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要读科幻小说?刘慈欣:在未来,想象力不可或缺
春节期间,和孩子一起看《流浪地球》,再一次被震撼。印象最深刻的是地球在逃亡途中,为了加快逃离速度,人类利用木星引力的弹弓效应将地球加速弹出太阳系……
不得不佩服作者刘慈欣无可匹敌的想象力!可以说,在目前的中国科幻界,刘慈欣绝对称得上“中国科幻第一人”。
如此丰富的想象力从何而来呢?在一次采访中,刘慈欣透露想象力来源于读科幻书!他看的第一本科幻书是法国作家凡尔纳写的《地心游记》。读完这本科学探险的故事后,刘慈欣“感觉就好像在一间黑屋子里,一扇窗户打开了。”
科幻的种子自此在他的心里埋下,想象的翅膀从此开始翱翔。
2018年,刘慈欣在克拉克获奖时说:想象力是人类所拥有的一种似乎只应属于神的能力,它存在的意义也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在未来,当人工智能拥有超过人类的智力时,想象力也许是我们对于它们所拥有的唯一优势。
阅读科幻是培养孩子想象力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在孩子的世界里,他的行为、认知主要来自于身边的大人,是极其有限的;而在科幻的世界里,孩子能跟随各种各样的人物一起探索、冒险,经历不同的人生,拥有无限的可能。
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需要一套科幻好书的陪伴。未来事务管理所主编的《意外之外》科幻小说合集,特别适合少年儿童阅读,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开拓他们的科幻视野。
这套合集包括三本:《意外之外:太阳火》《意外之外:九条命》《意外之外:黑镜子》,分别以不存在的宇宙、不存在的未来、不存在的时间作为核心主题,带着孩子们一起领略地外文明、探索宇宙奥秘、经历末世危机……
在美国科幻作家弗雷德里克·布朗的《角斗场》中,我们和主人公一起代表人类文明与外星文明,作一场你死我亡的决斗;
在美国科学家兼科幻作家杰弗里·A.兰蒂斯的《镜中人》中,我们能深刻感受到主人公在黑洞洞的镜面上的无助与绝望,更为他在绝境中的坚守希望始终不放弃而震撼、鼓舞;
在科普与科幻小说作家凌晨的《太阳火》中,我们将体验人类遭到自己创造出来的智能生物的反叛,从而引发一场战争;
在美国科幻作家玛丽·A.特奇洛的《火星的孩子》中,我们能和身患白血病的火星女孩一起重返地球家园……
每一个故事都让孩子和故事中的主人公一起,在宇宙内外探险,在科幻世界里遨游。一套优秀的科幻作品能够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培养孩子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帮助孩子理解科学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引导他们对宇宙对人生进行思考,决定最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新的学期开始了,送孩子一套科幻小说合集《意外之外》,和孩子一起探索未知、期待未来。共读一本好书,共度一段快乐的亲子时光!

科幻文学发展的见证
这是一本由Orson Scott Card主编的于2015年由新星出版社出版的20世纪经典科幻短篇小说合集。
奥森·斯科特·卡德(Orson Scott Card),是当今美国科幻界最受人瞩目的人物之一。“在美国科幻史上,从来没有人在两年内连续两次将“雨果奖”和“星云奖”两大科幻奖尽收囊中,直到卡德横空出世。”1986年,他的《 》再次包揽了这两个世界科幻文学的最高奖项。
Orson说,科幻小说领域实际上是从20世纪初才起源的,那个时候很多写过科幻小说的作家其实并不认为自己属于科幻小说领域的。直到1926年雨果根斯巴克创办了第一本关于“科幻文学”的杂志《惊奇故事》,喜欢科幻文学的读者们才找到了归宿。这些读者们因为兴趣爱好,通过杂志的“读者来信”栏目来交流沟通互相通信,再后来开始见面讨论,形成了科幻文学的圈子。很多人从读者变成爱好者,再变成创作者。科幻文学开始发光发热。
在此期间,正统的文学其实是鄙视和不接受科幻文学存在的。他们认为这种文学不属于“高雅文学”。就像无数新兴音乐种类的诞生充满着正统的拷问与质疑一样,科幻文学也经历过这样的阶段。
可以说,科幻文学的发展也就是近一百年间的事情。Orson挑选的标准是篇幅短小,广受欢迎的作品和改变读者人生的作品,并尽量避免题材上的重复。因此Orson按照他认为的科幻文学的三个发展阶段将故事分成了三大类:从开创到20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为 ,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为 。全书一共27篇小说,黄金时代9篇,新浪潮7篇,媒体一代11篇。
在这时代,也就是1947年到1960年代中期,入选作家有阿西莫夫、斯特金、布利什、汉密尔顿、比格尔等等,入选的作品有《叫我乔》、《“你们这些还魂尸——.”》、《乐匠》、《寂寞漂流碟》、《机器人之梦》、《尽化》、《神的九十亿个名字》、《艺术之作》和《黑皮肤,黄眼睛》。
这里面有现在广为人知的一部作品的雏形,也就是 的剧本来源——《你们这些还魂尸——》;也有现在 大热的AI影视剧题材的“印象版” ——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之梦》(虽然写于1986年但Orson仍然把它归到黄金时代,原因是阿西莫夫是一位属于科幻文学黄金时代的作家);不过更多的,可能是
我个人认为,在这个时代的作品,更具想象力,小说更天马行空,不拘泥于生活。比如《叫我乔》、《乐匠》、《黑皮肤、黄眼睛》,这三部作品都发生在广阔无垠的宇宙,既脱离人类生活,又处处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讨论的是人性。而《寂寞漂流碟》、《尽化》、《神的九十亿个名字》和《艺术之作》,虽然发生在地球上,但是讲的宗教信仰、生物进化等哲学的话题。个人偏好这个时代的作品,能让我有更多的想象空间,并审视自身或人类的弱点。
这个时代为1960年代中期到1970年代中期,短短十余年间的作品。入选作家有拉里尼文、勒古恩、波尔、阿尔迪斯等等,作品包括《“忏悔吧,小丑!”嘀嗒人说》、《尤瑞玛的缺陷》、《乘客》、《世界底下的隧道》、《谁能代替人?》、《那些离开奥梅拉斯的人》和《无常之月》共7篇作品。
正如Orson所提到的,“这个时代的作家为这一领域带来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写作风格和激情,有时候甚至带着一丝狂暴”。我将这解读为,也许这个时代的小说在现在的我们看来不见得有趣或者迷人,甚至让我们看着有点暴躁,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小说要反映的内容却是有点儿古怪的意思的。
在《“忏悔吧,小丑!”嘀嗒人说》、《尤瑞玛的缺陷》、《谁能代替人》和《那些离开奥梅拉斯的的人》里,作者都构建了一个奇奇怪怪的世界,试图通过荒诞的小说情节阐述一个浅显的道理。《乘客》、《世界地下的隧道》和《无常之月》为读者描绘了一副凄凄惨惨充满想象力的画面。若是有时间,也还是可以读一读的。在这个时代里,关于宇宙的幻想反而少了,多了一些细节的描写,不再那么写实。
这个时代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作品是我最不喜欢的。这个时代的作家都是黄金时代的孙辈,也就是看着黄金时代和新浪潮时代的作品成长起来的。在这个时代文学作品还加入了一些标签,比如“赛博朋克”和“人文主义”。
但是这个时代入选的作品是最多的,有《沙王》、《异星歧途》、《空战》、《脸值》、《罐子》、《雪》、《老鼠》、《熊学会用火》、《一逃了之》、《旅行者》和《一》共11篇。也许这个时代离我最近,所以我熟悉这种文学里的一切,因此不屑一顾。
总而言之,在这些作品里,我找不到之所以为灵魂共振的东西,他们的主题不够突出,描绘也是没有重点,这让我想起现在流行的“碎片化阅读”了。就是,没那么有深度,无法引起我的共鸣。这里面有《冰与火之歌》的作者的作品《沙王》,也有类似《黑镜》题材作品的《雪》。当然也有对宇宙的探索,比如《脸值》、《罐子》和《旅行者》。但这些更多的可能又回归到人类的情感层面的探讨了,如果不沉下心去自己感受和体会,很有可能完全无法投入那种陷入孤独的感觉。
最初想要通过这本书初步了解科幻文学领域,在此之前看过的科幻作品有《三体》、《银河系漫游指南》、《宇宙尽头的餐馆》等等,对科幻电影也非常感兴趣。看完之后的感受是,过去五十年的科幻中短篇小说也不过如此,大概长篇比短篇经典得多。
过去几十年间,科技技术也发展了太多,人们的想象力已经放飞到外太空去,不再局限一些宏观的幻想,我们需要细节、再细节,最好逼真到科学家都要信了。 所以,如果不是时间有多的话,这本书,真的不用看哟,哈哈哈。
科幻小说可能注定伴随着虚无吧
看了最开始几章之后觉得这应该是随笔吧,还带点哲学意味。有时候觉得他在记录生活,有时候又觉得他在讽刺某些现象。淡淡的语气,像这个世界的一个旁观者,没有批判,没有喜怒哀乐,只是描述而已。
我开始重新审视书名,想,这大概是出版社的营销术语吧,不过还是不懂和小说有什么联系。然后翻到了最后一章,“为什么要把小说写得那么好”,原来是以书中的一章为书名的啊,理解了。之后重头开始看,看到长篇幅的章节了,就还是小说吧,还是带科幻色彩的。最开始的描述让我觉得这个作者很高冷,看到他和机器人对话的时候又觉得这怕不是个逗比吧。
第一次接触“万有算力”的概念,有点新奇。
最后一章不知道算不算“作者说”的结尾里提到每个句子都已经存在,它们随机寄生在人类身上,在某个时刻被人类写下来,我们以为新颖的句子其实只是被再次召唤出来而已。感觉很多事情的因果都是这样,很多我们以为的新奇事其实只是历史的重复上演而已。而我们却以为是社会在进步或者倒退。
想起很久以前听到的一句话:“人类历史上从来不是教训”。就战战兢兢做个好人吧。
看到一个评论:“阅读这样的小说,也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勇气,因为没有人能够用30秒的视频或是10分钟的听书帮你速读完它,你只能靠自己,去完成这趟未知、但却独一无二的旅程。”就觉得好贴切啊,看的时候觉得他写了好多,关上书觉得他什么都没写,不过是碎碎念而已。有些章节写得琐碎,没有逻辑,两个毫无关系的句子粘在一起,但貌似又同属于生活这个大类,在一瞬间感受到了生命的虚无和荒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