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中国古代各时期审美标准各不同,你在哪朝是美女?

更新时间: 2025-09-13 22:54:07

阅读人数: 239

本文主题: 女主是战国美人的小说

同时代的人对于美丑的标准都是不一样的。现在我们都认为高鼻梁、双眼皮、瓜子脸等等的女生,算美女。那么古代呢?古时候的审美标准又是什么样的呢?

元代画家王绎在《写真古决》中曾提到,完美的脸部比例讲究“三庭五眼”。

三庭指脸的长度比例,把脸的长度分为三个等分:从前额发际线至眉骨,从眉骨至鼻底,从鼻底至下颏,各占脸长的1/3。

五眼指脸的宽度比例,以眼形长度为单位,把脸的宽度分成五个等分:从左侧发际至右侧发际,为五只眼形,各占比例的1/5。

如此看来,现在有不少大眼睛高鼻子尖下巴的“网红脸”,却不符合“三庭五眼”这个规则。

且在古时候,最好的脸型是鹅蛋脸和满月脸才能吃得开。

即使是以瘦为美的赵飞燕(图右),也可看出脸上满满的胶原蛋白。

更何况是仕女图里的盛唐美女了,也都是一个个白白胖胖的满月脸。

以现代的眼光来看,美女的眼睛标准大多是大眼睛双眼皮。然而在古代,单眼皮才是美女的标配。

历代的审美观并非一成不变,如唐人崇尚秾艳丰肥,明、清崇尚纤弱轻柔,但唯一不变的是:对单眼皮的偏好。在绘画中,从现存最古的一幅人物画──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起,一直到清末,对单眼皮和细长凤眼的偏好从来没有变过。

当然古人描绘美女也有大而圆的杏眼,不过无论大小,这些眼睛更多形容的都是单眼皮。

很多人认为高鼻子是西方的审美,其实不然。无论是妹子还是汉子,在古人看来,高鼻子是一种贵相,还有“隆准龙颜”的说法。

古代对嘴巴的审美,两个字:红、小。

古人认为,眼睛最重要的是有神采,眼波流转间自成一股风流。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汉书》中的这位李夫人倾国倾城,凭借的就是一双眼睛。

“乌”就是说要有一头乌黑的长发,“蝉鬓”则是指面颊两旁近耳头的薄如蝉翼的头发。“乌”这个词早在《左氏春秋》中便已出现,至于“蝉鬓”一词,则出现在三国时代的魏国,是魏国王宫中一名叫莫琼树的宫女所梳的发型。显而易见,发质是古代男性对女性审美的一项标准。

“娥眉”这个词被用来专指女性的眉毛。“青黛娥眉”便是说把眉毛剃掉,然后用青黑色的颜料来绘画眉毛。这种化妆手法,在西周时期就流行开来。这听上去有些“毁容”的味道,但是也说明了眉黛素来是女性的一项审美指标。

古代人审美观对于女子的手指还有手臂的关注度都比较高。作为一个美女,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有一双纤细而柔软手指,还有就是手臂必须得要白皙圆润有弹性才可以。

此谓之“素臂”,其实就像现代人喜欢美腿美女一样,“美臂美人”是古代的一种审美倾向。

细腰便是腰肢纤细,走起路来好似拂风的杨柳。雪肤则是肌肤雪白。细腰雪肤,这一点和现代人的审美倒是极为相似。

女性肌肤中带有芬芳的香气,亦被视为美女,这种香气并非来自某种香水,而是天然的体香。除了清代著名的香妃外,据说西施亦是浑身散发香气的美女。

其实,古今各个时期女子美的标准都是不一样的,而且也并非只注重外貌,由外而引出的内在美也很重要。你要穿越去哪个时代,成为备受瞩目的大美人呢?

在上古母系氏族社会,生殖和生产的标准就是美的标准。粗壮结实的女人,在那个时候人类的审美观念中就是最美的。但一些简单的骨制或木制饰品,仍然体现了当时女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崇尚。

这个时期被一些历史学者称为是中国古代审美变化的四大转折之一,男人提倡“柔弱顺从”的美女观念占了上风,士大夫盛行“精致细腻”的审美意识。人们注重女性面部形象,“柔弱细腻”的女人被奉为美女。

两汉时期,秀外慧中的女性被人们所认可。人们虽然欣赏女性之美,但更强调道德,表现出了以德压美的倾向。女人们的头饰都比较小,发型基本向下,自然朴实,没有唯美的感觉。服装设计也以功能性为主,奢华的服饰一般在宫廷中才能见到。

最有趣的是汉朝女人们脸上的妆容:女人们把脸搽得雪白,嘴唇用红色的颜料并且轮廓画得很小。这说明从那时候起“面如凝脂”,“樱桃小口”便逐渐成为古代女性美的基本格调。

这也是中国古代审美变化的四大转折点之一,在精神上却是极其自由解放,最热情,最富个性审美意识的朝代自然飘逸的美盛行一时。女性之美开始获得了独立的价值。

这一时期的女子,大多穿着广袖短襦,曳地长裙。腰部束以“抱腰”,并且用衣带来装饰,流行在头上插戴花钗和“步摇”,这样走起路来衣袂飘飘,环佩叮当,进一步强调了女性的温婉妩媚,婀娜多姿。因此,崇尚个性美、自然美成为当时的审美标准。

唐代审美趣味由前期的重再现、客观,重神形转移到后期的重表现主观、意韵、阴柔之美,体现了魏晋六朝审美意识的沉淀,审美的角度又逐渐趋向华丽、唯美。

女性之美也相应地呈现出了雍荣华贵的景象。也就是我们通常说所唐代女子以胖为美。宽额圆脸、丰腴肉感加上高耸的发髻,飘扬的披帛,显得华丽大方,充分体现了“盛唐气象”。

她们的打扮是中国历代女性中最为大胆和性感的。服装在延续了南北朝时代的飘逸感的同时更增添了华丽之美。女性着装之暴露,在中国古代可谓空前绝后。

唐代女子对于化妆极其讲究,那时流行画浓晕蛾翅眉。初唐时期最盛行的是在额间点上一个红色或黄色的“花子”以做装饰主。到了晚唐、五代时期,女人更是把各种花、鸟画在脸上或者画在纸和娟上贴在面部,以示美丽。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宋人开始崇尚纯朴淡雅之美。女性美从华丽开放走向了清雅、内敛。人们对美女的要求渐渐倾向文弱清秀:削肩、平胸、柳腰、纤足。

宋朝女性中很流行戴一种叫“花冠” 的装饰品,这种花冠制作精细考究,为这一时代的女性增添了妩媚的气质。

宋朝女性使用的妆粉已制成粉块,每块直径3厘米左右,有圆形、方形、四边形、六角形及葵瓣形等,在每个粉块的表面,还压印着凹凸的梅花、兰花及荷花图案。

社会对于女性的束缚有增无减,表现在女性的发饰、服饰等方面。明朝女性的发型非常死板,衣服也包裹得很紧,没有什么个性可言,可谓将女性之美裹了个严严实实。

清朝时,含蓄内敛之美,仍然是女性美的基础。《幽梦影》提到所谓美人者,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透过生动的比喻,可以看到一个文人心中要求内外兼备的审美标准。

其实,无论是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还是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东方女性含蓄、庄重、优雅的品质始终如一,为人所称道。

来源:人民网、汗青网、东方网-东方头条、中国网

中国古代各时期审美标准各不同,你在哪朝是美女?

陈都灵翘楚湖蓝色战国袍路透古典美人再现

陈都灵翘楚湖蓝色战国袍路透 古典美人再现。陈都灵最新古装剧的路透照曝光,她身穿一袭湖蓝色战国袍,显得温婉动人。照片中,她轻轻掀起帘子的一刻,仿佛从历史画卷中走出的古典美人,那份浑然天成的优雅气质令人赞叹。

她的身材纤细高挑,这件战国袍在她身上显得格外合适。盈盈一握的腰身和修长的脖颈线条,举手投足间都散发着古典韵味。特别是她低头垂眸时,长长的睫毛在脸上投下淡淡阴影,美得让人移不开眼。

这组路透照中最惊艳的是她掀帘子的画面。纤细的手指轻轻挑起帘子,衣袖随风微微摆动,整个人就像一幅会动的仕女图。眉眼间流露出的温柔气质,配上这身湖蓝色长袍,将古典美人的神韵演绎得淋漓尽致。

陈都灵真的很适合古装扮相,那种与生俱来的书卷气和恬淡气质让她穿上古装就自带仙气。这次的路透照再次证明了她驾驭古装角色的能力,几个简单的动作就让人对这部剧充满期待。

春秋战国的四大美人:西施、息夫人、夏姬、齐文姜的传奇故事

春秋战国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而同时代的四大美人并非历史上广泛认可或正式记载的,而是后人根据一些传说和故事总结出来的结果,在流传较广的说法中,春秋战国时期的四大美人通常指西施、夏姬、息夫人、齐文姜。

关于这四位美人的事迹和传说,在历史文献中的记载并不完全一致,有些故事可能经过了后人的加工和演绎,因此,在了解这些故事时,需要保持一定的审慎和客观态度。

西施是春秋时期越国人,被誉为“沉鱼落雁”之首。传说她貌美如花,连水中的鱼儿见了都会羞愧地沉入水底。西施的故事多与越王勾践复国的计谋相联系,她被选为美人计的一部分被送入吴国,以美貌迷惑了吴王夫差,最终帮助越国实现了复兴大业。

在历史长河之中,对于西施的诗篇多把亡吴的根由归之于女色,客观上为封建统治者开脱或减轻了罪责。罗隐这首小诗的特异之处,就是反对这种传统观念,破除了“女人是祸水”的论调,闪射出新的思想光辉。

息夫人是楚成王的夫人,原是陈国宣公的女儿。传说她貌美如花,有“沉鱼落雁”之容。息夫人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她曾因楚王攻陈而成为楚国的俘虏,但她的美貌并未因此而减色,反而让她在楚国宫廷中备受宠爱

齐文姜作为齐僖公的女儿,鲁桓公的夫人。文姜以美貌和才艺著称,尤其擅长音乐。她与鲁桓公的爱情故事流传千古,成为后世文人墨客津津乐道的话题。

夏姬原是郑穆公的女儿,嫁给陈国司马夏御叔。她以美貌和神秘著称,传言她懂得“采补之术”,并因此被称之“不祥”之人。夏姬的一生充满悲剧色彩,她与多个男人有染,而这些男人都相继死去。

西施、夏姬、息夫人、齐文姜不仅在容貌上出众,更因其背后的故事和传奇色彩,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她们的形象至今仍被后人传颂,成为中国古代美女的象征。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