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卦中心 >> 正文

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词曰: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

更新时间: 2025-09-15 19:06:37

阅读人数: 235

本文主题: 宋玉楚王神女之事典故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辞曰:(对楚王 一作:对楚王说)

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俯则未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则君王之所见也,无乃是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穠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瓌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靥辅 一作:辅靥;芙蕖 一作:芙蓉)

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兮,羌习礼而明诗。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尔乃众灵杂沓,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扬轻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于是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夷鸣鼓,女娲清歌。腾文鱼以警乘,鸣玉銮以偕逝。六龙俨其齐首,载云车之容裔。鲸鲵踊而夹毂,水禽翔而为卫。于是越北沚,过南冈,纡素领,回清扬。动朱唇以徐言,陈交接之大纲。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珰。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

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遗情想像,顾望怀愁。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浮长川而忘反,思绵绵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揽騑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

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词曰: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

洛神依依心事违

她的形态,像惊鸿一样蹁跹,像游龙一样柔婉,像秋菊一样荣盛,像春松一样光灿。远远望去,好像朝霞中的太阳一样皎洁;近处观看,好像清波上的荷花那样明艳。她肥瘦适中,高矮合度;两肩轮廓分明,好像削成一般;腰肢袅娜柔软,好像一束白绢。她颈项修长,肌肤白皙,不用施膏涂粉,便自然芬芳。高髻如云,眉毛弯长。朱唇鲜丽,皓齿亮洁,美目流盼,酒窝鲜明。她丰姿美好飘逸,举止文静安详,性格温柔宽和,语言妩媚动人。她的服装稀世少有,骨骼状貌完全符合图画中的仙女形象。她穿着璀璨的罗衣,戴着精镂的佩玉;头上是金翠首饰,身上是闪光的珠玑,脚上穿着远游的花鞋,腰间系着轻软的裙裾。

人与神的道路差别明显,虽然我们都当盛年,却也难偿所愿。她举起罗袖掩面哭泣,泪落如雨。这样美好的邂逅将永不再有,一别之后我们注定会天各一方。

1800多年前的建安年间(公元196年—220年),军阀割据,战乱频仍,以“三曹”和“七子”为代表的一批作家直面现实,慷慨抒情,他们“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倾诉着悲天悯人的苍凉深情,表达着期盼和平的沉郁呼声,具有令人钦佩的正义和崇高感。他们的作品辞采华茂,文质彬彬,是文学史上第一次集中涌现的大量、高质量、具有强烈正义感的文人诗歌,因而被誉为“建安风骨”。以作品成就之高、影响之大而言,“建安风骨”中最典型的作家非曹植莫属。

曹植,字子建,曹操之子。作为贵公子,早年的曹植过着裘马轻狂的生活,诗歌华丽,感情热烈。但是,在曹丕即位之后,曹植受到了严厉的压制,他心情苦闷,欲诉无门,发而为诗,或愤激,或沉郁,感人至深。在艺术上,曹植集此前诗歌之大成,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最终形成了自己“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独特风格,成为屈原之后,李、杜之前最重要的诗人。

《洛神赋》是曹植的代表作。该赋是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曹植赴洛阳朝觐后,在返回自己封地鄄城的途中,经过洛水,因“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而作。宋玉《神女赋》《高唐赋》描写了楚襄王梦会巫山神女之事,处于苦闷中的曹植也借此发挥,描写了他想象中洛水女神的形象。在曹植的笔下,洛水女神容颜惊世,奇服旷世;她习礼明诗,仪态万方,风华绝代;她寄情于曹植,曹植也热切地爱慕洛神,但由于人神道殊,所以他们只能是各安所居、绵绵思慕了。曹植描写的女神容颜惊艳,而曹植所用文辞的惊艳程度,也丝毫不亚于女神之容颜,甚至让人惊为天人:“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这样华美、流丽、温婉、雅致的文句,让人不得不由衷佩服其惊采绝艳的文学才华,难怪谢灵运许之“才高八斗”呢。

应该说,曹植作品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文采惊艳,也即钟嵘评论的“辞采华茂”,他是一个醉心于琢磨文采的文学巨匠。这一特点,事实上是开启了以讲究文采为主要特点的六朝文学的序幕,曹植是六朝文学的开风气之先者,同时也是六朝文学之成就最高、影响最大者。所以,所有的六朝文学评论家没有不膜拜曹植的。南宋张戒曾言:“诗成于子健,盛于李、杜,坏于苏、黄。”意思是,中国文人诗歌真正成熟的代表是曹植。这毫无疑问。

唐前作家通过描写女性而有所寄托,《洛神赋》是用来抒写曹植的失意苦闷的,洛神是曹植理想的化身,曹植与洛神之“人神道殊”,也意味着曹植抗争的失败和他对冷酷现实的控诉。要之,曹植的洛神形象,就像是达芬奇笔下蒙娜丽莎的微笑一样早已成为永恒的经典,其隽永的含义,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索解。古人曾感叹“一篇《锦瑟》解人难”,其实也可以感叹“一篇《洛神》解人难”。

另外,在书画领域,《洛神赋》也是最流行的题材之一,如鼎鼎大名的顾恺之《洛神赋图》,为十大传世名画之首。书法如王羲之、王献之、苏东坡、宋高宗、赵孟頫、鲜于枢、祝允明、姚绶等,均有手书《洛神赋》传世。这些,都在不断地丰富和缔造着洛神传奇。(萧寒)

茎呈扁圆柱形,稍扭曲,无毛或近无毛,茎灰棕色,气特异,味微苦、涩。祛风除湿;消食化积;解毒消肿;活血止痛。主治风湿痹痛;食积腹胀;小儿疳积;腹泻;痢疾;中暑;黄疸;肝炎;肝脾肿大;咳嗽;瘰疬;肠痈;无名肿毒;脚湿肿烂;烫火伤;湿疹;皮炎;跌打损伤;蛇蛟蝎螫。主产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

云雨荒台岂梦思

神女丰盈俊美,荟萃了所有的美;充满朝气,简直无法形容。自古没有,今世难见,其瑰丽的容姿、完美的形态,实在赞美不尽。她刚一出现时,光彩照人,宛如旭日东升光照屋梁;前进几步后,显得皎洁明晰,恰似皓月散发清辉。片刻之间,姿态横生,如花般光彩照人,如玉般温和润泽。五彩缤纷,形容不尽,仔细察看时,感觉光彩夺目。他服饰华丽,遍身绫罗绸缎,文彩斑斓,光照四方。她穿着绣襦,披着短裳,丰腴而不觉肥短,纤薄而不觉细长。步履轻盈柔美,风采映照殿堂。忽然间她容姿变换,体态柔婉,宛如游龙腾云翱翔。裘服华美,薄装合体,头上抹着兰草香油,散发着杜若的芬芳。她性情温柔,宜伴君侧,柔和恭顺,可调心情。

在温柔敦厚、载道言志的文学长河中,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有点另类。从写作初衷来看,宋玉是想在文中隐寓劝谏、诫淫之意,但就其实际发生的影响而言,却显然不在载道言志上,而在其艳逸情思上。应该说,宋玉这两赋是开了后世文人绮丽之思的先河,而且,其描摹神女大胆越礼的程度,在此前、此后的很长时间内,都显得很前卫。

《神女赋》是《高唐赋》的姊妹篇。在《高唐赋》中,宋玉虚构了楚襄王父亲的一个绮丽之梦,梦的地点在“云梦之台,高唐之观”,梦中出现了“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的巫山神女,是神女的“愿荐枕席”成就了这个风流的艳梦;接着,宋玉用较多篇幅描写了高唐观一带的景致,但神女的具体形象却始终隐约缥缈、姗姗不临。

《神女赋》的主要任务,就是推出神女,精雕细刻地描摹神女的万千气象。宋玉写道,他与楚襄王夜宿云梦,宋玉有幸梦见了瑰丽的女神,楚襄王羡慕、神往地询问宋玉,宋玉便为楚襄王引人入胜地刻绘神女形象,于是,艳压千古的巫山神女终于光彩地照临了。我们节选的这段,是《神女赋》中文字较为清丽、简约的部分,其核心指向,就是集中描摹神女之美。这神女,具备一切美好的特质,旷古绝今。她刚刚出现在视野中时,如同朝阳的霞光灿烂照临;稍微前行几步后,就如同皓月清辉皎洁无暇;她的光华、气场,如玉如花,让万物瞬间光彩倍增;她盛饰文章,秾纤得衷,辉耀殿堂;她行动时则婉若游龙,仪态万方。宋玉认为,这集万美于一身的神女,就应该伴侍在最优秀的或者最高统治者的身旁。显然,这样的美,世俗间不可能存在,只有神女才可能达到。

与《高唐赋》中神女“愿荐枕席”不同的是,《神女赋》中的神女美丽多情却又自矜自爱、非礼难近,“曾不可乎犯干”,这应该就是宋玉赋写神女的最终目的,他不想把巫山神女写成一个不符合世间伦理的女性形象,从这个角度来说,宋玉是隐含着劝谏、诫淫的目的。但是,文学作品的主旨如此,可读者的关注点却发生了偏差,至少绝大多数读者更多感受到的,是两赋中的艳逸情思和云雨荒台的传奇故事。所以,说宋玉开中国文人“绮丽之思”之先河,是不为过的。曹植著名的《洛神赋》,从构思到遣词造语,都特别明显受到《神女赋》的影响,虽然曹植笔下的洛神更为“申礼防以自持”。

文学解读中的巫山神女如此,文化史解读中的巫山神女则是另一种结论。20世纪30年代,闻一多先生在其名著《神话与诗》中,以《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为题,破译文化密码,认为高唐女神(巫山神女)就是楚人原始的高禖神(高禖神是早期历史中较为普遍的祭祀神,即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是楚人先妣的象征。因为其研究极富新意、极有特色、极具魅力,所以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启发了后来学者的研究方向。于是,便有了从历史角度对巫山神女的解读,也有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的解读,还有从性心理学、原型理论、宗教等视角的解读,如有人认为巫山神女是美神、爱神,有人认为是天帝之女或者巫女,有人认为是高禖神。

今天看来,这些结论都不能完全揭示宋玉笔下巫山神女的丰富内涵,也不能完全涵盖其广泛影响。但我们可以确定地说,是宋玉第一次将巫山神女带入了文学,也深入地带进了历史,是他创造了这个光耀千古的女性形象,如同庄子笔下的“藐姑射仙人”一样,都极为经典。无论从哪个角度去解读,我们都不能否认,这是宋玉对中国文化作出的贡献。(萧寒)

该品呈圆锥形,扭曲,长8~25cm,直径1~3cm。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气微,味苦。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降血压。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主产于内蒙古、山西、河北、辽宁等地。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