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唐朝历史小故事
唐代是我们国家很强大的一个时期。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有趣的唐朝历史小故事,希望能帮助到你。
前段时间网上有一种巴甫洛夫把妹法,简单说就是每天给妹子送一个早饭,坚持一段时间以后突然不送了,那妹子一想,今天怎么没有了……至少就记住你了……其实,这种办法唐朝人就知道了。东海有个孝子叫郭纯,他妈妈去世了,然后郭纯每次大哭的时候,天上的鸟就都飞来了。这么灵验的事情,当然要上报官府,朝廷派人来看,还真有鸟飞过来,这自然就要加以褒奖了。后来,也不知道谁留了一个心眼。这个郭纯是个有心机的家伙,他平时哭一哭,就把饼撒在地上,这鸟当然来吃了。几次以后,鸟就知道,听到哭声就有吃。那他再大声哭一哭的时候,鸟就来了。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是不是可以改名叫郭纯定理,这我不知道。网上的那个教程,大概是可以叫郭纯把妹法了。
(《朝野佥载》:东海孝子郭纯丧母,每哭则群乌大集。使检有实,旌表门闾。后讯,乃是孝子每哭,即撒饼于地,群乌争来食之。其后数如此,乌闻哭声以为度,莫不竞凑。非有灵也。)3、根据《酉阳杂俎》记载,由于李姓是国姓,所以在唐朝是禁食鲤鱼的,抓到鲤鱼以后,必须放掉,如果胆敢贩卖鲤鱼,重打60大板。“国朝律,取得鲤鱼即宜放,仍不得吃,号赤鯶公。卖者杖六十,言“鲤”为“李”也。”
唐高祖李渊的爷爷叫李虎,所以唐初避讳虎字,所以老虎当然是不让吃的,一般也吃不着,不过这并不算什么,还不准人说“虎”字,“虎”字由马字代替,这个“马”字不是重点,重点是一个过去我们都常用马桶,马桶在唐代以前就出现,不过那时并不叫马桶,而是叫虎子,到了唐朝之后,为了避讳李虎的名字,虎子就改叫马子了。再到了后来,这物件又改叫马桶。5、早在唐朝时,熊猫就被当作国礼送给了日本。公元685年,日本遣唐使来华,为表示友好,武则天(当时的皇帝是唐睿宗李旦,武则天实际掌权)送给了日本天武天皇两只熊猫,随同遣唐使一道返回日本。(《旧唐书》)
唐朝外国人众多,唐朝的首都长安,有许多胡人从西域而来,到此经商游历,还有新罗、百济、倭国等周边国家派来的遣唐使、学者、僧人等等。广州更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住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印度来的佛教徒,躲避宗教迫害的穆斯林,还有昆仑奴……当时的扬州也堪称东方威尼斯,水道纵横,船只数量众多,有许多大食人和波斯人在此经商。大部分外国人来到大唐后都不愿回去了,死后也埋葬在大唐。
日本料理以生鱼片最为著名,堪称日本菜的代表作。殊不知,日本人对生鱼片的热爱其实是从唐朝传过去的,现在赣南一些客家人聚居地都有吃生鱼片的传统,这种传统或可追溯到唐代。唐朝人把生鱼片叫鱼鲙,不管什么样的鱼都喜欢片成薄片,蘸着蒜、豆豉等生吃。唐朝有许多切生鱼片的高手,刀工出神入化,切出来的鱼片轻薄如纱。市面上还有教大家片鱼刀法的书籍出售。
唐代社会风气开放,相对而言女性社会地位也较高,所以广大唐代女性有能力也愿意在追求美这件事上下功夫。唐代女子的妆容花样百出,各有特色,名字也大多起的很文艺,像什么“桃花妆”、“飞霞妆”之类。不过按照今天的审美标准来看并不见得好看,比如有个“三白妆”。这个三白妆是唐末五代时期流行的一种妆式,就是单纯的把脸上的三个部位——额头、鼻子、下巴,这三处地方用白粉涂白,而其他的地方不加任何修饰。

(唐朝十大著名历史故事)唐朝有哪些经典故事唐朝历史典故大全
(唐朝十大著名历史故事)唐朝有哪些经典故事,唐朝历史典故大全?十大经典唐朝历史故事名单如下:房玄龄吃醋、文成公主进藏、铁杵磨成针、请君入瓮、千金买壁、桃李满天下、不私故旧、力士脱靴、执法如山、走马观花。 根据《隋唐夜话》记载,房玄龄是出了名的爱妻,更是出了名的怕妻,这怕妻的名声甚至传到了皇上的耳朵里。皇上爱臣,非常关心房玄龄的家庭生活。一日,李世民在一次宴席后,趁着酒劲,当场赏赐了两位美女给房玄龄,希望借此杀一下房夫人的威风。房玄龄自然不敢收,可是皇帝金口玉言,谁敢反对。不出所料,房夫人看到后大吵大骂。李世民知道后,于是传召房夫人问罪。他让人调制了一壶掺了醋的酒,假装毒酒,将其赐给了房夫人,同时告诉房夫人:“这有这两位美女和一坛毒酒,你要么喝掉毒酒,要么把两位美女领回家中。”没想到还没等房玄龄求情,房夫人直接拿起毒酒开始喝,不过喝到一半也发现其实并不是毒酒,乃是一坛醋。李世民见此情况,只好收回旨意。而“吃醋”这个典故也流传开来。 “文成公主进藏”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典范。唐朝贞观年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遣大相噶尔东赞(即禄东赞)为请婚使者,赴长安请婚。唐太宗将远支宗女封为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并诏令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为主婚使,持节护送文成公主入蕃。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后,给吐蕃及唐朝的人民都带来了巨大的改变,缓和了唐朝和吐蕃之间的矛盾,对汉藏两族的友谊做出了重要贡献。 铁杵磨针出自南宋祝穆《方舆胜览》:“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说的是大诗人李白小时候因读书不顺而弃学,弃学途中偶遇一老妇人用铁杵磨针,对自己的触动很大,终于发奋读书,最终学有大成。铁杵磨针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工夫,多么难的事情也能做成功;也成为激励后人持之以恒求学的名言警句。 请君入瓮,是由寓言故事演化而来的兼语式成语,比喻用某人整治别人的办法来整治他自己。成语出自《太平广记》卷一二一引唐·张鷟《朝野佥载·周兴》:“唐秋官侍郎与来俊臣对推事。俊臣别奉进止鞫兴,兴不之知也。及同食,谓兴曰:“囚多不肯承,若为作法?”兴曰:“甚易也。取大瓮,以炭四面炙之,令囚人处之其中,何事不吐?”即索大瓮,以火围之,起谓兴曰:“有内状勘老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咸即款伏。 唐朝典故“千金买壁”,源自于盛唐时期李白游宋州(州治在今河南商丘)梁园的时候,于天宝三载(744年)在梁园所作的《梁园吟》这首七言律诗,讲述的是诗仙李白与梁园才女前朝宰相宗楚客孙女宗煜的爱情故事。李白与好友杜甫、高适三人一日来到商丘梁园游览,树丛之中不知谁在抚琴,于是三人都决定赋诗一首。高适、杜甫的诗作已经完成,李白才醉眼惺忪地抓起一支斗笔,踉踉跄跄走到雪白的粉壁前,写下了名篇诗作“梁园吟”。这面墙上的诗作被宗小姐见到,便用一千两买了这面墙壁,只为保护墙壁上的诗作。宗小姐千金买壁的美谈不胫而走,飞快地传遍了古城。千金买壁之事深深触动了李白的心弦,因为此事最终促成了李白和宗小姐的亲事。 桃李满天下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见于《韩诗外传》,讲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魏国大臣子质的故事;而在《资治通鉴》中也记录了一个“桃李满天下”的故事,则是关于唐朝宰相狄仁杰的。这两个故事都说明一点,就是治理国家离不开贤明的君主,更离不开各类人才。而贤能之人所结交的朋友一般也是贤能之人,通过互相引荐,就可把众多贤能之人聚集到一起为大事出力效劳。 不私故旧是摘自《资治通鉴》的法治典故。在唐朝时,濮州刺史庞相寿因为犯了贪污罪被罢免了官职。庞相寿便陈述自己曾经在秦王府当过幕僚。唐太宗以前是秦王,得知自己的老部下被罢免,很是同情,准备给他官复原职。魏征谏言:“秦王的老部下那么多,假如都这样,会让正直的人心寒。”于是,唐太宗就采纳了魏征的建议,并告知庞相寿:“过去我身为秦王,是一府之主;而今身在皇位,是天下之主,不可循私情照顾老部下。”唐太宗便赏赐庞相寿一些布匹丝帛让其回家,庞相寿含泪而去。 《力士脱靴》是发生在诗仙李白和宦官高力士之间的一则趣事,因其独特的意象历来被津津乐道。这个故事见于唐末的各种野史小说以及诗歌中。公元742年,李白酒醉应唐皇召集前去皇宫为杨玉环作诗。因衣着破烂,唐皇赐李白衣物。李白因醉酒无法更换,便唤高力士为其脱靴。高力士自视尊贵但因唐皇在前,遂应之。此后怀恨在心,第二天就在杨玉环那里说李白的坏话,最终导致李白并未受到唐玄宗的重用。 《执法如山》典故出自清代李海观(李绿园)编著的长篇白话小说,意思是严格依法办事,毫不动摇。唐中宗神龙二年,冬十一月,太平公主赴雍州游玩,相中了当地寺院里的一盘水磨,未经寺院和尚同意,即吩咐随从准备强行运往京城,归为己有。寺院和尚不服,立即告到李元宏那里,李元宏性格耿直,不畏权势,立即将水磨判归寺院和尚。这一判决,吓坏了李元紘的顶头上司、一向趋附权贵的雍州刺史窦怀贞。他即刻命令李元紘将水磨改判给太平公主。李元紘对这种恃强凌弱、媚上欺下的行径无比愤慨。二话不说,当即挥笔在原判决书的空白之处书写“南山可移,此判无动”八个大字,坚决维持了原判。后世将这八个字逐渐浓缩成了“执法如山”。 走马观花,本作走马看花,是一则成语,语出唐·孟郊诗作《登科后》中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朝诗人孟郊,他出身贫苦,从小勤奋好学很有才华,但他的仕途却一直很不顺利,曾经两次落第不中,後来终於在四十六岁时高中进士,放榜之时正值春天,这时首都长安花团锦簇,人人都上街欣赏怡人的景致,而孟郊也骑着快马、迎着春风,得意地四处游览,一天就看遍了长安的花景。之后他按捺不住喜悦得意之情,便写下了《登科后》这首别具一格的小诗。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由西安演艺集团歌舞剧院打造的原创舞剧《传丝公主》 ,于7月30日至31日登陆中国国家大剧院。该剧以唐玄奘所写的《大唐西域记·瞿萨但那·麻射僧伽蓝及蚕种的传入》和现存于伦敦大英博物馆的唐代木版画《传丝公主》为史料依据,以唐代公主李宁儿与拂菻国王子小波多力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讲述了两个人克服种种磨难,公主终将桑树和蚕种带入拂菻国,将中国丝绸传播到世界的故事。
《传丝公主》是2016年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创作资助项目,耗时3年创作完成,以小波多力“受命遣唐”拉开序幕,随后在“西市邂逅”“桑园心仪”“唐皇赐婚”“拂菻丝梦”“闯关受阻”中推进故事情节,以“天路传丝”结尾。该剧由陕西籍舞蹈家、国家一级编导左青担任总导演,赵小刚、张云峰担任执行总导演,黎琦和文鹰担任编剧,由杜鸣、张继文、宋立、胡耀辉、方绪玲分别担任舞剧作曲、舞美设计、服装设计、灯光设计和造型设计,青年舞蹈家黄路霏、汪子涵、徐立昂、邵俊婷、王俊久等领衔主演。在《传丝公主》于北京上演之际,本报记者专访了总导演左青。
记者:从版画上一个平面的人,到舞台上一个立体的形象和完整的故事, 《传丝公主》这部剧的创作过程是怎样的?
左青:关于传丝公主,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记》里面写过一个原版故事:他在西行取经的路途中,发现沿途有一个国家会织丝绸,用的技术跟我们国家的完全一样。他觉得很惊讶,当地人告诉他,几十年前,唐朝的一个和亲公主路过这里,把缫丝技术带到这里了。这个技术在唐朝其实是禁止外传的,这个公主很聪明,把桑蚕种子藏在了皇帝赐给她的凤冠里。
1900年,英国的探险家斯坦因在新疆和田丹丹乌里克遗址,发现了唐代木版画《传丝公主》 ,这幅画印证了唐玄奘在书中讲述的那个故事是真实的。丝绸之路上曾经发生的故事这么多,所以我们在创作时就考虑,一定要找到一个有据、有史的故事,才能使它感人。当然,从现代观念看,“传丝公主”的这一行为,是将禁止外传的国家技术机密泄露出去了。但是,把它放到历史的长河中看,她将丝绸技术传出去后,实际上也实现了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播,跟我们今天的“一带一路”战略是呼应的,也体现了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开放、包容的民族。
记者:在这部舞剧中,你们怎么定位和塑造“传丝公主”这个形象?
左青:这是个非常贤惠,但同时又敢爱敢恨的女孩子,她跟拂菻国来的王子一见钟情,但两人之间的爱情受到了哥哥的阻止,他在朝堂上不同意妹妹和亲。在剧中,她面临着亲情和爱情的考验,同时又想把丝绸技术带到出嫁的国家去。“传丝公主”这个形象,代表了那个时代有理想、有追求的青年女性。
用舞蹈语言表达人物复杂的内心情感
记者:舞蹈并不擅长叙事,但它适合表现人物情感。在这部舞剧中,是怎么用舞蹈语言来讲故事并抒发情感的?
左青:舞剧这个艺术形式之所以产生,就是要用肢体艺术来讲述故事,当然,过于复杂的故事情节,它很难承担,但是传丝公主这个故事的情节设计比较简洁,重在挖掘人物的心理,表达他们内心的复杂情感,这些是有利于舞者用肢体充分表现的。
现在的很多舞剧追求淡化情节、丰富舞段,但是我认为,情节是不能淡化的,我们只有紧紧抓住人物的情感来开掘人物内心世界,这样他们的舞蹈才能更加好看,肢体语言才能更加丰富,才能够在肢体语言的开掘上不断有新的发现。对于舞剧来说,没有情节的依托,以及在情节中所产生的情感,舞蹈也是很难创新和发展的。
记者:这部舞剧在艺术上有一些创新的地方吗?
左青:现在舞蹈作品的创作有很多方法,也有艺术家在不断尝试创新,诞生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就《传丝公主》这部舞剧而言,我个人认为,它敢于坚持戏剧的“三一律” ,敢于坚持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在当下也是一种创新。这个题材,不同的导演可能会有不同的表达和解读方式,就我来讲,我更看重广大观众的接受,让它喜闻乐见。这部舞剧在舞段上有一些创新,但是在结构方式和人物刻画上,还是尽可能地把人物的情感传递给观众,这是我在这部剧里最主要的追求。
记者:这几年丝绸之路题材的舞剧很多, 《传丝公主》在舞蹈的编排上有哪些特点,如何体现唐朝风貌?
左青:在舞段和舞蹈的设计中,主创们从古典诗词和绘画中寻找灵感,借用其意境演绎舞蹈,比如用李白的“醉入胡姬酒肆中”演绎《胡姬舞》 ,取唐代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的画意演绎《簪花舞》 ,取唐代画家张萱的《捣练图》演绎《捣练舞》 ,取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演绎《西凉武舞》 ,从细微处融入唐诗、唐画、唐俑等唐代文化元素。同时,为主要角色设计的独人舞、双人舞和三人舞,以及为表现西市风情、桑园春色、梨园乐舞等设计的情景舞段,都有鲜明的唐文化特征。
记者:作为陕西人,以您对这片土地的了解,有哪些积累可以帮助这次创作?
左青:其实积累是个长期的过程,10年前我给陕西省歌舞剧院导演过一部大型唐乐舞诗《大唐赋》 ,那个时候就看了大量的书籍、壁画,听了大量音乐,3年前接到《传丝公主》这个项目开始创作后,对当年的这些素材又有很多新的认识。比如,过去我们对唐乐舞的认识,是把它作为一种展示性的歌舞表演,但是在这部剧里,我们用它来塑造人物、表达情感,这也是这次创作中我们的一个很重要的尝试,因为所有的舞蹈还是为人物服务、为塑造人的真情实感服务,所以要把那种展览式的歌舞,由再现性的艺术变成表现性的艺术。
记者:您说过这是一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舞剧,为了使故事和情景表现符合史实,你们做了哪些努力?
左青:主创团队用了近两年时间研究文献,并到陕西、甘肃、新疆进行实地调研,确保每处细节都尽量符合史实。比如,为了保证演员们在剧中的纺丝动作的准确,主创团队到杭州的中国丝绸博物馆以及关中民俗馆学习考察。敦煌壁画飞天和唐代仕女图,也都为创作团队提供了古典舞的编排素材。为表现采桑、缫丝等场景,主创们还从魏晋隋唐年代的壁画上的采桑图、缫丝图中寻找舞蹈创作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