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卦中心 >> 正文

硬科幻小说《三体》脑洞很大,改变你对宇宙的认知了吗?

更新时间: 2025-08-24 21:38:00

阅读人数: 763

本文主题: 三体是硬科幻还是软科幻

《三体》是一本脑洞很大的科幻小说,看完后确实很佩服作者的想象力和科学知识。

但是要说对宇宙认知的改变,不管你有没有,我好像没有。由于看《三体》的时候我已经是一个科学爱好者了,已经建立对基础科学理论的一些粗略认识,虽然理解不深,但毕竟还是有所了解的。我本身并不是科幻爱好者,对科幻的兴趣其实不是很大,这可能是小时候看过一篇国产科幻留下的阴影,里面提到外星飞船接近光速飞行,由于时间膨胀效应来回几光年之外的外星只需要三个月时间,我那个去……从此我对科幻小说完全提不起兴趣………我觉得科学理论本身比科幻小说更有趣(^_^) 。

后来在网上看到一篇介绍二向箔的文章,才了解到原来有【硬科幻小说】这玩意儿,在多方吹捧下,我决定看一下这本大家口中的硬科幻小说。《三体》确实没有让我失望,从第一部到第三部,作者充满想象力也充满野心,企图去解释一个个科学悬案和历史谜题。比如第二部里用黑暗森林来解释费米悖论;比如脑洞最大的第三部里,作者通过四维空间同时解释了两个谜题,一个是用四维碎块解释欧洲的魔法时代,一个是用高维跌落解释弦理论的高维蜷缩。说实在这脑洞我不得不服。

还有一些诸如小宇宙里的超球面空间这样的彩蛋无不显示着作者深厚的知识水平和丰富的想象力。

但问题是,这些科学知识我原本就知道了,而高维跌落、四维碎块穿越这种事我又不信,所以实在没有什么颠覆我的宇宙观……

另外,我发现了书中一些对科学理论的理解错误,比如对环日加速器制造的微型黑洞的描述就有问题。书中描述一个被黑洞吸进去的人,这里不讨论他是否能整个人完整被吸进这么小的微型黑洞,单单说里面描述他一直停留在视界面,并且能通过显微镜看到,这是错误的。

(时间凝固在黑洞视界上的人体)

在理论里,人会停留在视界面进不去,这是因为引力时间膨胀造成的,在靠近视界时,时间会变得越来越慢,在外界时间里,落入黑洞的人永远无法在有限时间内越过视界面。然而这是针对超大型黑洞才会出现的,在靠近超大型黑洞视界时,时间就变得足够慢,然而对于书中这种微型黑洞,只有在视界上才有足够的时间延迟效应,然而对于一个静态黑洞,视界面=无限红移面,是看不到的,因为无限红移面上的光子波长都无限大了,频率为0,所以实际的情况是人很快落入黑洞红移并消失,对于这么小的黑洞,你甚至都看不到红移消失的过程, 的一下就没了……这是在不考虑他是否被蚕食还是完整落入的情况下。

科幻小说嘛,不是科普,不要太当真。

那么你呢?你的宇宙观有没有被《三体》刷新了?

硬科幻小说《三体》脑洞很大,改变你对宇宙的认知了吗?

盘点今昔侨领,心系祖国胸有大爱

中国日报网8月26日电 北京时间23号下午,美国华盛顿州斯波坎会议中心的大屏幕上,传回了国际空间站中宇航员林格伦的影像。林格伦在太空中,宣读了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获作品——刘慈欣,《三体》。这是亚洲人首次获得被称为科幻界“诺贝尔奖”的雨果奖。这一奖项揭晓的场景与刘慈欣的获奖作品无疑极为吻合。

事实上《三体》英文版在2014年底推出以来一直广受推崇。刘慈欣的硬科幻小说系列《三体》三部曲由《三体》、《黑暗森林》、《死神永生》三部小说组成。《三体》第一部英文版于2014年11月11日在美国发行,《三体》第二部英文版于今年8月11日出版,第三部的翻译工作已经完成,预计明年出版。

《三体》讲述了地球和外星文明的交互碰撞。作者刘慈欣本是山西一座电厂的计算机工程师,他用业余时间写作的《三体》三部曲令他登上了中国最畅销科幻作家的宝座,也为他迎来了国际声誉。

世界科幻协会称《三体》的得奖是第一次有中国作家获得雨果奖,也是第一次获奖作品原文为非英文的作品。

曾获得雨果奖的《冰与火之歌》作者乔治 马丁在许多他尊敬的人推荐下读了《三体》,读后表示很喜欢,他认为“这本独特的书,奇妙地结合了科学和哲学、政治历史、阴谋论和宇宙学。”、“对于喜欢科学元素的人来说,这本书不容错过”。

乔治·马丁预测刘慈欣的这部作品有可能获得雨果奖,而结果正如他所预料。

乔治 马丁还在博客中写道:在雨果奖半个世纪的历史中,很少有非英文原创作品获得提名,中国的作品则是从未有过,因此《三体》在这方面会是个突破,也是“世界科幻大会”正在变得更加世界化的一个标志。

雨果奖候选作品作者马尔科 克劳斯在退出评选后在推特上发文称:“说实话,我真想不出有哪部比《三体》更让我想在候选名单上看到的作品了。祝作者刘慈欣和译者刘宇昆好运!”

负责编辑《三体》英译本的托尔出版公司的利兹 戈林斯基(Liz Gorinsky)表示,公司之所以对该书感兴趣,是因为美国的杰出人士和美籍华裔科幻小说家都强烈推荐它。

科幻小说新标杆:“硬科幻”令人着迷

《三体》去年由著名的托尔出版社推出,一推出就受到美国主流媒体关注,并广受好评。《纽约时报》称,《三体》系列“有可能改变美国科幻小说迷的口味”。在美国科幻作家都转而描写气候变化等题材的时候,刘慈欣的作品仍将目光投在传统经典的外星人和宇宙题材上,并且拥有很深的知识支撑。

文章进一步分析科幻小说这一类型未来将在中国发展,“科幻小说以其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关注,推动读者想象的边界。因此,在快速变革的中国,关于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便能在读者当中找到更深的共鸣。”

2014年11月11日,英文版《三体》在美国面世后不久,《华盛顿邮报》即刊载两篇推荐文章,其中一篇推荐文章称《三体》完美地结合了“硬科学”和冒险,涉及并探讨了政治、哲学和虚拟现实。

这种“硬科学”不仅表现在书中涉及了对物理学中三体问题的探讨,还包括了宇宙和物理学的其它重要知识——从多维空间到黑洞再到宇宙的诞生等等,这些知识的涉及让人们不禁开始仰望星空;作者还设想出了水滴、二向箔等新型物质的设定,这些都让科幻迷为之雀跃。

美国科幻作家、空间科学家大卫 布林评价说:“《三体问题》思考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多个重大问题。刘慈欣站在了世界科幻作家的最前沿。”

《三体》英文版译者刘宇昆代为领奖

《三体》被中外媒体一致描述为具有宏大的叙事,具有史诗感。

美国著名文学杂志《纽约客》称,刘慈欣的小说“唤起了人们对探索和宏观的美景的兴奋感”、“是对于人类终极问题的思考”。

《三体》中讲述了外来的三体文明将要入侵地球,并将其占领的故事,宇宙观下的地球以及人类的最终处境,结合现实中航天事业的发展,引发人的思考。

在《纽约客》这篇名为《刘慈欣:中国的亚瑟 克拉克》 的评论中,作者将刘慈欣与英国著名的科幻作家亚瑟 克拉克相比,并分析称“美国的科幻小说着重描写美国文化……对一位美国读者来说,阅读刘慈欣作品时,乐趣之一在于他的故事取材完全不同。

但是同时,文章进一步论述刘慈欣作品的一些共性:“刘慈欣作品的特别之处并非在于文化差异,而在于他的故事都是一些有关人类发展的寓言”。“三体”理论所暗含的不同文明之间的倾轧和制衡,以及书中承担保卫地球使命的主角们的不同抉择,都将小说拉入了一个哲学的层面。

《华尔街日报》的书评称刘慈欣是“中国科幻小说作家中的佼佼者”,而他的小说《三体》则是“21世纪的《星球大战》”。评论进一步指出“刘慈欣的这部科幻小说之所以能与西方同类作家的外星人入侵故事区别开来,并不在于其“硬件”。这部书的不同之处似乎来自一种耐心,以及长远的目光。”

这种“长远目光”在科幻小说这种涉及浩瀚银河与广袤时间的世界中,无疑可以被展现到极致,促使人思考生命和不同文明的相处。

也许用作者自己的话最能概括这种吸引人的“情怀”,刘慈欣曾在采访中表示:“我觉得最吸引读者的,恐怕是人和宇宙文明的关系。他们面对宇宙文明发生什么样的事情,整个宇宙文明的状况是怎样的,又有着怎样的道德以及价值体系。”

被剔除后《三体》再次入围雨果奖,刘慈欣:正在写新长篇

此次发行的《虫子的世界》和《2.5次世界大战》是多位科幻作家的短篇小说结集,不过遗憾的是并无刘慈欣的新作。刘慈欣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他正专心于一部长篇小说的写作,但保持创作的灵感很难,同时在新作的创作中也会遇到困难。

作家董江波在媒体文章中写到《虫》这个命名的内涵联想时表示:“假设宇宙间存在着类似三体文明那样的生命形式,那么在他们眼中,文明等级相对较低的人类是否就像人类眼中的虫子一样呢?”

将人类当作虫子,很显然是以更高文明的外星人为中心来看待整个宇宙的结果。刘慈欣表示:“以外星人为中心”的写法在以往的科幻小说中也有,不过他更倾向于以人类的视角来写作,但会尽可能地跳出人类中心论的限制,试图以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待宇宙。

被剔除后,《三体》替补入围雨果奖

同时,刘慈欣的《三体》再次获得了美国科幻最高殊荣之一“雨果奖”的入围提名,在被问及是否有获奖的希望时,刘慈欣表示其他入围的作品很有影响力,外界的评价也很高,所以感觉胜算不大。不过《冰与火之歌》的作者乔治·R.R.马丁表示比较喜欢《三体》这部作品,但对于之前媒体报道的乔治·R.R.马丁表示《三体》很有希望获得“雨果奖”的说法,刘慈欣认为是媒体报道有误。

之前,今年“雨果奖”的入围提名经历了“小狗门”(即美国右翼科幻作家组成了“悲伤小狗”联盟,认为自己受到了“雨果奖”的歧视,于是发起运动提名他们所喜欢的作品和人,并让粉丝们积极投票提名这些作品和人入围“雨果奖”),中国粉丝猜测刘慈欣的《三体》英文版因此未能入围。如今,《三体》入围雨果奖,有媒体认为《三体》的一出一进同“悲伤小狗”有密切的关系,至少此次入围是因为两位被“悲伤小狗”推荐的作家不满“雨果奖”被政治所控制而愤怒退出。

对于因“悲伤小狗”而使《三体》未能入围的说法,刘慈欣认为固然“悲伤小狗”的拉票行为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即便没有拉票,《三体》是否能在一开始就顺利入围也不可而知。“雨果奖”的结果将于8月下旬揭晓,对于国内的科幻迷来说,依然是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美国科幻偏离“硬科幻”道路,或对评奖有影响

有评论认为,美国的科幻小说越来越偏离“硬科幻”的道路,反而有很多反对科技的主题,对此刘慈欣认为:“这可能算是科幻作品的一个发展方向,其原因可能是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包括现代文学发展趋势的影响以及目前科技发展和科技带来的负面效应等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刘慈欣创作的科幻小说一般被科幻读者称为“硬科幻”,即以科技或科学猜想推动情节的,同情节和题材集中于哲学、心理学、政治学或社会学等倾向的“软科幻”相区分。但因为《三体》同美国主流科幻文学的风格还是有所区别,所以可能对在美国的获奖也会有影响。

刘慈欣表示将来自己的创作风格有可能会做出各种各样的改变,但目前为止还会坚持自己现在的科幻创作理念,即写作这种技术型的“硬科幻”。

《三体》电影可能会限制科幻迷的想象力

《三体》电影最近已经杀青,进入后期制作的阶段,明年就能上映了。对于影像会不会限制读者想象力的问题,例如《三体》中没有对三体人有形象方面的描述,但电影中却一定要呈现三体人的形象。刘慈欣则认为影像的作用是相反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科幻小说所描述的都不是日常生活中的东西,人们都没有见过,它们只存在于作者的想象之中。把它们图像化之后就能把作者的想象形象化,能够更好地展示给读者;而另一方面对于阅读较多科幻小说、对于科幻有所了解的读者来说,把科幻小说中的想象用图像固定下来可能会对他们开放式的想象产生限制。

中国何时能走出“科幻中世纪”?

《虫》MOOK的序言中,科幻作家罗金海说到“科幻中世纪”在中国持续了很长的时间,而刘慈欣认为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曾经一段时间对于科幻作品的误解造成的,所以科幻作品的写作和阅读在中国的起步较晚。

而在类型文学风生水起,纯文学却越来越小众的时代,科幻小说是否能够抓住机会尽早走出“中世纪”呢?虽然没有具体的统计数据,但总体印象上奇幻作品的读者似乎要多于科幻作品的,刘慈欣认为这可能是人们印象中会觉得阅读科幻小说需要一定的门槛,而读奇幻小说则不需要。

或许《三体》电影的上映能为科幻小说带来更多的读者。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