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突然卸载核燃料引发外界关注
国际在线消息(驻伊朗记者 罗来安):伊朗核问题这两天又再度吸引了外界的普遍关注。伊朗方面26号突然宣布卸载 布什尔 核电站核燃料。一直以来,布什尔核电站在建设的过程中就历经多次推延,去年10月正式开始装载核燃料,11月底伊朗宣布核燃料装载工作完成。伊朗外长萨利希本月16号接受伊朗伊斯兰通讯社采访时还表示,布什尔核电站反应堆已经封顶,在进行完最后试验之后,将正式发电。 而此时传出的卸载核燃料事件无疑将再度推迟布什尔核电站的运营进程。从公开的表态看,伊朗对此事轻描淡写,但外界有核问题专家认为,在即将发电的“关键时刻”决定卸载燃料,足见事态“并非平常”。有媒体报道说,这是因为该核电站系统遭到了“震网”病毒攻击,伊朗随后否认了这种说法。不过,目前这一事件已被外界认为是伊朗核计划遭遇的一次实质性挫折。相关的详情情况,我们连线本台驻伊朗记者罗来安。罗来安,介绍一下你了解到的此次伊朗布什尔核电站卸载核燃料事件的具体情况:
记者:好的。伊朗常驻国际原子能机构代表苏丹尼耶26号突然宣布,伊朗将暂时卸载其首座核电站布什尔核电站的核燃料。他解释说,卸载核燃料是应俄罗斯要求进行的,进行多项试验和相关技术工作,试验结束后,核燃料将被重新装入反应堆堆芯。国际原子能机构25号公布了最新报告证实,机构人员本月中旬视察了布什尔核电站,验证核材料。伊朗随后告知国际原子能机构,将卸载燃料组件。
布什尔核电站是伊朗首座核电站,设计装机容量为1000兆瓦。1995年,俄伊两国签署合同,由俄罗斯帮助伊朗续建该核电站。根据合同,该核电站应于1999年7月竣工。但后来由于政治、资金、技术等多种原因,竣工日期一拖再拖。
去年8月,布什尔核电站举行了核燃料装载仪式,但后来由于“天气原因”核燃料装载被推迟至10月26号。今年1月,时任伊朗原子能组织主席萨利希说,电站核反应堆已开始运转,预计4月9号并网发电。此前伊朗就曾多次宣布核电站发电日期,但均未能如期实现。这次伊方突然宣布卸载核燃料进行技术检测,而且没有宣布检测何时结束,电站并网发电日期无疑将再一次无限期拖延。分析人士认为很可能是该核电站受到了病毒攻击。主持人。
主持人:那么,这究竟是一种什么病毒,它的来源是哪里?核电站被它攻击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相关媒体和伊朗方面对此有什么反应?
记者:这是一种被称为“震网”的电脑蠕虫病毒,计算机专家认为,这种病毒是专门为袭击离心机而设计的。 去年7月,德国专家发现震网病毒后,伊朗、印度尼西亚、印度和美国等国均遭到这一病毒攻击。美国《纽约时报》1月曾报道说,“震网”病毒是美以研究人员共同设计的,已经导致伊朗纳坦兹铀浓缩工厂大约20%的离心机报废。布什尔核电站也是“震网”病毒的攻击目标。事实上,自去年8月以来,布什尔核电站的启动时间被一再拖延就引发了媒体猜测,布什尔核电站可能是受到了“震网”病毒攻击。今年1月,一些西方媒体报道说,“震网”病毒侵入了布什尔核电站的计算机系统,对该核电站反应堆造成严重影响。英国《每日电讯》在今年1月的报道中说,俄罗斯核科学家之前曾向克里姆林宫提醒,由于“震网”病毒已经侵入到布什尔核电站的控制系统,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可能会酿成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类似的灾难。但俄罗斯原子能公司及伊朗原子能组织均对西方媒体的报道予以了否认。
针对布什尔核电站可能遭到病毒攻击的报道,伊朗舆论认为,西方国家不顾人们的安全想方设法攻击他国民用核设施,这是非常不人道的,不仅是对伊朗民族的犯罪,而且对本地区国家也构成了威胁。主持人。
主持人:“伊朗卸载核燃料”再度引发了人们对伊朗核技术的质疑,对此,伊朗相关部门有什么表态吗?
记者:伊朗原子能组织发言人卡耶米26号说,一座核电站启用前,卸载和重新装载核燃料并不稀奇,那是种技术检查,以获得关于核反应堆安全的信心。伊朗常驻国际原子能机构代表苏丹尼耶当天也说,布什尔核电站安全责任完全由俄罗斯承担,伊朗一直强调,核电站设施安全比急于并网发电更重要。不过,有西方分析人士认为,这一事件可能引发人们对伊朗核技术的质疑。他们称,这一事件对伊朗核计划来说是一次实质性挫折,同时可能引发人们对伊朗能否安全运营一座现代化核反应堆的怀疑。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美国等西方国家指责伊朗核计划旨在发展核武器,但布什尔核电站处在国际原子能机构严格监察之下。布什尔核电站始建于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之前,当时主要依托德国技术,而后来于1995年为俄罗斯接手。这座核电站使用的燃料都来自俄罗斯,发电后产生的废料也将送回俄罗斯处理。西方国家事实上也默认了该核电站是民用核能项目的一部分。因此,布什尔核电站不同于纳坦兹、库姆等核设施,并非“震网”病毒的攻击重点。所以有核专家据此推断布什尔核电站存在一个不同技术设备衔接的问题,衔接不好也容易出现问题。主持人。
主持人:好的,感谢前方记者发回的报道。

伊朗唯一核电站命运引发高度关注,中东多国担忧其遇袭后果
美东时间6月20日,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格罗西发出警告,称如果伊朗境内唯一的核电站布什尔遭到以色列攻击,可能会引发伊朗境内核设施遇袭以来的最严重后果。
格罗西当天在联合国安理会中东局势紧急公开会上作视频发言时说,布什尔核电站有数千公斤核材料。多个中东地区国家直接向他表达了对布什尔核电站可能遇袭的担忧。该核电站位于伊朗南部布什尔省,与科威特隔海相望,距离约300公里。
格罗西指出,如果布什尔核电站遭到直接攻击,可能会导致非常大量的放射性物质释放到环境中;如果攻击造成核电站仅有的两条供电线路瘫痪,就可能会导致反应堆堆芯熔化,从而向外释放大量放射性物质。
在最坏情况下,上述两种情形都需要采取疏散、为居民提供庇护场所、服用碘片等防护措施。辐射监测将覆盖数百公里范围,涉及科威特、沙特、巴林、伊拉克和巴林等邻国,对大片市区及居民造成严重后果,需要采取食品方面的限制措施。
清华大学安全科学学院助理教授张小乐在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表示,与铀浓缩设施不同的是,核电站在正常运行中会存放着大量高放射性的核材料,一旦其遭到攻击,将构成长期的健康风险,严重危害渔业生态系统、水资源的安全以及海上交通环境。
该核电站原是在1974年由德国西门子公司负责建造的,后来在美国的反对和施压下后者停止合作。1996年2月,布什尔核电站在俄罗斯的帮助下开始兴建,但工期一拖再拖。
俄罗斯国家原子能集团公司总经理利哈乔夫表示,对布什尔核电站的打击可能导致一场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相当的灾难。
1986年,乌克兰普里皮亚季邻近的切尔诺贝利核电厂第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这次灾难所释放出的辐射线剂量是广岛原子弹的400倍以上,当时数以千名工作人员和周边居民都遭受了严重的辐射伤害。有科学家担心,核辐射会对当地人造成几个世纪的影响。
除了用于发电,核能还可以用于制造原子弹和氢弹等带来毁灭性后果的核武器。1980年美伊断交后,美国开始指责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为掩护秘密发展核武器。
本轮以伊冲突爆发之前,美国与伊朗就核问题举行了5轮谈判。双方在铀浓缩活动等关键问题上存在明显分歧。美国要求伊朗停止所有级别的铀浓缩活动,伊朗则主张其有权开展以和平利用核能为目的的铀浓缩活动。
6月12日,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以19票赞成、3票反对和11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针对伊朗的决议,认定伊朗违反《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义务。这是近20年来首次国际原子能机构宣布伊朗违反核保障协议。
以色列开始袭击伊朗的目的就是消除后者的核武器威胁,包括所有相关制造设施和高级科学家。自6月13日凌晨以来,以色列对伊朗多地发动大规模空袭,轰炸伊朗核设施和军事目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据国际原子能机构评估,位于伊朗中部纳坦兹核设施的铀浓缩厂地面设施被摧毁,离心机可能已受损。核设施内部存在放射性污染但情况可控,尚未对外界造成影响。由于尚未投入运行,且未装载任何核材料,因此正在建设中的伊朗洪达卜重水反应堆遭袭未造成放射性影响。
以色列内塔尼亚胡政府持续向美国施压,要求其协助打击建在地下90米深的岩石层中的福尔多核设施。特朗普的顾问透露,特朗普尚不确信美国的GBU-57巨型钻地弹是否能摧毁该设施。
伊朗浓缩铀存量突破上限引发国际社会关注
中新社北京7月3日电 综合消息:伊朗本月1日宣布该国低浓度浓缩铀存量突破300公斤,引发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包括伊核问题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在内的有关各方连日来分别就此事表态。
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莫盖里尼与德国、法国以及英国外长2日发表联合声明称,对伊朗低浓度浓缩铀存量突破上限的消息感到担忧,敦促伊朗停下脚步,不再采取进一步措施。
伊朗外长扎里夫1日表示,伊朗将继续生产低浓度浓缩铀。他当天还指责欧洲国家没有采取足够措施保障伊朗根据伊核协议获得的利益。他同时表示,只要欧洲国家同意履约、保障伊朗的权益,那么伊朗愿意重回协议。
欧盟与德、法、英三国的联合声明还表示,各方将坚定、一贯地执行伊核协议,但这取决于伊朗能否全面履行协议。声明称,各方将考虑如何在协议框架下采取应对行动。
美国白宫1日发表声明说,美国及其盟友不会允许伊朗发展核武器,美国对伊“极限施压”仍将继续,直至伊朗改变当前行为。白宫的这一表态得到了以色列的支持。
俄罗斯副外长里亚布科夫1日呼吁各方保持克制,希望伊核协议的欧洲签字国勿使局势升温,呼吁伊朗尽最大可能负责任地对待伊核协议以及伊朗与国际原子能机构之前达成的协议。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2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说,中方对伊方采取的措施表示遗憾。同时,正如中方多次强调的,美方极限施压是当前伊核紧张局势的根源。他说,“我们呼吁各方从大局和长远出发,保持克制,共同维护全面协议,避免紧张局势轮番升级。”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1日通过发言人发表声明,敦促伊朗继续履行伊核协议相关承诺,希望伊核协议其他各方继续采取措施,通过协议的机制来解决问题。
2015年7月,伊朗与伊核问题六国达成伊朗核协议。2018年5月,美国宣布退出伊核协议,并逐步恢复因协议而中止的对伊制裁。今年5月,伊朗总统鲁哈尼宣布伊朗中止履行伊核协议部分条款,并称如果诉求得不到满足,伊朗将不再限制铀浓缩活动的产品丰度。(完)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