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无一用是书生”,上半句才经典,揭露了人情冷暖!
“百无一用是书生”,上半句才经典,揭露了人情冷暖!
相信大家都有类似的经历,你一回到老家,和别人聊天时,他们会发出你在外面工作怎么样,工资有多少呀?有没有女朋友等问题的灵魂拷问。
然后你的回答却能从他们嘴里得到诸如此类的话:你看隔壁那个谁谁,从小就调皮捣蛋,也不好好读书,早早辍学出去了,到现在人家在外面混得多好,有房有车,有老婆孩子,一个月工资多少,你还是大学生……
当人们对读书不屑的时候,很多人会说一句
总而言之一句话:在这个世界上,读这么多书有什么用呢?
读书有没有用不知道,但读过书的人就不会把文人一句自谦的诗句断章取义来嘲笑读书人。
“百无一用是书生”出自哪首诗,上一句是什么?全诗它又表达什么意思的人都没搞清楚,又有什么资格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呢。
那我们今天就讲讲这句诗的出处以及它背后的故事。
这句诗是出自清代乾隆时期小有名气的诗人黄景仁笔下,全诗如下。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我们读一首诗时,多去结合作者生平以及写作背景,这样更有利于我们对诗词的理解,方便做出正确解读。
作者黄景仁,字仲则,常州府武进县人,祖上可以追溯到宋代文学家黄庭坚,但到了他这一代,家里已经很穷,再加上他祖父母、父亲和哥哥早早去世了,一家生计全靠母亲一人担着,家里就差揭不开锅了。
穷什么不能穷教育,虽然家贫,黄景仁的学业却没有耽误。他自己也聪明伶俐,9岁的时候,被誉为神童;14岁开始写诗,渐渐有了名气;16岁时参加童子试,斩获第一,受到当时的知府以及座师重视。
照这样的情况下去,黄景仁只要在接下来的科举上榜,飞黄腾达、光宗耀祖指日可待,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才华横溢的他在后来的乡试中屡屡落榜。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黄景仁不愿被固定的八股文所僵化自己的文章,又不屑向当时的官场低头,拒绝阿谀谄媚,这才导致黄景仁获得一个八次乡试落选的结果。
家中本就贫困,没有固定经济来源的他,只能在颠沛流离中掏取生计。诗负盛名却屡试不第的他在到处谋生的过程中也体会到了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世态炎凉,这样的不甘与愤恨让黄景仁身体也在也慢慢透支,最后年仅三十五岁就客死异乡。
他这首诗就是黄景仁在二十岁的时候所写,当时的他胸怀大才,连包世臣都赞他,说他是“乾隆六十年间,论诗者当推第一人”,然而却在科举上遭到打击,这巨大的心理落差让他愤愤不平,于是写下了这首《杂感》,来抒发心中不平之鸣。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柳絮本来是随意飞舞,但是沾了泥水的柳絮,则飞不动了。就好像自己拥有满腹才华,如今却像坠落在泥淖里的柳絮般,难以伸展,而自己的行为举止,被一些权贵们认为高傲的不识抬举和不近人情的“薄幸”之人。
黄景仁修仙修佛不成,是比喻自己一事无成落,到现在还漂泊不定落魄的活着,内心十分悲苦,所以只能在深夜之中写诗来抒发心中的不平,于是就写下了这下面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西晋竹林七贤之一阮籍,对于瞧不上的人就用白眼看人,对于自己欣赏的人,他就青眼有加。
这其实并不是作者看不起人,更不是看不起读书人,这就是他在发牢骚时说的自嘲自讽的气话。
他说自己在这个世上,相互欣赏的知音不多,90%的人都不会真心对你好,你对这样的人不友好哪怕送白眼也没关系的,也许最没用最没存在感的就是我们这些读书人了。
这么来看“十有九人堪白眼”,有点孤芳自赏之意。“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实际上只是一个恃才傲物的少年用来自嘲的气话,咱可别当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所以等他气消了之后,他又开始自我勉励了。不要担心总说愁以后就会成真,即便是春天的鸟儿,秋天的虫子,也能发出自己的声音,也会有人倾听他们的声音。
鸟可以鸣春,虫可以鸣秋,我应该学习春鸟秋虫,发出自己的声音,即使没人听我唱歌,我也可以自己做自己的观众。
这句貌似颓唐其实非常洒脱,全诗看下来表面是自嘲,但实际上是在鼓励自己。
古代诗人抱怨读书无用的牢骚语其实也不止这句“百无一用是书生”,大文豪苏轼曾经就说过“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陆游也有感慨“此身合是诗人未”,看上去都是说读书没什么用,实际上说的都是反话。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秀才的意思秀才的解释
(1) [xiucai; one who passed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at the county level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明清两代称生员 (2) [scholar] 泛指读书人 传一乡秀才观之。——宋· 王安石《伤仲永》
(1) [xiucai; one who passed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at the county level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明清两代称生员
(2) [scholar] 泛指读书人
传一乡秀才观之。——宋· 王安石《伤仲永》
1.优异之才。《管子·小匡》:“农之子常为农,朴野不慝,其秀才之能为士者,则足赖也。” 尹知章 注:“农人之子,有秀异之材可为士者,即所谓生而知之,不习而成者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吴廷尉 为 河南 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汉 荀悦 《汉纪·武帝纪一》:“其秀才异等,太常以名闻;其下才不事学者,罢之。”
2. 汉 时开始与孝廉并为举士的科名, 东汉 时避 光武帝 讳改称“茂才”。 唐 初曾与明经、进士并设为举士科目,旋停废。后 唐 宋 间凡应举者皆称秀才, 明 清 则称入府州县学生员为秀才。《后汉书·左雄周举等传论》:“ 汉 初詔举贤良、方正,州郡察孝廉、秀才,斯亦贡士之方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时人语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3. 元 明 以来用以称书生、读书人。 元 乔吉 《新水令·闺丽》曲:“我是箇为客秀才家,你是箇未嫁女娇娃。”
两篇高考“满分作文”都出自他手!这位高中生的秘诀是……
杭二中学生李豪逸,因为出国留学,没有参加高考,但看到浙江卷高考作文题后,他有感而发,“随性练笔”,写下了一篇名为《书生》的作文,顿时走红网络,被誉为“高考满分作文”。原本, 他只是想拿高考作文题练练笔,没想到因为太出彩,被网友误认为是高考满分作文。
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作文题目: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注意】①题目自拟。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上苍赐人以三书,一曰有字之书,二曰无字之书,三曰心灵之书。此三者,同出而异名,殊途而同归。读书者可称书生,而凡世间之人,或多或寡,必读此三书,故世间之人皆为书生也。
有字之书,文章著述也。以一字概之,是为录。往圣先贤著经典,而后人传习之;诗仙词圣书佳句,而后人吟咏之。有字之书,乃作文章者之见闻经历、所思所想,付诸于文。孔夫子所著之《春秋》,太史公所著之《史记》,皆属有字之书也。李太白狂歌之《将进酒》,杜子美哀叹之《石壕吏》,亦属有字之书也。以文章传道义,以诗篇记良辰,此有字书之真谛也。
无字之书,生活经历也。以一字概之,是为行。劳心柴米油盐,远游名山大川,皆读无字之书也。无字之书是为行万里路,如古徐霞客之游览,如马可波罗之远渡。于万化冥合之间,读自然造物之书。鬼斧神工,最美之书乃天成。无字之书亦是平日生活,秋风卷屋,五斗折腰,利锁名缰,虚苦劳神。于困顿失意之时,读泪湿汗浸之书。披荆斩棘,最重之书乃人生。
心灵之书,思想精神也。以一字概之,是为己。人即心,心即道,道即天,天人合一。人以心观宇宙,观宇宙亦是观心。陆九渊曾言:“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灵之书包罗万象,可绝非万象本身也。康德、柏拉图之思考,于此二人乃心灵之书,而其著述非心灵之书,故此书无法外借也。心灵之书乃思想本身,发于人,终于人。凡世间之人皆有心灵之书,而此中玄奥不可言传。
文人以有字之书录无字之书,圣人以有字之书传心灵之书;学者以无字之书习有字之书,行者以无字之书证心灵之书;贤者以心灵之书衍有字之书,哲人以心灵之书明无字之书。此三书连环相扣,缺一不可。书生在世,读尽经典,而读此三书断不可厚此薄彼,需雨露均沾,相辅相成。
失有字之书,则文明难以传承发展;略无字之书,则学问皆如纸上谈兵;缺心灵之书,则人生浑若傀儡木偶。幸上苍非悭吝之辈,播此三书于人间。是故世人尽能读此三书,行此三书,传此三书。
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作文题目:门与路永远相连,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它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也可以让你走向世界。大学的门,一边连接已知,一边通向未知。学习、探索、创造是它的通行证。大学的路,从过去到未来,无数脚印在此交集,有的很浅,有的很深。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变成了路;而这世上本也没有门,纵横的阡陌多了,也就出现了门。世间万千道路分分合合,亦有万千门户隔绝两地。人在世间行,行于路,歌于途,入于门。
门是终结,每一段的路途都有自己的终点。 经过那扇门,便是合上了一段路、一段情,便又是一段往事成空,那是一个或圆或缺的句点,是世界之极的天涯。
门是起源,每一段的路途都有自己的起点。 打开那扇门,便是展开了一世生、一世梦,便又是一世浮生若梦。那是一道或明或暗的花火,是世界之巅的极光。
门是关卡,有的人停下了前行的脚步,有的人走上了全新的征途。 门前是已知的世界,门后是未知的迷途。未知总是让人恐惧的,而已知给人以温暖的怀抱,但与此同时,已知让人丧失进取的锐气,未知却是无尽的可能与希望。是该冒险闯荡还是安于现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有的人把门视为起点,有的人把门视为终结,行止自在人心。
我不知门为何物,因为它代表太多太多。它是绝路亦是希望,是终结亦是起源。它是关卡,是选择,是冥冥中的因果,是无限循环的轮回。人生弹指间,启门一瞬观。看到的是红尘世间,是若梦浮生。门后的世界是无法想像的,唯有在开启以后才能感受它的精彩。
有路的地方就有门,只因门本就是路。
看完了李同学的文章后,很多人更好奇的是他为何会如此厉害?
当代著名小说家、编剧麦家评价李豪逸:“你已经是个小作家,要立志当个大作家,把我超过。办法很简单,多读书、勤思考。”
当代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认为李豪逸的灵感是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爆发。
爱写作的人都爱阅读。从小受家庭的影响,李豪逸全家都酷爱阅读。“读什么书其实没有关系,关键是得读起来。”李豪逸曾在分享经验时这样说。家里那间满满的书房,就是他童年的第一间图书馆。
他比较喜欢读《史记》等史学类书籍,对《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名著也很感兴趣,最喜欢读的是《红楼梦》。除了名著,网络小说他也会读,但会挑选,小学时就已读过《盗墓笔记》。
有人问,高中这么忙,如何抽时间阅读?
李豪逸的答案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碎片化阅读。因为时间少,他会选择读一些精选过的书,关注了几个读书公众号,他们会定期推荐一些好书,父母、老师也会推荐。看到感兴趣的再精读。
但是他也认为,碎片化时间看些诗歌可以,看些大部头就不合适了。连续四五个小时或七八个小时,一本书连续读下来,和一些碎片化时间的短阅读相比,差别是巨大的。他建议中外名著花完整时间好好阅读,网络小说建议采用碎片化阅读。
多看是为开阔眼界,积累知识,多写则是为将灵感实时记录下来。 “写作时不用考虑文体、格式,心里想说什么就写什么,直抒胸臆,就是最真实的表达。”
李豪逸为何会如此厉害,总结起来有这么几点:
1、酷爱阅读,而且是全家酷爱阅读,有非常好的阅读氛围。“家里的书房,就是他童年的第一间图书馆”。
2、阅读要广泛,既读中外名著也读网络小说,但要有不同的阅读方式。中外名著要花完整时间认真阅读,网络小说可以在碎片化时间阅读。
3、要多写,将灵感实时记录下来。
4、学校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现在的高中教育已经到了“私人定制”时期,该给孩子们一个支点,让他们从不同角度撬动地球。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转载请联系原出处。作文网尊重版权,如有侵权问题,请及时与管理员联系处理。
相关资讯
两篇高考“满分作文”都出自他手!这位高中生的秘诀是……
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作文题目: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变成了路;而这世上本也没有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