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精华版)》
秦朝,一个只有15年历史的短命朝代。因其时间短暂,有些讲书人将秦朝与汉朝的历史故事合并在一起讲述,合称“秦汉”,将秦朝的历史淹没在了大汉400余年的时间长河中。
对于这样简单粗暴的合并,对于秦是不公平的。相较于其他朝代对于我们今天生活的影响,秦朝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度量衡、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
若从战国时期的诸侯国秦到秦朝最终结束百余年的历史来看,按照欧洲那些帝国的标准来衡量,秦同样也是一个帝国。为全面还原秦当时面貌,孙皓晖老师历时16年以独特视角、以多方史料为依据、突破《史记》观点标准,完成了巨著《大秦帝国》,此书共6部11卷504万字。根据此书改编的同名电视剧热播时与这部巨著同样引起强烈反响。
《大秦帝国》这套书与秦人尚黑相同采用黑色封面,从颜色和数量上都给人以压迫感。而《大秦帝国(精华版)》在不失其精华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了精减,字数从504万缩减至110万,封面也由黑色变成了鲜艳明快的橘黄色,无论从内容、字数、颜色、价格上让人更想亲近。
《大秦帝国(精华版)》更加突出了秦的兴衰起落这条主线,将战国时期的诸侯国秦与只有15年历史的秦朝合并在一起,全面展现秦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强到霸的全过程,将让人误解已久的暴秦形象还原到本来面目。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个国家的兴衰起落是以人为基石的,无论是王、相、帅、将、兵每个人在历史进程中都发挥着不同作用。我们看历史、学历史是在分析背景、人物行为、行动结果等内容后,再合上书形成自己的观点来指导我们的创业干事。我们以易经乾卦六爻为标尺,对张仪、苏秦的人生阶段进行浓缩、度量,以便得到启发。
乾卦的爻辞展示了潜、现、惕、跃、飞、亢的六个人生阶段。纵观张仪、苏秦的人生,二人最高均达到“九四-跃”的阶段,而二人的路径、最终结果却不相同。总体来说,张仪稳步前行,到达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位,激流勇退,亲情、友情、爱情、事业多项丰收,人生圆满;而苏秦是快速达到九四阶段,佩六国相印,但又回到“九二-现”的阶段,于“九三-惕”的阶段被刺杀而亡。
在“初九-潜”的阶段,张仪、苏秦同在鬼谷子门下学习策士之学、纵横捭阖之术。在此阶段二人将自己深深地潜伏起来,学习本领、修习身心,未出山之前均已小有名气,江湖上将二人并称。
渡过“初九-潜”,进入“九二-现”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就要出来做事了,做事成败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前面潜得够不够深、学得够不够好,二是是否能遇见“大人”。张苏二人出山前,对形势做了一个初步判断,张仪选择魏、齐,苏秦选择秦国。
张仪因上一阶段潜得不够深,在谋划“楚灭越”的战事中,没有考虑楚房陵的重要性、没有听取大将田忌的意见,被秦军偷袭了房陵,楚国失去了十之七八的粮食、兵器、财货。让张仪返齐为相的愿望落空。苏秦装备奢华高调入秦,前有犀首献策,苏秦的献策只是“旧瓶装新酒,新酒未醉人”,长策未被秦王嬴驷采纳,即苏秦未遇“大人”。还因装备奢华遭受了无妄之灾。
两人遭受各自挫折后又重回到潜的阶段。张仪意识到“心志太浮”的缺陷后,山中潜心自省磨练。苏秦则是草庐读书三年,深研《阴符经》。
经过回潜修练后,苏秦复出后提出“六国合纵,结盟抗秦”切作时弊的策略,佩六国相印,一跃跃到了“九四-跃”的阶段,达到人生顶峰。张仪入秦后,针对苏秦的合纵之计献出连横之策,外加扩军、吏治、称王三策,让张仪在秦国站稳了脚根。随着张仪四策的实施,他慢慢地、踏实地进入“九四-跃”的阶段。张仪连横之策的成功则意味着苏秦合纵之计的失败,苏秦失去了六国相印后。苏秦到齐国进行变法回落到了“九二-现”的阶段,“九三-惕”的阶段未加小心,被刺身亡。
人生不同的时期处于不同的阶段,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重点内容。无论阶段认识错误还是重点内容有误,都会让人生失败。易经所阐述的是一种时、位思想,只有当其时、在其位、谋其事,才能“元 享 利 贞”。
张仪长居相位,在秦国实现了自己的职业理想。在嬴驷去世后,甘茂、嬴荡一伙人把控朝局的态势下,懂得激流勇退,提前撤离了是非之地,与嬴华、绯云三人去往他乡逍遥快活去了。
读历史、读《大秦帝国(精华版)》,深感个人力量太过渺小,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中、生活在时代中,想要有所作为、有所获得,要懂得顺势而为,借力打力,与时偕行,与天地准。

大争之世,气势宏大
在我的印象里,一说起秦国就只有秦始皇、就是暴政、就是一个短暂的王朝。然而在拿起书的那一刻却被这短暂的历史深深吸引。我个人认为,就总体来说,《大秦帝国》是有史以来最有看头的一部历史著作!《大秦帝国》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正确的高度来审视和评价了秦王朝的历史意义和地位。在我们的印象里,秦王朝是一个短暂的王朝。一说起秦王朝,人们就只会想到秦始皇和他的暴政;一说起秦王朝,人们就只知到秦始皇统一了六国;除此之外,秦王朝没有什么特别,似乎可有可无。但《大秦帝国》却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正确的高度来审视和评价了秦王朝的历史意义和地位,作者孙皓晖在书中说道:“大秦帝国是中国文明的正源;秦王朝所处的时代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重要的一个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自由奔放、最为充满活力、最为伟大的时代。用那时候的话说,那是一个‘礼崩乐坏,瓦釜雷鸣,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剧烈变化时代。用历史主义的话说,那是一个大毁灭、大创造、大沉沦、大兴亡,从而在总体上大转型的时代。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的转型,隶农贵族经济向自由农地主经济的转型,联邦制国体向中央统治国体的转型,使中华民族在那个时代达到了农业文明的极致状态。那个时代名将辈出,大才如云,英主迭起,那是一个大争的时代。中华民族的所有文明支系都被卷进了这场全面彻底的大争之中!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举凡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都在这种大争之中碰撞出最灿烂的辉煌。战争规模之大,经济改革之彻底,权力争夺之残酷,文化大,经济改革之彻底,权力争夺之残酷,文化争鸣之激烈,民众命运与国家命运的联系之紧密,创造的各种奇迹之多,涌现的伟人之多所有这些,都是后来的时代无法与之比肩的,甚至是无法想象的。”《大秦帝国》所展现的浪漫情怀和奋斗精神催人奋发。打开《大秦帝国》这本书,能从作者的描写中看到战争场面的宏大、血腥和残酷、看到秦人的顽强和英勇不屈!但秦国自秦穆公春秋称霸后,经历几代乱政,列强蚕食,国土沦陷。到了秦献公,为了收复河西失地,又与魏国连年争战长达二十年。此时秦国的国力已消耗殆尽,到了亡国的边缘。在此危难关头,秦献公的二儿子公子赢渠梁(后来的秦孝公)以其非凡的胆识提出了罢兵休战的主张。秦献公自是不能认同,但在次日的决战中却中了魏军的狼毒箭,身负重伤,而不得不退兵和反思秦国的命运,并在临终时最终确定由赢渠梁来继任秦国国君。秦献公的大儿子公子虔勇猛善战、颇负人望,秦国老氏族想拥立公子乾。然而,公子乾深明大义,全力支持赢渠梁,真正起到了秦国柱石的作用。作者孙皓晖在书中提到,“秦王朝所处的历史时代是一个‘大争之世’。所谓‘大争’就是争得全面,争得彻底,争得漫长,争得残酷无情。《大秦帝国》也就是讲述了在礼崩乐坏,群雄逐鹿的战国末年,在这个‘大争之世’,面临亡国之祸的秦国于列强环伺之下,从秦孝公开始,毕路蓝缕,变法图强,经过几代君臣的不懈努力,最终扫灭群雄而一统天下的艰辛悲壮历程。”那一次次濒临垂死的争扎,无不令人肃然起敬!那一声声铿锵有力的使令,无不令人信念坚定!那漫天飘舞的雪花、那气壮山河的战歌,无不令人心胸澎湃、热血沸腾!
坚持法治,代有明君
整个裂变,本包含了战国时期齐、赵、魏、燕、韩、楚的变,变法也好,君王变庸也罢,动荡的年代,强臣与明君的数量少于奸臣和庸君,所以,遇见知音,遇见志同道合者,此生有幸。 有多少人在歌颂商鞅,就有多少人羡慕渠梁。 赢渠梁是一个名君,秦国从他开始,变得强大。统一大业也许不在他手上实在,但他却是这座丰碑的坚实基座。就像如果没有文帝景帝何来汉武帝,没有皇太极何来康熙,没有李渊何来李世民。时也势也,赢渠梁有着一颗帝王心,却少不了秦献公的英明和兄弟臣子的辅助。 商鞅真的是个变法大臣,当时的秦国只有采用法家的战术。但书中说他出自鬼谷子(或者)我是有点猜不透。不知道他是横是纵,相对的人又在哪里。 很喜欢车英和景监,不同于赢虔,他们两个与商鞅之间不仅是同事,还是朋友。如果没有这两个人,商鞅在秦国的变法,纵然成了,也会少了些江湖义气的快乐。 赢虔,英雄主义,勇敢、识大体,懂大局。却始终放不下私仇。可怜的英雄主义人物,也可惜。 白雪,这是多少人梦中的偶像,财富、美貌、心胸、智慧、刚柔并济、擅于观察、心细细腻,甘于幕后、还可以选择陪葬。为整个大秦后面的女人树立了标杆了。后面应该不会有超越了。 玄奇,笔墨少,但这个女人的智慧和对天下大势的判断实属难得。墨家子弟,第一次在她身上印证不全是“”墨守陈规。 荧玉,在白雪和荧玉面前,这个秦国公主显得逊色,但我却很佩服她。一个公主,新婚之夜被商鞅放鸽子,为了求哥哥,自己丢了孩子。为了帮变法,在商鞅对赢虔用刑时不说一字。最后,显示一个女子的真性情,赢四面前为商鞅辩护。当真是给后世的公主树立了榜样。 甘龙,其实我是不喜欢这个老人的,在秦国变法事情上,他似乎是个反对着。但秦史是从赢渠梁为主而写,这个老人在大事面前的忍、稳、准、狠都是成大事的必备条件。只不过,他的思想不跟商鞅一路,这个老爷子也不是平白的坐上秦献公的长史的。 ——— 赢渠梁死了,大秦帝国写到这,还只是秦,大字还不到,帝国也还不到。接下来,就是赢四了。 终于作者开始写背景,大秦帝国不再只写秦。 纵横篇里,把苏秦和张仪两个人合纵连横的过程写的跌宕起伏。 苏秦初入秦,张仪选择了入楚、魏、齐。最终,两个人都回到起点。 造化弄人,苏秦从燕开始合纵、张仪入秦连横。 张仪不再是商鞅一样神化的人物,会犯错,会失误。 樗里疾和司马错的重要性体现出来。这三个人,不再像鞅、景、车三之间的关系,但同心为国。 喜欢司马错,一次打房陵,一次攻巴蜀,看得热血沸腾。 看着周天子送苏秦离开洛阳的感叹,原来,周天子并不是无能,只是无能为力。 楚怀王当真是个傻子。屈原虽然不是旷世奇才,但留在一个抽风的楚国也是可惜了,最后的泪罗江归宿也是上天注定的。 魏无忌是个人才,魏国的时势,谁也回不了了。 韩国的命运笔墨为多,其实,对这个生产矿的小国,还是些话敬佩的。 燕国当真是成也子之败也子之啊。再一次证明了,当我勇敢和热血没脑子的这种人,也是非常愁人啊。混乱的朝政居然让栎阳公司和燕姬进入的燕国历史。 齐国没有成为帝国,是真的给了秦国机会。我一直奇怪的是,为什么齐国没有成为霸主。学宫里那么多论学论政的人,没有人说话吗?也许,当齐王赶走了田忌和孙膑,天下就注定归秦了。庞娟和孙膑的结局不同于苏秦和张仪,也很让人感叹。 我是喜欢赵国的,因为赵胜。虽然知道赵国结局,但秦赵同源,也许赵国不能成为大国,只是时运不济。 但,哪个国家不是能用时运不济来概括呢? 合纵连横成就了张仪,苏秦在最后好不容易在齐国找到平台,却被美貌的邹忌害死。悲哀。 苏秦死,赢四也要死。大秦帝国到这里,也只是变成大秦,还不是帝国。 磕磕绊绊,终于将书看完。大国面前,个人终是小。 没有仔细研究过秦史,对书中内容真伪不敢做评判。就写作手法写作水平而言,作者写正面强于写负面,尤其是孝公和赢正的胸怀天下,文韬武略,刚毅果敢等看得人很是感动。然而,对晚年始皇帝的评判,也许是看多了暴政、求仙、赵高等负面内容,总觉得书中有一点缺陷。 当然,整个大秦史,何止始皇帝一人。 最好的将军,如白起、司马错、王翦、王贲、蒙家族、李信、王陵、桓龅…… 最好的对手,长平之站白起赵奢,马陵之战孙膑庞娟,灭赵之战李牧王贲、灭楚之战王翦项燕…… 最了不起的著作,商君书、吕氏春秋、孙子兵法、吴起兵法 最美的称呼,战国四君子,齐孟尝、魏信陵、赵平原、楚春申; 最荒谬的存在:秦赢武、赵王迁、齐王建、韩王、子之…… 最公愤的臣子:郭开、韩仓、赵高、后胜…… 最生不逢时的君臣:燕昭王、田单、乐毅、赵胜、扶苏、屈原、韩非…… 从头至尾,虽然六国中有那么多本可以的人,数了数,却没有女人。这么厚大的一部历史中,除了在孝公地时候写了荧玉公司和白雪之外,后面也只是有一个寡妇清、宣太后和姬后而已。很是好奇,居然女人在那个时候那么没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