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欧闪电般沦陷,大英帝国到了悬崖边
因为近年来西方对俄罗斯的敌视,很多官方宣传中都有意回避了苏联在二战中的贡献。有媒体在法国做了一次调查,很多15-25岁的年轻人都认为是英美打败了德国,对苏德战争知之甚少。
现代的西方人毫不了解二战初期的英法有多狼狈,所以才会相信美国打败德国的“美式历史观”。要知道在1941年德国东进苏联前,法国已经投降,而英国也到了悬崖边上,随时有可能对德国投降,甚至连美国都一度放弃对英国的支援。
当时的美国还处在中立状态,给二战双方卖物资和武器,大发战争财。德国占领欧洲后轰炸英伦三岛,英国损失惨重。当时以海军立国的大英帝国居然低声下气,多次求美国支援,最后居然以8座岛屿为代价,换取了美国50艘的二手舰船。
二战时期,英、美、日三国是世界海军三大强国,1940年时英国海军底气还在,皇家海军有8艘航母,17艘重型战列舰,70艘巡洋舰,100多艘驱逐舰,50多艘潜艇,总吨位130多万吨。
如此庞大的皇家海军为什么要大老远去美国买船呢?英国的这8座岛有何价值?美国人这桩买卖有多赚?
在二战之初,英国人还以为这次战争就像一战那样,主战场还在西欧,法国是抗德主力,自己和法国联盟往前线输送部队就好。结果事与愿违,法国人看到一战后英美的嘴脸,高卢人这次不想再给昂撒人打工,所以直接在1940年选择投降,保持了自己国内的稳定和繁荣。
法国投降后,德国的装甲军来到了英吉利海峡,德国空军开始对英国境内进行密集轰炸,纳粹元首的“海狮计划”箭在弦上。与此同时,德国海军的潜艇猎杀英国海军,并对英国的商船进行无差别攻击,想将英国人困死在岛上。
英国花大量的钱从美国购买战争物资,在1940年夏天就彻底花光了外汇,最后政府下令没收英国公民购买的美国债券,并在华尔街出售后换取美金。英国民穷财尽,但是美国却在孤立主义政策下不偏不倚,甚至美国福特等商业巨头还抨击政府向英国提供物资,损害了自己在德国的利益。
英国人知道,自己想凭一己之力战胜德国是不可能的,所以英国政府几十次向美国发起战时特殊贸易申请,但罗斯福碍于国内中立势力而不敢答应。美国人不是不知道德国的威胁,也不是不想帮自己“同文同种”的英国,但是美国国内的既得利益者不想卷入欧战。
作为一个孤悬海外的“世界岛国”,美国人的一切决定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的,原则上只要战争没烧到美国本土,美国就没必要参战。
丘吉尔都知道,美国是一头老虎,要让它帮忙,就必须先喂饱它。英国需要的武器、石油、食物、汽车等物资,要用大西洋上的殖民地去换。
当时美国的《租借法案》还未出现,在丘吉尔和罗斯福的努力下,美国和英国决定私下进行一场“军舰换岛屿”的军火贸易。
英国面对德国巨大的潜艇战压力,各种商船和军舰损失惨重。英军虽然有120艘驱逐舰,但是英国家大业大,皇家海军分布在加勒比、南非、印度、东南亚等等地方,导致在欧洲本地的军力不足,无法为商船高效率护航。
仅仅在1940年秋天,就有近300艘英国商船被击沉,它们的总排水量超过140万吨,哪怕是大英帝国也经不起这种损失。英国找到美国想买驱逐舰,但没想到美国居然漫天要价,直接对“大西洋防御圈”开刀。
美国政府当时判断英国支撑不了多久,已经决定夺取英国在大西洋的殖民地,这些殖民地主要位于加勒比海,是英国“大西洋防御圈”的一部分。这个防御圈是大英帝国遏制美国,掌握北大西洋的据点,美国人早就对其有了想法。
美国人主张用岛屿换军舰,美国不要岛屿的主权,而是要求英国将岛屿和岛上的设施租给美国99年。
英国首相丘吉尔心里很不情愿,因为美国人一开口就要20个岛屿,这基本是把英国赶出了大西洋。
但是面对德国人的压力,骄傲的大英帝国也只能暂时低头。最后经过艰难的讨价还价,在1940年8月,英国用巴哈马、牙买加、特立尼达、圣卢西亚等8个岛屿和岛屿上的十几个军事基地,换取了美国50艘驱逐舰。
美国人在这次交易里耍了个心眼,卖出的这些驱逐舰大多建造在一战后,最新的也有十几年服役期,但英国想后悔已经来不及。
英国皇家海军在伦敦举行了仪式欢迎美国军舰,这些军舰的入伍并不能完全化解德国的潜艇战,只能暂时减轻英国海军的压力。但是首相丘吉尔对这次买卖非常满意,事实上这桩买卖一开始英国只付出6个岛屿,但是丘吉尔“白送”2个,以表示诚意。
丘吉尔这么做不是“崽卖爷田心不疼”,英国政府做这笔交易前早就摸清了美国的想法,这场贸易表面是美国大赚,其实背后有英国的国际战略。
英国在跟美国做这笔贸易前,美国国内的“孤立派”非常强硬,让政府不敢直接拥抱英国。但是美国已经通过外交途径多次对英国的未来表示担忧,也害怕德国统一欧洲后无法收拾,进而侵略美洲。
美国要的这些岛屿是“大西洋防御圈”的一部分,上面有现成的军事基地可以利用。美国此举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削弱英国,更是为了防御德国,这一点人尽皆知。丘吉尔力排众议向美国租借8个岛屿99年,赢得了美国国会的好感,更拉近了美国和英国的距离。
这笔贸易做成,英国人失去了岛屿,美国人得到了战略利益,但德国人开始犯嘀咕了。德国不得不对美国的中立立场出现怀疑,对美国帮助英国的行为感到不满,美德关系出现裂痕。
英国让出加勒比海殖民地利益,换取美国的支持,等于是让美国纳了“投名状”,成为自己的靠山。这笔买卖是标准的“政治交易”,而且大获成功,但是在当时的英国依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因为自从大航海时代以来,只听说过英国抢人家的殖民地,英国自己吐出殖民地的情况着实罕见。“大英帝国颜面扫地”,这是反对者对丘吉尔的抨击。
丘吉尔的反驳很简单:英国已经在亡国的边缘,如果没有美国支援,1941年英伦三岛就会沦陷,大英帝国政府会成为流亡政府,到时候美国就会拿走印度或者马来、缅甸,而不是几个小小的岛屿。
后来二战的发展也证明了丘吉尔的想法,哪怕是最后战胜了法西斯,英国的海外殖民地也几乎全部独立,如果英国在1941年真的战败,那英国的战后地位将会一落千丈。
1、《二战期间英美间的离奇交易:驱逐舰换岛屿》,佚名
2、《二战初期英美在对德经济战问题上的摩擦以切调》,胡杰

二战期间福星高照,新兵乱开炮却打爆军火库,救下几十万法国人
两次世界大战的硝烟早已远去,但在这夺去数千万人生命的灾难中有许多奇闻异事至今仍是被人们津津乐道。这是一位福星高照的法国新兵的故事。
凡尔登战役被称作“凡尔登绞肉机”,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战役之一,双方共投入近100万人,损失70多万人。最终英法联军以惨重的代价赢得了胜利,打破了德军占领巴黎的企图。
这场战役中,有一位法国新兵,愣头愣脑的就成了“英雄”。
事情是这样的,凡尔登战役及其惨烈,战争双方都损失惨重。打着打着,兵力就不足了,只好把没有任何经验的新兵派上战场。这位法国士兵就是不折不扣的新兵,经过老兵的一番教育就算毕业了,上了战场当炮兵。这位哥们一紧张,就把炮弹打偏了,原本应该攻击东北方向德军阵地的炮弹却飞向了西北方向。
然而,神奇的是,随着这枚炮弹的爆炸,德军炮兵阵地上接连响起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并伴随一片片火光,刚才还在奋力嘶吼的德军重炮都变成了哑巴。于是法军元帅当机立断,命令士兵冲锋,轻而易举的拿下刚刚经历了大爆炸的德军炮兵阵地。
原来,这枚乱飞的炮弹,歪打正着的打进了德军的秘密军火库。 这位法国士兵真是是福星高照,运气好到逆天,一炮打出来一个重炮师的威力!
原创二战时,一场战争下来要消耗多少钱?看看我国采购单就能明白
自从二战以来,任何一场战争的消耗,考验的不光是作战双方的兵力,也是一场关于财力的大比拼,因为在战场上想要获胜就需要有不弱于敌人的武器,至少不能相差的太多,否则伤亡就是非常巨大的。我们国家在二战期间是太平洋地区的主要战场,牵制住了日本的绝大多数兵力,否则日本将会有更大的精力入侵其他国家,但是我们为了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付出了非常大的代价。
虽然我军的武器不如日本的先进,但是光是指望本国兵工厂生产枪支弹药是不现实的,美苏方面支援的武器也只是有限的,所以更多的时候我们作战还是用的自己购买的武器,我们就来看看当时进口武器的价格到底有多贵,看看中国为了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消耗了多少财力。
要谈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明白当时的外汇比率,中国使用的银元和美元比率是2.85:1;而法币和美元的比率是1.345:1
毛瑟98K:又称M1924,这种枪使用方法相对简便,结构简单,后来中国自己制造的中正式步枪就是在这种枪的基础上研制出来的,该枪也是中国军队购买的首批枪支,美国的售价是30-50美元一支,法国的采购单价是90-140法币,配套的子弹是50美元/千发。
捷克ZB26式轻机枪,这种机枪从抗战时期一直用到了抗美援朝时期,最初是从捷克布尔诺兵工厂进口的,每一挺的进口价格为320美元到500美元,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先后进口了差不多3万多挺这种型号的机枪,后中国兵工署派人出国学习,回来后就自主研发了这种机枪,光是抗日战争期间就生产出了39744挺。
马克泌重机枪,主要有德国制造和俄国制造两种,1937年的单价为1200银元,在这之前根据物价水平的高低略有降低,但是最低也要850银元。
其次就是价格相对较高的重武器了:
德国的大炮因为售价比较高,所以中国进口的并不多,光是一门150mm(FH-18)重炮,售价就高达4.2万美元,一发炮弹需要50美元。1935年中国军方购买了29辆英国制造的M1931水陆两栖坦克,为了组建“龙”连就消耗了16辆,按照一辆3.85万美元的价格,武装一个坦克连的成本就是61.6万美元;1936年又采购了16辆英国制造的“维克斯”MKE型坦克,这一次武装起来的部队叫“虎”连,成本为83.4万美元。
最后的重头戏就是战机了,二战期间苏联给中国援助了各类飞机约800架,价格平均为3万美元,这还是低于市场价20%给中国的;除此之外,中国当时自己研制的各类飞机也有700多架,每一架的成本也需要1.5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