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难怪逍遥三老那么强,你看他们的祖师爷是谁?一位战国时期的道人

更新时间: 2025-07-24 12:26:36

阅读人数: 177

本文主题: 武侠之逍遥宗师

有多少人爱读武侠故事,就有多少人不喜欢它,爱读武侠故事的人自然是向往书中那种快意恩仇的人生,而不喜欢它的人则多半是因为武侠故事过于天马行空,尤其是一些三流作品吹得天花乱坠,剧情毫无逻辑,将“粗制滥造”四个字体现到了极致,很明显,金庸故事与那些作品截然不同。

金庸的故事有何优越性?在笔者看来,至少“融合历史元素”这一点就足以让金庸故事与其他作品拉开差距,其文学性明显更高,而那种武侠与历史的交融之感着实妙不可言。

比如郭靖战死襄阳,《越女剑》中的西子捧心,这些都是借鉴了历史典故,而你可能有所不知,《天龙八部》中那逍遥派的强大也是有据可循的,因为他们的祖师爷是位了不起的大人物。

金庸武侠世界观里最强的门派是哪一个?即便给不出一个确切地答案,至少大部分人会在少林、武当、丐帮这几个门派挑选一个作为答案,这几个门派的确是长盛不衰,在金庸笔下的多部作品中都有诸多戏份。

相对而言,逍遥派虽强,却给人一种昙花一现之感,不过就笔者所捕捉到的细节来看,这或许是个错觉,因为逍遥派也极有可能已经流传了数百年乃至上千年,只是金庸没将他们先前的故事写出来而已。

先看逍遥派传人的实力,无崖子身怀北冥神功、小无相功,天山童姥有天长地久不老长春功、生死符、天山折梅手、天山六阳掌,李秋水有白虹掌力、传音搜魂,这些绝技让任何一个普通人学去都足以脱胎换骨,段誉和虚竹就能证明这一点。

从明面上来看,这些武功似乎是他们的师父逍遥子所创,但其实并非如此,就拿童姥所学的那几门武功,其实都是源自灵鹫宫的石壁之上,而谈及灵鹫宫的历史,梅兰竹菊提到过这么一句:“主人,灵鹫宫后殿石窟之中,有数百年前旧主人遗下的石壁图像,婢子曾听姥姥言道,这些图像与生死符有关,主人何不前去一观?”

如此看来,灵鹫宫并非逍遥派的分支,反倒是逍遥派的起源之地,或是逍遥派最初的据点,只是童姥作为大师姐,她在无崖子失踪后掌控着灵鹫宫,而灵鹫宫早已存在了数百年,甚至可能更久远。

那么他们的祖师爷是谁?不妨看看另一位宗师的崛起之路。

《倚天屠龙记》中,站在武林之巅的人并非主角张无忌,而是他那年过百岁的师公张三丰,张三丰在《侠客行》中也被后世之人视为“古今第一宗师”,但即便强如张三丰,也并非无师自通,他是有师父的。

张三丰早年间随觉远大师修行,在无意间习得了《九阳真经》中的强大内功,后来又在华山得到“西狂”杨过传授三招,那几招令他茅塞顿开,却不足以脱胎换骨,其实真正成就张三丰的人,是一位与他素未谋面的前辈高人,那人便是老子。

原著第二回中就写得很清楚:“某一日在山间闲游,仰望浮云,俯视流水,忽然想到老子所谓‘柔弱胜刚强’、‘物极必反’、‘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因此而悟出一套以柔克刚的拳理,正是老子所说:‘天下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矢道。’亦即《道德经》中所谓‘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胜刚,弱胜强。’他在洞中苦思七日七夜,猛地里豁然贯通,领会了武学中阴阳互济的至理,忍不住仰天长笑。”

张三丰能开窍,还是得益于老子的《道德经》,可以说老子便是张三丰素未谋面的恩师,这就好比杨过得到独孤求败的佩剑,二人虽不认识彼此,却也有了师徒之缘。

从这个角度来看,逍遥派的祖师则是战国时期的一位道人。

在《天龙八部》第二回中,读者便随段誉的视角进入了逍遥派的圣地琅嬛福地,这里原本存放着逍遥派从各大门派收集而来的精妙武功,只是如今这些秘籍已经被人搬走,不过段誉还是在那“神仙姐姐”面前的蒲团之下得到了两本秘籍。

而那琅嬛福地的石壁上就刻着与逍遥派起源有关的描述:“他又向玉像呆望良久,这才转头,见东壁上刮磨平整,刻着数十行字,都是《庄子》中的句子,大都出自《逍遥游》、《养生主》、《秋水》、《至乐》几篇,笔法飘逸,似以极强腕力使利器刻成,每一笔都深入石壁几近半寸。”

而后来段誉翻开《北冥神功》,其中又提到了这门神功是作者根据《庄子》中的道理有感而创:“展将开来,第一行写着“北冥神功”四字。字迹娟秀而有力,便与绸包外所书的笔致相同。其后写道:“《庄子》‘逍遥游’有云:‘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也。’又云:‘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是故本派武功,以积蓄内力为第一要义。”

事实也的确如此,后来拥有了深厚内力段誉和虚竹修炼任何武功的确都是信手拈来。

其实别小看了这些看起来弱不禁风(相对于武林高手而言)的历史人物,比如《倚天屠龙记》中谢逊在骂到武林前辈时,也将创出五禽戏的华佗摆在了最前面。

如此算来,逍遥派真正的祖师爷应该是战国时的道家名人庄子。

难怪逍遥三老那么强,你看他们的祖师爷是谁?一位战国时期的道人

难怪金庸不写逍遥子的故事,你看他的历史原型是谁,你肯定听过他

“武侠故事都过时了”,这话不假,武侠故事是八零九零后的童年,相对于如今的一些爽文而言,的确是过时了,不过金庸故事却未必过时,它依旧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就因为金庸在故事中留下了太多的伏笔,当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算是没填的大坑。

比如《天龙八部》中那强大的逍遥派就藏着诸多秘密。

他们那么强盛为何甘当一个隐世门派?他们的祖师爷逍遥子又是如何创出那些精妙的武功的,他前去不老长春谷夺得《神书》有何目的?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他到底是谁?

在《天龙八部》正篇故事发生的时代,逍遥派已经是分崩离析的状态,掌门人无崖子被自己的弟子偷袭致身残,而天山童姥与李秋水又常年内斗,第三代传人中丁春秋虽然武功绝顶,却又是叛逆之徒。

但无论逍遥派门人有多不齐心,他们可以说是“散是满天星”,个个都武艺高强,所以很难想象这帮人若是齐心协力起来能有多强,怕是少林、丐帮也不会是他们的对手。

事实上从书中的细节来看,全盛时期的逍遥派一定是极强的,就因为逍遥派的圣地琅嬛福地中收藏着他们从各大门派掠夺来的神功秘籍。

书中是借段誉的视角展现了琅嬛福地中的书架,原著道:“(段誉)见书架上贴满了签条,尽是‘昆仑派’、‘少林派’、‘四川青城派’、‘山东蓬莱派’等等名称,其中赫然也有‘大理段氏’的签条。但在‘少林派’的签条下注‘缺易筋经’,在‘丐帮’的签条下注‘缺降龙二十八掌’,在‘大理段氏’的签条下注“缺一阳指法、六脉神剑剑法,憾甚”的字样。”

从这里来看,当年的武林群雄是都败在了逍遥派手中,而且苏星河的弟子说过,知晓逍遥派名称的人都被杀了,可见他们的统治力有多强。

既然如此,他们的祖师爷逍遥子自然是无比强大了,可那人为何最终下落不明?

你可能会说逍遥子的结局并非“下落不明”,而是“死了”,毕竟他是逍遥三老的师父,逍遥三老在《天龙八部》正篇故事发生的时代都已经是年近百岁的老者,逍遥子自然是早已不在人间了。

这套说辞用在其他高手身上或许说得通,但不适用于逍遥子,因为从原著最后一回的细节描述来看,逍遥子极有可能仍在人间,因为他已窃取了不老长春的秘密。

新修版中,王语嫣最终离开了段誉,至于她离开的原因,居然是因为段誉没能帮她找到不老长春谷中的《神书》,而那本《神书》则早已落入了逍遥子手中。

关于那本秘籍,书中有这么一段描述:“不老长春谷里本来有部神奇的书,教人怎样长生不老,现今这部神书给一个叫什么‘逍遥子’的人拿去了,谷里只留下令人饮了可长葆青春的一道泉水。那两个采燕客说,谷里偶然会有人拉着大松树上的长藤,荡出谷来,但出来之后就回不去了。”

所以不老长春谷里的确有本神书,有能让人保持不老长春的神功,只是那秘籍被逍遥子拿走了,等于说逍遥子已经有了不老长春的能力。

那么问题就来了,有了不老长春之力的逍遥子会做什么?他的格局自然不在武林之中,他怕是成了修仙之人一般。

或者也有可能逍遥子是先有更高的追求,才创立的逍遥派,继而将各种神功传给他的几个弟子,比如天山童姥那招能够返老还童的天长地久不老长春功就明显不像是一般的武功,那招式已经趋近于修仙了,毕竟后世武林的五绝之一周伯通就说过,世间不可能有人能做到返老还童,可以看出金庸赋予逍遥子的定位是高于一般的武林高手的,不过还是那个问题,他是谁?什么人能达到修仙的境界?

金庸笔下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自然都是武侠故事,但不可否认,书中的确是有诸多趋近于“修仙”的元素,甚至直接提到过仙人的踪迹。

比如《笑傲江湖》中的见性峰上就有仙人留下仙踪。

书中是这么说的:“那通元谷在见性峰之侧,相传唐时仙人张果老曾在此炼丹。恒山大石上有蹄印数处,历代相传为张果老所骑驴子所踏出。如此坚硬的花岗石上,居然有驴蹄之痕深印,若不是仙人遗迹,何以生成?唐玄宗封张果老为‘通元先生’,通元谷之名,便由此而来。通元谷和见性峰上主庵相距虽然不远,但由谷至峰,山道绝险。”

这里可不是佛门中人嘴上说着“我佛慈悲”之类的话就说明佛祖存在于金庸武侠世界观里,这里是明确提到张果老在见性峰上留下了仙踪,若不是他骑着仙驴,那花岗岩上又如何会留下驴蹄印?

如果张果老客观存在于金庸武侠世界观里,那么逍遥子的身份就不难猜测了,他多半就是同为八仙之一的吕洞宾,这也符合逍遥子的形象。

当然,你可能要说了,《笑傲江湖》的故事与《天龙八部》有什么关联,金庸还恰恰强调了这两部作品之间的关联,尤其是在新修版中更加明确,比如任我行在介绍吸星大法的来历时就提到了北宋时期的前辈高人。

原著道:“我这门神功,始创者是北宋年间的‘逍遥派’,后来分为‘北冥神功’和‘化功大法’两门(作者按:请参阅《天龙八部》)。修习北冥神功的是大理段氏。那位段皇爷初觉将别人毕生修习的功力吸了过来作为己用,似乎不合正道,不肯修习。”

至于“段皇爷”是指谁,读过《天龙八部》的人都知道了。

所以如果逍遥子就是吕洞宾的话,那金庸没将这个角色的故事一五一十地在故事中写出来就合情合理了,毕竟他写的始终是武侠故事,融入一些仙侠的设定倒是无妨,若是让修仙的角色直接登场,那难免让故事变味,所以金庸的安排还是十分巧妙的。

古代最可爱有趣的老头儿,躺平界的鼻祖,教你快乐生活

据说古代人读书,案上放着四书五经,枕头底下藏着庄子。

四书五经是科举考试的必读教材,考中了,就开始儒家的功名利禄,家国天下。

考不中,就学庄子逍遥自在,相忘于江湖,未免不是康庄大道。

孔子教人进取入世之道,用来内卷。庄子呢,是教你躺平的。

他是诸子百家中最特殊的一个,非常可爱有趣。在很多名家眼中庄子是妥妥的C位。

诗仙李白在《大鹏赋》中称赞:“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

鲁迅评价说:“其文则汪洋捭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庄子所处时代,正是百家争鸣之际,许多人都忙着纵横捭阖,配六国相印,左右天下大势。

但是这老头儿偏安一隅,与世无争,不去想功成名就,只想做个俗人,快快乐乐好好活着。

如今,三年大疫,我们的生活受到了巨大影响,深刻体会到了活着的不易。

在这瞬息万变的时代,人生无常,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那就不如好好学学庄子吧,珍惜当下,在世俗中好好活着。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内篇·大宗师》

人生实难,我们每个人都像挣扎在生活泥潭里的鱼儿一样,无可奈何,苟延残喘。

庄子生活也不富裕,经常饥一顿饱一顿的。但是他仍然淡定地说出: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人往往就是太执着,舍不得,忘不掉,又不能跟自己和解。所以会时常感到困苦,焦虑。

《庄子·天地》中讲:“忘足,履之适也;忘腰,带之适也;知忘是非,心之适也。”

人这一生有那么多羁绊,荣名厚利,儿女情长。与其执着于眼前的苟且,不如物我两忘,才能真正乐得逍遥自在。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逍遥游》

庄子在《逍遥游》中阐述了小大之辩。鲲鹏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而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物大小有异,生命长短不同。世间万物各有各的道,格局不一样,眼界自然不一样。

人生也如此,贫穷富贵,善恶美丑,自是不同。

朝生暮死的菌类不知时间的久远,井底之蛙不知外面的世界之大。

活着就活出自己的乐趣,不必跟别人比较。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庄子还在逍遥游的最后论述了无用之用,大树虽然没有成为有用的家具,但是长于旷野,免于砍伐,为人乘凉之便。虽不成可用之才,不也挺好嘛!

人生有可为可不为,无为而治,各活其道;不滞于物,不困于心,不乱于人,才能快乐自在。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齐物论》

中国古代关于梦的典故有不少,譬如:黄粱一梦、南柯一梦。

但是唯独庄子的这个梦最有哲学意味。

当时,庄子午间小憩,梦见自己羽化成蝶,翩翩起舞,好不惬意。以致梦醒后仍然如在云端,飘飘然,惶惶乎。不知是庄周在梦中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化成了庄周?

庄周梦蝶营造了一种物我通感,天人合一之境。似梦非梦,如梦之梦。

苏轼有诗云:“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人生在世,如梦似幻,真真假假,醒醒觉觉

我们不妨偶尔从现实世界中抽离出自己,做做白日梦,给自己一个超脱世俗羁绊的契机,也许会减少一些负累。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庄子.养生主》

人生在世,到底是做个好人还是做个坏人呢?其实大多数人都是在两者之间。

做好人很难,因为大家对好人很严格对坏人又很宽容。你要一直做好人,否则做一件坏事就名声尽毁。

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做好人好事不能只是为了沽名钓誉,到头来为名所累。

做坏人呢,偶尔捣蛋可以,但不要触碰法律底线。

善恶名刑、是非毁誉都是世俗的一种行为边界。

做人最好就是在中间,就如庖丁解牛一样,找到那个区间,以无厚入有间,自然得心应手。

所以,做人既要顺从本心,又要遵守一定准则,找到一个平衡状态,做个快乐的俗人也不错。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逍遥游》

庄子很擅长讲故事,这句话的语境就是出自尧与许由的对话。

尧要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说你已经把天下治理的很好了,我就没必要越俎代庖了。

为名带来的实惠吗?我又不需要。

鹪鹩生活在深林里,所占不过一枝;鼹鼠在河里饮水,也不过喝饱为止。

庄子当年也曾经被楚王邀请治理国家,但是被庄子婉拒了。

现代社会物质极大丰富,各种电子产品,网络信息,娱乐场所。

但是却很难感受到快乐,为什么?欲望太多,不知道知足,其实简单一点,快乐就会很简单。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庄子.列御寇》

庄子快死时,他的学生们商量着想要厚葬他。

庄子说:我以天地为棺材,日月星辰为陪葬珠宝,天下万物都是送我走的礼物。这么丰厚完备的葬礼,还需要准备什么呢?

学生们说,那不就等于是把老师扔进荒郊野外嘛?万一乌鸦老鹰把你吃了怎么办?怎么也得搞个棺材葬在地下。

庄子说,把我放旷野里,乌鸦老鹰要吃我;把我埋在地下,蚂蚁也要吃我。你们抢了乌鸦老鹰的大餐,却专门送给地下的蚂蚁吃,不能太偏心啊!

中国人最看重生前身后名,然而庄子在死前还是如此豁达和幽默,真是入了道境。

世人苦于追求名利,一门心思搞钱。但庄子偏偏跳出这个名利圈,游心物外,逍遥人间。

少一点名利之心,远离是非尘嚣,人生也许会轻松不少。

现代人普遍生活在外物刺激、精神内耗的境况中,我们经常感到不安,焦虑。被撕扯,被裹挟;既无可奈何又身不由己。

所以,当你生活不如意的时候,读读庄子,也许能找到一些慰藉。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