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雍正对年羹尧恩重如山,其实并非如此,难怪年羹尧目中无人!
许多人说雍正对年羹尧的恩情深重,然而年羹尧却未能知恩图报,反而目中无人,甚至敢对雍正不敬。按理来说,君臣之间应有严格的等级关系,君主高于臣子,若一个臣子功高盖主,那么他就等于自掘坟墓,危险在即。那么年羹尧为何会如此行事,是否真如外界所说,他不懂君臣关系呢?其实并非如此,年羹尧不仅深知君臣之道,反而有着与雍正关系中的另一个深层原因,这也是他看不起雍正的根本所在。今天我们就来细细探讨这个话题。
年羹尧无疑是个运气极好的人物,他的仕途升迁速度甚至比晚清的曾国藩还要快。年羹尧出生在汉军旗人家庭,与许多显赫的官宦世家不同,他的家境并不优越,身边也没有什么显赫的背景。然而,年羹尧能够一路高升的原因,主要在于康熙帝的支持和提携。年羹尧曾参加殿试,并且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排在前十名,但康熙帝认为年羹尧不能过于出众,于是将他调到了倒数的位置,再之后又调任翰林院进修。
那时,大清朝廷对西北一带的军事极为重视,因此,人才的培养与使用是当时的重中之重,而年羹尧恰好在这一时期被康熙帝慧眼识中,得到了特别的照顾。年羹尧的升迁之路可谓如火箭般迅速,仅用五年的时间,从七品官员一路升至二品。年羹尧并无雄厚的家世背景,也没有强大的权力支持,他的迅速晋升,正是源于康熙帝的亲自提拔与栽培。
通过年羹尧的升迁历程,不难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年羹尧本质上是康熙帝的心腹,而雍正对于年羹尧的成就并没有太大影响。雍正即位后,为什么选择重用年羹尧呢?实际上,原因并不复杂。西北的军事形势对当时的清朝至关重要,而雍正本人对军事并不精通,因此不得不依赖像年羹尧这样的军事人才,而年羹尧本就是康熙所重用的武将。虽然雍正继位,但他并非出于个人的喜好或深厚的感情才提拔年羹尧,而是为了应对西北局势的需要。
年羹尧在康熙时期得到了悉心照料,他始终忠诚于康熙,面对任何任务都能圆满完成。即便在雍正继位后,年羹尧依然心中存有对康熙的忠诚和对雍正的忌惮。毕竟,雍正是一个极具心计、为人冷酷的帝王,这让年羹尧对于雍正的态度始终保持警觉。尽管如此,雍正若想继续利用他,年羹尧也只能勉为其难地接受这个命运。
随着年羹尧不断立下战功,他的个人能力也得到了各方认可,这也是康熙帝当初钟爱他的原因之一。然而,雍正看到年羹尧权势日益增强,自然产生了拉拢甚至是控制的欲望。年羹尧天性骄傲,屡次立功之后,他的自信心愈发强烈,基本上对所有人都不屑一顾。或许能进入他眼中的人物,也只有两位:一是一直提拔他的康熙,二就是他自己。
年羹尧对雍正的忽视,外加一部分人对雍正的诬蔑,使得雍正的疑心加剧。在与年羹尧多次接触未果后,雍正心中早已埋下了杀意。最终,不论如何,年羹尧必定要死去,以此来平息雍正心中的怨恨与疑虑。毕竟,天子的威严不容被他人轻视,而年羹尧的存在,若不除掉,恐怕将来会威胁到雍正的统治。再加上雍正为人心狠手辣,疑虑重重,年羹尧能够活下来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年羹尧没有意识到一个简单的道理:一朝天子一朝臣。尽管他曾受康熙的厚爱,但康熙已经去世,而他并未能把雍正放在眼里,这最终为他带来了致命的后果。因此,臣子们若能明智地与主子保持良好关系,忠心耿耿地辅佐,才有可能获得出头之日。但同样也要记住,陪伴君主就如同在虎口中行走,一不小心就会丧命。

凡人到圣人
PS:图2/3是通淮关岳庙,位于泉州市鲤城区涂门街,俗称涂门关帝庙,主祀关羽,民国三年(1914年)增祀岳飞,故改现名。是祭祀文(孔子)武(关羽)圣的著也是福建省现存规模最大的武庙。 出生与早期经历: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今山西运城人,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他早年曾四处流浪谋生,并未展现出特别的军事才能。 投奔刘备:25岁时,关羽遇到了刘备,并深受其敬重和信任,成为其最亲密的战友之一。 军事成就:关羽在跟随刘备的过程中,参与了多场重要战役,如赤壁之战、长坂坡之战等,以其勇猛善战、忠诚义气著称,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尊敬。 南北朝时期:随着战乱频繁和儒家信仰的忽视,关羽的忠诚义勇形象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江陵百姓更是自发组织祭祀关羽,为其封神奠定了民心基础。 隋唐时期:南方一些地区开始出现专门祭祀关羽的祠庙,关羽逐渐被神化。 隋炀帝时期:关羽被加封为“护教伽蓝菩萨”,这是朝廷对关羽的首次正式册封。 宋代:关羽的声望进一步提升。宋哲宗封其为“显烈王”,宋徽宗则加封为“义勇武安王”,关羽正式成为官方认可的保护神。 元代:元文宗加封关羽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进一步提升了其地位。 明代:明太祖恢复关羽东汉时期的“汉寿亭侯”封号,但随后历代皇帝不断加封。万历皇帝更是将关羽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关羽彻底被神化且上升为帝。 清代:清朝统治者继续推崇关羽,顺治帝封其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康熙帝则尊其为夫子,与孔子并列。关羽的信仰在民间和官方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文学作品:关羽的形象在《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塑造和传播,成为忠义勇武的化身。 民间信仰:关羽的信仰在民间广泛传播,他不仅被视为财神、门神、护法神等,还成为了商人、武人、士人等不同阶层人士的共同信仰。 宗教融合:关羽的信仰还融入了佛教、道教等宗教体系,成为跨宗教的信仰对象。
被斥为“最平庸无能”,华西列夫斯基为何还能火箭蹿升?看看他的升迁秘诀吧
1941年6月苏联卫国战争爆发时,华西列夫斯基仅仅是苏军总参谋部的一名少将。一个月后的基辅战役时,时任总参谋长的朱可夫因不同意见被斯大林贬职,沙波什尼科夫接任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则升任副总参谋长兼作战部长。三个月后的莫斯科战役时,斯大林授予华西列夫斯基中将军衔,五个月后,再授予他上将军衔,同时接替沙波什尼科夫出任总参谋长。
开战仅一年,华西列夫斯基的军衔和职位都实现了三连跳,如此火箭般蹿升令同僚们羡慕不已,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呢?其实, 在上任苏军总参谋长后,华西列夫斯基曾被公认为“苏军历史上最平庸无能,毫无建树的总参谋长” 。因为在每次军事会议上,他的表现都让人大跌眼镜。斯大林在召开军事会议时,坐在他旁边的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也是要发言的,但每次说到战略战术,他总是语无伦次、颠三倒四、废话连篇,往往使与会者听得一头雾水。
华西列夫斯基的低能表现令同僚们十分鄙视,然而时间长了,人们发现这都是他故意装出来的。原来,接任总参谋长后,华西列夫斯基对前任朱可夫和沙波什尼科夫的结局心有余悸,他时刻担心因“意见不和”被斯大林收拾。于是, 华西列夫斯基采取“烘托策略”,故意把自己提出的军事计划弄得漏洞百出,等着大元帅斯大林批评纠正 。这么一来,经斯大林亲自修正的军事计划自然完美无缺,很快获得通过。
华西列夫斯基别具一格的“参谋”方式可谓一石两鸟,既烘托了斯大林“伟大军事家”的高大形象,又推销了自己的主张,堪称大智若愚。同样,在斯大林眼中,他的乖巧灵活与前任总参谋长朱可夫的桀骜不驯形成强烈的反差。一次,斯大林跟华西列夫斯基开玩笑道:瞧你指挥这么一个庞大的军队,而且干的不错,但你自己也许连苍蝇都没有欺负过。
1943年1月18日,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华西列夫斯基因协调战役指挥有功晋升为大将。 仅仅29天后的2月16日,又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 。卫国战争期间,斯大林重用提拔的人中,提升最快的就是华西列夫斯基。其升迁之神速,恐怕在整个二战中,无人能出其右。
二战后,华西列夫斯基曾任苏联武装力量部部长。斯大林去世后,被降为国防部副部长。赫鲁晓夫上台后,国防部部长朱可夫找华西列夫斯基谈话,问道:你没有写回忆录的兴趣吗?华西列夫斯基好半天才回过味来,他明白自己该“主动辞职”了。1959年,华西列夫斯基退居二线,后于1977年去世,终年8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