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的“诗和远方”!这个宝藏景点,美进灵魂深处!
然后在鹰潭市余江区境内注入信江
龙虎山丹霞赤壁上有许许多多的岩洞
古人认为这些岩洞是仙人居住的地方
泸溪河西岸,有著名的“二十四岩”
就把这些洞穴当作自己死后的另一个世界
因而,创造了最为古老的悬棺墓葬
散布在丹岩洞穴中的崖墓共有220多处
从龙虎山山麓沿泸溪河乘竹筏西行
清溪蜿蜒绕山行,奇峰碧波卧倒影
素有“小桂林”、“小漓江”之称
仙水岩十大美景让谭Sir给你一一道来
色彩鲜艳,状若一面红紫斑斓的云锦
传说这是一块披肩布,为七仙女亲手织成
因其下临深渊,水流湍急,漩涡翻滚
还将吃不完的仙桃用袋子装了满满的一袋
仙桃上的那个缺口便是孙猴子咬的
传说它是昆仑山上生长了八百年的
黄杨木精所变的御梳,乃天宫稀世之宝
隐居碧鲁洞炼丹,炼出的丹药能治百病
留在泸溪河中,通常都是埋藏在水里
来了尊贵的客人它才浮出水面,恭敬相迎
中间有小石头,就像莲花结的莲子
位于仙水岩仙桃石之北200米处
据说在此峰对面仙人城的尼姑庵中
尼姑瞬间女汉子附体,背上和尚就跑
天下奇绝的仙女岩,又称“仙女配不得”
龙虎山悬棺一直都是一个未解之谜
龙虎山悬棺表演形式呈现仿古吊装法
把重达200公斤的棺木提升至洞口
使两千年前升置悬馆的奇观得以重新展现
自古以来,泸溪河岸边的百姓,在农暇时
用渔鹰(鸬鹚)这种原始的捕捞方式
升棺表演场地旁边的双层庙宇建筑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1995年重建的
它面临泸溪碧水,背靠禾觚岩,悬崖为顶
主楼高16米,殿内塑有9米高的观音像
北侧沿坡度为70度的七层云梯而上
可达云居洞,云居洞内有梦床、卧佛等
尽可能地利用天然洞穴等自然条件

正信正行丨和尚、尼姑、居士到底是什么意思?
对于和尚、尼姑、居士,这三种名称的本意,能够清楚的人,恐怕不会太多,虽然这已是非常通俗的名词。
和尚一词,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正像出家人的身分一样:‘上共君王并座,下与乞丐同行’。既是尊贵的,也是卑贱的。大丛林的一寺之主,称为方丈和尚,该是多么的尊严;乡愚唯恐生儿不育,也给取名叫做和尚,把和尚一词,看作阿毛阿狗同例,该是何等的下贱!
和尚是甚么意思呢?一般人的解释是‘和中最上’,或者是‘以和为尚’,因为佛教的出家人,要过‘六和敬’的僧团生活,那就是: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这又称为‘六和合’。所以他们的解释,似乎也有理由。
但是,当我们追根寻源,找出了‘和尚’的出发点时,上面这一解释,就要不攻自破了。
和尚一词,纯由于西域语言的音转而来,在印度,通称世俗间的博士为‘乌邪’,到了于阗国则称和社或和阇(Khosha),到了中国则译成了和尚(见《南海 寄归内法传》及《秘藏记本》)。所以在印度的外道也有和尚及和尚尼(《杂阿含》卷九.二五三及二五五等)。
可见和尚一词,并非佛教的专有名词,但在佛教,确有它的根据,佛教的律藏,称剃度师及传戒师为邬波驮耶(Upadhyaya),‘和阇’一词,就是根据这个而来,‘和尚’一词,更是汉文的讹误,最早见于汉文中的,可能是石勒崇信佛图澄而号佛图澄为‘大和尚’。
但在律中往往不用和尚,而用‘和上’以别于流俗的讹误,因为,依照邬波驮耶的原意,应当译为亲教师,也唯有受了比丘戒十年以上,并且熟知比丘及比丘尼的二部大律之后,才有资格为人剃度、为人授戒、而被称为邬波驮耶。这既不同于印度俗称博士的乌邪,更不同于中国误传的和尚──老僧是老和尚,小沙弥是小和尚,乃至阿毛阿狗恐怕长不大,也可取名叫和尚。
在佛教的律制中,初出家的,叫做沙弥(意思是勤加策励,息恶行慈),生年满二十岁,受了比丘戒,称为比丘(意思是乞士──上乞佛法,下乞饮食。有人误传为‘德比孔丘,故称比丘’,那也是笑话)。受了比丘戒的五年之内,不得做出家同道之师;五年之后,若已通晓戒律,始可以所学的特长作师,称为轨范师,梵语叫做阿阇梨耶,受人依止,教人习诵;到了十年之后,可作亲教师;到了二十年之后,称为上座;到了五十年以上,称为耆宿长老。
可见,中国对和尚一词的运用,实在是不伦不类不合佛制的。
‘尼姑’一词,也是中国人的俗称,并不合乎佛制的要求,所谓尼姑,是指佛教的出家女性。
本来,印度以尼(ni)音,代表女性,有尊贵的意思,不限佛教的出家女性所专用。佛教的出家女性,小的叫沙弥尼,大的叫比丘尼,意思是女沙弥及女比丘。
到了中国,每以未嫁的女子称为姑,故将佛教的沙弥尼及比丘尼称为尼姑,并没有侮辱的意思,所以在《传灯录》中,佛门大德常以师姑称尼姑;但到明朝陶宗仪的《辍耕录》中,以尼姑列为三姑六婆之一,那就有轻贱的意思了。因此,晚近以来,尼众姊妹们很不愿意人家当面称她们为尼姑。
根据梵文,尼即女音,加上姑字,即成女姑,以文训义,根本不通,女别于男,既有女姑,难道尚有男姑不成?如果一定要称为姑,那该有个比例:女道士称为道姑,打卦女称卦姑,女比丘当称为佛姑;同时,耶教的女修士,也该称她们为耶姑,否则,就有厚此薄彼之嫌了。
‘居士’一词,也非佛教的专有,在中国的《礼记》中就已有了‘居士锦带’一语,那是指的为道为艺的处士,含有隐士的意义。
在印度,居士也不是出于佛教所创,梵语称居士为‘迦罗越’,不论信不信佛教,凡是居家之士,便可称为居士。
佛教对在家信徒尊称为居士的由来,大概是出源于《维摩诘经》,维摩诘共有四个尊称;《方便品》称为长者,《文殊问疾品》称为上人及大士,《菩萨品》等则称为居士。因据罗什、智者、玄奘等大师的解释,维摩诘是东方阿閦佛国的一生补处菩萨,示现在家相化度众生,所以用居士一词称在家的佛教徒,也含有尊为大菩萨的意味在内了。
可见,一个名副其实的居士,便该是一位大乘的菩萨,决不是带有灰色气氛的处士或隐士。
然在《长阿含经》中,唯将四大阶级的第三阶级吠舍种称为居士,并将轮王的主藏(财货)大臣,称为居士宝,那么居士者,相当于商人、经理或者是实业家了。
尼姑是什么意思,尼姑用英语怎么说
尼姑(Buddhist nun)是中国对比丘尼的俗称,略不合佛教规仪,是结合中国民俗产生的称谓。佛教称谓亦称为“尼”。例:出家为尼,落发为尼同时也是比丘尼的俗称。女子出家后受过具足戒者。比丘尼为梵文Bhikssuni的音译,亦译作比呼尼等。意译为乞士女、除女或薰女;亦称沙门尼或简称尼。比丘尼是指归入佛门,受持具足戒的女子。五众、七众之一。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比丘尼为梵文Bhikssuni的音译,亦译作比呼尼、苾刍尼、备刍尼等。意译为乞士女、除女、除馑女或薰女;亦称沙门尼或简称尼、尼僧。现在的尊称应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