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来瑞安东源村,读一封岁月寄给你的“情书”

更新时间: 2025-07-16 15:43:35

阅读人数: 110

本文主题: 国家公布修炼口诀

在瑞安市平阳坑镇有一个宁静的小村庄,名为东源村。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喧闹,这里的人依旧生活在活字印刷的雕刻时光里。墨汁芳香依然在这青山绿水间千年不散,木活字印刷技艺也在这里被完整地保存着。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东源村,在这平凡的竹篱瓦舍间,重温木活字的温度,感受代代相传的古老生命力。

东源村,三面环山,村民们安静栖息于此,甚少与外界打交道。走进东源村,便能看见木活字印刷文化村展示馆,其前身为东源村刻印世家王氏老宅,修缮后建馆开放,庭院宽敞,馆舍古朴。

一层是正屋,建于明朝时期,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二层为厢房,建于嘉庆年间,也有200多年的历史了。整个展馆面积约1500平方米,设有展示厅、木活字印刷全流程演示厅等,全面展示古老“木活字印刷术”的操作流程。

整个展馆有三个区,分别是“雕版印刷展示厅”、“活字印刷展示厅”和“瑞安木活字印刷展示厅”。在作坊里,东源村的谱师们会现场再现木活字印刷的每个步骤,成为一道靓丽的景观。

展馆还陈列着甲骨文兽骨、克鼎、家谱等等,还有介绍活字印刷的发展史,从北宋毕昇发明的泥活字开始,后又发展了锡活字、木活字、铜活字、铅活字等。

  在展示馆,可以全方位了解木活字印刷的前世今生,感受这古老技术的演变,体会从指尖到纸间的“字”由自在。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东源木活字印刷术是已知的我国唯一保留下来且仍在使用的木活字印刷技艺,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活字印刷术源于我国的实物见证。东源木活字印刷术完全继承了中国古代的传统工艺,堪称古代印刷术的“活化石”,2008年6月1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10月15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公元1041—1048年,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采用胶泥为材料,成为中国推动世界文明进程的四大发明之一。

公元1298年,王祯“用己意命匠创活字”,刻制木活字30000多个,印制他纂修的《旌德县志》获得成功,还在其《农书》“造活字印书法”中详细介绍了这一技艺,是木活字印刷术最早的记载。

根据史料记载,王家木活字印刷术只比王祯迟了20年左右,王家迁入东源村继续传承近三百年十余代,并随联姻关系和带徒逐步授艺于外姓、外村、外县人。

东源村的木活字印刷,从元代传承至今已14代,主要用于印制宗谱。得以将木活字印刷的全套技艺流传至今并仍在使用。

东源的木刻活字印刷工艺十分考究。基本制作工序有等16道,平时还要做好选取字材、制字模、反手、刻字等基础工作,整整“二十般武艺”,全凭手工操作。

东源木活字印刷术有两大特色:一是刻、印用字是老宋体,横细竖粗,字形方方正正,古雅得体,是明朝以来的官方字体,在宣纸上印刷显得美观大气。二是刻印、装订做工很考究。

经过雨淋日晒自然干燥后制作字模不易变形。

雕刻虽然费工费时,但可保存长久。

秘诀八字:反手,先横,次直,后撇。

反手:用毛笔将字反写在字模上。

要写好一手反字,起码得有五年工。

要刻出一手好字模,也得要有五年以上工夫。

检字口诀是一首有“君王立殿堂,朝辅尽纯良。庶民如律礼,平大净封张……”158个字的祖传歌诀,囊括了汉字的绝大部分部首,极为入韵,用瑞安方言诵读,朗朗上口。

序、跋、志等文章,要按古籍格式排版。

天宽地稳,行格明晰,美观大气。

印刷过程是很原始的。从研墨开始,然后“下刷”。用棕刷一端蘸墨,均匀涂刷印板。再取纸覆于其上,用另一棕刷轻轻扫动纸面,直到凸起来的字体吃墨均匀,揭起宣纸,一张古朴清秀的印刷品就诞生了。

自驾:温州市区—S10温州绕城高速西南线—荆谷互通—G322—平鹤线—东源村

寨寮溪明净如妆,溪水碧波荡漾,清澈明净;溪畔绿洲石滩,竹树摇曳;两岸群山逶迤,翠谷纵横,既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田园风光,又不乏浓郁的浙南山乡野趣。

花岩是一处以森林、银瀑、碧潭、花岗岩地貌为特色的国家级森林公园,置身其中,满目翠绿、鸟声不绝,如入仙境。景区内银瀑、碧潭遍布,风格迥异奇趣纷呈,或潭如明珠、错落有致;或瀑似悬河、一泻千丈;或瀑如珠帘、晶莹剔透。

自驾路线:温州市区—瓯海大道—三溪互通—温州绕城高速西南线—荆谷互通—G322—S57—乌红线—花岩国家森林公园

九珠潭就是指杭山谷底山溪中九个碧潭的合称,九个碧潭似九颗明珠跌串相连,宛若一串晶亮圆润的翡翠,错落有致的排列在不到200米长的沟谷中,薄而发亮的溪水一级一级地往下游滑流,自高处俯瞰,像铺展的白绸冉冉飞动。

顺着羊愁峡旁的小路拾级往上,不用多久,前面豁然开朗,一湖如镜。这仿佛神来之笔的地方,就是神龟湖。九珠潭景区不大,行程不过三里,却一溪三变,神龟湖的明丽、羊愁峡的幽邃、九珠潭的瑰奇,各有特色。

 地址:高楼镇杭山村

自驾路线:温州市区—瓯海大道—三溪互通—温州绕城高速西南线—荆谷互通—G322—沿江东路—沿江西路—九珠潭

来瑞安东源村,读一封岁月寄给你的“情书”

法制知识有哪些?遵纪守法十句口诀一览

1、法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调整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明确行为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总和

(1)、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规范;

(2)、法是由国家(即相应的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

(3)、法是具有普遍性的社会规范;

(4)、法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

(5)、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1)、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相当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2)犯罪是触犯刑法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

(3)、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即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

(1)、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例如,盗窃罪是对国家、集体、公民个人财产权利的侵犯;

(2)、犯罪的客观要件,是指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现,其中包含危害行为、危害结果、犯罪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的因果关系以及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

(3)、犯罪的主体,是指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实施犯罪行为的自然人或单位;

(4)、犯罪的主观要件,是指行为人对自己所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人人学法心底宽,学法用法记心间

违法犯罪再纠偏,社会和谐才平安

法制教育家家宣,六五普法心要专

考试考核要过关,知法懂法人乐观

宪法刑法行政法,民法合同诉讼法

继承婚姻劳动法,社会环境保护法

学法律,净思想,法律条款记心上

人人学法个个讲,如若不会快上网

原创英国引进中国“九九乘法表”,英国人才发现中国人是这样算数的

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二三得六……相信大家对于这个口诀是很不陌生,这个口诀从我们小时候学习后,一直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各个方面。

小时候的我们可能经常抱怨这个口诀难背,但是慢慢明白了,只有我们背好了乘法口诀,我们才可以学好数学。我们当时不是很了解乘法口诀的魅力,觉得它就是一个学习工具,其实它不仅是一个工具,更是一种文化。

好的文化模仿不来,现在,九九乘法表已经被英国引进,但却出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

我相信肯定有一部分的人认为,这个乘法口诀是我们近代时期的一个产品,其实不然,它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就是那个百家争鸣的时期。

其实在那个时候,百家里面有一个和数学有关系,但是由于那时候的人们更注重于思想,所以与数学有关的这个发展并不是很好。

尽管如此,在《战国策》《荀子》里面,我们仍然发现了早期乘法口诀。春秋战国的时期的口诀和现代有一些不同,他们并不是从一一得一开始的,而是从九九八十一开始。这个也是后来为什么乘法口诀也叫九九乘法口诀,如果要是从一一得一开始,它可能就叫一一乘法口诀了。

九九乘法表还有着其他的名字,例如九九歌,九音歌。大家也许会好奇为什么它的其他名字里面都带着一个"歌"字,其实早期人们喜欢把一些诗句之类的东西当作歌曲来唱,也许乘法口诀在古代时,也是一个风靡的歌曲。

如果大家不知道口诀源自于春秋战国时期,也应该听说过口诀的在别的朝代的历史,相信大家都看过西游记,在这本书里面,吴承恩就写到九九八十一难。

成型的乘法口诀是西汉年间,比之西方早了600多年,现在印度和波斯等地区学习的口诀就是从丝绸之路传入。

在乘法口诀没有传入西方国家之前,西方的希腊和巴比伦也发明出了口诀,但是他们的口诀计算起来十分的复杂,乘法和除法要进行十几步,在我们的口诀通过阿拉伯传入西方后,很多的国家果断地抛弃原来的口诀,开始学习我们的口诀。

在大家印象里面,英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可能很多人会说,英国军事力量很强,拥有着雄厚的实力,而且文化历史很深厚,有着许多的大文豪和名人,例如莎士比亚和王尔德。

固然这些用来形容英国是不错的,但是大家却不知英国人民的整体数学水平并不高,一些人的数学水平可能连我们国家的小学生水平都不及。

在英国人出去办事情的时候,计算机几乎是他们必须要带的一个工具。这个问题其实并不是只有英国存在,欧洲的很多国家都有如此的问题,缺乏一些基础的数学运算。

可能有人很好奇,既然英国人基础运算那么差,那英国人之前是怎么进行基本的计算的。据了解,英国人用一种名为划线计算的方法,在纸上画出线条然后再连到一起,这个方法有点类似于我们国家早期的绳结法,由此可见英国在基础运算上与我们国家的差距了。

在英国政府感受到我们国家乘法口诀的魅力后,便下定决心找我们国家引进九九口诀,在我们国家的默许下,就这样把我们的乘法口诀作为一个"宝贝"被引进国家。

只有引进是远远不够,英国政府还出台相关政策,要求英国公民积极学习乘法口诀,据说2020年,英国准备将乘法口诀作为学生的强制性考试,其实这也难怪英国政府。毕竟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只有拥有源源不断的人才,国家才有不竭的发展动力。

英国对待九九乘法口诀的态度是没有什么大问题,可是设想虽然美好,现实却很不给英国政府面子。

首先我们都知道,乘法口诀自古以来就是汉字,所以被引进英国后,翻译后的背诵就遇到了难题,本来是朗朗上口的口诀,熟读几十遍就差不多明白了,可是翻译成英文以后就变得拗口难记。

不难想象,英国的学生多么地痛苦,在政府的巨大压力和孩子的抱怨下,不少的父母都写信给政府要求停止这个政策的实施。

对此,英国政府也没有办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英国开始向中国外借指导人员,毕竟这个东西是我们中国人发明。

在英国的纪录片里面,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中式的教育对于英国的孩子是一个"折磨",但是教育一段时间后,一些学生的数学水平比之前有着明显的提高。然而中国人员不可能一直在英国,于是英国政府想了一个新的方法,把乘法口诀进行修改调整,由原来的九九口诀改成十二口诀,这样就变得比较适用。

口诀的推广和发展是一个大工程,现在英国还没有出现比较显著的效果,但是不断地磨合下,相信英国人民应该会适应乘法口诀。

不同的上层建筑有着不同的经济基础,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英国的大部分人连基本的数学运算都不会,为什么国家还有着那么强大的实力。

其实这和英国的国家性质有关,英国的人们更多的是"散养"式的教育,孩子可以自己选择喜欢做的事情,不用拘泥于学校,所以英国人民和我们之间的思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我们自古以来就是比较重视教育,不论是"知识改变命运"还是只有学习,才能带来更好的生活。在我们的潜意识里面,学习是我们发展的一个比较好的途径。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的国家开始谋求新的力量,教育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而重视。这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好好学习,就可能会谋求到一个很好的出路。你如何看待九九乘法表被英国引进,却出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呢?

标签: 西方 古代 现代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