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真人与五角星之谜:《需》卦隐藏的一万年前金丹大道
古人认为天地阴阳之气的调和体现为乐声的调和,并能够产生和风甘雨。《汉书》就说:
声和则天地之和应矣。故阴阳和,风雨时,甘露降
宫商角徵羽,谓之五声,也叫五音。自古以来宫商角徵羽五声皆与五行匹配,五声调和意味着五行和合,是传承自最少一万年以前黄老道教的五行学说。
这是一万年前上山文化有虞氏陶器上的“五”字,是五行学说的标志。
《易本命》就说,数字五代表的是五音。
《需》的上卦坎,正有五音之象。五声之五,本身就是五行和五帝中的黄帝之数。
巧的是,《需》卦正好就是《周易》里的第五卦。
易传《大象》明确知道《需》卦与阴阳五行和五音有关,所以说:
饮食和宴乐,自古以来就包含着调和阴阳五行之意。《礼记》就明确记载:
那么,既然《需》卦的主题明明是调和阴阳五行和五音,为什么卦爻辞却屡屡提到等待,就连卦名也叫作“需”而不是“和”?
因为“需”字本身,就是调和阴阳的方法
古文“需”又作“耎”,耎(ruǎn),弱也,是柔软、软弱之意。需和耎通用的例子很多,比如“儒”又写作“
扬雄模仿《周易》所作的《太玄经》,每首的首名皆模仿《周易》卦名,其中模仿《需》卦所定的首名就是《耎》,可见扬雄也知道《需》卦之“需”有软弱退缩之意。
《耎》的首辞称“见难而缩”,《耎》的赞辞、测辞也多称“退”、“缩”、“诎”。《太玄错》也说:“《耎》也退。”
需(耎)作为动词使用,不仅有等待的意思,还有退缩的意思,而且纵观《需》卦爻辞,从初爻的“需于郊”再到最后的“入于穴”,很显然是一退再退,缩了又缩,作者明显是从“耎”的角度来编纂《需》卦爻辞的。
黄老道家的经典《道德经》就说: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修道之人,调和阴阳,攒簇五行,以弱为用,以退为进,故本卦得名“需”,不仅有等待之意,还有懦弱退缩之意。
濡弱退缩是黄老道家的修行心法,庄子就说老聃和古之真人都是“以濡弱谦下为表”。从卦象上看,《需》的上卦坎为水,太一生水,上善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至柔至弱的水被黄老道家认为是“几于道”的象征,水的向下流动也被视为最能够体现道的运动方式。

阴阳之道天人合一感应中产生的阴阳
阴阳之道天人合一感应中产生的阴阳:
中华智慧几千年,阴阳之道从未中断过。地球世界上的其他任一民族,都没形成中华智慧中十分系统的阴阳理论,这是为什么呢?阴阳之道产生需要什么条件呢?
宇宙只有一个,人既然要生存在此大道中,就必须要与大道和谐统一,在茫茫宇宙中,可分级不可思意数个不同的太极体,共同构成了阴阳大道。任何一个生物的产生,都要与总太极体和谐统一,也都要受到各自所处不同太极体的控制,这便是生物的多样性,宇宙物质的多样性也是如此。鱼儿受到水作为太极体的控制,则必须要与水太极体和谐,不同种类的鱼儿大体相似。其它阴阳之气则如此。
人作为生物生存在地球上,必当要与所处的太极体相和谐。
阴阳之道为何要产生在中华,紫极认为不是平白产生的,而是所处的地理环境,天人合一相作用的结果,并非某一次偶然的发现。包括中医、针灸,也并非某一次偶然的发现而形成的经验。
条件一:地理位置必须是平原地带。
人类逐渐减少为生理最基本的需求饮食而付出的时间,有了观察思考的时间。这样就必须要进入农业社会。人类若每日为生存的食物而烦恼,则没有空闲时间去思索大道。饱食后还要有充分的休息,为下一次取得食物作准备。这样进入了农业社会,有了余粮,则会空出更多的时间。进入农业社会,就必须要在平原地带,中国是最早的农业社会。
条件二:地理位置必须四季分明。
这样四季分明,阴阳有基础,思考才有了认识。
条件三:地理位置必须在北半球。
人是直立行走的动物,头向天,足向地。地球有磁场,人亦有磁场。人的头部是南极,而下部会阴为北极, 具磁偏角。为什么头部不是北极?这是人的生理构造,不是为什么,丹道内景中可显现。因人的头向日,为南极近日,只有处在北半球,南方才近日。
条件四:地理位置上的磁力线方向,必须指向东南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为什么必须指向东南,人要顺磁力线而居,方能人体磁场与地球磁场感应合一。在太极体中,阴阳相互消长,相对来者为阳,相对去者为阴。太阳相对地球,自东而来,自西而去,故东为阳,西为阴。在风水阳宅中,顺磁力线而居,在中原大地,必是青龙宅,面向东南。太阳相对地球旋转,相对东方为近日方,相对西方为远日方。只有磁力线指向东南的地理北半球,东南才能为阳,人居此处才能天人合一。
由上面的条件,在地球中,唯独中华平原具备。
条件五:地理位置上必须有人的参与,且相感方能遂通。
天地阴阳选择了中华平原,此处的地理环境与人的内景相通,但只有致虚极时,方能感而遂能,才能达到天人感应,才会创造般的发明阴阳理论。
由上五个条件,只有中华平原地带才具备完全,所以阴阳大道在此处不会被灭亡。但第五个条件,是以人为本。现在西风东渐,唯利是图之风大盛,人心浮躁,如苍蝇之逐臭,再想感而遂通,难矣!不但如此,反视阴阳为迷信。现在阴阳大道的家败,看来也难免的。知阴阳者,只能在民间少数派了。悲哉!
上古时期先天大道的模样(未分阴阳)八角形八角星@戊己真人
先接着说一句松。一般谈松,都是松肩松腰松胯,这是入门的东西。
真论到登堂入室的松,起步是松两肋。两肋是道关卡。一般人是关着的,人习惯了,不知道那里不对。两肋开了,方为登堂入室了。多少人,花了多少钱,被人骗,也没人告诉他这个。
两肋一活开,两肩根本没有支撑物,自然落到两个髋关节上,外三合不求自来。
八卦掌为什么那么强调拧转?一开始是活腰,后面就是在活两肋。
但最终还是得靠先天炁给开这个关。
再说一句咱的松腰功,也就是蹲猴。我原来说过,上身不要动,要靠腰的动作带出来才是真的,还是有人不听,故意的去弓背。不要这么练。正常情况下,等腰练开了,一蹲,后腰所受的力会像波浪一样向上传导,顺着脊柱传导,一直到百会穴。这才是真的。要等着这个自然传导的发生。所以练蹲猴,通过后升前降的小周天,是极其容易的事。只要后面一传导,双手借势一下插海底,舌头一卷对玉枕,一下就翻过去了。但我已经警告很多次了,不要练那个。听不听就看各人的命了。
言归正传。自周以后,我国的资料里,极少在谈真正的先天八卦图了。被尊为先天八卦图的,是伏羲八卦图。
伏羲那个八卦图,说的是阴阳,卦位的对应关系,都是依照阴阳关系来的。这其实是先天的一部分,好像一棵树,虽然是树干,但这已经是地面的部分了,地下的部分他并没说。
因为在伏羲那个时代,人人皆知地下的树根部分,好像太阳从东边升起一样尽人皆知。但到了后世,这就成了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后世的探索,止步于阴阳。但真正的先天,是未分阴阳的时候,一旦分了阴阳,就落入后天了。
那么未分阴阳的时候是什么样?后世只是模糊说几句什么虚无混沌之类的话。
其实先天什么样,上古人明明白白都画了出来。因为那时候这是人人喜爱的东西,不是什么秘密。
所谓艮为首,就是说,先天像两座错开的山头。因为先天的模样像两座山,所以用艮来形容,这里的艮,不是伏羲意义的那个艮,只是个比方。好比尹派八卦有柳叶掌,这不是说柳叶是手掌,而是说手掌的形状像柳叶那样。
越是平日里看不少阴阳八卦书的人,越听不懂我在说什么。他的脑子已经被那些后世的东西充满了。他的思维到伏羲八卦就到头了。所以我说过好几次了,吊书本的请到别处去吊,你吊上一辈子,连大门也找不到。现在传下来的那些书本,基本都是宋朝以后的人写的,汉朝的都少。宋人开始,都是在胡说。明白人有的是,但人家不说,出书的都是在胡说。
上古时期不同的人对先天用不同的东西去比喻。
我以前说过,就不再一一举例了。以凌家滩这个玉鹰为例。翅膀上的左右两个头,就是艮为首的艮,就是良渚大巫丹田上的那两只大眼睛。
可以注意到,河姆渡的两个鸟头之间,有个类似于太阳的形状,玉鹰的胸上,有个八角星。这是什么呢?
这就是后世所谓炼神还虚的那个虚。因为他爆发的时候,像个太阳,他是人的元神之火,所以有的时候,上古人用一团火焰或者类似于太阳的图案去比喻。
最多的都是画成八角星。八角星是最合适的。因为一个角是一个山头,那个元神活了的时候,向四面八方,都是从两个山头之间发出去的。这个八角星,不是随便一画,是可以用数推演出来的,河洛八卦都在里面。具体我就没法说了。我自己私下里,用数把整个过程都推演过一遍,一丝一毫都不差。正好一个八角星。
上面这个图是商代的青铜器,他用青蛙比喻八角星,两条蛇比喻两座山头。
这个八角星,在其它上古文明中也是很常见。尤其是中东的上古文明中,非常多。
我前几天转载的那篇博文里就提到了很多。但那篇文章好像没提古埃及的最高秘密天狼星。古埃及人一直强调天狼星是双子星,现代人还奇怪他们没有望远镜,是怎么知道的。所谓双子星,就是在比喻这两个山头。这说明在上古时,这不是什么秘密,人人皆知。这没什么,大道就在那里,真理不分民族,谁都得遵守,就像地球对哪个民族都有地心引力一样。在真理上扯民族主义,是极其愚昧的。
周朝亡了以后,先天大道就隐了,但在传承中一直都在。
比如河图,中间是三个五。两个黑色的五代表那两个山头,白色的五代表八角星。
河图讲的是变化之道。八角星能成这个样,都遵循的河图的变化之道。
简单的说,河图说的是动,洛书说的是静。所以洛书中心只有一个五。
上古文明的资料里,最完备的,就是凌家滩的那个玉版。
现在玉版上的内容,我基本都搞清楚了,起码梗概都明白的大概了。唯独龟腹和龟背,还不是很有把握。我敢说这话,是因为我从玉版里,悟出了一些练功的方法,我把这些练法放进了八卦掌里,我自己已经练了一段时间,效果还不错。唯一的遗憾是不敢练的太狠,怕自己的身体承受不了。
炁不是问题,问题是后天肉身和上古时候的人没法比,按照人家的东西练,一分钟不到觉得自己的身体要爆炸了。不敢狠练。凡事还是慢慢来。俗话说,没有那金刚钻,别揽那瓷器活。上古时候人家是什么体质?没法比。
,如果他们没有把这些传下来,我永远不可能明白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