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之崛起》:秦昭襄王嬴稷竟是小学语文课本的终极大反派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号“再深一点”(id:deeperplease)
这个“他”,就是《大秦帝国之崛起》的主角秦昭襄王嬴稷;
为什么说嬴稷是小学语文课本里的终极大反派呢?
《完璧归赵》中,蔺相如与“秦王”斗智斗勇,这个“秦王”简直厚颜无耻,拿了人家赵国的和氏璧还不给城池。
《将相和》里,“秦王”欺负赵王,让赵王鼓瑟,却拒绝给赵王击缶;最终在机智勇敢的蔺相如的胁迫之下认怂,击了缶。
蔺相如升了官,廉颇不开心,蔺相如的一番话让他羞愧地负荆请罪。
好一个机智勇敢的蔺相如!“秦王”欺软怕硬,太不要脸了,笔记赶紧记上!
屈原被楚怀王疏远,逐出郢都,流放期间,“秦王”手下白起攻陷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
“秦王”无耻,到处攻占别人的国家,逼死了屈原,小本本再记一笔!
长平之战,赵括纸上谈兵,败给了“秦王”的手下白起,白起坑杀了40万赵国士兵。
“秦王”太残暴了,简直惨无人道!快把朕的小本本抬上来!
你是不是以为一个故事对应一个“秦王”,他们是一个系列呀?
看了《大秦帝国之崛起》才知道,这些残暴无耻的“秦王”都是稷儿啊!
蔺相如打算与和氏璧同归于尽的时候;
PS.蔺相如的表演几乎可以算得上是小学课本插画的完美展现了,神态、动作简直如出一辙……
剧中的芈原即为屈原,在秦军攻破郢都之后跳江自杀。
那个坑杀了40万赵国士兵的白起,是稷儿手下的得力战将。
追剧的网友们发现,成语故事在这里简直是井喷式出现,许多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纷纷登场。
将李冰任命为蜀地太守的“秦王”是他,李冰由此开始了治水之路,修建了都江堰;
“睚眦必较”的范雎说服“秦王”,一展政治抱负,这个“秦王”也是他;
“鸡鸣狗盗”中,将孟尝君扣下来,逼得孟尝君只能装鸡装狗逃跑的“秦王”,还是他……
是他是他就是他!稷儿就是那个贯穿人教版语文的终极大BOSS!
可怜了嬴政,作为嬴稷的曾孙子,不知道为太爷爷背了多少锅……
算起来,稷儿几乎贡献了小半本成语字典呢~
以后教小朋友典故就简单多啦,直接把稷儿当成主线串起来就成了!
那么问题来了,稷儿为何这么牛?
他熬死了长子倬太子,二儿子孝文王安国君嬴柱登基三天,卒;
孙子庄襄王嬴子楚在位3年,卒;
然后王位就丢给了秦始皇嬴政……
儿子和孙子在位的时间加起来还不够他的零头,四舍五入一下,就是稷儿直接传位政儿了……
秦昭襄王时代,秦国已经开始进行统一战争,既取得了东方各国的大块土地,又大量杀伤各国人力。从公元前293年伊阙之战,到秦赵“大决战”长平之战,秦杀死三晋和楚的士兵在百万以上。
这严重削弱了这些国家的战斗力,奠定了此后秦国统一的基础。到秦孝文王、秦庄襄王时,秦完成统一已是大势所趋,水到渠成。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大秦帝国裂变》
认真看完《大秦帝国》三部曲-裂变、纵横和崛起后,感触很深,被这段鲜为人知的战国历史深深的感染。
震撼之余得出了《裂变》悲情、《纵横》豪情、《崛起》无情的结论。
看完《裂变》时为秦孝公赢渠梁奋发图强的悲情所折服,喜欢商鞅赤胆忠心和雷厉风行,讨厌少年赢驷的无知和狂妄。
看完《纵横》时,为秦惠文王赢驷的豪情所征服,一扫《裂变》中对他的讨厌之情。喜欢势利之徒张仪的奇思妙想和三寸不烂,也喜欢幼年和少年时期秦昭襄王的可爱和温文尔雅。
看完《崛起》时,讨厌秦昭襄王的无情和冷酷,反感范雎小人得志的张狂,也不喜欢战神白起那太深的城府,但为他的结局感到难过。
秦孝公:一位力挽秦国于灭国危难之中的不世君主,为振兴秦国历精图志,求贤若渴,力排众议,推行新政,终把秦国带进了列强之林。他的一生充满了悲情的传奇色彩。
侯勇饰演秦孝公,他把秦孝公演绎得魄力十足,魅力无限、英明神武。
并恰如其分的把他文武双全,胸怀大志,坚忍不拔,雄才伟略活脱脱的展示给观众。
让无数影迷折服,赢得无数粉丝的心。
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逐渐成为战国群雄中最富裕最强大的国家。
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为秦国统一天下打下最坚实的基础。
王志飞饰演商鞅,准确的把握住了商鞅不留情面,雷厉风行的性格。
通过精湛的演艺把商鞅这位传说中独一无二的酷吏演绎得有血有肉。
秦惠文王,秦孝公之子,19岁继位,诛杀商鞅。公元前325年“相王”,成为秦国第一个王。
秦惠文王当政期间,重用张仪,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
富大龙饰演的秦惠文王豪情万丈,贤明谦逊。
他把求贤若渴时期盼的眼神,把龙门相王时的霸气、大破五国联军攻秦时的豪情,对皇宫王妃们的温情以及后来精神分裂时的神情都恰如其分的表演出来。
让人看到了一个有权谋、有魄力又不失人性的秦王。
张仪独创的连横外交策略,被独具慧眼的秦惠文王所认同。
秦惠文王拜张仪为相,采用连横,以邦交为主伐战为辅的战略方针,使秦国在与列强的周旋中迅速强大起来。
张仪凭借一条三寸不烂之舌游说列国,左右局势朝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玩弄诸国于股掌之间。
喻恩泰饰演的张仪幽默,洒脱、接地气,把一个势利之徒演绎得活灵活现。
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口才让人佩服,对角色的把握恰到好处,仿佛他就是张仪的化身。
偶尔无意间流露出的熟悉神情,让人不时想起那部无与伦比的情景喜剧《武林外传》中的“吕秀才”。
秦昭襄王,秦惠文王之子。早年在燕国做人质,其兄秦武王去世,秦昭襄王夺得王位。
他拜范雎为相,夺了宣太后、魏冉权力,在长平大胜赵军。
公元前256年攻陷东周王都洛邑,灭亡了周朝和西周国,俘虏周赧王,迁九鼎于咸阳,奠定了秦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
张博饰演的秦昭襄王除了无情冷酷外,几乎没留下别的印象。《纵横》中那可爱和温文尔雅的赢稷形象在《崛起》一点都没有了。
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秦国宰相,主张远交近攻的策略。
范雎为人恩怨分明,掌权后先羞辱魏使须贾,之后又迫使魏齐自尽。
举荐对他有恩的郑安平出任秦国大将,王稽出任河东守。
吴连生饰演的范雎与张博饰演的秦昭襄王一样,除了无情冷酷外,还多了小人得志的张狂,令人反感。
总之,三部曲比较客观的把战国时期群雄逐鹿的场景展示在国人面前,把一个个耳熟能详的战国历史人物鲜活的演绎出来。《裂变》的悲情让人感慨万千、《纵横》的豪情让人热血沸腾、《崛起》的无情让人不留记忆。
《大秦赋》:史诗大剧,已露峥嵘
对于历史剧爱好者来说,《大秦赋》的播出的确值得奔走相告。虽然每年的古装剧不少,但有时一年到头播出的历史正剧一部也没有。
《大秦赋》是《大秦帝国》系列的终结篇,此前2009年的《大秦帝国之裂变》、2013年的《大秦帝国之纵横》、2017年的《大秦帝国之崛起》,都是有口皆碑的佳作,它们或许不是历史正剧的巅峰,但《大秦帝国》系列绝对是历史正剧系列的巅峰。《大秦赋》由《大秦帝国之纵横》的编剧李梦执笔,联合执导《大秦帝国之裂变》的延艺执掌导筒。
此前三部《大秦帝国》,评价很高
《大秦帝国之裂变》主要以商鞅变法为核心,描写秦国由弱到强的经历;《大秦帝国之纵横》,秦国以张仪为相,连横破纵,在反击中寻求发展;《大秦帝国之崛起》,秦国以范雎为相,起用战神白起,逐渐确立了超级大国的地位。这一次《大秦赋》,分为《大秦赋之东出》和《大秦赋之天下》,主要讲述嬴政在吕不韦、李斯等人辅佐下,通过铁腕政治,横扫六国,统一天下的故事。
作为一部78集的长剧,《大秦赋》有得追。就目前播出的篇幅来说,《大秦赋》依旧保持着这部历史系列剧一贯的高水准。
评价历史剧的标尺,可借鉴郭若沫的一段话。郭沫若说,“写历史剧可用《诗经》的赋、比、兴来代表。准确的历史剧是赋的体裁,用古代的历史来反映今天的事实是比的体裁,并不完全根据事实,而是我们在对某一段历史的事迹或某一个历史人物感到可爱而加以同情,便随兴之所至而写成的戏剧,就是兴。”
所谓“赋”,即历史剧要确保历史事实的真实、准确。尤其像《大秦赋》这样的重大历史题材作品,对历史的大是大非更要有准确的判断,对历史人物的刻画也要符合历史总体评价。
这也涉及到历史剧创作的一个重大议题: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之间的关系。所谓“历史剧”,先有历史才有剧,历史是创作的前提和依据;但历史剧又不仅是历史,它也需要艺术的虚构和创造。因此,历史真实的把握一般遵循的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七实三虚”的原则。
“大事不虚”要求的不仅仅是基本的历史时间、历史事件不能错,它更强调的是一种大方向的“唯物史观”,即把人物的刻画落在对历史发展的行动与影响上,人物的选择要符合历史规律和历史逻辑。
《大秦赋》当前给观众留下的深刻的印象是,剧中出现的诸多历史人物,无论是秦昭襄王、秦庄襄王、嬴政,还是吕不韦、李斯等,他们的首要身份都是“政治家”。一个很鲜明的对比:以赵姬、嬴异人、吕不韦三者关系为核心的古装剧《皓镧传》,绕来绕去都是情感纠葛,这就是把历史人物写“窄”了。但《大秦赋》没有那么多儿女情长,秦人的心中心心念念的是天下,是统一。
段奕宏饰演的吕不韦政治理想是“大一统”
李乃文饰演的李斯政治理想是“大一统”
“大事不虚”也体现在整体历史氛围的真实上。虽然有观众认为《大秦赋》似乎不如之前三部那样“古朴”了,事实上,以前古朴的画风与拍摄条件和制作条件较差有关。《大秦赋》虽然更清晰更精致,但从城墙、兵器到场景的布置、服饰的色彩与版式、器物的形式与材质,都有细致考量。
更不用说实景拍摄的战争场面,不仅有着其他古装剧都没有的雄浑壮阔,更有着依据于古代兵书的排兵布阵。像秦军攻邯郸,战车、步兵、攻城兵各自列阵,骑兵传令,投掷兵种打头阵,之后战车和步兵压境。
所谓“比”,即历史精神的传达。正所谓“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立足历史、呈现历史、以史为鉴的同时,历史正剧也应观照现实,体现时代精神,找到时代的共鸣点。此前三部《大秦帝国》所讴歌的秦文明,是一种“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血不流干,死不休战”的文明,是“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文明,是一种为了国家富强和统一上下一心、奋发图强、舍生忘死、浴血奋战的文明。
“一统天下”是老秦人代代相传的至高律令和精神感召,基于此,秦国才能从在戎族、狄族围困下的一个小国,从积贫积弱的状态一步步成长为超级大国,并最终真正地一统天下。
《大秦赋》依然延续了这一历史精神,老秦人依然在每一个重大场合高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每每都让观众热血沸腾。
这样的使命意识渗透到每一个秦人的生命中,他们意志坚定,心如磐石。剧中有一个冲突性桥段很直观地体现了这一点。平原君以嬴异人的妻儿为人质要求嬴异人在谈判中妥协,放弃城池的索取以换取妻儿性命。但嬴异人拒绝了,他含泪但铿锵地说道,“我王知我为救妻儿性命,是不会责怪我的,可是我姓嬴,大秦太子的嫡子,今代秦王行事,岂能置国置王于不顾……王命不可违,将士不可负,国事更不可误……今日你若杀我妻儿,来日我一定亲率秦军,攻破邯郸,毁你宗庙,你赵氏全族上下一个也休想活,凡天下赵氏之人,皆要为我今日死去的妻儿偿命。”
这里稍稍离谱的是,嬴异人本也是赵氏,所以杀光天下赵氏之人说法显然有点不合逻辑。但剧集对人物、事件的把握都围绕着“六合同风,九州共贯”这一历史精神,是很准确的。
所谓“兴”,即历史剧的艺术虚构。历史正剧无论怎么“正”,它都不是历史纪录片。创作者要实现市场效益的最大化,就必须将历史“戏剧化”了,把“史”变成“剧”。此前的三部《大秦帝国》也大量使用虚构的手法,比如商鞅的结局,商鞅与白雪的爱情故事,张仪与苏萱的情感纠葛等。但贯穿始终的一个叙事策略是,几乎每一部都以一君一臣作为叙事中心,用他们的经历铺陈重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国家民族命运的起承转合。君臣关系的书写,就大量利用了虚构艺术。
到了《大秦赋》,叙事的主线先后围绕着嬴异人与吕不韦,嬴政与吕不韦的关系展开。在以前涉及到吕不韦的古装剧或历史剧中,吕不韦与嬴异人的关系,几乎都被塑造成一个成功商人的“投资”,吕不韦认为嬴异人“奇货可居”,才甘愿冒着风险护送嬴异人回秦国,并为他出谋划策、到处奔走。
《大秦赋》编剧则以嬴异人和吕不韦的关系破题,丰富这部剧的戏剧性和人物情感浓度。吕不韦与嬴异人的相互信任,不仅仅是利益算计,也因为他们是志同道合的政治家——他们均有一统天下的宏愿,是生死相扶的知己。所以剧中才会有嬴异人替吕不韦挡剑受伤的一幕。
段奕宏饰演的这一版吕不韦,既有“奸商”的一面,比如秦孝文王即位三天后去世,关上房门后他掩藏不住的窃喜;但他更有政治家的胸怀与格局,与嬴异人之间亦有知己般的情深义重。英雄惺惺相惜、携手奋发图强的戏剧看点,颇为清晰,这也符合一部历史大剧慷慨激扬的气度。
总的来说,在当下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下,出现《大秦赋》这样的历史正剧,很不容易。且看且珍惜,也不妨多给一些鼓励。
相关资讯
上篇:《大秦帝国(精华版)》
下篇:笔记(大秦帝国)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