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难怪逍遥三老那么强,你看他们的祖师爷是谁?一位战国时期的道人
有多少人爱读武侠故事,就有多少人不喜欢它,爱读武侠故事的人自然是向往书中那种快意恩仇的人生,而不喜欢它的人则多半是因为武侠故事过于天马行空,尤其是一些三流作品吹得天花乱坠,剧情毫无逻辑,将“粗制滥造”四个字体现到了极致,很明显,金庸故事与那些作品截然不同。
金庸的故事有何优越性?在笔者看来,至少“融合历史元素”这一点就足以让金庸故事与其他作品拉开差距,其文学性明显更高,而那种武侠与历史的交融之感着实妙不可言。
比如郭靖战死襄阳,《越女剑》中的西子捧心,这些都是借鉴了历史典故,而你可能有所不知,《天龙八部》中那逍遥派的强大也是有据可循的,因为他们的祖师爷是位了不起的大人物。
金庸武侠世界观里最强的门派是哪一个?即便给不出一个确切地答案,至少大部分人会在少林、武当、丐帮这几个门派挑选一个作为答案,这几个门派的确是长盛不衰,在金庸笔下的多部作品中都有诸多戏份。
相对而言,逍遥派虽强,却给人一种昙花一现之感,不过就笔者所捕捉到的细节来看,这或许是个错觉,因为逍遥派也极有可能已经流传了数百年乃至上千年,只是金庸没将他们先前的故事写出来而已。
先看逍遥派传人的实力,无崖子身怀北冥神功、小无相功,天山童姥有天长地久不老长春功、生死符、天山折梅手、天山六阳掌,李秋水有白虹掌力、传音搜魂,这些绝技让任何一个普通人学去都足以脱胎换骨,段誉和虚竹就能证明这一点。
从明面上来看,这些武功似乎是他们的师父逍遥子所创,但其实并非如此,就拿童姥所学的那几门武功,其实都是源自灵鹫宫的石壁之上,而谈及灵鹫宫的历史,梅兰竹菊提到过这么一句:“主人,灵鹫宫后殿石窟之中,有数百年前旧主人遗下的石壁图像,婢子曾听姥姥言道,这些图像与生死符有关,主人何不前去一观?”
如此看来,灵鹫宫并非逍遥派的分支,反倒是逍遥派的起源之地,或是逍遥派最初的据点,只是童姥作为大师姐,她在无崖子失踪后掌控着灵鹫宫,而灵鹫宫早已存在了数百年,甚至可能更久远。
那么他们的祖师爷是谁?不妨看看另一位宗师的崛起之路。
《倚天屠龙记》中,站在武林之巅的人并非主角张无忌,而是他那年过百岁的师公张三丰,张三丰在《侠客行》中也被后世之人视为“古今第一宗师”,但即便强如张三丰,也并非无师自通,他是有师父的。
张三丰早年间随觉远大师修行,在无意间习得了《九阳真经》中的强大内功,后来又在华山得到“西狂”杨过传授三招,那几招令他茅塞顿开,却不足以脱胎换骨,其实真正成就张三丰的人,是一位与他素未谋面的前辈高人,那人便是老子。
原著第二回中就写得很清楚:“某一日在山间闲游,仰望浮云,俯视流水,忽然想到老子所谓‘柔弱胜刚强’、‘物极必反’、‘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因此而悟出一套以柔克刚的拳理,正是老子所说:‘天下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矢道。’亦即《道德经》中所谓‘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胜刚,弱胜强。’他在洞中苦思七日七夜,猛地里豁然贯通,领会了武学中阴阳互济的至理,忍不住仰天长笑。”
张三丰能开窍,还是得益于老子的《道德经》,可以说老子便是张三丰素未谋面的恩师,这就好比杨过得到独孤求败的佩剑,二人虽不认识彼此,却也有了师徒之缘。
从这个角度来看,逍遥派的祖师则是战国时期的一位道人。
在《天龙八部》第二回中,读者便随段誉的视角进入了逍遥派的圣地琅嬛福地,这里原本存放着逍遥派从各大门派收集而来的精妙武功,只是如今这些秘籍已经被人搬走,不过段誉还是在那“神仙姐姐”面前的蒲团之下得到了两本秘籍。
而那琅嬛福地的石壁上就刻着与逍遥派起源有关的描述:“他又向玉像呆望良久,这才转头,见东壁上刮磨平整,刻着数十行字,都是《庄子》中的句子,大都出自《逍遥游》、《养生主》、《秋水》、《至乐》几篇,笔法飘逸,似以极强腕力使利器刻成,每一笔都深入石壁几近半寸。”
而后来段誉翻开《北冥神功》,其中又提到了这门神功是作者根据《庄子》中的道理有感而创:“展将开来,第一行写着“北冥神功”四字。字迹娟秀而有力,便与绸包外所书的笔致相同。其后写道:“《庄子》‘逍遥游’有云:‘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也。’又云:‘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是故本派武功,以积蓄内力为第一要义。”
事实也的确如此,后来拥有了深厚内力段誉和虚竹修炼任何武功的确都是信手拈来。
其实别小看了这些看起来弱不禁风(相对于武林高手而言)的历史人物,比如《倚天屠龙记》中谢逊在骂到武林前辈时,也将创出五禽戏的华佗摆在了最前面。
如此算来,逍遥派真正的祖师爷应该是战国时的道家名人庄子。

十句道家经典妙语,让你浮躁的心重回宁静和喜悦!
在这日益繁杂的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很多人变得浮躁不安,迷失了自我,感觉不到生活的快乐,看不到世界的美好。
今天分享十句道家妙语,希望大家能在忙碌的社会中,得到片刻的宁静和喜悦。
致虚极,守静笃。《道德经.第十六章》
这句话是说:我们要以一种虚空到极点的心态,安住于甚深的禅定之中,虽然身处红尘凡世之中,但没有一丝杂念和污染,让我们的心守住宁静,保持笃定。
很多外表看似安静的人,内心却不一定平静;真正的安静是一种定力,是踏实的、实在的,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静下来心里就觉得空得慌。
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庄子.大宗师》
生老病死都是生命的自然过程,我如果把出生看作是好事,那就应该一样把死亡也看作是好事。春去春来,花谢花开,不留一点痕迹,更不知去往何方,所以,无常才是这个世界的根本,任何人和事都无法永恒。
如果大自然一成不变,花儿永不开放,鸟兽永远不死,那这个世界不是太没意思了吗?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庄子.秋水》
如果抛开自我,从大自然的角度去看,万物根本没有什么高低贵贱的区别;如果站在万物自身的角度来看,又各自以自己为贵,以其他为贱。
所以,无论好坏、尊卑,都不要让别人的评价影响了你自己的心情,因为每个人都是站在他自己的角度上去看别人的。
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庄子.在宥》
劳逸结合,忙里偷闲,这才顺应自然规律,这叫天道;事必躬亲有所作为却积劳成疾的,这叫人道。
无为不是让你什么都不做,而是做与不做之间掌握好一个平衡,张弛有度,收放自如。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庄子.养生主》
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无尽的知识,只能弄得自己疲惫不堪。既然如此,还要去不停地追求所谓的知识,那就十分危险了!这句话并不是不让我们去学习,而是叫我们要会学习,懂得融会贯通,开发出本身具足的智慧出来。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水要是积的不深,就没有载动大船的力量。一个人的胸襟气度、知识修养要是达不到,就难以成就大业,所以做人就要厚积而薄发,先培养好自己的气度、学问、修养、能力。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忠厚善良的人不喜欢巧言善辩;能言善辩的人一般都不善良厚道。真正善良的人,虽然看似愚钝但心如明镜,他们不善于讨论别人,也不善于为自己的功过是非和所作所为争辩,一切尽在不言之中。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一定博闻广见;博闻广见的人,不一定有智慧。现在是知识特别丰富的时代,看起来每个人都是博闻广见,什么都懂,什么都明白,实在不行还可以查百度,但这跟智慧完全是两码事,并且知道的东西越杂越多,智慧就会越少。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能够准确看清别人思想言行的人,确实聪慧,但能够正确认知到自身优缺点的人,就更为明智了。
我们平常人看别人一般看的还是比较准的,尤其是别人身上的毛病,但是能够看到自身毛病和缺点的人,就少之又少了。
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庄子.齐物论》
如果能把天地万物都看成一个东西,自然心里没有其他杂七杂八的东西了。世界万物虽然纷繁复杂,但是你把万物中所包含的是是非非、喜怒哀乐、花开花谢等等进行“打包”处理,都归结到“一”上,自然就超凡脱俗,逍遥自在了。
说明:挑选优质文章及视频,与大家共同学习。重在分享,尊重原创。
2. 所有转载均标明原始出处与原作者,如尽力核查未能发现原始出处和原作者,则默认“来自网络”。若有疏漏欢迎原作者及时联络署名或删除。
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
【回家驿站】公众平台是心理教练践行“教练式生活方式”的心灵园地,本着与爱同行、旨在优质文章的分享与传播。感谢关注与支持的所有伙伴,您带着觉知阅读每一篇文章,就是对平台健康发展的最好帮助。现征集生活中的原创作品,欢迎各位心理教练踊跃投稿,分享您和您身边发生的生命成长故事。
原创洪七公的师父,到底什么来头?此人雄霸西北,天下无敌,堪称大宗师
大家是否还记得,在《神雕侠侣》的尾声,江湖诸事,基本都已尘埃落定,暂时告一段落,新五绝和他们的家属,以及众位江湖侠者,都将各回各家,挥手作别,正在此时,出现了一个少年,这位少年的出现,可谓是承上启下,成功地将《神雕侠侣》与《倚天屠龙记》两个武侠时代做了完美地衔接,此少年就是张三丰。
其实,看完新修版《天龙八部》之后,我们也能找出一位像张三丰这样承上启下的少年,他是谁呢?不妨一起来看看。
天龙时代的尾声,很悲凉,因为大家心中的战神萧峰,为了阻止辽军南侵,自尽于雁门关下,令人扼腕叹息。此时,天龙三兄弟就只剩下段誉和虚竹,二人因为各自的身份和肩负的责任,也分别回到了大理皇宫和灵鹫宫。
段誉无需多言,他只需要做好大理皇帝就好了,但虚竹除了要掌管好灵鹫宫之外,还肩负一个很重的任务,就是大哥萧峰对他的嘱托,萧峰生前曾把自己的绝学降龙二十八掌精简为十八掌,外加打狗棒法,一并传授给了他,希望他日后转而传给继任的丐帮帮主。
为此,虚竹一直在苦苦寻找这个合适的人选,很多年过去了,丐帮之中,终于有一位少年脱颖而出,他资质不凡,为人稳重能干,人缘好,深受丐帮帮众的爱戴,大家一致推举他为丐帮帮主。
虚竹得到这个消息后,火速将此人喊到灵鹫宫来,经过一番考核和测试,虚竹对这个少年非常满意,并将降龙十八掌和打狗棒全部传授给了这位少年。
要问这位少年是谁?大家早已耳熟能详,他就是洪七公。
洪七公不负众望,不仅将降龙十八掌和打狗棒练得炉火纯青,还带领丐帮向好发展,使得丐帮日益壮大起来,在射雕时代,洪七公的江湖地位非常之高,凭实力成为天下五绝之一,除了王重阳之外,再无对手。
其实,从时间上看,虚竹是洪七公的师父,也没什么违和感,虽然说洪七公活跃在南宋时期,但是,他少年时,正值北宋沦陷时期,而虚竹在北宋末年也不过才20多岁,他修炼的逍遥派武功最大的特色就是可以延年益寿,再加上虚竹当时的武功已经天下无敌,也没人敢招惹他,所以,他活到百八十岁都是小意思。
另外,洪七公修炼的另一套拳法,也在隐约暗示着我们,他的师父是虚竹。
在射雕中,有一个奇怪的设定,即洪七公传授武功“逍遥游”给黄蓉,按理说洪七公所修皆为刚猛型的功夫,却要传授黄蓉“逍遥游”这种灵巧飘逸的武功,实在有些突兀。
文中解释说,这是洪七公少年时学习的拳法,后来,因为与自身所修炼的武功门道不合,所以很少再用。
但是,仔细想想,好好的剧情,为什么突然加了一段传授“逍遥游”的桥段呢?其实,这很有可能是金庸先生埋下的伏笔,毕竟这“逍遥游”的武学特色,与逍遥派轻灵飘逸、闲雅清隽武学风格十分相似。
也就是说,“逍遥游“很有可能就是逍遥派武功。当年,虚竹在传授少年洪七公武功时,因为洪七公年纪太小,所以,就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式,先传授了他一些逍遥派的武功,作为过渡,之后再传授他降龙十八掌和打狗棒法。
不管怎么说,虚竹与丐帮的渊源是很深的,当初他受萧峰的嘱托,传承丐帮两大绝学,萧峰死后,虚竹掌管的灵鹫宫势力势必会对丐帮关照有佳,而丐帮帮主洪七公又是从虚竹手中承袭了丐帮绝学,也必会对虚竹感恩有加。
所以说,后天龙时代,真正的赢家非虚竹莫属了。论武功,虚竹拥有逍遥三老两百年内力,修炼了所有逍遥派绝学,经过多年的研修,武功早已突飞猛进,再也不是天龙时代那个只能靠开挂和运气才能出圈的小年轻了。
论势力,虚竹统领的灵鹫宫,肯定会比天山童姥时代更为强大。毕竟虚竹的武功已经超越天山童姥了,性格上他比天山童姥随和得多,也不会置人于死地,更不会随便使用生死符,三十六洞洞主七十二岛岛主们,会更加拥护他。可以说,虚竹当时在西北,足以雄霸一方了。
论盟友,虚竹领导的灵鹫宫与洪七公统领的丐帮,互帮互助,相辅相成;与段誉的大理国友好共赢;与少林派的关系更是十分密切,毕竟他原是少林弟子,又是少林前掌门玄慈之子;他本身又是西夏国驸马,有强大的西夏国做后盾。
不得不说,虚竹的影响力,已经超越了做皇帝的段誉,再加上他一身绝世武功,绝对算得上是武林大宗师级别的人物了。
相关资讯
《庄子》精选三十句,逍遥游于天地间
君子之间的交情淡得像清水一样,小人之间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样;君子淡泊而心地亲近,小人以利相亲而利断义绝。 知足的人,不为利禄而去奔波劳累;明白自得其乐的人,有所失也不感到忧惧......
上篇:红楼之公子逍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