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的进程已被格拉西莫夫拿捏
瓦列里·格拉西莫夫,1955年9月8日出生于俄罗斯喀山市,成长在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从小他对军事充满兴趣,1973年考入了喀山苏沃洛夫军事学校,正式踏上了军旅生涯的道路。
1977年,格拉西莫夫从喀山高级坦克指挥学校毕业后,他继续深造。1984年,他进入了马利诺夫斯基装甲兵军事学院,经过几年的学习与磨砺,1987年从学院毕业后被派往远东军区,开始了他的实战生涯。此后,格拉西莫夫还进入了俄罗斯总参谋部军事学院,1997年毕业后,他被任命为第一近卫坦克集团军的副司令。其间,他的军事经验逐渐积累,逐步进入了俄罗斯军队的高层。
格拉西莫夫的履历堪称钢铁般坚实,且富有实战经验。2000年,他被任命为第58联合兵种集团军司令,亲自参与了车臣战争,经历了真正的生死较量。2003年,格拉西莫夫调任远东军区参谋长,随后于2005年进入总参谋部,担任作战训练总局局长。几年的时间里,他在北高加索军区、列宁格勒军区和莫斯科军区等地担任要职,稳步晋升。2010年,他升任总参谋部副参谋长,2012年4月他接管了中央军区的指挥。同年11月,普京亲自点名,提拔格拉西莫夫为俄罗斯武装力量总参谋长。
担任总参谋长后,格拉西莫夫并没有停下脚步,迅速推动了俄军的现代化改革,着力提高军队的训练水平和装备标准。在他的推动下,俄罗斯军队在叙利亚内战中取得了重要的军事突破,为俄罗斯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奠定了基础。到了2023年1月,他被任命为“特别军事行动”总指挥,正式接手俄乌战争的军事指挥工作。
说到俄乌战争的起因,必须追溯到2014年。当年乌克兰发生剧变,亲俄的总统亚努科维奇被推翻,俄罗斯随即行动,吞并了克里米亚,并暗中支持顿巴斯地区的分离主义武装与乌克兰政府对抗。自那时起,俄乌关系迅速恶化,边境冲突不断升温。到了2021年底,俄罗斯在乌克兰边境集结了数十万军队,显然是有所行动。2022年2月24日,普京通过电视讲话宣布启动“特别军事行动”,宣称其目的是“保护顿巴斯地区的俄语人口”,并要求乌克兰“去军事化”和“去纳粹化”。当日,俄军从北、东、南三路进攻乌克兰,战争正式爆发。
这场冲突的根源并非单一。俄罗斯对乌克兰靠近北约深感不满,认为这是对其国家安全的威胁。普京曾多次要求北约停止东扩,特别是反对乌克兰加入北约,但这一要求遭到了拒绝,最终导致了双方的谈判破裂。同时,顿巴斯地区的局势也是冲突的重要因素,俄罗斯声称要保护该地区的俄语人口,而乌克兰则认为俄罗斯此举是在挑起事端,双方互相指责,矛盾激化。
格拉西莫夫接管战争指挥后,俄军的战术发生了显著变化。他并未采取传统的大规模闪电战,而是采取了更加稳扎稳打的策略。具体来说,他采取了“温水煮青蛙”的策略,逐步消耗乌克兰的战力,而不是一口气击溃敌人。通过长期的消耗战,俄军不断逼迫乌军陷入困境,削弱对方的战斗力和资源。
俄军的攻击策略精准而高效,特别注重乌克兰的战略要害,如指挥中心、弹药库、机场和后勤补给线等。战争刚开始时,俄军就通过精确导弹打击摧毁了多个乌克兰空军基地,令乌军的空中优势大幅削弱。此外,格拉西莫夫特别重视乌东地区的控制,他将目光集中在了巴赫穆特、马林卡和阿夫迪夫卡等重要城市,凭借人海战术和强大火力,俄军逐步蚕食这些城市,压缩乌军的活动空间。
俄军还利用轰炸机、无人机和巡航导弹等远程打击武器,对乌克兰后方进行远程攻击。到2023年冬季,乌克兰的多个城市的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电厂和水厂等关键设施遭遇重创,乌克兰后方陷入了极大的困境,民众的生活苦不堪言。
与开战初期的猛烈攻势不同,俄军在后期的战略转向更加注重稳守已经占领的领土,减少伤亡和资源消耗,同时防止乌军进行反攻。格拉西莫夫的战略意图是通过长期低强度冲突来不断削弱乌克兰的兵力和资源,而乌军虽然不断尝试反攻,却因为装备短缺和后勤不足,难以形成有效的战力,渐渐难以抵挡。
尽管这种“慢刀子”战术看似缓慢,但却极具杀伤力。就像慢慢煮熟的青蛙,乌克兰在这种持续的压力下逐渐陷入了困境。然而,这种战略也带来了不小的风险——战争拖得越久,俄罗斯也将面临越来越大的经济压力和国际制裁,其国内的民生状况也不断恶化。
战争已经持续了三年多,其中充满了波折。回顾整个过程,俄罗斯在最初的阶段采取了快速进攻的策略,从白俄罗斯、乌东和克里米亚三方向同时发起攻击,试图迅速击溃乌克兰。然而,基辅始终没有被攻破,俄军在周围与乌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由于补给线过长和乌军的顽强抵抗,俄军在4月初不得不撤退,战线转向了乌东。
随后,俄军全力攻占顿巴斯地区,2022年夏天,卢甘斯克被占领,2023年5月,巴赫穆特也被俄军攻下。这场战争相当艰苦,俄罗斯在取得这些城市的控制权时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特别是在马林卡(2023年12月)和阿夫迪夫卡(2024年2月)等城市的战斗中,俄军用人海战术和持续的炮火作战,虽然占领了这些地区,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2023年冬季,俄军不断用导弹和无人机对乌克兰后方进行打击,导致乌克兰多个城市的电力系统遭到瘫痪,民众生活陷入困境。而2023年6月,乌军发起了一次大规模反攻,试图夺回失地,但由于俄军防线的坚固,乌军并未取得显著进展,反而遭遇了大量的损失。
这场战争不仅是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冲突,全球的目光也聚焦于此。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了一系列严厉的制裁,同时为乌克兰提供了大量军事援助。美国向乌克兰提供了上百亿美元的援助,英国和德国也向乌克兰提供了大量的坦克和大炮。与此同时,俄罗斯的经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能源出口受到限制,通胀飙升,俄罗斯的国际地位也不断下降。
乌克兰方面,虽然通过顽强的抵抗维持了基辅和顿巴斯的防线,但由于兵力不足、装备老旧,反攻并未取得预期效果。泽连斯基总统积极向国际社会求援,争取更多的支持,但乌克兰的内外压力也逐渐增大,经济和社会都受到极大的损害。
战争的拖延让全球经济也受到了影响,能源和粮食价格不断上涨,国际市场动荡不安。北约和俄罗斯之间的对立日益加剧,全球的地缘政治局势更加复杂。战斗依然没有结束,何时能停下,依然没有定论。
未来的局势走向尚不明朗,俄罗斯可能会继续依靠格拉西莫夫的“慢刀子”战术

俄乌战争的进程已被格拉西莫夫拿捏
瓦列里·格拉西莫夫,1955年9月8日出生于俄罗斯喀山市,成长在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从小他对军事充满兴趣,1973年考入了喀山苏沃洛夫军事学校,正式踏上了军旅生涯的道路。
1977年,格拉西莫夫从喀山高级坦克指挥学校毕业后,他继续深造。1984年,他进入了马利诺夫斯基装甲兵军事学院,经过几年的学习与磨砺,1987年从学院毕业后被派往远东军区,开始了他的实战生涯。此后,格拉西莫夫还进入了俄罗斯总参谋部军事学院,1997年毕业后,他被任命为第一近卫坦克集团军的副司令。其间,他的军事经验逐渐积累,逐步进入了俄罗斯军队的高层。
格拉西莫夫的履历堪称钢铁般坚实,且富有实战经验。2000年,他被任命为第58联合兵种集团军司令,亲自参与了车臣战争,经历了真正的生死较量。2003年,格拉西莫夫调任远东军区参谋长,随后于2005年进入总参谋部,担任作战训练总局局长。几年的时间里,他在北高加索军区、列宁格勒军区和莫斯科军区等地担任要职,稳步晋升。2010年,他升任总参谋部副参谋长,2012年4月他接管了中央军区的指挥。同年11月,普京亲自点名,提拔格拉西莫夫为俄罗斯武装力量总参谋长。
担任总参谋长后,格拉西莫夫并没有停下脚步,迅速推动了俄军的现代化改革,着力提高军队的训练水平和装备标准。在他的推动下,俄罗斯军队在叙利亚内战中取得了重要的军事突破,为俄罗斯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奠定了基础。到了2023年1月,他被任命为“特别军事行动”总指挥,正式接手俄乌战争的军事指挥工作。
说到俄乌战争的起因,必须追溯到2014年。当年乌克兰发生剧变,亲俄的总统亚努科维奇被推翻,俄罗斯随即行动,吞并了克里米亚,并暗中支持顿巴斯地区的分离主义武装与乌克兰政府对抗。自那时起,俄乌关系迅速恶化,边境冲突不断升温。到了2021年底,俄罗斯在乌克兰边境集结了数十万军队,显然是有所行动。2022年2月24日,普京通过电视讲话宣布启动“特别军事行动”,宣称其目的是“保护顿巴斯地区的俄语人口”,并要求乌克兰“去军事化”和“去纳粹化”。当日,俄军从北、东、南三路进攻乌克兰,战争正式爆发。
这场冲突的根源并非单一。俄罗斯对乌克兰靠近北约深感不满,认为这是对其国家安全的威胁。普京曾多次要求北约停止东扩,特别是反对乌克兰加入北约,但这一要求遭到了拒绝,最终导致了双方的谈判破裂。同时,顿巴斯地区的局势也是冲突的重要因素,俄罗斯声称要保护该地区的俄语人口,而乌克兰则认为俄罗斯此举是在挑起事端,双方互相指责,矛盾激化。
格拉西莫夫接管战争指挥后,俄军的战术发生了显著变化。他并未采取传统的大规模闪电战,而是采取了更加稳扎稳打的策略。具体来说,他采取了“温水煮青蛙”的策略,逐步消耗乌克兰的战力,而不是一口气击溃敌人。通过长期的消耗战,俄军不断逼迫乌军陷入困境,削弱对方的战斗力和资源。
俄军的攻击策略精准而高效,特别注重乌克兰的战略要害,如指挥中心、弹药库、机场和后勤补给线等。战争刚开始时,俄军就通过精确导弹打击摧毁了多个乌克兰空军基地,令乌军的空中优势大幅削弱。此外,格拉西莫夫特别重视乌东地区的控制,他将目光集中在了巴赫穆特、马林卡和阿夫迪夫卡等重要城市,凭借人海战术和强大火力,俄军逐步蚕食这些城市,压缩乌军的活动空间。
俄军还利用轰炸机、无人机和巡航导弹等远程打击武器,对乌克兰后方进行远程攻击。到2023年冬季,乌克兰的多个城市的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电厂和水厂等关键设施遭遇重创,乌克兰后方陷入了极大的困境,民众的生活苦不堪言。
与开战初期的猛烈攻势不同,俄军在后期的战略转向更加注重稳守已经占领的领土,减少伤亡和资源消耗,同时防止乌军进行反攻。格拉西莫夫的战略意图是通过长期低强度冲突来不断削弱乌克兰的兵力和资源,而乌军虽然不断尝试反攻,却因为装备短缺和后勤不足,难以形成有效的战力,渐渐难以抵挡。
尽管这种“慢刀子”战术看似缓慢,但却极具杀伤力。就像慢慢煮熟的青蛙,乌克兰在这种持续的压力下逐渐陷入了困境。然而,这种战略也带来了不小的风险——战争拖得越久,俄罗斯也将面临越来越大的经济压力和国际制裁,其国内的民生状况也不断恶化。
战争已经持续了三年多,其中充满了波折。回顾整个过程,俄罗斯在最初的阶段采取了快速进攻的策略,从白俄罗斯、乌东和克里米亚三方向同时发起攻击,试图迅速击溃乌克兰。然而,基辅始终没有被攻破,俄军在周围与乌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由于补给线过长和乌军的顽强抵抗,俄军在4月初不得不撤退,战线转向了乌东。
随后,俄军全力攻占顿巴斯地区,2022年夏天,卢甘斯克被占领,2023年5月,巴赫穆特也被俄军攻下。这场战争相当艰苦,俄罗斯在取得这些城市的控制权时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特别是在马林卡(2023年12月)和阿夫迪夫卡(2024年2月)等城市的战斗中,俄军用人海战术和持续的炮火作战,虽然占领了这些地区,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2023年冬季,俄军不断用导弹和无人机对乌克兰后方进行打击,导致乌克兰多个城市的电力系统遭到瘫痪,民众生活陷入困境。而2023年6月,乌军发起了一次大规模反攻,试图夺回失地,但由于俄军防线的坚固,乌军并未取得显著进展,反而遭遇了大量的损失。
这场战争不仅是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冲突,全球的目光也聚焦于此。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了一系列严厉的制裁,同时为乌克兰提供了大量军事援助。美国向乌克兰提供了上百亿美元的援助,英国和德国也向乌克兰提供了大量的坦克和大炮。与此同时,俄罗斯的经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能源出口受到限制,通胀飙升,俄罗斯的国际地位也不断下降。
乌克兰方面,虽然通过顽强的抵抗维持了基辅和顿巴斯的防线,但由于兵力不足、装备老旧,反攻并未取得预期效果。泽连斯基总统积极向国际社会求援,争取更多的支持,但乌克兰的内外压力也逐渐增大,经济和社会都受到极大的损害。
战争的拖延让全球经济也受到了影响,能源和粮食价格不断上涨,国际市场动荡不安。北约和俄罗斯之间的对立日益加剧,全球的地缘政治局势更加复杂。战斗依然没有结束,何时能停下,依然没有定论。
未来的局势走向尚不明朗,俄罗斯可能会继续依靠格拉西莫夫的“慢刀子”战术
原创俄乌战争的进程已被格拉西莫夫拿捏
瓦列里·格拉西莫夫,1955年9月8日出生于俄罗斯的喀山市,成长在一个普通工人家庭。自幼对军事充满兴趣,1973年他便进入了喀山苏沃洛夫军事学校,正式迈出了从军的第一步。年轻时的格拉西莫夫便展现出不凡的军事才能,立志投身军旅生涯。
1977年,格拉西莫夫从喀山高级坦克指挥学校毕业,之后于1984年进入了马利诺夫斯基装甲兵军事学院继续深造。三年后,他被派往远东军区工作,开启了他更加丰富的军事生涯。此后,他又进入了俄罗斯总参谋部军事学院,1997年从学院毕业后,他迅速晋升,成为了第一近卫坦克集团军的副司令。格拉西莫夫的经历无疑充满了挑战和实战经验,特别是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多次参与关键战役,积累了丰富的指挥经验。
2000年,格拉西莫夫升任第58联合兵种集团军司令,亲自参与了车臣战争,这场战争让他积累了大量的实战经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职务逐渐上升。2003年,他调任远东军区参谋长,随后在2005年晋升为总参谋部作战训练总局局长。此后,格拉西莫夫的晋升速度更是迅猛,先后任职北高加索军区、列宁格勒军区及莫斯科军区等重要职位。2010年,他成为总参谋部副参谋长,2012年4月接管了中央军区的指挥权。同年11月,普京亲自点名任命他为俄罗斯武装力量总参谋长,开启了他在军事领域的新篇章。
担任总参谋长后,格拉西莫夫迅速推进了一系列军事改革,致力于提升军队的现代化水平,并对军事训练和装备进行全面提升。与此同时,他还积极参与了叙利亚内战的战略布局,协助俄罗斯军队稳固了在叙利亚的军事存在。2023年1月,格拉西莫夫被任命为乌克兰“特别军事行动”的总指挥,正式接管俄乌战争的军事指挥权,标志着他在这一场关键战役中的重要角色。
要理解俄乌战争的进程,首先得从冲突的根源谈起。追溯到2014年,乌克兰发生了剧变。亲俄总统亚努科维奇被推翻,随之而来的是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并暗中支持顿巴斯地区的分裂势力与乌克兰政府展开冲突。自那时起,俄乌关系迅速恶化,边境冲突时有发生,紧张局势持续升温。
到了2021年底,俄罗斯在乌克兰边境集结了大量兵力,显然是有更大动作的预兆。2022年2月24日,普京在电视讲话中宣布发动“特别军事行动”,声称目的是“保护顿巴斯地区的俄语人口”,同时要实现“去军事化”和“去纳粹化”。当天,俄军从北、东、南三个方向发起进攻,正式开始了对乌克兰的军事打击。
这场战争的导火索其实有着深刻的背景。首先,俄罗斯一直对乌克兰日益向北约靠拢持强烈反感,认为乌克兰加入北约会直接威胁到俄罗斯的国家安全。普京多次公开要求北约停止东扩,坚决反对乌克兰加入,但双方谈判破裂,矛盾激化。其次,顿巴斯地区的动荡局势也是俄罗斯发动军事行动的重要因素之一。俄罗斯声称其军事介入是为了保护顿巴斯人民免受乌克兰政府的迫害,而乌克兰则认为这是俄罗斯挑起事端,双方的互相指责让局势愈加紧张。
格拉西莫夫接管指挥后,俄军的作战策略明显发生了变化。他没有选择快速的闪电战,而是采取了更为谨慎的“慢刀子”战术——用渐进的方式削弱对手的力量。这一战略意图并不是迅速压制乌克兰,而是通过不断的压力让乌克兰渐渐陷入疲惫,最终耗尽其资源与兵力。
俄军采取了精准打击的策略,重点攻击乌克兰的战略性目标,包括指挥中心、弹药库、机场和后勤补给线等。这种方式的典型案例是在战争初期,俄军使用导弹摧毁了乌克兰多个空军基地,造成乌克兰空军严重受损,作战能力大打折扣。与此同时,俄军把精力集中在乌克兰东部,通过不断推进,占领巴赫穆特、马林卡、阿夫迪夫卡等战略性城市,逐步逼近乌克兰的核心地区。
2023年冬天,俄军通过空中打击、无人机和巡航导弹对乌克兰后方实施精准打击,造成乌克兰多个城市的基础设施严重破坏,电力和水利设施遭到摧毁。此时,乌克兰后方的民众生活极为困苦,社会秩序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格拉西莫夫的战略虽然看似缓慢,但实际效果却极为明显,通过低强度的冲突让乌克兰不断消耗,迫使其逐步失去反攻的能力。
然而,这种战略虽然有效,但也有其风险。战争拖得越久,俄罗斯的经济压力和国际制裁也随之加重,国内局势也面临严峻挑战。俄乌战争已经持续了三年多,期间发生了诸多重大事件。让我们按时间顺序回顾一下格拉西莫夫是如何指挥俄军的。
战争初期,俄军在三个方向同时展开进攻,企图迅速攻占基辅。但由于俄军的补给线过长,乌军的顽强抵抗,最终导致俄军在4月初撤退,并将战略重心转向了乌克兰东部。2022年夏天,俄军成功占领了卢甘斯克,2023年5月又取得了巴赫穆特的控制权。此后的几个月,俄军进一步在乌东推进,虽然付出了巨大代价,但也实现了战略目标。
2023年底到2024年初,俄军继续发动导弹和无人机打击,目标是摧毁乌克兰的能源基础设施,使乌克兰的电力系统几乎瘫痪。2023年6月,乌军发起了反攻,试图收复失地,但由于俄军稳固的防线和乌军装备不足,反攻未能取得显著进展,反而造成了乌军较大的人员损失。
这场战争不仅仅是俄乌之间的对抗,全球范围内的地缘政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西方国家一方面对俄罗斯实施严厉制裁,另一方面向乌克兰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欧盟和美国冻结了俄罗斯数百亿美元的资产,并切断了其能源交易,导致俄罗斯经济陷入困境。与此同时,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向乌克兰提供了数十亿美元的军援,进一步加剧了冲突的复杂性。
尽管乌克兰得到了大量的国际援助,但其国内局势依然严峻。初期乌克兰军队凭借坚强意志守住了基辅,但随后的战斗中,缺乏足够的兵力和现代化装备使其难以应对俄军的攻势。泽连斯基总统频繁外访,争取更多的国际支持,然而,反攻进展缓慢,乌军在战斗中遭遇了重大的人员损失。
随着战争的深入,俄罗斯的经济被制裁打击得异常沉重,通货膨胀飙升,国际影响力逐渐下降。与此同时,乌克兰的经济也遭受重创,许多城市被摧毁,数百万人流亡海外,国家安全岌岌可危。战争持续,全球经济面临巨大的不稳定,能源和粮食价格不断上涨,国际社会对此高度关注。
至于战争的未来走向,俄罗斯可能会继续依靠格拉西莫夫的“慢刀子”战略,稳住乌东地区,逐步与乌克兰进行谈判。而乌克兰在国际社会的支持下将继续坚守,尽管想要翻盘依然困难重重。战争的拖延不仅消耗了双方的资源,也让所有国家都开始权衡战争是否能继续下去,何时才能迎来停战。
相关资讯
原创俄乌战争的进程已被格拉西莫夫拿捏
到了2023年1月,他被任命为“特别军事行动”的总指挥,正式接管了俄乌战争的军事指挥权,开始全盘掌控这场已经持续多年的冲突。那一年,乌克兰爆发了重大政治变动,亲俄总统亚努科维奇被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