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白宫称俄罗斯向朝鲜买军火,俄乌战争后普京处境不乐观
俄罗斯缺弹药,竟然沦落到要向朝鲜寻求军援了?近日有媒体报道,美国白宫新闻发言人约翰·柯比对外透露:俄罗斯军队在乌克兰战场严重缺乏武器弹药,正通过“瓦格纳”雇佣兵集团向朝鲜协商购买步兵火箭与导弹。
这事儿靠谱吗?堂堂联合国五常,为何沦落到这个地步?俄罗斯未来又将走向何方?
严格来说,俄罗斯并不是缺乏常规武器,而是缺乏高精尖武器。
5月,俄罗斯把所有能用的高端武器全都搬到了乌克兰战场,包括“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克拉苏哈-4”电子战系统,并一度快速消耗。
8月,乌克兰军队就在战场发现了由伊朗制造的“迁徙者-6”,“见证者-129”等多种型号无人机。
10月北约报告显示,俄罗斯开战前库存的约2500发高精度巡航导弹(与美国不相上下)已使用超1800发,仅剩600余发。
种种迹象表明,俄罗斯的高端武器逐渐捉襟见肘,美国人说俄罗斯正计划向朝鲜购买武器,有一定的可信度。
此外,朝鲜武器大多师从前苏联,与俄罗斯现役武器型号天然适配;而朝鲜急需俄罗斯盛产的石油天然气等能源;
再加上7月朝鲜承认顿涅斯克与卢甘斯克两个独立共和国的地位,并与乌克兰断交,两国出现军事合作在情理之中。
当然了,其实在俄罗斯眼里,购买武器还有一个更好的选择,那就是中国,俄罗斯肯定尝试过这方面的努力,但是我们不傻,因为这摆明了是一个巨坑,一旦被西方抓住把柄,中国将不得不绑死俄罗斯,我们的经济发展,外部环境将遭受严重影响。
然而,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原先世界一极,联合国“上三常”之一的俄罗斯,会沦落到向朝鲜、伊朗这种被美国人制裁了几十年的国家买武器的地步。
不少人仍记得,普京上台前曾说“给我二十年,还你一个强大的俄罗斯”
衰落的答案,就藏在俄罗斯对外贸易中。
中国是俄罗斯最重要的外贸伙伴,2020年俄罗斯出口到中国的全部货物中,原油及其加工品独占48.3%,剩下如铜矿、冷猪肉等都属于初级原材料产品。
反观中国出口俄罗斯的产品中,广播设备、电脑等电子产品占大头,约15%,紧接着是纺织品、铁制品、家居用品等工业制成品。
这样的外贸结构不止中国一家,在俄乌开战前,俄罗斯对西方的进出口货物结构大同小异,比如和德国的贸易,俄罗斯的出口主力为原油和天然气,而从德国进口车辆和机械。
换句话说,俄罗斯的经济已高度依赖能源出口,换取工业制品。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工业长期不振,但是原油价格却一路走高,更在2008年冲上了每桶147美元,在比较优势理论下,俄罗斯很自然地走上了卖资源为生的道路。
但是长期卖资源会形成“荷兰病”,因为赚钱太容易,反而压缩了俄罗斯国内其他产业的正向发展,加上克里米亚危机前,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一直不错,“造不如买”逐渐成为俄罗斯统治集团的共识:高端工业品从西方进口,廉价工业品从中国进口,更进一步压缩了俄罗斯的本土工业。
截止2020年,仅油气出口一项就占到俄罗斯联邦财政收入的40%,美国人调侃:俄罗斯已经成为拥有核弹的加油站;国内也有人说:俄罗斯的工业产品基本靠考古。(指依赖前苏联遗产)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3月俄罗斯黑海舰队副司令安德烈·帕利被狙杀,俄罗斯自己的调查显示,很可能是因为该中将使用民用手机通话系统进行指挥,暴露位置后被乌克兰特种部队狙杀。
今年跨年夜,俄罗斯位于马科耶夫卡联欢的上百名士兵遇火箭弹袭击,超80人死亡,俄当局明确表示是因为士兵使用手机所致。
堂堂大国,战争期间竟然凑不出一套合格的电子指挥系统,沦落到靠手机指挥战斗,恰恰体现俄罗斯近二十年“去工业化”的恶果:21世纪电子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俄罗斯靠“考古”得来的工业技术,已远远无法满足现代战争的需要。
这同样能解释为什么俄罗斯会向伊朗买无人机,向朝鲜买火箭和导弹:这两个国家数十年遭受国际制裁,被迫自力更生搞出了一套低效,但能用的独立工业体系,一如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反而有能力提供俄罗斯中端军火;
反观俄罗斯,资源卖的太开心,制成品获取太容易,国内工业早已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俄乌冲突已经爆发300余天,俄罗斯居然向伊朗和朝鲜购买武器,我想这一结局克里姆林宫是有预料到的。
开战前,俄罗斯高层必然做出过推演,靠前苏联家底和近二十年的持续积累可以打一场闪电战,但绝对无法应对长期消耗战。
证据是开战初期,俄罗斯就试图通过空降兵奇袭基辅机场,希望迅速结束战争;这一招在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与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被俄军/苏军使用,效果被证明非常好。
但是这回,俄军失利了。几乎在同一时间,俄军派出精锐部队借道白俄,自北向南之取基辅,正规军自东向西推进第聂伯河进行闪电战,北线以失败告终,东线虽有成果但损失惨重。
威名远扬的俄罗斯近坦4师在进攻途中遇到伏击,遭受重创不得不回国修正。而在五月之后,俄罗斯不得不进入艰苦的拉锯战。
期间,不断有俄军内部贪腐消息爆出。情报部门高官被逮捕,指控用来收买乌克兰高层的经费被贪污;上百万套俄军冬装不翼而飞,后勤部竟然要求士兵自己购买止血绷带......
在战争检验下,俄罗斯拉垮的工业,腐败的政治暴露得一览无余。
长期来看,俄乌冲突何时能结束已经变得不重要,关键是普京能否下定决心积极改革内政,整顿经济结构;不然,俄罗斯离再度解体也就不远了。

原创苏联解体后最荒谬一幕:俄军正打着仗,敌军冲过来买武器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和车臣之间爆发了一场血腥的冲突。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车臣的恐怖分子使用的武器大多源自俄罗斯,其中不乏俄军的武器装备。在这片血与火的战场上,死亡如影随形,背叛的阴影也时常笼罩着每个人。
有一幕特别让人难以忘怀。车臣的非法武装突然来到由俄方内卫部队把守的区域,要求俄罗斯提供弹药和食物支援,当然,这一请求最终被冷漠地拒绝了。在一次长时间的哀求后,车臣武装代表最终哀声道出一句话:“请你们给我们一点弹药,行吗?不然,卖点也行,陆军那边都卖给我们了,难道你们就不能卖给我们吗?”这句话让当场的守卫者愣住了,向敌人出售武器,这样的行为简直是背叛。如果这一消息传到上级耳中,后果不堪设想。但在这种严峻的战场环境下,每一个决定都有可能决定生死,也可能改变战争的走向。在这样的环境里,背叛和武器倒卖,变得像是每时每刻都可能出现的残酷现实。
第一次车臣战争,发生在1994年至1996年,是俄罗斯与车臣之间的激烈冲突。车臣宣布独立,但俄罗斯政府拒绝承认这一决定,随之而来的是一场持续的战争。初期,俄罗斯军队通过几次进攻占领了车臣的大部分地区。然而,车臣游击队利用灵活的战术,让俄罗斯军队的控制力始终无法深入,双方在战争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1996年,基斯洛沃茨克停战协议签订,俄罗斯撤回了大部分军队,车臣保持了自治,但局势依然不稳定,车臣武装组织接连发动恐怖袭击,包括1999年在莫斯科发生的大型袭击事件。
尽管一时的和平协议签订,但第二次车臣战争还是在1999年爆发了,持续至2009年,俄罗斯政府对车臣的再次全面进攻,战争规模和影响远超第一次。战争的导火索是一场恐怖袭击,俄罗斯联邦安全局总部遭袭,俄政府认为这是车臣分离主义武装策划的恐怖行为,随即发动了全面战争。
战争初期,俄罗斯军队迅速占领了车臣的主要城市和军事重镇。然而,车臣武装转为游击战,频繁发动袭击和反击,使得局势越来越复杂。除了战斗,恐怖袭击也接踵而至,包括2002年莫斯科音乐会大厅的人质危机以及2004年贝斯兰学校的劫持事件,造成大量平民丧命。
随着战争的升级,俄罗斯政府声称已消灭车臣分离主义武装,车臣的自治地位得到恢复。但战争带来的创伤却无法抹去,人员和物资的巨大损失成为痛苦的记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1年,格罗兹尼市中心米努特卡广场上,恐怖分子利用俄罗斯生产的“针”式防空导弹击落了一架俄军的米-8直升机,造成包括两名少将、八名上校和三名尉官在内的重大损失。这一恐怖袭击震撼了整个俄罗斯,引发了更广泛的关注。
在经历了一次次恐怖事件后,无数人质,包括学校里的孩子,都在自家制造的武器下失去了生命。这个血腥的世界里,生命极其脆弱,每一秒钟都可能是致命时刻。即便如此,战争并未结束,车臣的冲突仍将持续多年,但对俄罗斯来说,车臣的武器来源始终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时刻引发国家的警觉。
1991年之后,苏联的经济持续恶化,加盟共和国无力承担军队物资的供给,许多军团开始通过倒卖军火来维持生活。随着苏联解体,许多苏制武器流入非法市场,形成庞大的军火交易网络。这些武器通过多方渠道流向恐怖分子、游击队和犯罪团伙,加剧了全球的冲突和暴力。
这些流向非法市场的武器种类繁多,从轻型武器到重型武器,包括迫击炮、火箭发射器、地雷、爆炸物甚至化学武器,源头不仅是腐败的苏联政府,还涉及军队的库存、武器生产厂商及中间商。各地的冲突,包括非洲的内战、巴尔干的冲突、中东的恐怖袭击、南美的犯罪活动等,逐渐都与苏联遗留下来的军火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国际社会为了应对这种不法交易,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如《联合国关于非法贩运和滥用轻武器及其弹药的备忘录》和《联合国打击恐怖主义国际公约》,试图控制这些非法军火的流动。然而,面对巨大的经济利益和市场需求,军火交易的网络庞大而隐秘,打击这些活动依旧面临重重困难。
苏联对阿富汗的军事介入产生了大量军火,在撤军后,这些装备未能被带回苏联,很多武器流失给了当地的武装组织,通过军火贩子的手段流入了其他地区,为后来的冲突提供了武器。苏联解体后的高加索地区,尤其是车臣,一直是冲突的热点,很多地方的领导人通过非法军火交易增强自己的实力,甚至有些人通过敲诈和劫掠从正规军手中获取大量武器。
其中,杜达耶夫的名字尤为显眼。苏联解体后,杜达耶夫通过军火倒卖获得了大量苏联遗留下来的武器,这些装备使得车臣在第一次车臣战争中形成了强大的军事威胁。杜达耶夫不仅利用这些武器组织起了军队,还建立了强大的情报系统和通讯网络。然而,和平协议签署后,车臣武装被迫交出武器,但一些武器依然流入了恐怖活动中。
车臣的武器来源包括AK-47自动步枪、RPK机枪、RPG-7火箭筒等多种武器,这些装备大大增强了车臣武装的战斗力。在这场战争中,车臣武装的数量和战斗力逐渐增强,杜达耶夫也成功组建了6万人的军队。然而,随着1996年杜达耶夫的死亡,他所依赖的俄式武器也在一场精心设计的“轰炸”中引爆,彻底摧毁了他的军队。
车臣的伊斯兰教信仰,尤其是苏菲派的教义,对当地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苏联时期对宗教的压制,尤其是对苏菲派的打击,使得宗教信仰成为车臣与俄罗斯之间长期矛盾的一部分。车臣的独立诉求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两国冲突的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大卡德罗夫的去世,车臣政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他的儿子拉姆赞·卡德罗夫接替了他的职务,成为车臣的实际领导者。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挑战后,卡德罗夫通过与俄罗斯政府的合作,重新稳定了车臣局势,并开始控制非法军火的交易,标志着车臣的乱象终于逐渐平息。
原创北约国家不断援助乌克兰,为何还耗不过一个俄罗斯?是谁在暗中援俄
俄乌冲突已经进行了一年半,开战时,大家都没有想到,原以为很快就结束的战争,能持续这么长时间。
俄乌冲突刚开始时,还有一些现代战争的影子,可是越打越感觉,他们都要退回二战时期的水平了,有些地方竟然还有一战时“堑壕战”的影子。
从现在的局势来看,战争的结束还遥遥无期,据传北约的武器库存已经见底了,而俄罗斯的军火却源源不绝,那么,究竟是谁在背后援助俄罗斯呢?
尽管有诸多国家援助,乌克兰还是有些坚持不住,那么美国和北约等国究竟为乌克兰援助了多少军火?
其实,自二战结束后,美国和北约为了应付接下来的大战,他们的确囤积了不少军火,而面对巨大的战争消耗,军火这些东西根本就是个无底洞,按照现代战争的强度,一旦欧洲全面开战,他们这些存货也就能支撑个十来天。
这就比较尴尬了,特别是美国在越战以后,军火生产也呈现下降趋势,简单的说,经过了几十年的和平,已经没有几个人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能够打起,这样的话,谁也不会把大量资金投入到军火生产上。
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创伤,和平和发展才是世界的主题,当然美国为了维持它的世界霸权,军费仍然在年年增长,但是它们也不过只能应付伊拉克、阿富汗这样强度的战争。
而乌克兰的军事实力,本来也不错,在苏联解体后,继承了大量的遗产,单单核弹头就多达2000多枚。
可惜的是,乌克兰自身的实力根本无法维持这样强度的军事配置,最后在美俄的忽悠下,全部销毁,如果乌克兰能保存几颗核弹头,也不至于沦落到如今的地步。
谁也没想到,战争一打起,几个月内,乌克兰的军火库就消耗殆尽,美国自然不允许好不容易挑起的战争就这么结束,于是就要求北约援助。
可是,乌克兰的火炮口径和北约根本就不是一个型号,这样一来,援助的时候,火炮和炮弹都要打包送给乌克兰。
北约原来的那点库存根本经不起消耗,只能由美国来补齐,可是美国每月也不过15000发的产量,面对乌克兰每月15万左右的消耗,简直就是杯水车薪,再加上其他国家,能满足乌克兰军队消耗的一半就不错。
如果战争还是以这个强度打下去,最先撑不住的肯定是乌克兰。
美国以及北约援助下的乌克兰都无法撑得住,那消耗远大于乌克兰的俄罗斯军队,怎么能撑得住呢?
首先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继承了其八成以上的军火,仅火炮就继承了4万多门,另外,在二战以及其后的冷战的军备竞赛中,苏联留下了大量的军火库,苏联历代领导人一直居安思危,他们持续的储备了以“亿”作为计算单位的各类弹药。
据有关数据统计,巅峰时期的苏联可以在一月之内扫平整个欧洲,因为国家的体质不同,苏联比美欧等国更适合战争,即使苏联解体,俄罗斯的拳头产品,除了能源就是军火了。
苏联留下的军火库存,足可以让俄罗斯再打一次世界大战,在此次战争没开打之前,俄罗斯的军火因为长期放在仓库里吃灰,以及管理不善,时常出现自爆,而这些损失对庞大的俄罗斯来说,根本不值一提。
苏联的装备比较粗犷,以结实耐用著称,即使存了小半个世纪,仍然能够正常使用,如今上世纪70年代的产品还在战场上发挥余热。
来自苏联时期那500万吨以上的弹药储量就是俄罗斯的底气,这些库存,以现在的战争强度,足够俄罗斯打上四年之久。
这只是库存,更别说,军工产业就是俄罗斯的支柱,如果开足马力,弹药自然源源不绝,这样就是打个十年,俄罗斯也撑得住。
即使如此,俄罗斯也并非没有外援,他们就是伊朗、朝鲜和白俄罗斯,特别是伊朗,可能是遵循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它对俄罗斯的支持,可谓是不遗余力。
而朝鲜因为几十年的先军政治,国内的军火也有不少库存,这样与其留在仓库底吃灰,不如支援给俄罗斯,但是由于运力问题,支援力度不可能太大。
近期西方媒体以俄乌战场出现大量中国制造的炮弹,污蔑我们暗地里支援俄罗斯,其实,这些炮弹不过是伊朗在两伊战争期间的库存。
相对于交通不便的朝鲜和工业薄弱的白俄罗斯,对俄罗斯能起到作用的也就是伊朗,因为在两伊战争中,伊朗使用最多的也是苏式装备,他们国内还拥有配套的炮弹生产线,更重要的是伊朗可以通过黑海直接将军火送到俄罗斯,再加上伊朗国内军工体系也比较完善。
这样一来,俄罗斯的库存再加上伊朗的支援,短时间内不会出现炮弹短缺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