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著名中医典籍
《针灸甲乙经》又名《黄帝甲乙经》、《黄帝三部针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也是最早将针灸学理论与腧穴学相结合的一部著作。该中医经典为西晋皇甫谧编撰,共12卷128篇,成书于公元282年。前六卷论述基础理论,后六卷记录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包括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取穴、治法和预后等,主要采用分部和按经分类法,厘定了腧穴,详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和禁忌、针刺深度与灸的壮数。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托名“神农”所作,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本书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神农本草经》记载了365种药物的疗效,多数真实可靠,至今仍是临床常用药;它提出了辨证用药的思想,所论药物适应病症能达170多种,对用药剂量、时间等都有具体规定,这也对中药学起到了奠基作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本经》都是医生和药师学习中药学的教科书,是学习中医必读经典书籍。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学术界公认的四大中医经典名著之一,本书成编于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是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但部分词句晦涩难懂,maigoo小编觉得更适合有古文功底的朋友。
中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本书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并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这部古代中医典籍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书中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金匮要略》是《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本书是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医经典著作,为历代学习、研究中医学的必读书之一。全书共25篇,介绍了40余种疾病,计260多首方剂,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妇科疾病及急救卒死、饮食禁忌等内容,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
《本草纲目》是举世闻名的中医典籍,是世界科技史上最为宏大的、记述所有生民日常实用品物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华医库中一部食物养生学及药物学巨著,集几千年食物、药物的种植、收采、调制及医养功效之大成。其对后世食物养疗学、饮食烹饪学、医药学、动物学、种植学及人们对日常食物品味的选择都构成了深远影响,达尔文在其著作中亦多次引用本书的资料,并称之为“古代中国百科全书”,但是MAIGOO小编提醒大家这部中医典籍更偏向于博物学,是非常不错的学医补充物料。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学医必看的中医经典,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病证等方面。其中一至二十二难论脉,二十三至二十九难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论病,六十二至六十八难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论针法。书中首创独取寸口及寸关尺及浮中沉三部九候的切脉方法,脉证相参的辨证观,为中医脉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部分中医教材把《温病条辨》当做四大中医经典名著,这部中国著名中医典籍是明清医学中温热学派的名著之一,在温邪易耗伤阴液思想的指导下,作者吴鞠通倡养阴保液之法,并拟订了层次分明的温病治法方药体系,由于本书所有论据和治疗方法,都是明清以来医家的实践经验,颇切实用;本书中所创制的一些方剂如“桑菊饮”和“银翘散”等至今仍为中医所广泛应用,因此,本书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学,特别是研究温热病所不可少的参考书。
《千金要方》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共30卷,是孙思邈撰于永徽三年的一部综合性临床医著。该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书中对妇、儿科专卷的论述,奠定了宋代妇、儿科独立的基础;其治内科病提倡以"五脏六腑为纲,寒热虚实为目",并开创了脏腑分类方剂的先河;针灸孔穴主治的论述,为针灸治疗提供了准绳。
中医经典著作《脉经》是西晋王叔和撰于公元3世纪,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录《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扁鹊、华佗等有关脉学之论说,阐析脉理、脉法,结合临床实际,详辨脉象及其主病。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书,《脉经》首次系统归纳了24种脉象,对其性状作出具体描述,初步肯定了有关三部脉的定位诊断,为后世脉学发展奠定基础,并有指导临床实践之意义,同时《脉经》还保存了大量古代中医文献资料。

古代启蒙教育的书籍内容与经典教材概览
一提到古代启蒙教育,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那些古人的智慧和才情。在古代,孩子们接受的启蒙教育与我们今天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不同,但他们通过阅读经典书籍,为日后的学习和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那么,古代的启蒙教育都包括哪些书籍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在古代,启蒙教育非常重视德育和知识的培养。因此,孩子们最早接触的是一些简单的识字课本和蒙学读物。这些书籍帮助他们认识基本的汉字和词语,为他们日后的阅读和学习打下基础。例如,《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等,都是古代启蒙教育中的经典教材。
接下来,我们会提到一些具体的书籍内容。像《三字经》,它是一本非常有名的启蒙教材,采用了三字一句的句式,易于孩子们诵读和记忆。书中除了介绍基本的识字知识外,还蕴含了道德、礼仪等传统文化的教育元素。《百家姓》则是一本列举姓氏的读物,让孩子们在识字的同时,了解不同姓氏的文化背景。《千字文》则以千字文句的形式,介绍了天文、地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这些书籍在古代启蒙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除了这些基础教材外,古代启蒙教育还包括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比如《诗经》、《论语》等经典文献。这些文学作品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还帮助他们培养起良好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通过阅读这些经典文献,孩子们能够接触到古代文化的精髓,为日后成为有修养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然,古代的启蒙教育还包括一些历史人物的传记和故事书。这些书籍通过讲述古代英雄豪杰的故事,激发了孩子们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情怀。像《岳飞传》、《杨家将》等书籍,在古代启蒙教育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这些书籍不仅让孩子们了解到古代的历史事件,还教会他们如何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的启蒙教育也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一些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实用书籍也是孩子们学习的内容。比如关于礼仪、农事、手工艺等方面的书籍,都是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
综上所述,古代的启蒙教育包括了很多方面的书籍内容,从基础的识字教材到经典的文学作品,再到历史人物的传记和实用书籍,都为古代孩子们的成长提供了宝贵的财富。通过这些书籍的学习,古代孩子们不仅掌握了知识,还培养起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当然,古代的启蒙教育也有其局限性,但我们仍可以从中学到许多宝贵的经验,为当今的教育事业提供有益的借鉴。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大家更加了解古代启蒙教育的书籍内容,也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得到启示,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文章摘自:https://www.tymbjy.com/post/4942.html
必读九本古代建筑书籍
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中最早、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一部著作,出于《周礼》。书中提出了我国古代城市,特别是都城的基本规划思想和布局。作者不详,关于它的成书时间,一般认为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两节,是现存最早的城市建筑及其规划方面的史籍之一,描述了西周时期的王城、宫殿、道路的形式。有名的一段文字“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涂,道路)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对我国古代都城规划有着深远的的影响,是一部十分珍贵的研究古代营造技术和建筑发展史的古籍文献。
《营造法式》成书于北宋时期,由当时朝廷主管土木工程部门的“将作监”李诫奉旨修编。是我国古典文献中最为完善的一部设计与施工专业书籍,性质类似于今日的设计手册加上建筑规范。共计34卷,其内容包括:壕寨制度、石作制度、大木作制度、小木作制度、雕作、旋作、锯作、竹作、瓦作、泥作制度、彩画作制度、砖作和窑作制度、功限、料例以及诸作图样等。在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正式刊行,在明清两代已有不少抄本流传。
20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着手对《营造法式》进行研究,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完成卷上本的工作。至今仍然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资料来源。
《工程做法》是清朝官方颁布的标准建筑设计规范,是继宋《营造法式》之后的又一部全面系统的建筑专用书。问世于清维正十二年(1734),因由清工部刊行,故常称清工部《工程做法》。
全书共74卷,记录了17个专业,20多个工种。基本上可分为房屋营造范例和工料估算两部分,总结了前代传统建筑经验的成果,明确大式与小式之分,其斗口计算标准,在运用上更加简约明了。《工程做法》至今仍为古建筑设计与修缮的重要依据。
《园冶》是中国造园史上为数不多的技术专著,系统介绍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诸多技术手法,还将许多文人造园的思想理念蕴含其中。由明末造园家计成著,成书于明崇祯七年(1634)。
全书共分三卷,一卷包括总论及装折等四篇,二卷专论栏杆,三卷为门窗、铺地、借景选石、掇山等全部内容,提出了很多造园方法,并辑录200多种图样。例如书中首次真正提出“借景”这一概念——“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如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庶几描写之尽哉!”反映了中国古代造园的成就,总结了造园经验,是一部研究古代园林的重要著作。
《梓人遗制》是一本民间有关木工建筑技术著作,作者为元初薛景石。唐朝以后多称木工为'梓人',故以梓人遗制为书名。在民间流传190多年以后,被官方正式收录于《永乐大典》里,使它得以流传至今。
此书包括古建筑中的大木作、小木作以及其他木工技术内容。书中记述了木制机械历史沿革,木构件的规定尺寸与计算方法,制作各种构件的功限,是了解宋至元代建筑的宝贵资料。
《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明崇祯十年(1637)问世,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是中国科技史料中保留最为丰富的一部,其中也包含有建筑相关内容。
全书分上中下三卷,53000字,分别立目为:乃粒、乃服、彰施、粹精、作咸、甘嗜、陶埏、冶铸、舟车、丹青等,涉猎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军事经济等请多方面的内容,其中陶埏就是烧制砖瓦,属建筑材料的制作。全面总结了明代的砖制造技术和成果,可知砖在当时的使用情况。
《闲情偶寄》是清代文学家李渔晚年写的一部杂著,最初刊刻于清康熙十年(1671)。涉及戏曲、烹饪、建筑、园艺等不同领域,是一部
第六卷的《居室部》系统地论述了建筑空间结构与造园理论,内容对建筑中功能、美观、经济、内外空间处理和景物配置等,均作细致阐解,匠心独运,超凡脱俗,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理论与南方民居结构的重要文献资料。
《洛阳伽蓝记》作者为北魏抚军司马杨衒。书中份五卷记载了了北魏京师洛阳城的佛寺建筑状况。列举了多座寺院,对寺院的缘起变迁、庙宇的建制规模及都记载详核。也不乏私家园林与舍宅为寺风气的记载。为研究北魏时期的建筑文化尤其是寺院建筑,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木经》作者为北宋时期的浙东匠师喻皓,在晚年写成了《木经》三卷,是对其建筑经验的研究和总结。不仅促进了当时建筑技术的交流和提高,而且对后来建筑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此书原稿已经佚失,在后人的书中多有记载,因此才有《木经》部分文字的流传。
相关资讯
《经典常谈》:朱自清与中国古代经典的五大启示
通过介绍《经典常谈》的内容、目的以及背后的文化智慧,我们有机会更好地认识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他不仅对每部作品进行了内容概述,还分析了它们在古代社会中的作用与影响。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