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李长燕研究员的学术报告

更新时间: 2025-09-03 18:48:31

阅读人数: 230

本文主题: 军事学院教授简介

电子邮件:bjbiomed@mail.buct.edu.cn

发布时间:2016-11-28 |

应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徐福建教授课题组邀请, 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李长燕研究员于2016年11月22日到访实验室并为我校师生作了题为“转录因子网络调控造血干细胞特性的研究”的学术报告。

在此次报告中,李长燕研究员重点介绍了通过转录因子调节造血干细胞的相关机理,同时也讲解了如何通过纳米材料的设计影响干细胞分化。李长燕研究员的报告让老师和同学们更加深入的了解了纳米材料在干细胞治疗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了解了合成新结构和新功能高分子对聚合物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最后,在提问环节中,李长燕研究员和在座师生进行了交流互动。

李长燕,2000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生物系,获得学士学位。同年就读于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系专业,2005年获得博士学位(硕博连读)。现任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获国家“优青”、“北京市科技新星”、“总后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扶持对象”等荣誉。在Gut、Nat Commun、Cell Death Differ等杂志共发表论文22篇,影响因子120以上(以第一/共同通讯作者发表文章16篇,影响因子80以上)。作为负责人先后承担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1项。申请中国发明专利5项,PCT专利1项。现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医学与防护学分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以及中国生理学会血液生理分会青年委员。主要从事细胞增殖分化调控研究。 撰稿:李杨 | 供稿单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摄影:李杨 |

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李长燕研究员的学术报告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袁增强教授到南华大学讲学

6月24日下午,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脑科学中心特聘研究员袁增强教授应邀到南华大学开展学术交流,以“糖代谢紊乱与老年痴呆症——靶向小胶质细胞糖代谢干预老年痴呆症”为题为师生作学术报告。南华大学校长张灼华教授主持报告会。

袁增强教授长期从事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缺血性脑病的分子信号转导机制研究及其相关疾病治疗的靶点鉴定,担任中国生理学会转化神经科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卒中学会理事、北京市神经科学学会理事、《中国科学》(Chinese Science Bulletin)等杂志编委,主持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总后创新工程等各类重大重点项目10余项。在Science、Cell、Cell Metabolism、Developmental Cell、Molecular Psychiatry、J Neuroscience等杂志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报告会上,袁增强教授深入探讨了糖代谢紊乱与老年痴呆症之间的密切联系,介绍了糖代谢紊乱的基本概念,阐述了糖代谢紊乱通过多种机制增加老年痴呆症的风险,详细阐明了靶向小胶质细胞糖代谢干预老年痴呆的机制。他指出,脑是复杂系统通过动态自组织过程形成高度有序的网络结构。小胶质细胞代谢紊乱形成的“糖酵解-组蛋白乳酸化-PKM2”恶性循环,会导致小胶质细胞稳态失衡和神经炎症的发生,进而促进阿尔茨海默病发生发展。因此,控制阿尔茨海默病(AD)的发生发展不仅要抑制神经炎症,还要维持细胞代谢。通过动物模型进行药物干预实验,袁增强教授团队发现,通过干预小胶质细胞的糖代谢可以起到防治阿尔茨海默病的目的。袁增强教授还强调了预防老年痴呆症的重要性。他的团队研究也表明,运动、改变饮食结构和间歇性断食有助于维持身体良好的糖代谢状态,从而降低老年痴呆症的患病风险。

在互动环节,袁增强教授对师生们的提问一一给予耐心解答,展现了深厚的学术功底。他的学术思路和研究成果开拓了在座师生视野,增强了师生对老年痴呆症的科学认知。大家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学术报告会由南华大学衡阳医学院、附属南华医院共同主办,衡阳医学院师生代表约300人参加报告会。(谢婷 周妙金 曹正平)

国防大学联合作战学院教授平志伟

平志伟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孔繁玢摄

炎炎夏日,滹沱河畔,国防大学联合作战学院演练大厅内,一场依托兵棋系统实施的指挥对抗演练正在上演。联合岗位资格培训班学员按照指挥要素,被编入红方不同席位,与教员扮演的蓝、绿等多方,昼夜不间断开展指挥对抗。

“练谋略、研战法、练协同不足,新质新域力量体系支撑作用发挥不够……”演练结束后,作为评估专家,联合作战学院教授平志伟对演习背景构设、战场情况设置、演习导调组织等情况展开全方位评估,提出了问题和改正方法。

从教三十五载,平志伟坚守军事教育战位,在作战理论研究领域深耕细作,坚持围绕实战搞研究,为军事理论研究和军队人才培养贡献智慧和汗水。

只有拥有超前眼光,才能占据军事理论前沿。上世纪90年代,关于信息化战争的研究刚起步时,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平志伟就已经开始相关研究。“他当时关于信息化战争基本作战形式的研究,非常超前。”平志伟的同学说。

军校毕业后留校任教的平志伟,曾为学员讲授过3年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和军事运筹学。他非常注重科学思维和量化分析,学生们也总能从他的讲授中学到很多。

“身为教打仗的教员,必须着眼打赢育人才,部队需要什么就研究什么,打仗需要什么就教授什么。”这是平志伟对待教学的态度。

平志伟每次在上课之前,都要精心准备,哪怕这堂课他已上过很多遍,也要针对不同授课对象,结合当前军事理论研究的新进展和部队演训活动的新成果,对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优化,力争给学员上的每一堂课都是精品。

“没想到前几天刚发生的战例,今天就进了课堂。”有一年国庆节刚过,联合岗位资格培训班的学员发现,平志伟已对当时刚发生的一场国外战例展开剖析。学员不知道的是,平志伟为使教学更加贴近实战,紧跟现代战争新变化,一整个假期都泡在办公室潜心研究最新战例。

“学员从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本领,回去是要用来指挥部队打仗的。教员要认真对待每一堂课,追求尽善尽美。”平志伟对年轻教员说。

2017年,联合作战学院调整组建,平志伟选择从战术学科“跨界”到指挥学科搞研究,主动选择了指挥控制与作战评估这两个难啃的“硬骨头”。

教研室刚组建,战区机关就提出了人才培养需求。“部队需求就是命令,学员不能等、备战打仗不能等。”平志伟主动请缨担任一堂全新大课的首个讲授人,带领教学团队赴战区部队走访调研,查阅军内外相关资料。从基础理论到应用研究,他和同事们攻克一个个难关,很快拿出了一整套高水准的课程理论教材。

学院调整组建以来,在平志伟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上千名能参善谋的联合参谋军官人才从这里被培养出来,在联合指挥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只是迈出了第一步,还有许多需要突破的隘口,为战育人的脚步一刻也不能停下。”平志伟说。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