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人生四步骤,直达逍遥之境!
很多人都知道庄子的人生境界高,也知道那种境界叫逍遥,至于这到底是怎样一种境界,又该如何抵达,就不明所以了。其实,庄子已经用四个词亲口告诉了我们,一共四步,所指出的正是那条逍遥之路。
这四个词,出自庄子亲笔的内七篇中的《人间世》和《大宗师》。老庄常言天道与境界,却很少去说抵达的路径和方法。所以庄子明白讲出的这四个词非常之难得,值得一再珍视和细细品悟。
这便是——心斋、坐忘、悬解、见独。
有个词叫“斋戒”。心斋,就是心的斋戒。斋戒有两大要点,心要诚,行须戒。心斋,也是一样。
要诚于什么,如何是戒?《人间世》中庄子借孔子之口说: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心志专一,不用耳去听而用心去体会,不用心去体会而用气去感应。耳的作用止于聆听外物,心的作用止于感受现象。气是虚空而能容纳万物的。只有大道能虚。人心能达到与道相合的虚空境界,就叫心斋。
道,就是那应奉若神明而心诚之物;虚,就是戒。道就是虚,虚就是气。只有虚空如气,才能涵藏万物。做人如此,便是心胸的博大;做事如此,便是格局之广阔。这便是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真谛。
这是典型的道家心性——虚静。也是典型的道家思维——通达。之所以虚静和通达,是因为贯通了阴阳之道——留,一定要通过放手;得,必然要通过放弃;取,必须得通过给予。而平常人留只是去留,得只是去得,取只是去取,与道相悖,自然事与愿违。能通阴阳,方知迂回;直来直去,只能越走越窄,一条道走到黑。所谓虚静,正是阴阳的混一之态。
道家所谓“不求而得,求而不得”,看懂其中的阴阳之理才能通透领悟和把握。 修心养性要如此,不求才能丰盛;做人做事也要如此,不欲得才能大得。
我们常说“虚心”,却很少有人了解其中深意。所以我们把它当做一种美德,而其实,那是一种高明的智慧和境界。
佛家所谓“悟后起修”,看清楚、想明白再去做,才能不入歧路。有这样的悟,才是真修行的开始。
何为“坐忘”?《大宗师》里庄子借颜回之口说: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忘却自己的形体,抛弃自己的聪明,摆脱身心两重束缚,与大道融通为一,这就叫坐忘。
这种境界似乎太高了,我们大多数人永远够不着,其实不是的。因为“忘”的实质,与我们每个人的身心福祉,都有着至为密切的关系。
《大宗师》中,庄子让已经年老却容颜如孩童的神人女偊,自述了自己得道的七个步骤,最开始的三个步骤是“外天下”“外物”“外生”。连续三个“外”,昭示的也是悟道的过程,所以正是“忘”的真谛。什么是外?出来。出来得越远,才能忘得越彻底。我们的忘不掉,只是因为身在局中。
所以忘不是醉生梦死的逃避,而是从局中跳出来的出离。跳出来,是为了做一个旁观者清的局外人,而不再是当局者迷的局内人。
这既是为了清醒,也是为了自在。因为,人在哪个局内,必为局内的规则和关系所牵绊而受累,身心皆是如此。这便是不自在的源头。跳出来,就是跳出了束缚。如同青蛙跳出了那口井,井的外面,才是可堪逍遥的天与地。
如何能忘?所谓坐忘,便是要坐。这不只指修道之人的打坐入定,更是关乎所有人的静心。老子所谓“浊以静之徐清”,静下来浑浊的心就能慢慢沉淀清彻,便不再在杂乱纷扰中,也就出来了。
静的法门,便是心斋中的“若一志”,心思专一,不论专一于什么,观心也好,做事也罢。只因为,人心的大病是散乱浮躁、猿跳马奔,必须以专一对治。
坐忘之后,还需要“悬解”的验证和巩固。
何为悬解?就是解除束缚。《大宗师》中说:
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谓悬解也,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结也。
得,是适时;失,是顺应。能够安心适时而顺应变化,哀乐之情就不会侵入心中,这就是古来所说的解除束缚。那些不能自求解脱的人,仍被外物所累。
安时处顺,才能悬解。如何才能安时处顺?此句言得失、哀乐,皆是世间事,办法恰恰就寓于其中。
女偊总结自己得道的状态为“撄宁”,并说“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撄是动,烦动;宁是静,宁静。“撄而后成”,安宁和宁静从哪里来?从烦乱干扰中来,“静中得静未必静,动中得静方是静”,静中所得之静要经过动中的考验,才能算数;动中能修出一份静来,最是靠谱。
王阳明主张事上磨练,宋代高僧大慧宗杲认为能于动处悟禅者是为大彻大悟,庄子主张撄而后宁。世间是道场,活着是修行,乃儒释道共同之真髓。
静中的静,是夜深无人时的片刻安宁;动中的静,才是风吹雨打中永恒屹立的稳如泰山。山须经风吹雨打,人须经艰苦历炼。
而这一切,需要去担当。这无关出世入世,只关系淬炼升华。
见独,何谓“独”?便是道。老子所谓“独立而不改”。
心斋是明道和悟道,坐忘和悬解是修道,见独则是见道。
见独,如同禅宗的明心见性。这一步是女偊得道七步骤的第五步,其实是最终一步,后面的“无古今”“入于不死不生”不过是明心见性的境界而已。
《大宗师》中说,“朝彻,而后能见独”。什么是朝彻?早晨太阳升起,顷刻便刺穿驱尽无尽的黑暗,哪怕这黑暗曾经再深重、再漫长。人生,其实也是这样,一悟那刻,一切烟消云散。
最值得我们回味的是见独的这个“独”字。对于求道之人,“独”是宋代高僧圆悟克勤开悟时“只许佳人独自知”和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那样难为人道、自知自明的体验;对于我们普通人,则是历经打开思维、静心出离、世间磨砺之后,所获得的一种精神独立。
这种精神的独立太珍贵。君不见,世间多少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操守丧尽,都是因为不得这份独立的清醒和高贵。
总结起来,庄子心斋、坐忘、悬解、见独的四个步骤,对于悟道是明理、实修、淬炼、得道的历程。对于人生,则是在不断抵达四种人格——明白人、局外人、担当的人和独立的人的过程中,完成一种圆满。
其中的逻辑是——有一份通达事理的明白,才能有抽身而出的清醒;有一份局外人的看破,才能有对自己和世间的真正担当;能够担当得起来,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所谓道不远人。庄子的逍遥,用平实一点的话说,也不过是12个字: 看得破,放得下,拿得起,立得住。
关注“电影悦分享”,回复“禁片”看好看!

温瑞安作品集
[马来西亚] 温瑞安
· · · · · ·
温瑞安作品集·大宗师·逍遥游的创作者 · · · · · ·
喜欢读"温瑞安作品集·大宗师·逍遥游"的人也喜欢 · · · · · ·
· · · · · ·
· · · · · ·
难怪逍遥三老那么强,你看他们的祖师爷是谁?一位战国时期的道人
有多少人爱读武侠故事,就有多少人不喜欢它,爱读武侠故事的人自然是向往书中那种快意恩仇的人生,而不喜欢它的人则多半是因为武侠故事过于天马行空,尤其是一些三流作品吹得天花乱坠,剧情毫无逻辑,将“粗制滥造”四个字体现到了极致,很明显,金庸故事与那些作品截然不同。
金庸的故事有何优越性?在笔者看来,至少“融合历史元素”这一点就足以让金庸故事与其他作品拉开差距,其文学性明显更高,而那种武侠与历史的交融之感着实妙不可言。
比如郭靖战死襄阳,《越女剑》中的西子捧心,这些都是借鉴了历史典故,而你可能有所不知,《天龙八部》中那逍遥派的强大也是有据可循的,因为他们的祖师爷是位了不起的大人物。
金庸武侠世界观里最强的门派是哪一个?即便给不出一个确切地答案,至少大部分人会在少林、武当、丐帮这几个门派挑选一个作为答案,这几个门派的确是长盛不衰,在金庸笔下的多部作品中都有诸多戏份。
相对而言,逍遥派虽强,却给人一种昙花一现之感,不过就笔者所捕捉到的细节来看,这或许是个错觉,因为逍遥派也极有可能已经流传了数百年乃至上千年,只是金庸没将他们先前的故事写出来而已。
先看逍遥派传人的实力,无崖子身怀北冥神功、小无相功,天山童姥有天长地久不老长春功、生死符、天山折梅手、天山六阳掌,李秋水有白虹掌力、传音搜魂,这些绝技让任何一个普通人学去都足以脱胎换骨,段誉和虚竹就能证明这一点。
从明面上来看,这些武功似乎是他们的师父逍遥子所创,但其实并非如此,就拿童姥所学的那几门武功,其实都是源自灵鹫宫的石壁之上,而谈及灵鹫宫的历史,梅兰竹菊提到过这么一句:“主人,灵鹫宫后殿石窟之中,有数百年前旧主人遗下的石壁图像,婢子曾听姥姥言道,这些图像与生死符有关,主人何不前去一观?
如此看来,灵鹫宫并非逍遥派的分支,反倒是逍遥派的起源之地,或是逍遥派最初的据点,只是童姥作为大师姐,她在无崖子失踪后掌控着灵鹫宫,而灵鹫宫早已存在了数百年,甚至可能更久远。
那么他们的祖师爷是谁?不妨看看另一位宗师的崛起之路。
《倚天屠龙记》中,站在武林之巅的人并非主角张无忌,而是他那年过百岁的师公张三丰,张三丰在《侠客行》中也被后世之人视为“古今第一宗师”,但即便强如张三丰,也并非无师自通,他是有师父的。
张三丰早年间随觉远大师修行,在无意间习得了《九阳真经》中的强大内功,后来又在华山得到“西狂”杨过传授三招,那几招令他茅塞顿开,却不足以脱胎换骨,其实真正成就张三丰的人,是一位与他素未谋面的前辈高人,那人便是老子。
原著第二回中就写得很清楚:“某一日在山间闲游,仰望浮云,俯视流水,忽然想到老子所谓'柔弱胜刚强’、'物极必反’、'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因此而悟出一套以柔克刚的拳理,正是老子所说:'天下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矢道。’亦即《道德经》中所谓'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胜刚,弱胜强。’他在洞中苦思七日七夜,猛地里豁然贯通,领会了武学中阴阳互济的至理,忍不住仰天长笑。
张三丰能开窍,还是得益于老子的《道德经》,可以说老子便是张三丰素未谋面的恩师,这就好比杨过得到独孤求败的佩剑,二人虽不认识彼此,却也有了师徒之缘。
从这个角度来看,逍遥派的祖师则是战国时期的一位道人。
在《天龙八部》第二回中,读者便随段誉的视角进入了逍遥派的圣地琅嬛福地,这里原本存放着逍遥派从各大门派收集而来的精妙武功,只是如今这些秘籍已经被人搬走,不过段誉还是在那“神仙姐姐”面前的蒲团之下得到了两本秘籍。
而那琅嬛福地的石壁上就刻着与逍遥派起源有关的描述:“他又向玉像呆望良久,这才转头,见东壁上刮磨平整,刻着数十行字,都是《庄子》中的句子,大都出自《逍遥游》、《养生主》、《秋水》、《至乐》几篇,笔法飘逸,似以极强腕力使利器刻成,每一笔都深入石壁几近半寸。”
而后来段誉翻开《北冥神功》,其中又提到了这门神功是作者根据《庄子》中的道理有感而创:“展将开来,第一行写着“北冥神功”四字。字迹娟秀而有力,便与绸包外所书的笔致相同。其后写道:“《庄子》'逍遥游’有云:'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也。’又云:'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是故本派武功,以积蓄内力为第一要义。
事实也的确如此,后来拥有了深厚内力段誉和虚竹修炼任何武功的确都是信手拈来。
其实别小看了这些看起来弱不禁风(相对于武林高手而言)的历史人物,比如《倚天屠龙记》中谢逊在骂到武林前辈时,也将创出五禽戏的华佗摆在了最前面。
如此算来,逍遥派真正的祖师爷应该是战国时的道家名人庄子。
相关资讯
难怪逍遥三老那么强,你看他们的祖师爷是谁?一位战国时期的道人
相对而言,逍遥派虽强,却给人一种昙花一现之感,不过就笔者所捕捉到的细节来看,这或许是个错觉,因为逍遥派也极有可能已经流传了数百年乃至上千年,只是金庸没将他们先前的故事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