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科幻小说就是一则人性寓言
美国华裔特德·姜的科幻短篇集,篇幅短小凝练,技术背景直接在故事进程中展现,一开始读有些吃力,好在对剧情的把握和语言的淬炼功力深厚,一但弄清楚了设定,整个故事就流畅精彩起来。
9个短篇,围绕着自由意志、时间旅行、平行宇宙等核心,没有过于标新立异的幻想,然而对每个课题探索的很深入,很好的扩展和丰富了一些原有独创却不够成熟的观点。既有冷峻的哲学思辨,又不乏深切的人文温情。
新技术并不总是引人向善。拥有摄像般准确记忆会活的更加清醒么?回到过去弥补过错或遗憾能够带来快慰和救赎么?有无数个你同时做出截然相反的决定会减轻你的道义与责任么?
科幻小说试图探讨的从来就不是美好绚丽的未来乌托邦,而是在科技有了极大突破和跃升后人类会变成何种模样。
跟着作者进行思维实验,凭借着天马行空的诗意想象和严密的逻辑推理,其内核依旧是对现有伦理道德基础进行哲学思辨研究。
特德·姜的科幻很简明,不墨迹,有一种数学逻辑解题的利落快感,这是他的风格,相对应的问题也很明显。读他的短篇,好像在读一篇篇详实准确的机械说明书,他的设定与推演有种不由分说的意味,一股脑的登堂亮相,所有人物行为故事进展都是为了阐明核心的点子服务,说教的意味浓了些,供读者去思索和释义的内涵变得狭窄,叙事变得艰难。
不过,一个优秀的科幻小说本就是在坚固的现实基础上讲好一则则逻辑自洽的人性寓言,否则就只能是一个童话故事。从这个层面上讲,这本小说还是不俗的,尤其是《呼吸》《大寂静》两篇,均是上乘之作。

“科幻的本质是给每个人探索的勇气”
“我现在就像从很深很深的水底冲出来呼吸到空气,我太怕封闭了。” 温柔又冷酷的笔调写了这样一个已经不能简单用“崇高”和“坚强”描述的地航员姑娘。在这样一个远远残酷过地狱的狭小空间,忍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孤独,那个传感眼睛看到的两天,成了她在几十年中品味咀嚼的最后的美好。再读一遍,心中感触更深,不忍卒读。《思想者》 “人生苦短啊。” “大脑所包含的那个宇宙,要比这个星光灿烂的已膨胀150亿年的外部宇宙更为宏大,外部宇宙虽然广阔,毕竟已被证明是有限的,而思想无限。”《中国太阳》 约摸30页的小说内涵很丰富。个人命运,理想,国家,世界还有资本经济。从小学三年级文凭的打工仔到恒星飞船宇航员,水娃的经历可以说是他个人的成长史,也是科技发展的见证史。 “有人满足于老婆孩子热炕头,从不向与己 无关的尘世之外扫一眼;有的人则用尽全部生命,只为看一眼人类从未见过的事物。”
故事会与科幻小说的距离
题目很大,但我想说的意思很简单。
收到鉴书团发来的书,翻了十几页,一种奇怪的感觉就开始上来了。
先简单讲一下我对这本书的感觉和定位。因为作者的文字驾驭的习惯和能力点点方向,整本书作为短篇小说集,看起来特别有一种故事会的感觉。
说故事会,并不是说这本书里的小说显得很市井或者不够“科幻”,而是指——
1. 作者的写作特点就是那种故事会式的文笔。它没有有些作家的那种激荡的笔力,能够让文字自己就有节奏,韵律。我也不是一个好的描述者,无法给你形容出那种感觉,但我相信你一定听过妙笔生花,也一定看到过一些所谓金句、名篇,短短几十个字丢出来,突然那些文字就自己活动了起来,推开大门,邀请你进入一个新的世界。
而另外一种类型,可能也是你我芸芸众生的能力所限,就不能让文字自己动起来,需要我们催动着它们前进,我们绞尽脑汁,靠天赋或者经验,用文字给你描述我的想象。这些文字看起来可能也有些许灵动,但更多的是我们在推着它们走,它们纯纯的就是工具人,只是我们一个不得不使用的工具而已。而这类文字工具,创作的最多的就是故事会形式的故事。谈不上好或者坏,大多数人也就停留在这个天花板之下了。
而这本书的作者,在故事会类型的文字里,也算是驾轻就熟了,但也就是熟练。
2. 我一直不是很爱看短篇科幻小说集,原因说来也简单。篇幅所限,不够像长篇小说那样,就一个主题展开,只要宇宙空间足够大,时间跨度足够长,出场人物够多,场景够丰富,那无论是一个什么样的点子,都能让人看得津津有味。因为人类就是爱看故事。
但短篇小说就不一样,篇幅所限,无法展开,那很大程度上拼的要么是你卓绝的,和别人拉开几个断层的笔力差距,要么就是一个精妙绝伦的点子。
前者上面说了,很难。后者其实更难。刘慈欣的《三体》远称不上完美,但我就是喜欢,因为他用一种疯狂的方式,极高的密度,大量的概念、点子轰炸你。以至于我觉得他塑造的人物如何根本不重要,那就是一本伪装成小说的概念设定集合。但这样的《三体》也就一个,大多数短篇里的点子其实是很难有新意,和故事的结合也远称不上完美。
而这本书,恰恰就有这样的问题。基本每一个 idea,我都想过好多版本……
这不是说作者有什么问题,只是在我这里,这方面很难让我提起兴趣,看到后来很有点例行公事的意思。
还有一点,作者的文字是驾轻就熟的,但是总感觉是在一个“好的写手”层面的驾轻就熟,始终没有突破一些什么。当然能做到这样已经很好了,但我总还是奢望,以后能看到更好的。
前面洋洋洒洒说这么多,好像没说这本书什么。但也许这就是这本书的问题所在,它整体看起来,太平了。有点平淡,有点平庸。它并不糟糕,甚至我可以说,大多数作者如果能达到这个级别,那图书市场的整体水平都能算上来不少。只是可惜,我觉得远远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