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成药
当提到补肾的药物时,大家通常会想到一些滋阴的药物,比如六味地黄丸,或者补阳的药物,比如桂附地黄丸和右归丸。还有一些补阳利尿的药物,如金匮肾气丸。然而,我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是这些药物的祖先——
八味肾气丸,这个补肾方剂的祖方,最早出现在汉代的《伤寒杂病论》中,这本书是由被尊称为“医圣”的张仲景所著。他的智慧和医学造诣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随后,唐代的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以及王焘在《外台秘要》中也对八味肾气丸进行了记载,进一步丰富了八味肾气丸的应用和研究。
,后来的各种补肾方剂基本都是在八味肾气丸的基础上进行变化而来。这充分体现了八味肾气丸在补肾领域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医学家们对八味肾气丸进行了改进和创新,使其更加适应不同人群的需求。
我们来看一下为什么八味肾气丸如此受欢迎。相比于后世的方剂,如“六味地黄丸”、“桂附地黄丸”等,八味肾气丸有着独特的优势。后世方剂往往存在偏凉或偏燥偏热的特点,这对于一般体质的人来说或许还好,但对于那些脾肾稍稍敏感的人来说,吃后会出现明显的寒或上火的感觉。而八味肾气丸却很少有这个问题。
八味肾气丸的药物组成精妙而独特,包括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杜仲、牛膝、巴戟天、桑椹、肉苁蓉。这些药物相互配伍,相得益彰,具有温补肾阳、益气固精的作用。无论是体质瘦弱的寒证人,还是体型大腹便便的“热”证人,都适合食用八味肾气丸。当然,根据个人情况,药量可以进行微调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八味肾气丸的药性温和而平衡,不会给人带来明显的寒热反应。这得益于药物的配伍和药量的合理调配。正如俗语所说:“和为贵”,只有药物之间相互协调,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另外,典籍中也有对于八味肾气丸的赞誉。例如,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称赞八味肾气丸为“补肾之圣药”,并肯定其对于肾阳虚损的治疗作用。
总的来说,八味肾气丸作为补肾方剂的祖方,具有广泛的适应范围。无论是瘦弱的寒证人,还是大腹便便的“热”证人,都可以选择八味肾气丸作为补肾的良药。当然,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可以微调药量以获得更好的效果。但无论如何,八味肾气丸的原方已经经过千百年的临床验证,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疗效。希望大家在使用中成药时,能够遵循医嘱,合理使用,以达到最佳的养生效果。
1.张仲景.伤寒杂病论[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孙思邈.千金要方[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王焘.外台秘要[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中医体会:阴虚阳中求阴,阳虚阴中求阳,八珍汤阳生阴长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中医彭鑫。轻则疲劳乏力、失眠多梦,重则出现免疫力下降、慢性疾病反复发作等情况。
归根结底都是“阴阳失衡”的问题。所以调和阴阳才能达到健康的状态,一旦失衡,体质会由强转弱,各种问题也会找上门。
:方剂以补阳药为主,加入滋阴药。
:方剂以滋阴药为主,加入补阳药。
那么,有哪些经典的方剂可以体现这些治法呢?我们来了解一下。
六味地黄丸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主要用于“阳中求阴”。它适用于以“热证”为主的症状,如阴虚火旺引起的潮热盗汗、口干舌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用药总体上要滋阴降火,同时补益肾阴。
,其中,熟地、山药、山萸肉为“三补”,滋补肾阴;泽泻、茯苓、丹皮为“三泻”,清热利湿,泻火降浊。这种“三补三泻”的格局,既能滋阴,又能防止滋阴过度导致湿滞。
金匮肾气丸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主要用于“阴中求阳”。它适用于以“寒证”为主的症状,如肾阳不足引起的腰膝冷痛、畏寒怕冷、小便频数、水肿等。用药总体要求温补肾阳,同时兼顾肾阴。
,其中,熟地、山药、山萸肉、泽泻、茯苓、丹皮为六味地黄丸的“三补三泻”,滋补肾阴;桂枝、附子为温阳药,温补肾阳。这种“滋阴温阳”的格局,既能温阳,又能防止温阳过度导致阴虚。
八珍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主要用于“阳生阴长”。它适用于气血两虚的症状,如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悸失眠、食欲不振、四肢乏力等。用药总体要求气血双补,阴阳并调。
,其中,当归、川芎、白芍、熟地为四物汤,补血养阴;人参、白术、茯苓、甘草为四君子汤,补气助阳。这种“气血双补”的格局,既能补气,又能补血,达到阳生阴长的效果。
不过,用药需遵医嘱,不可乱用。
去杖汤,三味药的方剂,可阴阳两补,尤其适用于脚无力!
此方证伤寒发汗太过,导致津液不足,所以用芍药甘草汤生津救阴。
芍药甘草附子汤出自《伤寒论》第68条,其原文说:“发汗后,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本方只有三味药组成:分别为芍药9克,甘草9克(炙), 附子3克。上三味,用水1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温三服。
对于此条文的叙述,历代都存在疑问,伤寒本来就有恶寒的现象,发汗后,病不解,则应当恶寒,这是正常现象,外感表证本来就有恶寒的症状,发汗后表不解,还是可以有恶寒的。
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证,所以,有恶寒并不一定是虚的表现,它可能是表寒未尽的表现。
张仲景在这里没有用“表不解”来表述,而是说“病不解”,则绝对还有其它的症状。
张仲景用“病”来表述,有可能是说这些兼症不解。而且在这里什么症状都没讲,只讲“反恶寒”,可见不再是常见的未尽之表寒,而是阳虚之里寒,也就是说阳气因为发汗而遭到了损伤。
张仲景用芍药甘草附子汤来治疗此证,并没有走表的药,很显然,表证已除,兼证仍在,此恶寒是阳虚不能卫外所致。
伤寒发汗疗法是正确的,但如果不得法,既可伤阳也可伤阴,也可以阴阳俱伤,至于患者出现哪种情况,与患者的体质有密切的关系。
以药侧症,芍药和甘草搭配,就是著名的芍药甘草汤,张仲景用于治疗脚挛急。芍药甘草汤具有调和肝脾,缓急止痛的作用。
主治津液受损,阴血不足,筋脉失濡所致腿脚挛急,心烦,微恶寒,肝脾不和,脘腹疼痛等。
所以本条病症应该有抽筋挛急,颤抖等症状。但医圣都省略了,只留下一个“反恶寒”,这是本方证和芍药甘草汤证相鉴别的关键所在,有芍药甘草汤证而见恶寒的,就用本方证。
此方证具有类似脚挛急,抽筋,颤抖等症状。这些症状是津液损伤所导致的,也就是里阴虚。
附子味辛、甘,性大热,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可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
芍药甘草汤救阴和甘草干姜汤救阳,两方是相对的。《伤寒论》中的经方一般都是相对的,方证也是相对的。
两方分别加上附子,就是芍药甘草附子汤和四逆汤,分别用于伤阴和伤阳程度较深而及肾的情况,救里阳一般用四逆汤,如果病没有涉及到肾,一般用甘草干姜汤,阳虚阴竭的患者,要用四逆加人参汤。
当然,芍药甘草附子汤中的附子是炮附子,而四逆汤的附子是生附子。这是因为四逆汤一般用于回阳救逆,用于危急重症,用生附子可以增强回阳的力度。
仅就组方结构上讲,两方还是属于相对的。
此方证伤寒发汗太过,导致津液不足,所以用芍药甘草汤生津救阴。又因为本条阳气也有损伤,所以加一味炮附子以救阳。
芍药甘草附子汤是阴阳双补的补益方剂,但偏于补阴。附子以扶阳,芍药以补阴,甘草佐附子,芍药补阴阳而调营卫。
故《注解伤寒论》说:“芍药之酸,收敛津液而益荣;附子之辛温,固阳气而补卫,甘草之甘,调和辛酸而安正气”。
成无己也说:“汗出则荣虚,恶寒则卫虚,与芍药甘草附子汤,以补荣卫”。
总之,芍药甘草附子汤能够缓解身体内出现的阴阳两虚证。
可有效地治疗风寒导致的关节强直疼痛。腰部神经疼痛,坐骨神经痛,肠胃痉挛的作用。
在腰部以上要加:茯苓15克、白术15克,苍术15克。在腿部要加重:芍药15克、炙甘草12克。
此方对于脚冰冷,血液循环不强,以及妇人病,月经来时腹痛,就是标准的芍药甘草附子汤证。
上篇:阴阳合同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