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爵位制度:爵位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爵位, 是古代皇族或贵族的封号, 用以表示身份、等级或权力的高低。而以占有土地的多少来确定分封爵衔之高低的爵位制度或贵族等级制度则是中世纪欧洲封君封臣制的直接产物。在那个时代,土地是唯一的资本和生活来源, 国王或君主将土地以封地(亦称采邑:fief)的形式分给向王室效忠的贵族侍从, 让他们成为封地的领主;而作为接受封地的回报, 这些贵族承认国王是他们的领主,并对自己的领主负有军事上的义务———即在领主作战时, 必须向领主提供一定数量的武装骑士。
作为欧洲爵位制度的典型代表, 英国的爵位制度分为贵族(peerage)与平民(civilian)两部分,共有七个等级。其中贵族爵位分为五等, 因其与中国周朝的诸侯分封等级相同, 故中文翻译中直接以周朝的诸侯爵衔相对应, 依次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与男爵。平民爵位有两种:准男爵与骑士。他们可以对应中国周朝的大夫与士, 所不同的是周朝的大夫与士仍属于贵族, 而准男爵与骑士则属于平民。
中国周朝与英国的贵族名称对照表:英国五级贵族中, 公爵是第一等级, 地位最高。他一般是指某一公国(Duchy )或大公国(Archduchy)的领主。通常授予守疆拓土、军功卓著的高级指挥官。在英国, 公爵的地位仅次于国王或亲王, 它最早出现于1337 年, 爱德华三世把康沃尔郡升为公国, 将公爵爵号授予年方7 岁的“黑太子”爱德华。由于该王储日后的卓著军功,1343 年被加封为威尔士亲王。以后许多年里, 除女王配偶和王子外, 其他王亲均不许称王, 最高可获公爵爵位。1483 年建立诺福克公国以后, 公爵爵位开始授予王亲以外者, 但很少建立公国。而且能获此最高爵位者多是军功显赫的统帅, 行政界政务家即使任职多年, 政绩昭著, 也难获此殊荣。在正规场合公爵身穿深红色的丝绒外套, 帽子上镶四条貂皮。其冠冕上有一个金环, 上饰8枚红色金叶片。国王则称公爵为“我们真正可信和最为敬爱的伙伴。”
侯爵是贵族的第二等级。就词源而言, 它是由德文Markgraf(堡侯;边疆殖民地总督)演变而来, 系指统辖一处的封疆大吏。在英格兰, 其最初指威尔士边疆地区的封建领主, 查理大帝在位时演变为具有特别全权的边区长官, 相当于藩侯;查理曼帝国分裂后, 进而成为独立的大封建领主。随着封建王权的不断加强, 侯爵成为了公爵与伯爵之间的爵衔, 其地位与其他伯爵相等,直到十四世纪后, 才确认侯爵的地位在伯爵之上, 相当于副公爵。与其他4 个等级的贵族相比, 侯爵的数目一向最少。在重大场合, 侯爵也穿红色丝绒外套, 帽子上镶有三行半貂皮, 冠冕上装一银环, 带有四片金叶和四个银球。国王对他的称呼一如公爵。英国五级贵族中出现最早的伯爵是于11 世纪初由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丹麦引入英格兰。伯爵一般为镇守一方的诸侯, 他们大多一人治理数郡, 所以又被称为“方伯” 。在1337 年黑王子爱德华被封为公爵之前, 它是英国最高的爵位。后来, 诺曼大公入侵英国, 担心方伯的权势过重, 遂将其权力加以分割, 每个伯爵的辖区仅限一郡, 以至于其地位渐次低落, 仅介于侯爵与子爵之间, 为贵族的第三等级。14 世纪20 年代之前, 伯爵作为高级贵族, 是男爵的“天然领导人” , 在地方上负有对男爵、骑士的管理责任。值得说明的是英国伯爵称号是五种贵族称号中惟一的英文词, 是由古英语eorl 转化而来的。在重大正式场合, 伯爵穿着镶有白色毛皮边的深红色丝绒外套,软帽上缝镶着三条貂皮以表明爵位级别, 冠冕上有一镀金银圈, 上沿饰有8 个银球;而国王则称伯爵为其“真正可信可爱的伙伴” 。
子爵是最后出现的爵位, 其原系法兰克王国的国家官吏名, 意为郡守, 最早是由国王查理曼于八世纪时敕封, 后来传到欧洲其他大陆国家。直到1440 年, 英国的博蒙德·约翰才被第一个封为子爵, 其地位居所有男爵之上。子爵本是伯爵的副手, 帮助伯爵处理司法事务。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 子爵逐步脱离伯爵的控制, 建立城堡, 控制土地, 成为独立的权力中心。子爵帽子上有两行半貂皮, 冠冕上加一银环, 饰有6 个银球。
在英国, 男爵是第二个出现的贵族爵位。11世纪时他们统称为有地贵族。到12 世纪初, 国王的大部分高级世俗贵族都被封为男爵, 其中少数与王室关系密切、封地较多者又被称为“大男爵” ,其地位间于伯爵和男爵之间。也正由于男爵在世俗贵族中所占比例较高, 故“ 男爵”一词长期作为贵族的集合名词使用。以后数百年至今, 居于五级贵族之末的男爵始终人数最多。在英语中, 男爵(Baron)一词, 是诺曼人在征服欧洲大陆时引进来的, 本意为“只不过是普通的人” , 后来演变为“强有力的人” 。在正式场合, 男爵穿着与伯爵同样的外套, 帽子上镶有两条貂皮, 冠冕上有一浅色银圈, 饰有6 个银球。两级平民爵位中, 准男爵(又译为从男爵)是英国特有的一项世袭荣誉, 欧洲大陆其他国家没有等同于英国准男爵的爵位, 唯有欧洲大陆的“世袭骑士”性质较近。其地位在男爵之下, 骑士之上。准男爵爵位最先由英皇詹姆士一世于1611年设立, 他通过以金钱换取爵位的方式来筹集资金, 以补助爱尔兰的拓居地。在英语中准男爵(Baronet)一词源于男爵(Baron)。准男爵佩戴镶在圆环内的阿尔斯特徽章, 徽章为银白色, 画有一只鲜红色的左手, 顶上缀有帝国皇冠;圆环上则刻有玫瑰、三叶草和蓟花的图案, 分别代表英格兰从男爵、爱尔兰从男爵、大不列颠从男爵。骑士也就是现在人们所熟知的爵士, 本是指中世纪时期由欧洲文化发展出来的马战军事单位, 其后则演变为一种专门用来战斗的武士阶层,并发展出骑士道精神。英语中“Knight”这个词汇,就意为“骑在马上的战士” 。要成为一个骑士并非轻而易举之事, 多年漫长的学习与训练是成为骑士所必须经过的, 从出生的那一刻直到20 岁, 他必须以一个准骑士的身份学习、服务和接受训练,其间的艰苦磨练是常人无法想象的。最后在经过一个所谓的骑士授予仪式之后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骑士。作为爵位的一种, 骑士是被授予人数最多的, 其等级和称谓也特别繁杂, 共有9 个等级, 前面所提到的比尔·盖茨所获得的“KBE”以及在2003 年6 月英国著名足球运动员贝克汉姆所获得的OBE(英帝国军官勋章)便是其中的两种,在这里就不再一一述说了。

为何古代东西方爵位,都是“公、侯、伯、子、男”,这是巧合吗?
的仁人志士,都想要恢复的一个王朝。例如韩愈、朱熹等在唐代和宋代都提出过复古风潮,其中既包含着对于的复古诉求。周礼是周天子为了规范贵族以及平民的行为所制定的一套行为准则。
也造成了一定的规范与约束。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的影响,周天子的威望在诸侯中逐渐降低。同时也因为诸侯对于自己的不断索求,他们通过互相之间的交易、征伐、侵占、暗中勾结等手段。
而视而不见,这就是所谓春秋无义战的来源。也正因如此,后世研究周朝至春秋战国这一时期的历史学家也称这一时间段为礼崩乐坏。在周礼中最吸引大家注意力的便是他的
,公、侯、伯、子、男,诸侯国的各个之间的爵位是有不同的,比如说鲁国和宋国,他们的鲁公与宋公便是公这一级别,而在后世大名鼎鼎的
这是因为与鲁国与宋国相比,齐国的先祖与周王朝的周王室的血缘更加,甚至齐国的祖先并不是周王室的能力更加强大。像齐国这种先祖不是周王室亲人的,从的出发点来看,其实是不能得到爵位的提升的。
但我们后世却发现,齐桓公公子小白能够被冠以侯的名号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势头。他用温和的手段让天子不得不同意提升自己国家的爵位等级。
的方法,是周朝对于自己权利巩固的一种手段。不过值得的是,中国古代的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这五等,而在西方贵族爵位也有公、侯、伯、子、男这5种等级的爵位。
周朝的爵位分封制在规定不同贵族之间的之外,也给予了这些贵族们一定的,比如历史上最著名的一句话“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就代表小宗族的领导人,比如说各诸侯国的王公贵臣在自己所属的封地中是有极大的自治权的。
周天子不能直接过问这些国家内部的事情,而只享有对这些诸侯的支配权。而公侯伯子男的这种贵族等级差异中,贵族更像是君主的。他们也有自己的封地与庄园,但是与中国古代的贵族相比,却更缺乏
时期,亨利七世去世之后,他的长子黑太子本应继承王位,但是由于个人原因,最终由他的弟弟也就是后来的继承。虽然哥哥曾经是英国王室的太子,但是继承后的英王却可以对与其
这种支配贵族的权力在亨利八世统治阶段进行了强化,这其中最为显著的表现便是的斗争。亨利八世本人支持新教,想要推翻对自己国家的一定支配权利,特别是在对于
去世之后,后来继位的玛丽一世又恢复了之前偏向天主教的。令人感到吃惊的是,玛丽去世后,她的妹妹继位为伊丽莎白一世,则再次推翻了姐姐对于宗教的偏向,倒向了新教。在这个相互斗争的过程中,英国贵族权力被王室进一步的压缩。
公、侯、伯、子、男5个等级之间虽然有显著的的获取方面有着不一样的待遇,但是国王对他们的却是越来越加强,与中国古代周王朝对其的威严丧失有着明显的不同。因此我们可以直接说两个国家之间这种爵位等级的相同,只是一个巧合,那就是
原创为什么古代东西方的爵位都是“公、侯、伯、子、男”,这是巧合吗
在古代东方和西方的历史中,爵位的等级体系都有类似的模式:“公、侯、伯、子、男”。这个相似性引发了人们的好奇,许多人不禁纳闷,这究竟是一种巧合还是背后有着深层次的联系和渊源。
让我们穿越时光,回到公元前500年左右的世界,首先来到了中国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的爵位体系可以追溯到这个时期,当时众多国家之间的争战激烈,各国为了加强自身实力,采用了类似的爵位等级。
在这里,“公”是最高的爵位,代表国家的领袖或者王位的继承人,拥有最高的权力和权威。其次是“侯”,代表着国家的重要官员,负责治理一定的区域。然后是“伯”,担任着高级的军事指挥官或负责特定职务。接下来是“子”,通常是一国的高级官员或者重要贵族。最后是“男”,代表普通的贵族或者功勋甚微的人物。
与此同时,跨越千山万水,我们来到了欧洲大陆。在这片土地上,有着不同国家和文化的爵位体系,但同样呈现出了“公、侯、伯、子、男”的等级结构。这种爵位体系显然不是一个简单的巧合,而是有着共同的渊源。
在欧洲大陆,最早的爵位体系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在古希腊城邦中,“公”是指君主或国家的领导者,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而“伯”代表着高级的官员或贵族,负责治理特定的区域。接下来是“侯”,负责防御和军事事务。然后是“子”,指的是一国的高级官员或重要贵族。最后是“男”,普通的贵族或功绩有限的人物。
古罗马时期,爵位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巩固。在罗马帝国中,最高的爵位是“公”(Princeps),代表着皇帝或者高级贵族。其次是“侯”(Dux),负责军队的指挥和管理。然后是“伯”(Comes),担任着行政和军事的高级官员。接下来是“子”(Vicomtes),指的是地方行政官员或者下级贵族。最后是“男”(Baro),普通的贵族或者功绩有限的人物。
通过这番考察,我们发现中国和欧洲大陆的爵位体系虽然具有相似的等级结构,但其中的巧合并非偶然。这是因为在古代的世界中,各个文明在征战和互通的过程中相互影响,产生了交流和借鉴。正如东西方文化交往的其他方面一样,爵位体系也受到了互相借鉴的影响。
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的霸业经过了希腊和亚洲,亚洲的爵位制度对他的国家的组织和行政管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古罗马和中国古代的爵位制度对欧洲和东亚的爵位制度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例如,当罗马帝国崩溃后,一些后继的欧洲国家选择了采纳罗马的爵位体系,并且在此基础上有所改进。这个体系在欧洲历史上长期存在,对欧洲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因此,这种“公、侯、伯、子、男”的爵位体系中的相似之处,并不是简单的巧合,而是源于东西文明交流和借鉴。虽然东西方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但因为文化和历史的渊源和交流,这种相似性从某种程度上也能够体现出文化的共性和相通之处。
在此,我们不得不感慨历史的辽阔和文明的交融。在不同的文明之间,始终存在着相通和共性的部分,这种人类文明的共同之处,折射出的是人类共同的追求和价值观。
这种人类历史的连续性和文化的交流,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应该珍惜人类文明多样性和相通性的发展,借鉴和学习不同文化的优点和特点,让不同的文明在交流中相互映照,相互借鉴,共同造福于人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