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永新:如果只有主流的现实主义,中国文学没有未来
从1983年进入《收获》到今天,程永新当了35年的文学编辑。他的日常工作中的很大一块就是读小说。程永新被称为“编辑中的编辑”,“读者中的读者”。在1月4日,《收获》程永新面向中国人民大学创造性写作班的同学做了一场题为《关于长篇小说写作的几个问题》的演讲,特别梳理了今天中国长篇小说的9个问题,涵盖了路径、架构、与现实的关系、核心情节、视角、细节、资源、幻想元素、语言等方方面面的问题。
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与类型文学:当代中国文学的三个路径
中国每年出版多少长篇小说?程永新在演讲中给出了一个大致数据:1000多部,如此大的数量,但能被阅读和记忆的寥寥无几。那么,中国的长篇小说到底有什么问题?
在思考这个大问题时,程永新认为需要厘清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路径问题,也就是作家写的是现实主义小说、现代主义小说,还是其他类型的小说。
第一个路径是现实主义,这是中国最强大的文学传统。文学批评家李陀近两年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过去我们的创作受卡夫卡和伍尔芙的影响比较大,而伍尔芙的负面影响比较多,现在应该回到现实主义的写作中去。但李陀的这一说法也不新鲜,根据程永新的回忆,21世纪初时,莫言就经常说要往后撤回到现实主义。程永新也记得,八九十年代他在南京和毕飞宇聊天时,聊的都是现代主义,突然有一天毕飞宇跟他说,他研究小说到19世纪为止,毕飞宇的《小说课》分析的主要也是传统意义上的现实主义作品。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年2月
然而,程永新认为,就现实主义来说,其实我们也有很多误区,很多是伪现实主义。程永新与路内就现实主义有过很多交流,路内对现在的现实主义写作方法非常不满,认为现在很多现实主义其实是伪现实主义。而程永新的观点是,没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跟我们所谓的现实主义的融合,中国文学的未来可能不会走得太远。
如果莫言用路遥的方式写作,他会得诺奖吗?这是程永新的疑问。“如果完全是我们现在主流强调的所谓的现实主义写作方法,中国文学可能就没有未来”。程永新说。
这就要说到第二个路径,即现代主义。一个流行的说法是,当代作家都是喝西方文学的狼奶长大的,言下之意,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对中国当代作家影响巨大,孕育了中国文学真正的黄金时代。
第三路径是类型小说,尤其是网文的发展。程永新特别提到网文作家猫腻,他讲故事的能力和语言的能力都非常强,非常值得重视。再比如《琅琊榜》的结构也有许多值得分析的可能性。
在程永新看来,作家在写长篇时,一定要对自己写的是哪一路径的小说,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态度。比如毕飞宇想得很清楚,现代风格的作品不是他的强项,因此他只写现实主义的作品。
中国很多长篇小说其实是中篇的架构
中国的长篇小说普遍写得比较长,这是程永新的体会。背后的问题意识是长篇小说的架构。程永新非常坦诚地谈到,张炜的《你在高原》系列虽然一共4400页,但他认为里面每一部长篇都是中篇的架构。
“我觉得长篇小说的架构跟它的内容必须要匹配”,程永新说。他提到,像《黑暗中的笑声》《卢布林的魔术师》《香水》等西方长篇小说篇幅都不长, 如果放在中国评奖,只能算中篇小说,参评不设长篇项目的鲁迅文学奖。按照鲁奖规则,不超过13万字的小说都算中篇。
作者: [美]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年4月
然而,像《黑暗中的笑声》承载的内容非常沉重,对人性恶的呈现非常有力量,因此,程永新认为,我们应该要考虑有没有必要写那么长,有很多长篇在他看来就是中篇的架构,用中篇来完成就完全可以。
中国文学更多考虑怎么改变个人命运
程永新谈到的第三个长篇小说的重要方面是与现实的关系。阎连科有一个说法,中国现实是巨人,中国文学是矮子。意思是中国作家的想象力和创作力普遍较差,在程永新看来,在各种体制性的原因之外,也和中国的思想资源和传统有关。西方文学重视挖掘人的深度、处境、精神世界这样的问题,关心上帝和生死,而中国哲学系统里更多考虑比较实在的问题,比如君臣父子等,这种思想资源影响了当代文学。程永新提到几部现在依然畅销的作品如《平凡的世界》《活着》《穆斯林的葬礼》等,表现的都是中国人如何改变自己的生存状况和命运。
程永新以2017年诺奖得主石黑一雄的作品《莫失莫忘》为例来说明小说和现实的关系。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年6月
“我们要在现实的缝隙当中寻找虚构和想象,石黑一雄谈到的好多的问题都是现实当中存在的问题,如何表现?其实留给我们写作者的余地和缝隙不是很大,可是我们恰恰要在这个现实的缝隙里面寻找到最大的表现的余地,这个就是我们跟现实关系里面我们特别要注意跟强调的。”
核心情节应该自然生长,而非外加的偶然的
程永新谈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核心情节。他以本哈德·施林克的《朗读者》与哈金的《等待》做了对比。《朗读者》里的核心情节就是给纳粹工作过的文盲女人汉娜让青年给她朗读小说。而《等待》讲的是一个部队医院里面医生和护士的故事,医生在乡下有妻子,他一直想和妻子离婚,和护士结合。后来,他离婚成功,和护士在一起。但在一次出差期间,护士被他的前战友强奸,造成了护士后来生病去世的悲剧。
作者: [德] 本哈德·施林克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年8月
程永新认为,强奸造成主人公的悲剧,这是一种外来的偶然的因素。在程永新看来,核心情节应该在生活里土地里非常自然地长出来,而不是外加的偶然的东西。核心情节的设计表现,造成了作品等级的高低。程永新用了一个比喻来说明核心情节对于长篇小说的重要性,核心情节是长篇小说里的一个骨架,设计得好坏决定了这个长篇小说的成败。
磨铁/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年11月
贴着地面走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的
程永新论述的最后的一个问题是幻想元素。就这个问题来说,有两种对立的文学观。一种,如苏童说的,写作起码要离地三尺。另一种则认为要贴着地面行走,程永新很明确地认为按这种文学观去创作是写不出好作品的。
是否有幻想元素是考量作品等级的标准,这是程永新的观点。他以2017年获得布克奖的作品《林肯在中阴界》为例。小说有真人原型,林肯当总统时,遭遇中年丧子。传说林肯去坟墓里看儿子时,抱起了儿子的尸体。小说写的是弥留之际,鬼魂都会被唤醒。作者桑德斯在看了林肯的传说材料之后,构想出了这个故事,带有极大的幻想性。
(本文根据程永新1月4日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演讲整理,未经发言者审定)

《致橡树》一诗中作者所向往的爱情观是平等独立、相知相依、祸福与共、心心相印。作者舒婷,是中国当代批判现实主义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简述舒婷《致橡树》的艺术特色。 A.《致橡树》主要运用了魔幻传奇的手法,并采取了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诗中先用两组排比句式,拒斥了传统女性的从属角色和陪衬地位。爱情既不是攀援高枝的凌霄花,也不是依傍绿荫的鸟儿,这些传统的爱情观都是以牺牲一方为前提的,主导与从属的关系使爱情失去本质。接着用一连串的对仗句式,突出木棉与橡树相依、并立的形象,“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全诗运用象征的手法,意象鲜明,寓意突出。排比、对比等手法的运用,使诗歌具有层层推进的效果,激情饱满,富有力度。 B.《致橡树》主要借用了神话传说的模式,并采取了排比、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诗中先用两组对仗句式,拒斥了传统女性的从属角色和陪衬地位。爱情既不是攀援高枝的凌霄花,也不是依傍绿荫的鸟儿,这些传统的爱情观都是以牺牲一方为前提的,主导与从属的关系使爱情失去本质。接着用一连串的排比句式,突出木棉与橡树相依、并立的形象,"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全诗运用象征的手法,意象鲜明,寓意突出。排比、对比等手法的运用,使诗歌具有层层推进的效果,激情饱满,富有力度。 C.《致橡树》主要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并采取了排比、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诗中先用两组排比句式,拒斥了传统女性的从属角色和陪衬地位。爱情既不是攀援高枝的凌霄花,也不是依傍绿荫的鸟儿,这些传统的爱情观都是以牺牲一方为前提的,主导与从属的关系使爱情失去本质。接着用一连串的对仗句式,突出木棉与橡树相依、并立的形象,“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全诗运用象征的手法,意象鲜明,寓意突出。排比、对比等手法的运用,使诗歌具有层层推进的效果,激情饱满,富有力度。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金秋十月,瓜果飘香,一派繁忙景象。“文学陕军”也迎来了“秋收季”,贾平凹、王海、周瑄璞等陕西实力作家集体发力,纷纷推出新作,一部部厚重的文学作品背后是“文学陕军”不懈的努力,以及对文学不变的初心。
贾平凹推出第二十部长篇小说,命名“河山传”
2023年第5期《收获》杂志上,“文坛劳模”贾平凹交出了他的第二十部长篇小说《河山传》,该作品入选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并于不久前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贾平凹文学艺术馆举行首发式,实体书将于近日由作家出版社推出。
《河山传》讲述了陕北农民洗河来到西安打工,辗转漂泊中邂逅了民营老板罗山,从此演绎出一段段小人物与大世界之间发人深省的故事。作品承袭了世情小说、笔记小说和志人小说的传统,以时间为经,人物与事件为纬,讲述了1978至2020年间几代进城农民的故事。
《河山传》写于2022年春天到2023年的夏天,回顾几十年的社会发展。贾平凹希望在这部小说里把中国人的生活状况、精神变化、风气流转、人性变化写出来,把自己的所观所感所想写出来,“社会现实越复杂,越需要作家关注这个社会,研究这个社会,打量这个社会,这样你才能有自己的发现。不然你看到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你看到了别人没看到的地方,你发现了别人没发现的地方。”
文学评论家潘凯雄这样评价:“到目前为止,我觉得《河山传》在他个人作品里是很特别的一部,放在四十多年的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史中,放在每年新出版的一万册左右的纯文学长篇小说里,也是绝无仅有的。”
而《收获》主编程永新则指出,“贾平凹一直在为时代画像。他是时代的记录员。”
王海推出《回家》,写就“农村三部曲”
“笔耕不辍”是陕西作家给文坛的印象,贾平凹是文坛劳模,省作协副主席王海也是创作不断。不久前,王海的长篇小说《回家》出版,从而给他的“农村三部曲”画上了句号。王海的“农村三部曲”,即三部关于农民、农村题材的长篇小说《天堂》《城市门》《回家》。
王海告诉记者:“小说《天堂》写农民分地,《城市门》写农民失地,《回家》写农民进城打工的生存状态,这三部小说,评论家称为‘农村三部曲’,我也在着力写出农民的命运变化。从《天堂》到《回家》,相距17年,三部小说,写出了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古都咸阳一代农民的生活与命运。‘分地’,是指包产到户;《城市门》的‘失地’,是指时代的发展带来的乡村的城镇化,土地被工商业旅游业综合性农工业的飞速发展所征用;然后一直写到农民到城市打工、创业,成功或不成功乃至失败的命运史。‘农村三部曲’只是为读者和史学家提供了一个历史的文学文本。我要真实告诉我们的后代,多少农民为了城市化建设失去了土地,他们浩浩荡荡地走进城里,开始了一种新的生存方式,他们以生存的土地、以生命为代价给城市带来了繁荣和豪情。”
西安音乐学院教授仵埂认为,“《回家》这部作品向读者们打开一个既新鲜又陌生的区域,这是这部现实主义作品奉献给我们的新探索。”
西北大学段建军教授则表示,“《回家》为我们时代提出的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也是我们时代现代化进程和新乡村建设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
周瑄璞《芬芳》面世,是对土地和生活的无限热爱
周瑄璞是“文学陕军”中青年实力作家,和所有的女作家一样,文字优美,笔端有其特有的细腻。近日,周瑄璞历时两年、七易其稿创作完成的长篇小说《芬芳》由作家出版社推出。
《芬芳》是一部关注中原城乡生活的长篇现实题材力作。从20世纪70年代写至当下,时间跨度半个世纪,以杨烈芳兄妹的成长经历作为主线,杨姓家族数十位人物命运为辅线,通过挫折起伏、生活的向好转变反映出时代发生的巨大变革,以及人物的心灵成长,由此歌颂勤劳勇敢顽强的人们永不服输、向美好生活顽强进发的精神品质,多角度、零距离写出了中原大地上个人与家族、农村与城镇的历史演变及内在变化。
作者延续一直以来的风格,将女性人物作为刻画重点,写她们的发芽、开花和收获,写她们如同土地般芬芳的日常生活。她们渺小、平凡,但善良、坚韧,扎实走过每一个生命历程,对家庭、社会、民族起到了无比重要的作用。作者以善美、诗意、细腻、丰满的笔触,记录乡村发展之路,纪录乡村儿女的奋斗故事,为乡村振兴画像,为普通人物立传,深刻反映了中国城乡改革开放和中国式现代化历程,展现了中国人民勤劳勇敢、顽强拼搏的伟大精神。他们,尤其是那些立足乡村泥土的女性,在或无奈或自发的努力下活成了各自喜欢的、想要的、怒放的样子。
周瑄璞告诉记者:“这本书跟之前作品的写作没有什么不同,一贯是我的文学理念,就是对那片土地和笔下人物的热爱,对生活与人间的眷恋。文学作品有很强的纪实功能,通过书写众多普通人的故事,纪录人类奋斗的足迹,历史前行的足音。我的力量或许有限,能力也许不足,但我一直在努力书写着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们,真诚地表达着我的所见所思所感。想通过我的写作告诉世人,中国人曾经这样生活,我想让大地上默默一生的那些乡亲,被更多的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