伊朗国防部放出狠话,表示伊朗有能力击败以色列。首先,必须明确的是,伊朗所说的“打赢”并非意味着消灭以色列,而是指在战斗中能够成功迫使以色列停火,让其停止对伊朗的攻击。一旦以色列无法继续发起攻势,那么伊朗就算取得了胜利。当前局势来看,以色列凭借精准的战术突袭和斩首行动,已取得显著战果,而伊朗在劣势中挣扎。而且,美国也在背后支持以色列,这使得伊朗的处境更加艰难。那么,伊朗究竟凭什么敢说自己能够最终获胜呢?
伊朗的胜利希望,关键在于“拖延”和“消耗”。伊朗国防部明确表示,以色列无法进行长期战争。换句话说,尽管以色列的空袭和斩首等战术打击手段极具威胁,其核心目的是掩盖其战略上的短板。而伊朗只要抓住以色列的这些弱点,就能提高自己战胜对方的概率。主要的短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以色列在面对长期轰炸时的承受能力有限。尽管伊以之间相距千里,双方无法进行地面战争,只能依靠空袭进行攻击。以色列使用F-35等先进战机进行远程轰炸,伊朗则依靠弹道导弹和无人机进行反击。虽然以色列的武器更为先进,并且得到美国的援助,外加情报渗透的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以色列能够始终维持优势。因为以色列缺乏战略纵深,一旦伊朗能够站稳脚跟,并展开长期的对攻,短板问题便会暴露。伊朗的国土面积达到164.5万平方公里,是以色列的66倍。更重要的是,伊朗在过去几十年中修建了大量地下设施,并将重要战略目标分散布置,专门防止美以的空袭。而以色列的核心战略设施则集中在特拉维夫、海法等城市周边,一旦伊朗的导弹突破以色列的防空网,后者的地面目标几乎毫无防御能力。
其次,以色列的经济和人口无法承受长期战争的压力。以色列的居民每天都可能面临紧急避难,无法安定下来工作、生活,这对于经济将造成巨大的冲击。而且,一旦战事持续,资本和人才流失将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战争进入长期化,很多人将选择逃离以色列。此外,虽然以色列号称有900万人口,但其中有200多万阿拉伯归化人口,以色列并不敢将这些人动员参与战争。同时,还有约100多万哈瑞迪犹太人,他们并不服兵役,也不参与生产。因此,以色列在战时能动员的兵力仅有500多万。一旦征召更多士兵,生产线上的人手就会大幅减少,导致长期战争无法维持。而伊朗则不同,拥有9000万人的庞大人口规模,常备军人数达60万,这样的军力规模足以支持其持续作战,且不会影响到经济的正常运转。
最后,伊朗的军工能力也不可小觑,实际上,伊朗在中东地区的军工水平位列前三。很多人认为伊朗军事弱小、经济贫困、毫无威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伊朗的军工生产能力在中东地区排名第三,仅次于以色列和土耳其。尽管伊朗的军工技术并不属于世界领先水平,但其军事装备的种类和规模却足够大,许多基础武器都能自主研发生产。伊朗之所以能够在长期受到美国封锁的情况下保持军工业的竞争力,关键在于其教育体系。哈梅内伊一直支持教育改革,特别是女性教育,伊朗的儿童入学率高达95%以上,其中许多高校中女性占据了超过60%的比例。大量优秀的高等教育人才为伊朗的军工体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支持,伊朗通过获取美、俄、英等国的武器样本,进行逆向工程,研发出符合自己需求的军事装备。
如今,伊朗的新任总参谋长穆萨维公开表示,过去的袭击更多是出于警告性质,但现在伊朗将不再手软,准备与以色列展开彻底的死磕。换句话说,伊朗将对以色列的每一个痛点展开攻击,不给以色列喘息的机会。伊朗已经决定通过一场持久战来拖垮以色列,最终迫使对方在战争中寻求和平解决。毕竟,连哈梅内伊都表示,自己已为可能的牺牲做好了准备,这足以说明伊朗是铁了心要打到底,直到以色列无力再战。

原创越杀越强硬!伊朗用中式智慧,正拖美以进泥潭,论持久战诚不欺我
伊朗这次确实是真的急了,为了报复以色列,他们毫不犹豫地发射了至少40枚弹道导弹,甚至连最强的“压箱底”武器都拿了出来。这一举动让很多网友感到疑惑,有些人觉得这就这么结束了?仿佛伊朗如果不把华盛顿炸了就证明没能力。看似简单的判断,实则隐藏了对战争本质的误解——非黑即白,要么迅速取胜,要么迅速失败,完全没有考虑到持久战的复杂性。
首先,我们来看看当前中东局势的走向,明显是一边倒。早些时候,以色列和伊朗爆发冲突时,伊朗的处境相当困难,因为以色列掌握了空中优势,而伊朗只能通过地面发射的导弹进行反击,难以扭转局面。
当时,伊朗迫切希望能够在以色列防空能力有所下滑时,抓住机会提高导弹的命中率,但就在这时,美军突然介入。没有等到最后通牒到期,也没有像过去那样仅仅停留在口头威胁,B2轰炸机一到位,直接对伊朗的核设施发动了猛烈轰炸。伊朗瞬间从一个略显劣势的局面跌入了彻底的困境,几乎没有还手之力。
问题也很简单:伊朗想打击以色列本土,可能还会让对方感到威胁,但若目标转向美国本土,伊朗的能力完全无法触及。面对这一现实,伊朗只能选择与以色列死磕,将最后的王牌——开伯尔导弹拿了出来。
这款导弹是2023年5月才首次亮相的,以色列对它了解并不深入,仅知道它的射程能覆盖以色列全境,甚至中东大部分的美军基地,而且它的弹头巨大,长约4米,重达1.5吨。与此同时,这款导弹的机动性相当不错,使用可存储的液体燃料,12分钟内就能完成发射准备,速度在中大型导弹中算得上快。而且,它末端的飞行速度高达14马赫,还能够改变飞行轨迹——不仅快,而且能在飞行过程中灵活转向。
为什么说开伯尔导弹是伊朗的最后“杀手锏”?简单来说,伊朗在被国际制裁和封锁多年的情况下,几乎把所有的军事发展集中在导弹技术上。从“流星3号”到“征服者-110”,再到“霍拉姆沙赫尔”和“海巴尔谢坎”等型号,射程大多在1500公里左右,弹头重量也仅有几百公斤。而开伯尔导弹的出现则大大提升了射程和弹头重量,标志着伊朗导弹技术的飞跃。
有意思的是,伊朗的导弹技术始终侧重于射程和速度,而对精度的要求相对较低。因此,伊朗的导弹有时会误打到军事目标附近的基础设施。这看似是个问题,但对于伊朗来说并非坏事,因为伊朗清楚自己的敌人是美国,而自己能打击的却是以色列。以色列的面积小、人口密集,轰炸这样的目标不需要特别精确,只要导弹足够大,砸过去就行。
从监控录像的截图来看,伊朗的导弹突破了以色列的防御网,而且弹头的威力远超以往。22号现场的救援照片也表明,导弹爆炸时产生的冲击力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几乎堪比加沙地带的爆炸场面。如今,局势演变成伊朗难以防守自己的核设施,以色列无法保护自己最重要的城市,双方就这样你来我往地攻击着。
那么,什么才是“持久战”?最关键的两点是:首先,两个国家的强弱必须不对等。两强对抗往往会陷入僵持,而持久战的核心在于:相对弱势的一方,利用国土纵深、民众的凝聚力、国际局势变化以及第三方的支持等手段,将强敌拖入“泥潭”。在当前的情况中,伊朗确实在力量上有些不足,直接与美国作战几乎不可能,但只要美国和以色列不能迅速摧毁其能力,伊朗就能与之消耗,尽力拖住局势。
伊朗清楚,美国的轰炸、对核设施的打击,甚至暗杀核科学家,虽然能暂时遏制伊朗的核武进程,但这并不意味着伊朗无力反击。常规武器和导弹的打击仍然是伊朗的重要筹码。只要伊朗不被彻底压制、失去反击的能力,就能通过持久战的方式,在消耗战中逐步转败为胜。
第二,持久战的关键在于“耐受度”。越强大的国家,往往在面对长期战斗时,耐受度越低。伊朗和以色列正是这种情况,伊朗领导层屡遭打击,但新上任的领导者往往更坚定、更加不惧死亡。相反,以色列和美国的耐性较差,在局势不利时,很容易出现想撤兵的心理。历史上,无数帝国和王朝都曾在短期内打败敌人,但最终却因为无法忍受持久战的消耗,导致战略失败。
第三,持久战的核心在于提高敌方的对抗成本。21世纪的战争中,灭国战和占领战已经变得不流行,胜负的标准不再单纯依赖一时的战斗结果。即使一方军力强大,但要想长期保持这种强势状态,成本是相当高的,这场战争更像是一场持续的折磨。在这方面,中国历史上的百团大战、敌后游击战争以及解放区建设等,都是持久战的经典案例。伊朗显然应该从中国历史中汲取一些教训,掌握如何在长期消耗战中坚持下去。
综上所述,中东局势并非谁炸得更狠谁就能赢,而是看谁能够在持久的消耗中坚持得更久。伊朗拿出“压箱底”的导弹,并非想一次性取胜,而是通过这种方式将以色列和美国拖入一场他们可以承受的持久战。最终,这场持久战如何结束,还要看各方的耐力和消耗战的代价,谁先撑不住,战争就会朝着哪个方向发展。
伊朗准备进行长期全面战争,伊朗拿什么打持久战?有三套方案
伊以冲突已经持续进入第四天,双方的导弹攻击依旧激烈,丝毫未见缓和迹象。权威媒体报道称,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昨日宣布,以军已完全掌控德黑兰上空的领空管制权。与此同时,伊朗革命卫队总司令的高级顾问瓦希迪也公开表态,革命卫队已做好准备,迎接与以色列可能爆发的长期且全面的战争。
目前的局势对伊朗来说极为严峻。美国海军航母战斗群正加速向中东水域集结,大批美国战机已穿越大西洋向该地区飞去。以色列也在紧急调遣战机和导弹系统,做足战备准备。面对美以联军的军事压力,德黑兰极有可能遭遇空中轰炸的命运,黎巴嫩曾经历的惨烈轰炸画面或许将在伊朗重现。伊朗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战略压力和危机。
伊朗公开宣布将进行长期而全面的战争,显然是准备打一场持久战。那么,伊朗有何底气支撑这场持久战?综合分析来看,伊朗拥有三大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三大明显的劣势。
优势之一:伊朗的防卫行动理所应当,而以色列则无视国际规则。这次冲突实际上是以色列首先发动的攻击,采取了偷偷摸摸、不宣而战的偷袭手段,暗杀了包括革命卫队总司令在内的多名高级官员和科学家。伊朗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选择导弹反击以色列。从道义角度看,伊朗的自卫行为是正当的,而以色列的做法则是不道德且不正义的。在国际舆论战场上,伊朗也占据了有利位置,许多国家已经公开谴责以色列的侵略行为。
优势之二:伊朗领土辽阔,具备进行全面战争的战略纵深。伊朗国土面积约为164.5万平方公里,远大于以色列仅有的2.21万平方公里。同时,伊朗人口约8855万,是以色列人口的近九倍。如此广阔的土地和庞大的人口基数,为伊朗提供了进行持久战的坚实基础。只要伊朗能有效防御以色列的空军攻击,以色列根本难以在伊朗境内取得实质性突破。伊朗还能利用地形优势,将战略武器和重要资源转移到地下设施中,打消耗战和持久战。
优势之三:伊朗拥有较为广泛的支持力量,具备联合进攻的潜力。虽然伊朗之前与一些盟友关系复杂,甚至出现过背叛行为,但这次与以色列的生死较量,促使中东地区的许多势力产生同仇敌忾的情绪。黎巴嫩、伊拉克、叙利亚以及也门的胡塞武装,还有其他一些伊斯兰国家,可能会对伊朗表示同情和支持,协助其共同对抗以色列。虽然“群狼战术”难以直接摧毁敌军,但能够极大消耗对手的实力和士气。胡塞武装已经开始发射导弹支援伊朗,如果伊朗能整合这些力量,持久战的基础仍然牢固。
当然,伊朗也面临严峻的挑战,这些劣势使得未来局势充满不确定性。
劣势之一:伊朗国内政治不稳定,意见分歧明显。国内存在不少亲美派势力,他们可能反对发动或持续进行全面持久战争。主战派与亲美派之间的分歧如果无法弥合,导致内部分裂,将极大削弱伊朗的战斗力和决心。战争中最怕的就是内部动荡,一旦出现内讧,战争失败几乎无疑。
劣势之二:伊朗的情报安全漏洞严重,间谍活动频繁。国内潜伏着大量摩萨德特工,情报渗透极为严峻。近日,伊朗官方查获了距离首都德黑兰仅20公里的一处以色列无人机组装基地,显示敌对势力对伊朗首都的渗透程度惊人。为警示潜伏的间谍,伊朗当局处决了一名摩萨德特工。这种情报泄漏已经给伊朗造成了严重损失,成为其致命弱点。
劣势之三:伊朗防空能力不足,缺乏强有力的国际援助。伊朗的防空系统难以有效阻挡以色列空军的频繁轰炸,使得以军能够随心所欲地发动偷袭。如果伊朗能够稳固控制领空,以色列将失去优势,难以取得战争胜利。实际上,以色列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空军上,陆军战力较弱。国际支援方面,俄罗斯已明确表示不会直接介入,巴基斯坦虽口头支持伊朗,但实际援助程度尚未明朗。相较之下,以色列拥有美国及北约的坚强后盾,在武器装备方面处于优势地位。
基于对伊朗三大优势和三大劣势的综合评估,若伊朗决定投入持久战,有三套策略值得考虑。
第一套方案:持续不断地导弹轰炸,施加持续压力。以色列国土狭小,缺乏战略纵深,难以承受长期全面战争。过去几天的导弹轰炸显示,以色列已被打击得如同第二个加沙地带。伊朗应持续不间断地发射导弹,无论时间、目标和地点,尽可能扩大破坏范围,让以色列平民承受巨大的战争压力,从而倒逼以军和内塔尼亚胡政府重新权衡继续作战的代价。只有坚定不移的决心,才能将以色列逼回谈判桌。
第二套方案:将导弹生产转入地下,全天候高强度制造武器,准备最坏局面。所有导弹生产线转移至地下设施,保持二十四小时连续生产,产出的导弹无论打击目标如何,都视为战果。如果美以联军不择手段进行屠杀,伊朗甚至可考虑将浓缩铀装入弹头,打击关键城市作为反击。富裕的以色列社会对生存的恐惧远大于普通民众,内塔尼亚胡冲突爆发首日即迅速逃往希腊,足见其心理压力。一句老话说得好,“能战方能止战”,不仅武器要强,更需拥有同归于尽的勇气。
第三套方案:寻求和平谈判的可能性,但绝不妥协。战争和谈可以同步进行,但不能因谈判而放弃战斗。可以尝试通过对话解决分歧,但不可轻易让步,否则只会被动挨打,前景黯淡。如果伊朗展现出坚定的决心、勇气和果断,伊斯兰世界将倾向于支持伊朗,更多国家也将响应号召,从而拖延战争,最终赢得胜利。回望历史,当年上甘岭战役中的苦难远不及今日局势艰难。阿富汗战胜美军的关键就在于持久战,这为伊朗提供了生动借鉴。
归根结底,既然战争已经不可避免,就不能畏惧战争。越是害怕,越容易在战争中败北。舍弃一切幻想,树立“一代人打仗,三代人享福”的坚定信念,才能最终赢得胜利,为未来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和平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相关资讯
[国际时讯]伊朗局势美总统:不派地面部队不打持久战
{{surveyData.details.body.detail}} {{index+1}}、{{item.title}} {{surveyData.details.body.detail}} {{index}}、{{item.title}} {{index}}、{{item.title}} {{surveyData.details.body.detail}} 请转告伊朗大使馆:伊朗的上策和下策 来源:雪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