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灵魂应该是“雌雄同体”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中引用了柯勒律治的话:“伟大的灵魂应当是雌雄同体的”。她期待我们每个人不能仅以自身性别的角度去看待与社会的关系,她呼唤一种“双性心灵”,因为它更能够引发共鸣,更具有创造力。伍尔夫在提醒女性需要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和“年收入500英镑”之外,更需要关注“女人天性是什么”以及“该以何种方式书写生命”的问题。
关于女性的故事虽然已经被说得很多,而弗吉尼亚·伍尔夫当年所提出的问题,在今天依然值得探究。
一个女人如果不能把孤傲伪装成谦逊,就会引发嘲笑;一个女性如果不遵循寻常的婚育之路而独居,就会引发非议和同情。在人类数千年的历史中,婚姻占据着女性生命中至关重要的地位。婚姻消耗了女性的生命而忘记对自身价值的追寻,传统女性将婚姻视为塑造自我命运的机遇,似乎女性的价值仅在于无私地给予;在她们成为“最可爱的人”的同时,她们自身的生命之花却逐渐暗淡凋零。因为反复被歌颂的母性,她们心甘情愿地将她们的身体,直至最细微的神经末梢,都奉献给了养育后代。
承担起生殖与养育责任的女性,一生都在忘我的劳作,乃至她们连孤独的时间都没有。然而,在缺乏自由选择的婚姻生活中,这难道是她们所期待的真正的爱吗?为什么每一个富有个性的女人最终都要被驯化成同一个人?
显然,女性和男性一样,都有着寻找自我、发展自我、坚守自我的权力。而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也正是时代的一大进步。当然,女性的自我意识并非与自身责任相矛盾,而是获得了更多的选择性,更自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被陈旧的世俗观念所束缚。
如果人生是一道可以演变的算式,女性生活中所遇到的每个人,包括父母、兄弟、姊妹、孩子和朋友都可以成为一个数值或符号,进入以自我为主线的发展路径之中。
现代女性需要一个“精神性计划”
“我的体内似乎有个坐立难安的探索者”,弗吉尼亚·伍尔夫曾在日记中如此写道。而正是这种探索精神使她成为了一个作家。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扮演“探索者”的角色,并拥有探索者的使命。区别仅在于,有人找到了找到了自己的角色,而有人则在探索的过程中迷失,最终活成了“令自己失望的那个人”。
人类作为唯一可以规划未来的生命体,每个人都肩负发扬自身天赋的使命,去追求独立、真实的自我,令自己生活得充实而幸福。为此,每个人都应该拥有一个成长计划。这个成长计划不仅包括职业技能的成长计划,更重要的还应该包括精神性的计划。
这个“精神性”的计划致力于解决每个人生命过程中比如遇到的结构性矛盾:自我与潜意识、自我与他者、自我与环境等方面的矛盾;由此,完善自我意识,确立行动理念,并树立人生目标,以有限的生命实现无限的自我。
而文学正是“精神性计划”最生动的隐喻之一。
追寻自我便意味着选择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而人的选择和行动需要有所参照,文学作品提供了经验之外更丰富的参照样本,这些可供我们参照的人与事甚至更为真切、更富有启发性。
成长道路就隐藏在情感发展的历史中和文学所展现的世界里
心理学大师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想让心灵健康发展,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就是给自己树立一个能够带来蓬勃生命力的终极目标,这个目标可以是恒定不变的,也可以是不断变化的。”
文学作品带给我们的不仅是鲜明的人物和新奇的故事,还有诸多深切体验和精神愉悦,更为重要的是多维的视角和全景性的认知。
在《婚姻 情感 爱欲——文学世界里的两性关系》这本书里,作者从80余部文学名著中萃取了众多典型的样本和案例,为我们呈现了婚姻发展的历史和两性关系的各种样貌。对于当代的每一个女性都具有观瞻和借鉴的意义。
与人类的思想解放相伴随的正是女性权力意识的觉醒,而两性关系正是其中的一个核心命题。从古希腊米南德的浪漫喜剧,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启蒙运动,从现代文学作品到后现代文学,从欧洲到美洲,从亚洲到非洲,文学作品所树立的人物形象比现实世界的人物更为鲜明而永恒,诸如海斯特、苔丝、娜拉、简爱、包法利夫人、安娜·卡列尼娜、莎乐美、费尔明娜、吕蓓卡等女性形象广为读者所熟知。她们的经历和命运,对于今日的女性而言,依然富有参照性和启示性,书中还有众多更具有开创性的文学作品,为我们树立了新的典范,指向了我们生活的未来,昭示着自我发展的更多可能性。
爱的试炼:永恒的爱在于平衡好彼此之间的关系
什么是生命的内核?对于传统女性而言,爱情和婚姻曾经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甚至成为生命的基础。然而,女人并不应该仅仅为此而生。因为,婚姻并不能包含她们人生的一切。她们应该向生活要求更多,不是吗?

这是一本关于婚姻、爱情、两性关系的书!!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作者,DH,劳伦斯(英国) 婚姻的基础是什么?精神和肉体哪一个更重要?是爱情还是经济? 上一个世纪,回答是“爱情”的居多;现在看到的采访,说是“经济”的居多。 虽然也看到过不少很离谱的观点,但是,竟然没有一次看到有人说是“肉体”的满足,两人xing 生活的和谐。 或许,大多数的人会认为,这件事是明照不宣,不用说出来。我曾经也是这样认为的。 直到再次阅读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才意识到,性,被我们简单化了。 世间的故事类型都是类似的,只是换一换主人。 康妮的丈夫查泰莱在战争中受伤,腰部一下完全瘫痪。 为了有一个继承人,查泰莱提议让康妮“借.夫生.子”。这一度让康妮震惊。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人在价值观上的分歧也越来越大。 康妮和庄园的护林人梅勒斯互相吸引,打算借梅勒斯完成“生子”的任务。 但是她俩知道这是查泰莱不能接受的。因为查泰莱是典型的上层保守阶级,看不上处于下层的护林人。 最后康妮和梅勒斯相爱并向查泰莱提出离婚。 这样的故事并不陌生,无论是小说中还是现实中,都曾发生过。 书中有很多关于康妮和梅勒斯“探讨人生”的描写,不仅不难堪,反而感到很美好。 梅勒斯说“与女人保持和谐的xing. 爱关系,是我生活的核心”。 故事会带给人关于婚姻的很多思考: 如果康妮和丈夫在精神、价值观上能互相认同并支持,这段无xing婚姻能否保持下去? 如果康妮和梅勒斯在一起后,没有经济来源,价值观的认同,只有两性的和谐,能否让他们的生活幸福下去? 精神、肉体、物质,婚姻的基础是什么? / 小说也并不局限于情感故事,一战结束后的英国工业化发展加速,工人的处境、与上层阶级的矛盾日益加剧。 作者旗帜鲜明的说“我们的时代,本质上是一个悲剧的时代。社会早已发生巨变,我们身处废墟之中,重新构建起新的小天地,重新燃起新的小希望。” 这即是当时英国的社会大环境,也是康妮的生活小处境的写照。 小说,从来不是孤立与现实的存在。 读书就是读不同的人生、人性。
文学世界里两性关系
婚姻 情感 爱欲 . 文学世界里的两性关系 . 作者田大安作家,人文社科领域学者,曾任商业期刊撰稿人,对世界文学有着广泛的阅读和研究。 . 书里以文学的观点描述了现实,向我们展现了两性之间真实的关系。 . 而人类仍然是属于动物界的,那人类的生活必然也受到以动物界规律一样的支配。 . 在文学的世界里,各种需求、强迫、矛盾、欲望、焦虑、深厚的爱与刻骨的仇恨,反复的在上演。 . 让我们从心理、社会和历史的多个角度来剖析灵魂的真实,让不可见的精神世界变得可观可感,以自由多样的形式,成为我们寻求精神愉悦和内在性的行动引导。 . 现在的爱情观,两性之间的亲密关系核心在于友谊,当一个人获得爱情的能力,自然就会拥有与一个人的社交能力相关,这与性格内向还是外向无关,与交朋友的速度和交到朋友的数量无关。爱情作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力量。 . 书里一共分为三个部分:婚姻进化史、现代主义的爱情、后现代化主主爱情,共七个章为我们从文学作品里解读了文学世界里的两性关系。 . 在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里,16岁的安娜在姑母的安排下,嫁给了比她大二十岁的卡列宁。 . 卡列宁是一位枯燥无味的正人君子,为人虚伪并专制,他会为仕途而牺牲良心。安娜与卡列宁结婚八年多,在家庭里备感压抑,仅有儿子谢辽沙能给她些许快乐和慰藉。 . 她充分享受着世俗生活提供给她的种种表面上的乐趣。然而,当与渥伦斯基的相遇后,她再次面对卡列宁时,竟会对他的外貌感到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