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苓:“不懂体育者,不可以当校长。”
“不懂体育者,不可以当校长。”这是百年前中国现代教育发蒙之时 对校长提出的一个标准。一所学校体育处于何种地位,直接反映该校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和对教育理想的追求。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教育的光荣使命。健康的身体是人的一切发展的基础,在运动中养成的坚韧顽强是一个人一生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在合作与竞争中养成的协作意识也是现代社会的必备品格。没有体育,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体育帮助人实现全面发展,不只是北京体育大学等体育院校的任务,更应该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一件“大事”。
孩子们能从体育运动中收获什么?
《体育,是这世界上最好的教育》
曾经,我们只有比赛,只有获胜。
竞技场上,胜者欢呼雀跃、笑容灿烂;负者垂头丧气、神情落寞。体育带给人们的情感冲击直接而强烈,这一点在青少年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
实际上,无论输赢都是一个人成长的过程,都会有人生的收获。有时,我们恰恰遗忘了体育最重要的教育功能。
》中说道:“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许多人把体育比赛的过程比作浓缩的人生,高潮与低谷、顺境与挫折,短时间内体验一遍人生况味,确实有增广见闻、加深生命厚度的作用。从审美角度来看,只是体育之魅力,而在教育者眼里,体育不仅能壮筋骨,还能调感情、强意志,却是人格教育的最好方式。
》中说:“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人的全面发展从体育运动开始。运动员在赛场上奋力拼搏,是对卓越和荣誉的追求。付出的艰苦训练,考验的是敬业精神和意志力。而在公平竞争中收获尊重和友谊,又能完成自我实现和超越。
有没有人想过,体育不就是这天下最基础,最好的教育吗?
著名教育家张伯岑说:“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教会学生锻炼身体,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具有积极人生观的人;具有健康状态面貌的人;会学习、有智慧的人;会合作、待人以宽的人;会生存、能独立的人 ……这几点正是体育课堂中的教学目标,体育课从始至终都把这几点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人格。”
在体育教育中,不管你平时训练时成绩有多好,你都无法决定在一场重要的比赛中你会取得一个什么样的成绩。
作为体育人,唯一能做的就是坦然面对,坦然面对自己的竞技状态,坦然面对自然条件,坦然面对这一切。
牢记体育教给你的道理:做一个真实的人!
真正的身体健康是教会孩子对身体健康的正确理解,使之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
生命因健康而美丽,真正意义上的健康是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较强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教育应以每个人的健康为最终目标,因此,老师在教育学生强身的同时,同样也会强调“强心”。
所谓体育,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体育培养人的高贵品质——责任心
说:“每个人都被生命询问,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问题,只有以‘负责’来答复生命。”
能够“负责”是人类存在最重要的本质。体育能教会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何训练中,教练都会说明出席次数对最终成绩的影响,一天不训练,只有自己知道,三天不训练,全世界都会知道。对自己的成绩负责,数据不会说谎。
都说体育人乐观,天塌下来都不叫事。其实,这来源于长期训练后形成的良好心态,而这种心态,往往是很多体育人最后成就一番事业的强大动力源。
坚强——体育教育最成功的核心品质
古希腊著名教育家、哲学家柏拉图说:“一个人从小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 而一个从小喜欢体育锻炼的人,一定会有一颗坚强的心。
在一次次的动作磨练中,在一滴滴的汗水流淌间,一天天成长,一天天蜕变,在人生之旅中不断的实现完美。
美国著名成功学家、教育家卡耐基说:“如果我们有着快乐的思想,我们就会快乐......用快乐、乐观、豁达的胸襟去面对人生吧,我们的人生就永远是快乐的。”
体育使人快乐,体育丰富人生,体育塑造人格,体育是最基础、最美好的教育!
教育部、体育总局、中央编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关于在学校设置教练员岗位的实施意见》,《意见》表示学校可根据工作实际,设立专(兼)职教练员岗位。
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材料管理办法(试行)》, 明确要求,非学科类人员(体育类)应具备相关行业资质证书或专业能力证明。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将对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培训机构的星级评定工作,定期发布白名单、黑名单,校外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将迎来规范发展。
国家体育总局发布《课外体育培训行为规范》,明确提出, 课外体育培训主体的执教人员至少持有一个证书 。中小学校在完成教学计划后,应因地制宜将体育场地设施向儿童青少年开放,可组织学校体育社团或遴选符合条件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体育培训机构等为学生提供课外体育培训服务。
体育总局青少司编制完成了《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基本要求》行业标准,其中在执教人员资质中明确了:执教人员应持有国家颁发的有效资格证书上岗工作。
教育部等三部门发布《关于规范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公告》,《公告》提出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应当具备相应的资质条件,从业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职业(专业)能力证明。
学习完全部线上课程并通过考核以后
将可以获得由国家体育总局官方认证的证书资质
国内唯一的儿童青少年体适能官方证书
国内唯一的儿童青少年体育培训领域国家级培训
高效助推专业教练员的职业生涯发展!
领取助学礼包、报名咨询(团报)、合作、开发票、公务卡、进入官方考试学习交流群,请长按上方二维码添加赵老师微信:188 - 3118 - 3213
免责声明:【生态体育】图文来自于网络,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生态体育及时更正删除!

西城区体育精品项目巡礼之一:羽毛球
豪夺11金!在这次第十六届北京市运动会羽毛球比赛中,她披荆斩棘,带领队员在赛场奋勇拼搏。一身黑色运动服外加干练的短发,走起路来健步如风,无论是在赛场还是在训练馆中都显得格外的“飒”,她就是在本届市运会上带领西城区少儿体校羽毛球队创历史最佳战绩的教练员——张晋康。
8月21日,第十六届北京市运动会的羽毛球比赛正在燕山体育运动中心落下帷幕,西城区羽毛球队摘得11金、5银、4铜共19枚奖牌。刷新了以往的最佳战绩,辉煌的背后是教练组不断的努力与汗水。
在甲组混双的比赛中,虽然西城区的两组选手最终会师决赛,但其中一对李昊锦/张潇洋,在之前的小组赛中输球,于是教练组针对对手和自己的队员展开了详细的研究,仔细看录像重新布置战术,在八进四的时候碰到了同样的对手,这一次依靠着张晋康提出的新战术让李昊锦/张潇洋战胜对手,为最后成功进入决赛奠定了基础。
张晋康回忆说:“甲组混双这枚金牌拿的很艰难,小组赛输球之后我们很重视,主要是对方就打我们的网前球,想迫使我们起球,他们好进攻,而我们的队员站位太靠后,就进了对方的套路里。后面再次打的时候我就要求张潇洋看住网前,把网口的球看好,过来就扑,在站位上也从双打站位改成了混双站位。”
之后在丙组女双易云洁和姜语乔的比赛中同样惊心动魄,其中姜语乔年龄比对手小一岁,在半决赛碰到夺冠的热门选手。当时开局非常不好,6比13落后7分,姜语乔在半程还被一个球打到眼眶,形势非常不利。两个小将克服身体和心理障碍,顽强拼搏,逆转了整场局势,反败为胜。
谈到这件事时张晋康说:“出现意外我们也很紧张,当时我就赶紧上场查看,发现眼眶已经有点青紫,因为比赛还需要继续,我就给语乔加油鼓励,安慰她没事,放开打,把平时的状态发挥出来就是好样的,她虽然年龄小但打出了昂扬的斗志,我还是很自豪。”
在今年市运会的比赛中,“雏凤清于老凤声”,西城羽毛球的小将在张晋康的带领下一次又一次向金牌发起冲击,不仅有张晋康从技术角度的深思熟虑,更有她对队员的关心和爱护。
光速成长记!12岁获全国冠军,16岁跻身国家队
“只要有我在,我就一定能赢”,这是张晋康对自己年少时期的评价,她也确实做到了。
从8岁开始练习羽毛球,那时的小晋康就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体能很好,步伐矫健,心理素质稳定。直到12岁她第一次参加了全国少年羽毛球锦标赛。首次出征,张晋康便摘得了12岁组的女子单打金牌,在接下来的三年里张晋康披金斩银,行走在了鲜花与掌声之中,也实现了少年组三连冠的壮举。
因为成绩优秀,在15岁时就越级进入了青年组,开始挑战16-18岁的选手,那个时候的张晋康凭借着全国冠军的头衔在16岁时进入了中国国家羽毛球队。之后张晋康在国家队开始了自己运动生涯的辉煌时期。之间还被授予了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
直到2012年伦敦奥运会结束,自己没能登上奥运舞台,这个时刻,张晋康即将27岁,她下了一个决心——退役!2013参加完全运后之后,张晋康退役了。她说:“当时自己有了伤病,经常需要打封闭针,而且也全身心的将经历放到了双打上,我想那个时候我是想有一段新的人生了吧。”把自己喜欢的羽毛球教给孩子们。“我想培养出奥运冠军,我未完成的梦想就让队员来完成吧。”张晋康说。
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值得人为之奋斗的事,作为一名教练员,张晋康希望用自己热爱的项目——羽毛球,来帮助队员们不断成长,获取快乐;来传承“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体育精神;来激励队员找到自己奋斗的目标,这个意义远远大于获得的那枚金牌。
在成为教练的这条路上,张晋康非常努力,不断学习、实践。不断优化和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张晋康说:“我觉得做教练要做到认真、负责,把我的视角所理解的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话让孩子们以他们的视角听明白,理解透彻。在技术指导上,我会针对队员在每一个阶段布置不同的练习计划,根据他们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进行针对性训练,来快速提升他们的水平。在教学时我会经常结合娱乐环节和羽毛球的体能选拔机制,通过选拔来刺激他们的上进心,每三个月打一次比赛。会清楚的检验出孩子哪里有问题,这样便可以有针对性的提高。我并不认为和队员之间只能是师生关系,对待13岁、14岁的队员时,我会把他们当做是自己的朋友,自己的战友来对待,好好进行心理建设。”
在队员眼里,张晋康是一名严厉但非常负责的教练,平时的训练中对每一个队员一视同仁,训练方法科学有效。上课有条理有规划。每次上课前会准备当堂的训练计划并列出要求,下课总是让队员进行完拉伸训练后才能放心看着他们离开。在这次市运会拿到女双冠军的姜语乔说:“跟着张教练学球,基本没怎么受过伤,教练会及时在我紧张的时候帮我调整心态,经过张教练的指导,我觉得比过去的自己更加坚强了,感谢教练一直以来对我的教导和帮助,在我状态不好的时候教练也没有放弃我。
张晋康认为认真、负责是一名教练必备的品质,这也是她当初的启蒙恩师——李迎节的特点,在张晋康的身上经常会映射着李教练的影子,现在两人之间还会经常进行一些教学上的交流。在她的理解中认为这是体育的一种传承精神,是不可磨灭、生生不息的优良作风,也正是这样一种传承让中国羽毛球事业欣欣向荣。
特奥运动员张菁华:乒乓球和爱的力量为他打开了人生之窗
学习、比赛、体育运动......对大多数人来说是随着成长自然而然进行的事情,但对于二级智力残疾的张菁华来说,却并非一件易事。从只能说出只言片语到成为特奥冠军,家人和爱心人士陪他一起敲开了眺望世界的窗,乒乓球便是他选择的破窗工具。
回想起这几年的经历,张菁华父母常常觉得是个奇迹。
济南市历城区仲宫街道傅家庄下村的一个小院子,便是张菁华的家。走进家中,有一间专门摆放着乒乓球台桌和发球机的训练房间。他所获的荣誉证书和奖牌被摆放在家中最显眼的位置,阳光照过去,折射出光芒。
2009年春天,张新奇、王红霞夫妇遇到了刚出生不久便被遗弃的一名男婴。看着孩子柔嫩的脸颊,夫妇俩决定将孩子抱回家抚养,并为他取名——张菁华,希望他未来能成为国家栋梁之材。自收养孩子的那天起,夫妇俩就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孩子来对待。
张菁华的到来,给小家带来了不少欢乐。但渐渐地,王红霞发现孩子好像与别的孩子有一些不同寻常的发育迹象。到医院检查后,才发现孩子有智力缺陷,医生诊断为二级智力残疾。听到个消息,两人像遭一记闷棍,呆在原地。家里人劝他们将孩子送到社会福利机构,但在张新奇夫妇看来,孩子已经遭遇一次命运的不公,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再舍弃。
从此,这场与命运的抗争,在这个三口之家打响。他们开始带着孩子奔走于各大医院,寻找治疗方案。“医生说有一种叫神经节苷脂的进口药,或许能够对孩子的智力发育起到一定作用。”张新奇说,这种药每天需要打一支,一支300元,其他还有很多治疗费用。但对于父母而言,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不想放弃。
治病,首先需要的就是钱。他们在镇上经营着一家早点摊谋生,两人既是厨师又兼职店员和收银。来店里吃饭的大多是建筑行业的外地务工人员,讲究的就是量大便宜。一个月刨去花销,两口子兜里也剩不下多少钱。
面对不菲的治疗费用,两口子咬牙坚持着,每天带孩子去治疗。他们怀着渺茫的希望,盼望着,也许用不了多久,菁华就会健康地长大,过上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
日子一天天过着,张菁华也慢慢长大。虽然在语言、行为、沟通交流等方面并不是很顺畅,但他却格外懂事。平时店里忙的时候,他会帮着父母上菜、搬东西,喂瘫痪在床的姥姥吃饭,也尝试学着包饺子、烙饼等生活技能。跟着父母一起出门时,遇到提着重物的老人,还会主动帮忙提下公交车。“他懂得什么是爱,也懂得如何回报爱。”
“我们不可能陪伴他一辈子。”如何让孩子在未来有一门养活自己的本事,成了张新奇心头一大难题。为让孩子接受到良好教育,经朋友介绍,他把孩子送到了济南市历城区特殊教育学校。从学校到家里单程26公里,张新奇特意买了辆车,接送孩子上下学。
2018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张菁华在学校社团中接触到了乒乓球。在乒乓球台上,大家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他,那是一种从没见过的神采奕奕。于是,学校老师和父母商量或许可以让他试试报名参加2018年全国特奥乒乓球比赛。
特奥运动是指智力障碍人士者在专业人员组织、引导下,力所能及地参与并实现其个人价值的群众性体育运动,有助于智力障碍者身心康复。
此时,距离比赛开始还有2个多月时间。掌握基础动作之后,训练强度和难度逐渐加大。为了更好地指导孩子,张新奇买了二手球桌和发球机,找了个乒乓球教练,每天放学后在家继续训练。
没想到,第一次出征比赛,他就将男子单打8-11岁组A组第三名收入囊中。颁奖台下,坐在现场的王红霞与电话那端的张新奇泣不成声。看到儿子站在领奖台上的那一刻,他们知道,孩子的未来将有更大可能。“作为智力残疾儿童的父母,孩子的每一点点进步,都来之不易。”
比赛结束后,张菁华也走上了乒乓球运动员这条路。为了支撑在乒乓球运动的路上能够走得更远,除济南市残疾人联合会免费提供的训练外,夫妻俩还在乒乓球培训机构为孩子报名了课程,每节课费用在150元-180元不等。
2021年,在山东省残疾人联合会的帮助下,菁华来到山东省残疾人训练基地进行系统学习和训练。每天上午九点,店里结束早高峰后,王红霞会带着菁华一路小跑坐上开往济南市区的公交车,历经两个小时的车程,到达位于山东师范大学千佛山校区的山东省残疾人乒乓球训练基地,学习训练4-6小时。
在平时的训练中,菁华极为刻苦。为了保持体能和状态,一刻都不敢松懈,常常练得大汗淋漓。王红霞通常会在包里备上两套训练服,每当孩子衣服被汗水浸湿后,替换一套后继续练。哪怕训练再累,菁华却从未说过放弃。午饭过后,张新奇会从店里开车来训练基地,等训练结束后接母子俩回家。三年时间,每天往返40公里,除了春节假期,一家三口风雨无阻。“孩子在坚持,我们也在坚持。”
经过专业教师的指导,菁华在全国第十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七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收获了人生中的第一枚金牌。在全国第十一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八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他一路过关斩将,同时获得男子双打16-21岁组B组第一名和男子单打12-15岁组A组第二名的好成绩。
提起张菁华的成长经历,夫妻俩说的最多的词便是感激。在张新奇看来,虽然上天为张菁华关上一扇门,但无数的好心人帮他打开了那一扇能够眺望世界的窗。
2023年,在得知张菁华家庭情况后,山东师范大学乒乓球俱乐部的齐伟、宋贺两位教练为其免除了一切场地费、训练费等费用,帮助他专心训练。
对于有智力残疾的他们而言,尽管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也要进行成百上千次练习,达到肌肉记忆。面对张菁华听不清和理解不了的专业训练知识,主教练宋贺开发出了专属于他的训练模式,在不断的练习中发现方法,解决问题。
由于家离得比较远,母子俩到了训练基地通常都接近中午时分,宋贺每次都会等他们到了,利用自己的午休时间加练。在张菁华未来的特奥之路上,宋贺还与他的父母达成了一个约定:只要他打一天,就会免费教他一天。
对于未来,张新奇夫妻俩希望陪着张菁华继续与命运抗争下去,站上更大的赛场,实现自我价值。同时维续爱的传递,回报社会。“接收了那么多的帮助,我们也想尽可能给予有需要的人。”
(大众新闻·齐鲁壹点 管悦 实习生 肖北辰)
上篇:休闲平谷运动人生
下篇:“拳释人生,跆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