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撕扯一边亲吻
北美洲的整个地形是狂野大气的,自北至南,从山到河,都有着大开大合的气魄。西部的怀俄明州更是其典型代表,州内大部分土地都被落基山脉占据,地广人稀,草原与山坡的自然条件为游牧民族的诞生提供了天然环境,洛基山也阻隔了山地与平原地区的文化思想交流,在社会动荡时期,围城一般围出了一个神奇的不受影响的精神圣地,被后代称为“牛仔文化”。
安妮·普鲁的小说《断背山》就诞生在这样的环境下。
高山绿树,猎狗羊群,作为牧羊人的杰克和埃尼斯因着找工作在一个夏天相遇于断背山下。断背山是美丽的,在黎明时分,天高云淡,日出未出时的橙黄色照映得山上的树林像是一条条墨玉般的带子,山里的太阳升起来是很快的,这块墨玉迅速的变成了活的精灵,茂盛的生长。
一九六三年,二人相识,在相处中两人渐生好感。他们一起聊天,聊自己聊过往,聊未来聊梦想,一人守营一人放牧,逐渐难分难舍,不断争取更多的时间相处,甚至因为此疏忽了照看羊群。
他们对彼此的感情逐渐加深,埃尼斯在骑马回宿营地的路上,看着四面一片变化莫测、醉意朦胧的月光,他心想自己从未如此开心过,感觉可以伸手刨出月亮白色的部分。
简直就是夏目漱石“今晚月色真美”的现实写照。
然而,暴风雪来临,他们不得不赶着羊群下山。与世隔绝一般的美好日子即将结束,十九岁的年纪,两个半大男孩的偶然相遇,他们似乎自己都不能确定这段感情到底是认认真真的相爱还是只是寂寞日子的一段排遣而已。
在恐同的社会背景下,二人别说光明正大的在一起,甚至在激烈的做爱之后,也要告诉彼此“我不是同性恋”。
彼此的分叉道就在眼前,出生地不同、未来安排不同,埃尼斯甚至已经订婚,无法诉说出口的情绪,年轻荷尔蒙的刺激下,他们选择认认真真地打了一架,然后,干脆的分道扬镳。
分离又岂是说一说这般容易,埃尼斯看着杰克驾车而去,发现无法接受的不单单是心灵,还有自己的身体,自己的肠胃,似乎自己的所有都随着杰克的离去而变了样子。
之后,二人过上了安静平和的生活,各自结婚生儿育女,似乎发生在断背山上的一切已经被彻底抹杀在记忆力。
杰克的来信打断了二人的平静生活,这四年中,他们各自自我怀疑又怀疑对方,然而,一封简单的要不要见个面的信,他们就知道依然是曾经沧海却依然为水,一见面他们就知道,思念是深入骨髓的,甚至顾忌不到别人,情不自禁在楼道里拥吻。
就这样,他们开始了“钓鱼”恋爱,借着朋友钓鱼的借口,从德州到怀俄明,单程14个小时,往返28个小时的车程,每年两三次,来找埃尼斯,找一座远离人烟的山,就这样辛苦的在一起。
杰克的性格是相对外向的,他表达了无数次想跟埃尼斯真正的、彻底的、永远在一起,找个牧场,种种庄稼、驯驯牛,过简简单单的俗世小日子,可相对循规蹈矩的埃尼斯始终不愿意给他一个明确的态度。
他只能像这样,在德州与怀俄明之间漫长的公路上来来回回,这条路上洒满了太多他的情绪。
这一切,终结在杰克的突然死亡。
得知杰克死亡消息的埃尼斯悲痛欲绝,在去杰克老家的时候,他看到了杰克屋子里自己丢失的那件衬衫,那件他们在断背山的时候穿过的衬衫,那件粘上了两人分离前打架时流血的衬衫。
那两件衬衫,套在一起,就像是以前两人相拥而抱的样子,衬衫仍在,人已亡,而埃尼斯还没有真正的告诉自己的爱人:“我爱你”,真真的刺痛人心。
他们都是普通人,普普通通的少年,普普通通的被世上另一个人吸引,然而,因为世俗的目光,因为社会的顾忌,他们爱得隐忍而艰难。
因为相爱,为了一年中短短几天的相见,他们选择把自己放野在社会边缘,甚至,在社会制裁他们之前,他们已经把自我放逐了。
他们都是再平凡不过的人,出身艰难,一生为了生计奔波,但是就是这份经历过时间洗礼的爱,是过于其他一切的,在爱情的这块土地上,他们爱得用力,爱得拼尽一切,他们闪闪发光。
本文首发公众号 蜜桃芥子 关注获取更多书评 电子书哟。

《狂飙》之后《镜子》浮现
彼时,我看完《沉默的真相》之后,偶然间在喜马拉雅上听书听到《镜子》,震撼非常。如今,《狂飙》大热,看完之后,《镜子》又像幽灵般浮现在我的脑际了。
《沉默的真相》和《狂飙》可以归为扫黑除恶类型剧,当然《沉默》和《狂飙》以及《扫黑风暴》这样的主旋律剧还是有所不同,毕竟作者是紫金陈。《镜子》光听开头,差点以为自己听错了频道。如果作者不是刘慈欣,应该又是一个扫黑除恶的故事(成书那个年代,这种题材叫“反腐”)。但是刘大爷毕竟是刘大爷,前半段反腐故事线写得已经可以媲美上述扫黑类大热剧故事情节,后半科幻设定出现后又抛出了深刻的科幻哲思,在结尾把刘式恐怖推到极致,猝不及防,戛然而止,冷汗淋淋。
初听小说时,被故事里“单程递归”、“水清无鱼”等等设定、概念和假象打懵了,只是沉浸在故事的震撼余波中。《狂飙》之后,我想起了《沉默》,然后又想起了《镜子》。脑中有困惑出现,但又模模糊糊无法描述。《狂飙》里的安欣很容易让人想起《沉默》里的江阳。网上有争论安欣的形象不够丰满,对正义的坚持的理由刻画不够,江阳可比他惨太多了云云。谁比谁惨对我而言并不是个有意义的问题,相同点是安欣和江阳都代表了不屈坚持的正义一方,为了真相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另人动容。问题是,一旦引入大刘的【镜子】,真相立刻大白,巨细靡遗,一览无遗,安欣们江阳们舍命燃灯的行为还有什么意义?那些让人们无比感动感伤的惨烈代价瞬间变得没有意义。
江阳的“钱包丢了”,安欣的“一夜白头”,这些让我们心痛的剧情变得没有意义了,这让人在情感上难以接受。而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这些正义的代表甘愿付出生命苦苦追求的光明世界,其终点竟然是人类文明灭亡?!
无论是在逻辑上还是情感上,我的大脑困惑了。
刘慈欣在一次访谈中说过,千万不要把科幻小说中的内容作为你现实生活的指南。仰望星空的同时也要脚踏实地。《镜子》的剧情固然震撼,但它只是提供一个思考方向罢了。我们还是可以赞颂和慨叹安欣们江阳们的付出和伟大。现实生活中是有这样的“燃灯者”们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坚持,努力给真相打开一扇门,为这个世界变得好一点在不屈的努力。我不知道他们是谁,他们在哪里,我向他们致敬。科幻小说带来的思考深度和广度固然令人惊叹,但这些极端和超常的条件在现实里基本不可能发生。也正因为这样的超自然现象不会发生,科幻故事的剧情才会如此引人入胜,由此引出的思考才会让人回味良久。
抛开复杂的故事情节、精巧的背景设计、多元的知识外延,《镜子》的主题讲的就是“水清无鱼”。这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需要有灰色地带存在。这是我们这个世界得以运作下去的背景,也是发展规律使然。我们当然希望这个世界好一点,黑白之间的平衡如何把握,始终是一个宏大的课题。
那些相信爱的日子
最近看了菊开那夜的《空城》,很喜欢。第一次知道菊开那夜这个名字,是在每月必买的《花溪》杂志上,她用的是她的本名:吴苏媚。当时并不怎么留意她的文字。倒是她的名字,让我印象深刻,苏媚,苏媚,念起来,有一种格外的缠绕妩媚,比她的笔名要好,我这么认为。 去年夏天,看了她的散文集《七宗爱》,我很喜欢,犀利的文字,直指人心,道尽了爱的真谛:悦、贪、痴、慢、惑、灭、赏。开始到处找她的文字。恰好朋友那儿有一本她的《空城》,如获至宝的拿了过来。 《空城》是一个很荒凉的故事,每个人都是寂寞的,没有一个人最后得到幸福,快快地读完,不免心有戚戚焉。 良久,是一个外表坚强,内心脆弱的女子。她,外表冷艳,多才多艺,眉目里有肆意的风情,是人群中最特殊的女孩子。举手投足间无不充满了魅力。 斯憔,很有意思的一个名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她,肤色淡黄,眉目柔和,外表精致婉约,内心充满了无法释怀的对爱的眷恋和贪恋。 云集,云门舞集,优美如诗,她是那样一个坚定执着的女子。她从小学芭蕾,有很好的舞蹈天赋,在校庆舞会上翩翩起舞,曼妙的身影,翩跹于舞池,擦亮了全场的眼睛,成为全校男生瞩目的焦点。可是她的心中只有一个他。 碧樱,出生于农村,是四个人中最早结婚的一个,出于现实的考虑,她嫁给同班同学,希望能通过一个婚姻,摆脱原有的生活状态,留在城市过一种安定平和的日子。 四个不一样的女子,四种不一样的情怀,在那些青春年少的岁月里,她们都寻找过爱情,奋力地,拼命地,一往无前地。尽管目标不一致,故事也不相同,可结果倒是殊途同归,谁也没有获得幸福。 良久爱上了他的老师,他曾经对她山盟海誓,不离不弃。却原来只是不离开结发的妻子,也不放弃一段出轨的感情。多么可笑。为了保住他的地位,为了他的远大前程,他亲手杀死了他们的孩子。那天正好下着雪,漫天飞雪,纷纷扬扬,落在地上,落在了良久的身上,良久感到了冷,彻心彻肺的寒冷,孤立无援地坐在雪地里,看着远处的他不动声色地站着,欣赏的看着她的狼狈,良久绝望了,她亲手杀死了爱人,在列车的呼啸声中走向了铁轨。 斯憔爱上了学校附近录像厅里的黑衣男子。他有着清秀的面容,忧郁的神情,他背负着罪孽,沉痛的往事压得他不胜负荷,他承受不起斯憔盛大的爱情,他只有选择离开,留下斯憔一人,留在空空的城市里,回味着最初的相逢和甜蜜。真的,没有爱的城市,是一座空城。 云集和单程是青梅竹马的恋人,她一次次地坐车去他的城市看他,他为她在校外租了一间小屋,简单狭小却幸福四溢,她拿着烹饪书,做他最喜欢的菜,他从背后搂住她。她曾经以为毕业后,她就会嫁给他,成为他幸福的妻子,她以为他们的爱情一定会天长地久,可是他还是中途退场了,为了熬过创业的寒冬,他狠心地斩断了他们共有的过去,选择了局长的女儿。 碧樱的生活犹如一袭华美的袍,外表光鲜亮丽,内里却爬满了虱子。她嫁给了同班同学,因为他是城里人,独子,家中有两套房子。婚后的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美满,丈夫是个孝子,她不得不和公公婆婆挤在一套房子里。两代人的差异是如此之大,丈夫又处处偏袒自己的父母,她夹在中间,就象一块双面胶,痛苦不堪。她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略略缓解了两代人之间的冲突,可是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夺走了女儿小小的生命,她和丈夫离婚了,她终于如愿以偿的搬进了夫家的另一套房子里,却是一个人。 小说不是很长,叙述方式也很特别,颠来倒去的,好像孩子的呓语。菊开的文字就像一把锋利的匕首,割开了爱情美丽的外衣,让我清晰的看到了内里血淋淋的真相:爱情是有的,天长地久是没有的。 曾经年少的日子里,我曾经那样的相信爱情,我会为一个眼神而心跳,为一个微笑而脸红,为几句浅浅的交谈就回味半天。我以为爱情就像童话故事里的王子和公主一样,会永远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在渐渐成长的岁月里,我开始不再天真,生活的残酷让我明白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不过是古人一个美好的希望。而婚姻的意义,无非是能在爱情里分娩出亲情。 朋友曾忧心的让我不要过早阅读《空城》,她说:“对于一个还未真正恋爱过的人来说,过早见证爱情的荒芜,有害无益。”我微笑,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城市里的爱情都是第二轮的,我们总是先阅读爱情小说,观看爱情电影,从理论上了解爱情,再在现实生活中触摸爱情,而理论和现实永远隔着千山万水。纵使理论上头头是道,一旦接触现实,照样头破血流。 我们都是脆弱又渴望温情的女子。纵然外在看起来再怎么强大,内心深处仍然会渴望一个温柔的怀抱。纵使认识到了爱情的虚无,仍甘愿沉溺其中,清醒地看着自己的愚蠢。 但是,又有什么关系呢,人生,越清醒,越悲凉。沉溺过,愚蠢过,即使伤痕累累,也在所不惜,毕竟曾经拥有过就好。就好像前人的那首诗:“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美好的爱情并不一定要拥有,只要放在回忆里酝酿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