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明朝没有奇葩的藩王制度,国祚就可以长一些?

更新时间: 2025-08-08 11:50:49

阅读人数: 376

本文主题: 重生成为藩王发展封地的小说

明朝是中华历史上的一个朝代,与其他王朝相比。它有几点与众不同,首先是它的建立者明太祖朱元璋,是唯一一个真正底层农民出身的皇帝。而这也导致了明朝做了一些开历史倒车的事情,比如恢复人殉制度。其次它还有十分独特的藩王制度,有多么独特呢?

只此一家别无分号是必须的,它的独特性体现在明朝的藩王既有封地的赋税,又有朝廷的工资。并且藩王不降封,只要你当了藩王,你的子孙后代永远都是藩王。而皇帝的每一个儿子都是藩王,所以经过了两百多年的繁衍,明朝藩王的数量已经多如牛毛。

如果藩王只是占用一些土地做封地的话,那还勉强说得过去。但问题是,藩王既占有封地,还有工资。这就拖垮了明朝的财政,毕竟藩王封地朝廷不能征税,同时还要给藩王工资。双重打击之下,明朝有多少钱都不够用。因此说这种制度导致明朝灭亡也不为过。

也许有人认为我有些言过其实,实际上对于这一点我可以举出具体事政。如张居正改革可以为明朝续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凭借自己手中的权力,强行要求藩王缴税。这就让本来朝廷无法征税的藩王封地,也成了朝廷财政收入的一部分,因此明朝财政困境有所缓解。

然而张居正一死,这项制度消失,明朝灭亡就只是时间问题了。所以藩王制度绝对是明朝灭亡的主因,既然如此,就会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明朝没有这样的藩王制度,它的国祚就会更长一些吗?其实对于这个问题,有一个很有趣的地方。

有趣的地方在于,明朝的国祚与其他王朝相比并不算短。没有明朝弊病的其他王朝,国祚也不会超过三百年。而明朝二百七十六年的国祚,在所有王朝中都位列前茅。当然,有些历史学家认为。明朝的国祚实际上只有二百年,之所以有二百七十六年。

是在灭亡前夕,出现了张居正这样的强势人物,进行成功改革,挽救了明朝。这就是著名的明朝始亡于嘉靖,实亡于万历的说法。如果以二百年作为明朝的国祚来看,那废除藩王制度,的确可以让明朝的国祚更长一些。毕竟张居正的改革就是最好的佐证。

然而以二百七十六年作为明朝的国祚。我认为即使废除藩王制度,明朝的国祚也不会更长了。因为王朝周期率就是三百年以内,明朝与其他王朝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而且为什么其他王朝,没有明朝的藩王弊病,仍然跳不出王朝周期率的限制呢?

因为在这个王朝周期率中,即使是废除了坏的制度,还会出现其他坏的制度。也就是说,王朝的灭亡取决于很多随机性事件。单单只是废除一个不好的制度,并不足以让王朝长治久安。各位网友对此又有什么看法?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与我交流。

明朝没有奇葩的藩王制度,国祚就可以长一些?

亲王、郡王、藩王,这些王爷都有啥区别?

亲王和郡王是王爵的一个级别,而藩王则是指有封地的亲王或郡王。

简而言之,亲王是古代最高爵位(皇帝不算爵位),郡王是仅次于亲王的爵位。如果亲王和郡王有自己的封国封地,则可以称藩王,就算是名义上的封地也可以。但如果没有封地,则只能叫亲王或郡王,不能叫藩王。

中国在秦朝之前是没有皇帝这个称谓的,王就是最高的称呼。但是在秦朝之后,随着秦始皇首创皇帝一词,王就降了一等,成为了一个顶级爵位,不再是最高称谓。

汉朝建立后,刘邦认为秦朝的灭亡是由于宗室力量太弱,无法保护皇帝而导致的。于是刘邦广封刘氏宗亲到全国各地当王,这些王爷有自己的封地,在封地内有任免官员和征税的权限。

刘邦分封宗室的目的是为“屏藩中央”,“藩”这个字就是指篱笆意思,寓意在中央周围建立一圈藩篱,保护中央的大宅子,因此这些有封地的王爷就叫藩王,他们的封国就叫藩国。

(西汉初年各地的封国,由于封国权力太大,以至引发了七国之乱)

汉朝时期的藩王没有级别之分,不存在亲王和郡王之说,藩王的封号有地名,也有古国名,如济南王、中山王、淮南王是地名。楚王、梁王、齐王是古国名。

不过无论是地名封号还是古国名封号,其地位都是一样的,都是王,也都叫藩王。

到了西晋之后,王爵开始演变为两个等级,首次出现郡王爵,亲王和郡王开始分家,但当时亲王和郡王的区别不大。

之后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亲王和郡王的区别越来越明显,通常情况下亲王就是以古国名为封号,郡王则是以地名为封号。

唐朝时郡王曾是太子之子的封号,也可以用来加封功臣,例如平定安史之乱的郭子仪就被加封为汾阳郡王。但是功臣所获得的郡王爵位不能世袭,后来必须降为国公袭爵。

到了宋朝时,郡王成为皇子的封爵,功臣也可封郡王,但与唐朝一样,功臣的郡王爵位不能世袭。

元朝时对于王爵分封泛滥,无论是亲王还是郡王,含金量都大幅下降。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承接宋朝的礼制,规定除太子以外,其他皇子皆封亲王,以古国名为封号,例如明成祖朱棣在靖难之役以前的封爵就是燕王,正式封号是“燕国国王”。

至于郡王,明代的郡王爵位是封给亲王的儿子。除了世子以外,亲王其他诸子皆封郡王,以亲王封国内的郡县地名为封。

当然,明朝的郡王也可以赐给功臣,但还是那句话,异姓王不能世袭,子孙要降爵一等,以公爵传世。

截止到明朝,历朝历代的亲王都是有封地的,类似于西周时期的分封天下,只不过自从西晋之后,地方上的亲王、郡王都没有了实权(明朝初期亲王有过实权),但在名义上仍旧是负责屏藩中央,所以明代之前的亲王都可叫藩王。

但是到了清朝,情况就不一样了。

鉴于明初靖难之役的教训,清代亲王全都都要待在京城里,不准随意外出,更不住私下结交地方大员,清代的亲王已经没有封国了,所以清代就没有藩王了。

(清代怡亲王胤祥画像,由于没有封地了,清代亲王的封号不再使用古国名和地名,而是全部使用美称,例如雍亲王胤禛、宝亲王弘历、嘉亲王永琰)

河南,明朝分封藩王的最佳场所

要说大明两京十三省哪里最富庶?非南直隶莫属!但要评最适合分封藩王的地区,只有河南最合适了。

的藩王最具代表性。从明太祖开始藩王到万历时期藩王基本上就藩完毕。子嗣较多的皇帝基本上都有子嗣到河南去就藩。一部河南藩王史,大致可以勾勒出整个明代皇室藩王的此起彼落。如果我们把朱明王朝比喻为一个大家族,那河南藩王的历史就是这个豪门从兴到衰的缩影。

的河南省一共有八个府和一个直隶州,分别是开封府、河南府、卫辉府、怀庆府、归德府、彰德府、汝宁府、南阳府、汝州直隶州。到了明朝后期,河南一省就有开封周王、南阳唐王、洛阳伊王(伊国嘉靖年间除国)福王、彰德赵王、怀庆郑王、汝宁崇王、禹州徽王(徽国嘉靖年间除国)、卫辉潞王。也就是说,河南一省除了归德府和汝州直隶州以外,每个府都有藩王。

虽然河南不算藩王最多的地区(湖广省明末的藩王数量比河南还要多,共有八名藩王),但却是全国藩王最集中的地区。这也是显而易见的,明朝湖广省包括今天的湖南,湖北两省,地域面积远比河南省大得多,是全国地域面积最大的省,藩王分布也没有河南省这么集中。

那么,河南究竟有什么魅力,能吸引这么多大明藩王集中扎堆于此呢?

对于明朝的河南,吸引藩王最重要的两大原因就是物产丰饶和离北京近。

物产丰饶:分封藩王第一个要素就是藩王的封地要物产丰饶。田地,生活物资,粮饷等等都要充分保障藩王对其奢侈生活的追求。就算是不太富裕的封地,也要供应得起藩王的俸禄发放。

大明两京十三省南北直隶由于分别为经济政治中心,特别是南直隶。因为自从永乐皇帝朱棣迁都北京后,南京作为第二国都存在,六部督察院等中央政府机构一应俱全。控制了南直隶就相当于控制了南方,并且很容易掐断南方对北京的物资供应,要是有分封到这里的藩王动了造反念头,那还了得(宁王朱宸濠造反顺江直取安庆也是基于这个原因)。因此,富饶的南直隶和浙江是绝对禁止藩王分封在此地的。

广东,福建,云南,贵州四省作为古代传统的蛮夷之地,不仅山地多,耕地少,还有大量的未开化的少数民族集聚地,朝廷能正常控制这些地区就算不错了,那些娇生惯养的藩王哪里愿意来?就算是勉强来了,本地稀少的物质也供养不起藩王这些只进不出的寄生虫。

因此,明朝藩王只能扎堆于湖广省和河南省。

湖广就不说了,河南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非常适宜于多种农作物生长,不说古代,就算是21世纪农业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河南依然是全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小麦、玉米、烟叶、豆类、芝麻等等这些重要的农业物质全都是河南富产的。

农产品丰富也就算了,河南还有很多名优特产品,比如洛阳樱桃、郑州蜜桃、南阳月季、洛阳牡丹等等不计其数的土特产,这些可都是王公贵族最喜欢的玩物。试问,这样的物资宝地,哪个习惯于吃喝玩乐的藩王会不喜欢呢?

离北京近:位于中原腹地,邻近北直隶的河南省同样也是皇帝愿意把藩王分封在河南的主要原因。

翻开地图,我们可以看到,河南除了西部有一小部分山地丘陵外,基本上都是平原。交通便捷外也使得河南基本上是无险可守,藩王造反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而且,这么多藩王被封在天子眼皮子底下,想造反,谅他们也没有这个胆子。

况且河南离北京还相当的近,因为藩王们都想“庶几咫尺天颜”,所以河南也很合适皇帝把关系最亲近的藩王分封到这里。比如万历皇帝的亲弟弟潞王和最喜爱的儿子福王都是封在河南,如果得到皇帝的允许,这些血缘关系近的藩王很快就能到皇帝身边,共享天伦之乐。

,河南简直是安置藩王的的最佳场所。

分封到河南的藩王对藩王来说是一大福利,但对于河南民众和官府来说不亚于一场灾难。

根据《明经世文编》的记载,到了明隆庆时期,河南全省“计有亲王五,郡王八十,将军、中尉、郡县主君、仪宾,并无名禄者共六千八百九十余人”。宗藩生计成为明王朝中央政府和河南地方政府很头疼的一大经济问题,而且,这还是隆庆时期的藩王分布,万历时期河南一省又多加了两个亲王,负担比以往更加沉重。

对于分封到河南的宗室,河南一省就要承担七个亲王,上百个郡王和不计其数的宗室子孙的俸禄发放。这些还是正常的财政支出,还没有算上对这些宗室的不少临时性或特殊的补贴和支付,如婚丧之事、建造宫殿府第、修筑陵墓、为宗室服务的仪仗卫队官员俸禄及额外的赏赐等。不仅如此,河南还要承担皇帝封给藩王的庄田和盐店等不动产,比如万历皇帝弟弟封给潞王朱翊镠在河南的庄田,差不多就要把河南的所有良田都搜刮完毕了。

河南一省承担七个亲王,完全就是“疲于禄米之输甚矣,而诸藩供亿尚尔不足”,哪里还有能力给朝廷交税和资助贫困老百姓呢?

分封到河南的宗藩不仅占有河南的大量田产,还大肆兼并土地,残酷剥削压榨贫苦农民:

“明季河南诸藩最横,汴城即有七十二家王子,田产子女尽入公室,民怨已极。壬午遂有逆寇决河之祸。莫中江先生尝云‘中州地半入藩’。

被藩王占据大量财富的河南很快就和明末全国一样,变得富的更富,穷的更穷,只不过河南的这种马太效应表现的更加强烈而已。

在河南,极端富有的藩王和极端贫苦的下层民众很快就产生了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并且这种矛盾在明末终于得到爆发。

在河南地区白吃白住了两百多年的朱家子孙在明末很快就遭到了报应——由于藩王的强取豪夺,贫困不堪的河南很快就成为了明末农民起义军的重要兵源所在地。

如果没有河南“远近饥民荷锄而往,应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绝,一呼百万,而其势燎原不可扑”的饥民,威震天下的闯王李自成别说和明王朝夺取天下,就连能不能躲过朝廷大军的追杀都成为了问题。

而那些所谓“生不逢时”的明朝宗室子孙,在用光了两百多年的运气后,终于成为了李自成和清军的刀下亡魂。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