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呼出家人为“尼姑”是很不礼貌的行为,你造吗?
有一次,与家人在浙北山中游览,见那里有一处颇有规模的“白云庵”,便与家人一起进去参拜、游览一番。
进得“白云庵”,正当游览之时,却见着一件耐人寻味的事儿:有人想请这“白云庵”里的师父为家人做一场法事,就和住持师父说起这个意愿。可是看那位住持师父,颇有些不悦的神情。原来,求师父做法事的时候,那些“尼姑”、“尼姑”的称呼被师父听在耳朵里,颇不受用。师父后来有些不忿,干脆说道,你们这样叫出家的女弟子为“尼姑”是不礼貌的,虽然民间都这样叫,但这其实是对出家人很不尊敬的!
我一听之下,也颇为吃惊,回去后就查阅资料,果真,直呼出家人为“尼姑”是一种不太礼貌的行为。
僧人是咱们平时经常能见到的一个群体,而僧人中有男有女,但这男女僧人的俗称,就有所不同了。
民间对男僧人,一般都叫“和尚”,而对女僧人,却称之为“尼姑”。和尚,这是尊称,古时候也有写作“和上”的。要知道,最开始只有德行崇高、体悟超群的僧侣,才能被称为“和尚”,一般的僧人是没有这个资格的。所以,咱们拿“和尚”来称呼男僧人,这就等于是表达敬意,那就不会有什么不妥。
但是,“尼姑”就不一样了。“尼”字本身就带着“女僧人”的意思,譬如电视剧、小说里经常出现的那些自称“贫尼”的师太。但是,加个“姑”,就有些不敬了。举个例子,城里人称年轻女孩为“村姑”的时候,总不会心怀敬意吧?就算是像《神雕侠侣》里“仙姑”的称谓,恐怕也带着点戏谑和嘲弄吧。
“姑”这个字,其实是民间对部分女性群体身份世俗化的一种加工,道教有“道姑”,佛教有“尼姑”,村里有“村姑”,山中有“仙姑”……
“赤练仙子”李莫愁,被称“仙姑”
“赤练仙子”李莫愁,被称“仙姑”
直呼“尼姑”是不礼貌的,就像直呼女道长为“道姑”同样不太礼貌。道教徒相互称“师兄”,而不会称“道姑”,佛教中女僧人则相对复杂一些。
最初,佛陀的姨母——波阇波提夫人(Mahā-prajapati),在佛陀悟道之后找到佛陀,发愿要出家修行。佛陀最后同意了姨母的请求,许其出家,并跟随僧团修行。于是,波阇波提夫人便成了第一位女僧人。
此时,佛陀领导下的修行之人,就完整了:在家修行者,男为优婆塞,女为优婆夷;出家修行者,男为比丘,女为比丘尼。这四类人,在佛经中被称为“四众弟子”,也就是信奉佛法的人群的总称。
上面说到,出家修行的女僧人被称为“比丘尼”,即梵文bhikkhuni之音译。而在汉地传法时,为简便起见,便称“尼”。譬如,有些典籍中同时出现“僧众”、“尼众”的字样,那前者指全体男僧人,后者便指全体女僧人。
不过,汉传佛教发展到现在,以梵文的音译直接称呼修行之人的,几乎已经看不到了。现在很少有人称在家修行者为“优婆塞”、“优婆夷”,人们常将他们称之为“居士”。而对于出家的那些男僧人,则是称呼“师父”居多。
既然在家修行者,不论“优婆塞”还是“优婆夷”都称“居士”,那出家的僧人,也不妨一律称“师父”。
佛陀提倡“四姓平等”,并时常教导“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那咱们也没必要去分男女。出家之人,既为先得佛缘之人,便尊其为“师父”,以示敬意,又有何不可呢?(和作者聊聊:triac2016)

王熙凤对话老尼姑,一场各得其所的谈判
四大名著,营养丰富;杂家老朱,为你解读!
《红楼梦》第十六回开篇就是一段凄凉的描述—— 老尼达知张家,果然那守备忍气吞声的受了前聘之物。谁知那张家父母如此爱势贪财,却养了一个知义多情的女儿,闻得父母退了前夫,他便一条麻绳悄悄的自缢了。那守备之子闻得金哥自缢,他也是个极多情的,遂也投河而死,不负妻义。张李两家没趣,真是人财两空。这里凤姐却坐享了三千两,王夫人等连一点消息都不知道。自此凤姐胆识愈壮,以后有了这样的事,便恣意的作为起来,也不消多记。
三个家庭损失严重,其中两个家庭各有一个青春年少的孩子自杀身亡,唯一得利的是王熙凤,而且自此一发不可收拾,更加肆意妄为。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是第十五回中的“王凤姐弄权铁槛寺”,通篇看来,这也许是王熙凤形象最污浊的情节。
但是,撇开事件的前因后果,就事论事地看王熙凤与老尼姑的对话过程,从唇枪舌剑的你来我往,到各得其所的皆大欢喜,不啻一场精彩的商务谈判。
老尼便趁机说道:“我正有一事,要到府里求太太,先请奶奶一个示下。” ——首先,老尼姑抓住机会提出需求意愿。这里显示事情不小,需要与对方“总经理”洽谈。同时明确表达对“常务副总经理”王熙凤的尊重。
——王熙凤没有置之不理,先了解清楚再反馈,没有因为身份地位差距大就拒人于千里之外,也没有随口应承“没问题”。
“……我想如今长安节度云老爷与府上最契,可以求太太与老爷说声,打发一封书去,求云老爷和那守备说一声,不怕那守备不依。若是肯行,张家连倾家孝顺也都情愿。” ——老尼姑把事情缘由细细道来之后,明确地提出对供应方的责任义务需求,并强调生意成功具有充分的可行性;同时高调地亮出自己的支付承诺,提升诱惑力。
凤姐听了笑道:“这事倒不大,只是太太再不管这样的事。” ——王熙凤淡定地对项目来一个冷处理,显示己方领导不屑于此类小生意。这就把项目的掌控权揽到自己身上,提醒对方,此事自己足以拍板决断。
老尼道:“太太不管,奶奶也可以主张了。” ——老尼姑察言观色,看出对方的暗示,立刻降低合作条件需求,争取谈判继续下去。
凤姐听说笑道:“我也不等银子使,也不做这样的事。” ——王熙凤以退为进,以自己“不差钱”为理由继续冷处理,保持主动权,同时避免对方轻视自己。
净虚听了,打去妄想,半晌叹道:“虽如此说,只是张家已知我来求府里,如今不管这事,张家不知道没工夫管这事,不希罕他的谢礼,倒像府里连这点子手段也没有的一般。” ——老尼姑跳出利益谈生意,提出对方会高度重视的“品牌形象”,警示对方,如果不做好此单小生意,“品牌形象”可能受到损害,影响很大。
凤姐听了这话,便发了兴头,说道:“你是素日知道我的,从来不信什么是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你叫他拿三千银子来,我就替他出这口气。” ——受到老尼姑的提醒和激励,王熙凤态度急转,高调亮出敢作敢当的姿态,并根据对方的需求和实力,提出了具体的商务回报要求。
老尼听说,喜不自禁,忙说:“有,有!这个不难。” ——看到目标能够实现、支付额度在预算范围内,老尼姑立刻同意,没有讨价还价一说。
凤姐又道:“我比不得他们拉篷扯牵的图银子。这三千银子,不过是给打发说去的小厮做盘缠,使他赚几个辛苦钱,我一个钱也不要他的。便是三万两,我此刻也拿的出来。” ——看到对方眉飞色舞,王熙凤知道这笔费事不多、收益不菲的生意肯定能成。但是,还想在收获经济利益的同时保持自己的“光辉形象”不受伤害,并与刚才自己的“不差钱”说法保持一致。因此,来一段虚虚实实的表白,继续掌控谈判的主动权。
老尼连忙答应,又说道:“既如此,奶奶明日就开恩也罢了。” ——老尼姑简单应答后,没有跟着对方继续在钱的话题上徘徊,而是立刻转移话题,紧盯项目的进度,督促对方立刻开展相关工作,以免拖延生出其他问题。
凤姐道:“你瞧瞧我忙的,那一处少了我?既应了你,自然快快的了结。” ——面对督促,王熙凤高调显示自己的事务繁忙,为适当的拖延做好铺垫。同时表明自己的重视态度,给对方的心理一个宽慰。
老尼道:“这点子事,在别人的跟前就忙的不知怎么样,若是奶奶的跟前,再添上些也不够奶奶一发挥的。只是俗语说的,‘能者多劳’,太太因大小事见奶奶妥贴,越性都推给奶奶了,奶奶也要保重金体才是。” ——老尼姑已知大功告成,不再纠缠细节,也没有草率收兵,而是再接再厉,跳出生意谈生意。猛夸一通对方的能力,给对方来一个大大的赞;然后表达自己的关爱之心,附带上了一份柔柔的情。
一路话奉承的凤姐越发受用,也不顾劳乏,更攀谈起来。 ——功夫在诗外!老尼姑的一番赞美和一份柔情恰到好处,王熙凤很受用,飘飘然地与老尼姑谈天说地。自然,双方的私人感情会得到保鲜、加温,生意上的洽谈合作会更加顺畅。
几段你来我往的唇枪舌剑下来,老尼姑实现了自己的目标,王熙凤得到了一笔不小的额外收入。各得其所,皆大欢喜,笑脸盈盈。
商务谈判成在双赢,担当收益不可迷离,智慧情商一起发力,各得其所皆大欢喜。
各位看官,这二位的谈判话术中,你觉得哪一位水平更高?哪一句最是精彩?
尼姑痷探秘
秋日里的一天,我去了海上云台山,这里的空气清新,树木苍翠,登山观海,是个游玩的好地方。
我们坐着游览车上山,山间道路曲折陡峭,一会儿 弯,很快,我们来到了山顶,眼前,一个个山尖相连,山中云雾缭绕,三面环海,海拥抱着山,山耸立于海,被称为东海第一胜境,我们犹如来到人间仙境。
海上云台山是江苏第二高峰,苍山古幽,峰峦叠翠,群山透迄,在山上看大海,大海象一块无边的碧玉平铺在天地之间,山像一块块小小的翡翠镶嵌在碧水间,阳光透过轻纱般的薄雾在跳动的海面上洒下大把碎金,海鸟贴着浪花自由的飞翔歌唱,点点银帆在画中远去。山脊在巨浪的扑打下牢牢的矗立在这里,岸边的瞧石像一个个历经沧桑的老人。
我们走过一摇一晃的吊桥,来到一块盘石上,我用望远镜看大海,远处水天相接,海和天变小了。山地、瀑布、田园、海滨、岛屿、港口,远古人们寻仙问道的足迹,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仙气弥漫,紫气东来,世外桃源、万寿幽谷、枫树湾、云雾茶、石林、悟道庵、法起寺、船山飞瀑、海市蜃楼、云台佛光,处处是风景。
悟道庵门前有两棵大白果树,都已经穿越了千年,门前立一石碑为 “了空碑”,是了空法师杨珊的悼念碑。内有《东海悟道庵碑记》,碑记内容为黄宣泰悟:
大哉道乎!亘天地而长存,包万有而无外,可兼总三教,以析其源流,亦可标举大宗而阐其变化者也。然昧其解者,遍为指点,翻启疑心;得其旨者,随地了彻,顿成慧业,此岂道有歧用哉?抑亦求道者之有悟有不悟耳?善人杨珊号碧溪,古涟水人也。世居东城隅,少营生孝养父母,恂恂无他,表见乡人,亦不得而异之。惟禀性醇厚,解脱尘嚣,心目间隐隐约约似有所悟者。每逢人劝善,凡经指示,莫不憬然猛醒,一似因师而得悟者焉。故始而涟人从之,既而淮人信之,由是大江南北闻师之风者莫不千里走集,乞一言以证之。虽缙绅儒士亦相与考穷宗旨,披宣奥义,谓大道之在兹焉耳。今师化去四十余年,而本本源源,枝分派衍者,悉能打破疑团,直登悟境,则师之引掖后人功德,岂可涯量哉!后传其徒众等有克绍、妙蕴、镜厥。本来不择地而说法,乃于东海结悟道庵以度众。夫道不可言,言即非道,有其悟者,信手拈来,则皆可和盘托出者也。况庵居大海之中,眺远日,览长天,浩渺无际。置身其间者,惟知花香鸟语,月到风来,头头皆是矣。名曰悟道,岂虚语乎?今庵之成。问序于余,余不知道其何以文,聊为之偈以应其请云。偈曰:
非近非远,亦佛亦仙。居人间世,游物外天。道宗有本,彻悟无边。善基巩固,历垂大千!
“理天地而长存,包万有而无外。可兼总三教,以析其源流;亦可标举大宗,而阐其变化者也。”悟道庵也叫三教寺,对于道来说,“道不可言,言则非道。”所以只能去悟。
策杖危登最上重,何人悟道此山中。
清风古洞烟霞远,丹灶陈泥岁月空。
欲聘辽阳知有鹤,向寻瑶岛已无踪。
还招海若歌秋水,长啸闲庭已无踪。
我到达那里的时候,里面有三个年轻的尼姑, 岁左右,皮肤白净,穿着灰色的衣服,看起来清净无尘,不染世俗,她们在此过着幽静简朴的生活,跟我谈话,举止文明,礼节周到,尘世的离散,命运的悲喜,好像和她们无关,一朝 脱离尘俗尘埃、不恋红尘是非,甘愿在禅房中与青灯、古佛、木鱼为伴,过清心修为的生活。
但是我还是无法相信,生于红尘,如何了断,我是无法做到了,也注定我和佛门无缘,但见如此标致温柔的女子在此清修,满目含情,是不是枉费了造化弄人,没有男女情感,没有一家老小,只面对着群山,是不是度日如年,郁郁寡欢。
我成不了空空道人,但是我尊重别人的选择,理解遵守道义的辛苦,感恩生 命中的遇见,如果,我不是亲自来这里,就不会悲悯此处女子的孤独与寂寞。为了痷与佛,从此了无牵挂,了却尘缘,是不是太残忍了些,谁能摆脱人生的爱与烦,我还是难以理解,但请命运垂怜,赐予福报。
悟道庵周围的石刻遍地,草木青葱,曲径通幽,高人深居,传授众生大乘佛教,悟道庵也让我悟出一点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如果可以,每个人的心中都可以修一尊佛,每天念诵,成就自己的佛法无比,摆脱人世间的痛苦折磨,向着善义修行。
后来我上了游艇,在海面上飞驰而过,水绕着山,山拱着水,游艇像在绿色的画布上飞快的驶过,身后留下一串串雪浪花。
“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人心。”当我们走向大海的时候,人变得小了,山只是海中的一个小白点,但视野宽阔了,心胸也随之开阔了,但是我依然惦记着山上的那几个尼姑,清贫的生活恍如隔世,山中云雾仿若重门,锁住了一生的芳华,只奉与青灯古佛。